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寬杯杜鵑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sinofalconeri Balf. F.
種別名:厚葉杜鵑(雲南植物志)
海 拔:1600-2500
命名來源:【Notes from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 9(44-45): 272-274 1916】
中國植物志:57(2):066
亞組中文名:杯毛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Falconer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10米;小枝粗壯,花序卜的枝直徑8--12毫米,幼時有灰白色絨毛,後變無毛,老枝深棕色,無毛。葉厚革質,長橢圓形,長17—32厘米,寬11--16厘米,中部最寬,先端鈍圓,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有淡灰棕色海綿狀的毛被,上層毛被寬杯狀,邊緣絲狀細裂互相粘結,下層毛被薄,灰白色,中脈在上面平坦,在下面顯著隆起,側脈16--19對,在上面微現,在下面亦隆起;葉柄圓柱狀,粗壯,長1.5—2.5厘米,粗5—8毫米。總狀傘形花序,有10—15花,總軸長約3.5毫米,粗壯,被淡棕色短絨毛;花梗長2—3厘米,有淡黃色絨毛;花萼小,盤狀,有6—8個波狀的齒,長1--2毫米,有同樣的毛;花冠鍾狀,基部偏斜,長3—3.5厘米,白色或淡黃色,基部有深紫紅色斑,8裂,裂片長約1厘米,寬約1.5厘米,頂端有凹缺;雄蕊16,長1—3厘米,不等長,花絲下部被淡黃色柔毛;子房圓柱狀卯圓形,長8—10毫米,密被淡黃色絨毛,花柱長2.5厘米,無毛,柱頭膨大成盤狀。蒴果圓柱狀,長3—4厘米。被棕色毛。花期3—4月,果期10月。
產地分布
產雲南東南部。生於海拔1 600—2 500米的灌木從中或混交林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蒙自。
本種提示
本種枝條粗壯,葉較大,長達12—32厘米,厚革質,下面布灰棕色海綿狀的厚毛被,並且是本亞組分布最南的種類,較易於識別。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sinofalconeri Balf.F.In Not.Bot.Gard.Edinb.9:272. 1916;Tagg in Stevenson,Spec.Rhodod.251.1930;Cullen et Chamb.In Not,Bot;Gard.Edinb.37:330.1979;Chamb.In Not.Bot.Gard.Edinb.39;260.1982;雲南植物志4:357.1986.
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二)
杜鵑花科,雙子葉植物,50屬,約1300種,分布極廣,但主產地為南非和我國西部,我國有14屬,718種,全國均產之,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為世界有名的觀賞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