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信息
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亞綱:五椏果亞綱(Dilleniidae)
目:杜鵑花目(Ericales)
科:杜鵑花科(Ericaceae)
亞科:杜鵑花亞科
屬:杜鵑屬(Rhododendron)
種:焰紅杜鵑
命名來源
(西藏植物志)[not bot gard .edinb. 19: 229. 1937]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5—2米,幼枝污灰色,疏被黑色叢捲毛,無腺體,直徑3毫米,老 枝無毛。葉厚革質,橢圓形至長圓狀卵形,長3.5—5.5厘米, 寬2—2.8厘米, 先端鈍 圓,具短小尖頭,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千坦或稍反卷,上面深綠色,無光澤,除中脈槽 內多少有叢捲毛外,其餘無毛,側脈8—10對,微凹,下面密被淡黃棕色綿毛狀厚毛被, 由簇狀毛組成, 中脈凸出,被毛,側脈不顯;葉柄長6—8毫米,初被毛,後變無毛。頂 生傘形花序,有花4—6朵,總軸長3—5毫米,被毛;花梗長5—6毫米,疏被叢捲毛或 近無毛,花萼大,杯狀,洋紅色,肉質,長8—10毫米,5深裂,裂片不等大,近圓形, 無毛:花冠漏斗狀鐘形,長3—3.5厘米,朱紅色,基部具黑紅色蜜腺囊,裂片5,圓 形, 向外擴展,長1--1.2厘米, 寬1.2—1.6厘米,頂端微缺;雄蕊10,不等長,長1.5 —2.5厘米,花絲白色,向基部擴展,無毛,花葯橢圓形,紅棕色,長2毫米;子房長圓 柱形,長5—6毫米, 5室, 無毛, 花柱白色, 長2.5—2.8厘米,無毛,柱頭頭狀,紅 色果未見, 花期5月。產地分布
我國西藏南部。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700米的岩上或林中。本種提示
本種的幼枝無腺體,葉下面毛被由簇狀毛組成,葉柄較短,長6--8毫米,花萼較 大,長8—10毫米,是其顯著的特徵,可與其他種區別。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miniatum Cowan in Not. Bet. Gard. Edinb. 19;229. 1937; Cowan et Davidian in Rhodod. Year-book 4:172. 1949;Cullen et Chamb. In Not. Bet. Gard.Edinb.37:331. 1979;Chamb. In Not. Bot. Gard. Edinb. 39: 415.1982;亞組概述
灌木或小喬木,幼枝被絨毛或腺體或無毛。葉革質,長圓狀橢圓形或倒卵形,下面毛 被稠密,黃棕色,綿毛狀, 由簇狀毛組成;花序有花4--14朵,疏鬆或密集排列,總軸長 0.2—2.5厘米;花萼小或大,杯狀,長0.1—1厘米;花冠5裂,肉質,漏斗狀鐘形至管 狀鐘形,血紅色、猩紅色至深紅色,具蜜腺囊;雄蕊10;子房和花柱無毛。蒴果直立或 略彎。 木亞組的模式種:猩紅杜鵑 R.Fulgens Hook.F. 奉亞組有3種,中國均有,產西藏南部。1種分布到尼泊爾、錫金、不丹。 本亞組近於火紅杜鵑亞組Subsect.Neriiflora Sleumer,蜜腺杜鵑亞組Subsect. Thomsonia Sleumer和硬刺杜鵑亞組Subsect.Barbata Sleumer,它們都具有紅色的花 朵,花冠管狀鐘形,並具蜜腺囊等特徵,與鐘花杜鵑亞組Subsect.Campanulata Sleumer不同。本組概述
主要分布於北半球,亞洲東南部,少數種類分布於歐洲及北美洲。 我國有251種,多集中分布於西南部,少數種類向東分布至台灣;在我國西南部山區,海 拔2 000—3 500米的中山地帶,常有純杜鵑林分布,在貴州西部、黔西、大方及畢節三 縣,更是杜鵑林連成一片,綿延百餘里,成為我國特有而著名的“百里杜鵑林”.每當春末 夏初,各種杜鵑花爭相開放,千姿百態,色彩繽粉,匯成花海,持續達一月之久,景色十 分壯觀。組的模式種:Rhodendron ponticum Linn.本組的杜鵑花、葉常綠,花形較大,色彩艷麗,是世界著名的觀賞花卉,各國已廣泛引種栽培,尤以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最為普遍。我國的廬山植物園、四川灌縣的華西樹木保護中心、昆明植物園及杭州植物園栽培較多,有一定規模。此外,其木材細密可以用於製造器具及精細雕刻。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二)
杜鵑花科,雙子葉植物,50屬,約1300種,分布極廣,但主產地為南非和我國西部,我國有14屬,718種,全國均產之,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為世界有名的觀賞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