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種中文名:礫石杜鵑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comisteum Balf. F. et Forrest
命名來源:(雲南植物志)【not .bot. gard. Edinb. 11: 42. 1919】
中國植物志:57(2):244
亞組中文名:大理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Taliensi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形態特徵:
矮小灌木,高0.6--1米;枝條密被灰色至淡棕色綿毛狀絨毛;芽鱗宿存。葉革質,窄橢圓形至倒披針形,長3—5厘米,寬1--1.5厘米,先端鈍,具短小凸尖頭,基部楔形,邊緣反卷,上面暗綠色,微有細皺紋,除中脈槽內多少有殘存的毛外,其餘無毛,側脈10—11對,微凹,下面有兩層毛被,上層毛被厚,灰棕色至銹色,綿毛狀,下層毛被薄,緊貼,中脈凸起,被毛,側脈隱藏於毛被內;葉柄長約5毫米,密被灰棕色至銹色綿毛狀絨毛。頂生傘形花序,有花6—8朵,總軸短,長3—5毫米,被銹色絨毛;苞片倒卵狀長圓形或匙形,長約1厘米,外面和邊緣密被絹狀柔毛,花梗長約2厘米,密被銹色叢 卷絨毛,無腺體;花萼小,杯狀,長2—3毫米,外面疏被叢卷絨毛,裂片5,寬三角 形,邊緣具睫毛;花冠管狀鐘形,長約3.5厘米,深薔薇色,筒部上方具少數深紅色斑 點,內面近基部被白色微柔毛,裂片5,圓形,長約1.4厘米,寬1厘米,頂端具深缺或 呈圓齒狀;雄蕊10,不等長,長1.2—2.2厘米,花絲基部密被白色微柔毛,花葯長圓 形,黃褐色;長2毫米;雌蕊比花冠短,稍長於雄蕊;子房卵球形,頂端平截,長5毫 米,密被紅棕色絨毛,無腺體,花柱長2厘米,光滑,柱頭盤狀。果未見。花期7月。
產地分布:
產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生於海拔3 900—4250米的石坡、岩壁或高山灌叢中。 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德欽。
本種提示:本種幼枝、葉柄、花梗和子房均密被絨毛, 無腺體;葉通常窄橢圓形,長3—5厘 米,寬1—1.5厘米,基部楔形,下面密被灰棕色至銹色厚綿毛狀絨毛,花冠深薔薇色, 有少數斑點,易與他種區別。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comisteum Barf.F.Et Forrest in Not. Bot. Gard. Edinb. 11:42. 1919;Tagg in Stevenson, Spec. Rhodod. 655. 1930;Chamb. In Not. Bot.Gard.Edinb.39:345. 1982;西藏植物志3:628. 1986;雲南植物志4:429, 1986.
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二)
杜鵑花科,雙子葉植物,50屬,約1300種,分布極廣,但主產地為南非和我國西部,我國有14屬,718種,全國均產之,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為世界有名的觀賞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