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強壯杜鵑
海拔:1800-2400
命名來源:(西藏植物名錄)[journ.bot.(lond.)73:247.1935]
中國植物志:57(2):051
亞組中文名:大葉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Grandia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G.Don
亞屬中文名:常綠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Blume)K.Koch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13--18米;小粗壯,無毛。葉革質,寬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20—32厘米,寬10—14厘米,最寬處在中部以上,先端圓形,具短小尖頭,基部楔形,上面微有皺紋,無毛,中脈凹入,側脈約16對,微凹,下面毛被薄,疏鬆,灰白色,兩層,上層毛被蛛網狀,多少脫落,下層毛被緊密,中脈和側脈明顯凸起;葉柄粗壯,上面平坦,具窄翅,長3—3,5匣米,疏被灰色絨毛或近於無毛。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約30朵,總軸長3厘米;花梗短,長1—1.5厘米,密被紅棕色短柔毛;花萼小,長1毫米,8裂,裂片近三角形,被紅棕色短柔毛;花冠漏斗狀鐘形或鐘形,長5—6厘米,直徑5厘米,玫瑰紅帶紫色,肉質,無斑點,筒內基部具黑色蜜腺囊和微柔毛,裂片8,近圓形,長1.3厘米,寬1,8—2厘米,頂端有缺刻;雄蕊16,不等長,長2.7—3.7厘米,花絲白色,無毛,花葯橢圓形,深褐色,長3毫米;雌蕊比花冠略短,子房圓錐形,長7毫米,直徑4毫米,密被紅棕色絨毛,16—20室,花柱紅色,長約4厘米,無毛,柱頭盤狀。果未見。花期1—3月。
生存環境
生於海拔1800—2400米的雨林或河邊叢林中。模式標本采白緬甸阿墩谷(Adungvalley)。
本種提示
本種的葉下毛被薄,兩層,上層毛被淡棕色,蛛網狀,老時傾向於消失,花冠玫瑰紅帶紫色,花絲無毛,易與他種相區別。D.F.Chamberlain指出本種在我國接近雲南西部有分布,但我們未見到標本。本種是根據從大英博物館(BritishMuseum)借來的模式標本(K.Ward9200號)和原始文獻以及有關資料描述的。
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二)
杜鵑花科,雙子葉植物,50屬,約1300種,分布極廣,但主產地為南非和我國西部,我國有14屬,718種,全國均產之,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為世界有名的觀賞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