簡介
種中文名:灰被杜鵑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tephropeplum Balf. F. et Farrer種別名
國內分布:產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高山岩坡、石灰岩峭崖或高山草地,海拔 (2 400--)3 000--4 600米。國外分布:印度東北部、緬甸東北部也有。
海 拔:(2400-)3000-4600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Not. Bot . Gard .Edinb . 13: 302. 1922】
中國植物志:57(1):141
亞組中文名:灰背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Tephropepla (Cowan et Davidian)Sleumer
組中文名: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Rhododendron
亞屬中文名:杜鵑亞屬亞屬拉丁名:Subgen.Rhododendron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常綠小灌木,高0.3—1.5米;莖皮棕褐色,鱗狀剝落,分枝稀疏。幼枝密被黑褐 色鱗片。葉革質,少而疏,長圓狀倒披針形、長圓狀倒卵形或窄倒披針形,長(2--) 5—7(--10)厘米,寬1—2.5(--4)厘米,頂端圓鈍,有短突尖頭,基部急狹成短楔 狀,邊緣反卷,上面暗綠色,幼時有鱗片,不久脫落,下面灰白色,密被鱗片,鱗片大 小不等,相距為其直徑或小於直徑,下陷,棕褐色至黑褐色;葉柄長3—10毫米,被鱗 片。花序傘形總狀,頂生,有花3—9朵;花梗長1—3厘米,被褐色鱗片;花萼大,長 5—8毫米,5深裂,裂片長圓形至圓形,開展,外面疏被鱗片,邊緣有緣毛或無;花冠 管狀鐘形,長1.5—3.2厘米,淡紅色、鮮玫瑰色至深紅紫色,5裂,裂片開展,常外 彎,邊緣有缺刻,花管長為裂片的2倍,內外無毛,外面常無鱗片;雄蕊10,不等長, 短於花冠,花絲下部被微柔毛;於房5室,密被鱗片,花柱細長,長於雄蕊,與花冠近 等長,下半部或基部被鱗片。蒴果長圓狀卵形,長5—10毫米,被包於宿存的萼內。 花期5—6月,果期7—8月。產地分布:產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高山岩坡、石灰岩峭崖或高山草地,海拔 (2 400--)3 000--4 600米。印度東北部、緬甸東北部也有。
參考文獻:Rhododendron tephropeplum Balf.F.Et Farter in Not.Bot.Gard.Edinb.13:302. 1922;Hutch.In Stevenson,Spec.Rhodod.169.1930;id.In Curtis's Bot.Mag.157: t.9343.1934;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33.圖4019.1974;Cullen inNot.Bot.Gard. Edinb.39:128.1980;Davidian,Rhodod.Spcc,1:318.1982;西藏植物志3:644. 1986;雲南植物志4:465. 圖版123,1--2.1986;橫斷山區維管植物下冊1424. 1994.--R.Spodopeplum Balf.F.Et Farter in Not.Bot.Gard.Edinb.13:299. 1922.——R.Deleiense Hutch.Et K.Ward in Not.Bot.Gaxd.Edinb.16:172.1931.
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二)
杜鵑花科,雙子葉植物,50屬,約1300種,分布極廣,但主產地為南非和我國西部,我國有14屬,718種,全國均產之,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為世界有名的觀賞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