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中甸杜鵑
海拔:3700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ActaPhytotax.Sin.22(4):317.f.2.1984]
中國植物志:57(2):195
亞組中文名:大理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Taliensia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G.Don
亞屬中文名:常綠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Blume)K.Koch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2—3米;幼枝淡黃綠色至橄欖綠色,疏被腺體,直徑5毫米;老枝近於栗色棕色。無毛亦無腺體。葉節質,長圓形至卵狀氏圓形,長7—10厘米,寬2.5—2.5厘米,先端近廠急尖,具細小尖頭,基部鈍或近於圓形,邊緣稍反卷,上面深綠色,無毛,微有皺紋,中脈凹入,側脈14—15對,微凹,下面毛被厚,淡黃棕色。氈毛狀,由星狀分枝毛組成,中脈凸起,疏被紅色腺體和柔毛,側脈隱藏於毛被內;葉柄長1—1.5厘米,上面具縱溝,下面近於圓形,疏被腺毛和短柔毛。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6—8朵,總軸短,長4毫米,疏被叢捲毛;苞片倒卵形,長約2,5厘米,頂端急尖,兩面密被白色絹狀柔毛;花梗長1.5--1.8厘米,密被短柔毛和短柄腺體;花萼膜質,帶紅色,長5—7毫米,5裂,裂片不等長,後邊2裂片較長,倒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頂端近於圓形,外面和邊緣密被短柄腺體,內面被平伏柔毛;花冠漏斗狀鐘形,長2.5—3.5厘米,淡紅色,筒部上方裂片具紫色斑點,兩面無毛,裂片5,近於圓形,稍不等長,長1--1.2厘米,寬1.4--1.7厘米,頂端微缺;雄蕊10—12,不等長,長1.2--2.2厘米,花絲向下擴展,基部被白色微柔毛,花葯長圓形,淡棕色,長2.5—3毫米;雌蕊與花冠近等長;子房近於圓柱形,長4—5毫米,疏被短柄腺體和短柔毛,花柱無毛,基部被短柄腺體,柱頭盤狀。果未見.花期6月。
生存環境
生於海拔3700米的森林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中甸天寶山。
本種提示
本種與粉鍾杜鵑R.BaffourianumDiels相近,但本種的葉下面密被淡黃棕色氈;狀厚毛被,不粘結,花較小,花萼長5--7毫米,裂片不等大,花冠淡紅色,長2.5—3厘米,雄蕊10--12,子房疏被短柔毛和短柄腺體,這是和粉鍾杜鵑不同的。
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二)
杜鵑花科,雙子葉植物,50屬,約1300種,分布極廣,但主產地為南非和我國西部,我國有14屬,718種,全國均產之,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為世界有名的觀賞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