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錫伯族,口語稱“Siwe”書面語寫“Sibe”。在漢文史書中,不同時期曾有幾十種不同譯音譯法,如須卜、鮮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爾、師比、西卑、室韋、失韋、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錫北、錫窩等, 直到明末清初時才統一為錫伯。
錫伯之名最早見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一般認為錫伯族名是以錫伯族長期活動的地區命名的。
錫伯文是民國36年(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
起源
關於錫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鮮卑說 ,女真說 ,持女真說的學者還具體指出錫伯族源於女真瓜爾佳氏蘇完部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錫伯族最早起源於高車人色古爾氏,發源於貝加爾湖南部的蘇古爾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遠征高車後,始遷嫩江流域。
關於錫伯族白圖騰:
遠古時代的神秘傳說:在錫伯族民間傳說中說,錫伯族先民——鮮卑,古時南遷時,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裡。後來,有一種神獸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來到南方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獸,狀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錫伯族保留有供奉“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製的獸形圖案,掛在住室西或北牆上,久而久之就成為錫伯族標誌性圖案。
古錫伯國
據史料記載,錫伯國原是金朝所封之國,都城在錫都,即喜都,又稱蘇完城、蘇完顏城,今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元末沒落,於明朝第二次稱國號,最終於明末衰退。
“從金天輔六年(1122年)至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雙陽錫伯國共存在466年。金代的錫伯國是由錫伯人、四部中的小黃頭女真部被金廷遷入雙陽後創建而形成的。“錫伯部強盛時,永吉、磐石、樺甸、伊通以及長春、吉林兩市的邊緣地帶,皆為其領地。” 所謂海西四部,即扈倫四部(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就是錫伯國(扈倫國)。
金元時期
12世紀下半葉,蒙古人在統一東北過程中,錫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蒙古軍,不少人逃入人煙稀少的森林,成為後來史稱“林中百姓”的一部分。戰爭中,洮兒河、綽爾河流域錫伯人部族的農業生產遭到很大破壞,不少農業用地被闢為草原牧地。元代,泰州等地的錫伯人回到綽爾河、洮兒河流域,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屬遼陽省管轄。
明清時期
明末,兀良哈三衛蒙古大部南遷,科爾沁部擴張到兀良哈三衛地區,洮兒河、綽爾河等地區為其控制,自此,錫伯人又處在了科爾沁蒙古人統治之下。
明末,女真人建州部崛起。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人科爾沁部聯合錫伯、葉赫、哈達、烏喇、輝發、卦爾察、朱舍里、訥殷8部,以抗擊努爾哈赤,結果九部聯軍敗績,史稱“九部之戰”。此後,努爾哈赤用安撫手段,對主動歸服者賜予“佛滿洲”(佛,滿語意舊)之稱,與滿洲人一視同仁。不少錫伯貴族投奔努爾哈赤,即歷史上的“錫伯滿洲”,其中有的被授以官職,被稱為“錫伯世管佐領”。九部之戰後,努爾哈赤根據盟旗制度將科爾沁蒙古人分為十旗,錫伯人被編入科爾沁蒙古十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爾沁蒙古將錫伯、卦爾察、達斡爾等14458丁口“進獻”給清政府。自此,錫伯人等族被稱為“伊徹滿洲”(伊徹,滿語意新)。
錫伯人重新整編為65個牛錄,分別調往齊齊哈爾、烏拉吉林(今吉林市)、伯都納(今吉林省扶餘地區)等地駐防。這是錫伯族在清代史上的第一次南遷。此後,又移防到盛京所屬的開原、遼陽、義州、金州、興京、牛莊、撫順等地,其中有部分被派往順天府,部分留駐京師,分配到滿蒙八旗當差。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息準噶爾之亂後,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防務,從盛京將軍所屬的盛京、鳳凰、遼陽、開原、牛莊、廣寧、熊岳、復州、岫巖、金州、蓋州、錦州、義州、興京和撫順15處強征錫伯官兵1020名,連同眷屬4000餘名(內有路途上降生350餘人,跟隨而來405人),分成兩個隊,分別於同年4月上旬和中旬自瀋陽出發,沿北方蒙古高原驛路,戰風沙,抗洪水,忍飢挨餓,艱苦跋涉一年多時間,於1765年8月分別抵達伊犁惠遠境內。伊犁將軍隨即將原編10個扎蘭(隊)縮編為6個旗(牛錄)。1766年春,遷移到察布查爾地區,將六個旗擴編為八旗,組建錫伯營,成為“伊犁四營”(索倫營、錫伯營、察哈爾營和額魯特營)之一。錫伯營是集軍事、行政、生產三項功能於一體的組織,在其經歷的145年歷史進程中,為建設邊疆、抵禦外侵,作了巨大的貢獻。
錫伯族軍民遷駐伊犁河南岸後,自耕自食,開始在察布查爾各地修渠引水、開荒種地.其中有3個牛錄的軍民在伊犁河支流——綽霍爾河兩岸安營紮寨,引該河水開墾土地1萬畝,解決了錫伯營自身的口糧問題。同時,以清政府借予的馬、牛為基礎,創辦了營辦“馬廠”和“牛廠”。
18世紀末19世紀初,錫伯族人口逐年增多。時任錫伯營總管的圖伯特根據軍民的意願,決定在綽霍爾河南開鑿一條引伊犁河水的新渠,以擴大耕地面積。經過6年時間的艱苦勞動,終於在1808年初竣工放水。該渠東西長100餘公里,渠深1丈,寬1丈2尺,時稱“錫伯渠”或“錫伯新渠”,後稱為“察布查爾布哈”(察布查爾渠,錫伯語,意為糧倉渠)。該渠一經鑿通,自最東面之鑲藍旗至最西面的鑲黃旗各牛錄,增加新墾耕地78700多畝,自此,錫伯營軍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轉機,察布查爾地區荒涼麵貌開始改變,錫伯營成為伊犁八旗中最富庶的地區。
索倫營為伊犁四營之一,由達斡爾和鄂溫克族組成。嘉慶三年(1798年)和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政府自錫伯營抽調260青壯年戶1279人主要補充到索倫營西四旗。清末,索倫營錫伯族已占多數。在駐守台站、防守卡倫、開發邊陲、平內攘外等活動中,錫伯族軍民與達斡爾、鄂溫克族軍民同甘共苦,共同作出了貢獻。
1883年清政府在恢復伊犁惠遠城滿營(時稱舊滿營)的同時,又設立了新滿營,錫伯營當即為新滿營輸送了3200名壯丁,維護惠遠城的社會安定。光緒末葉,八旗軍民口糧供應緊張,伊犁將軍採納錫伯營總管色普希賢選派錫伯官兵去鞏留(當時稱特古斯塔柳)屯田的建議,於1896年在屯墾的基礎上開始大規模興修水利、開墾荒地、興建村舍和兵營,當時稱為“兵屯”。鞏留人口逐年增多。辛亥革命後,錫伯族官兵解甲歸田,安家落戶,現鞏留縣的錫伯族居民就是其後裔。
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八旗建制正式恢復,駐守台站、卡倫、巡邊查界,並恢復生產。楊增新取得新疆統治權後,仍然保留清代錫伯營八旗制,直至1938年才最終廢除錫伯營舊制。
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居住於新疆的錫伯族人民和當地兄弟民族一起積極回響,但鬥爭果實被封建軍閥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所篡奪,錫伯族人民又處於他們的統治之下。
1944年,錫伯族積極投入三區革命,組成“錫伯騎兵連”。塔城和霍城錫伯族也相繼組成武裝隊伍,參加各次戰役。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居住在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和漢、滿等族人民一起投入抗日鬥爭。遼寧省瀋陽大五家子一帶的錫伯族積極參加了抗日聯軍,多次狙擊遼河平原的敵人。在這一時期有不少錫伯族青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東北和新疆的錫伯族人民先後在1946年和1949年獲得解放。
1949年新疆錫伯族與東北錫伯族同胞一道同步邁入社會主義社會。
錫伯族被清政府編入八旗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屯墾種田、自耕自食的同時,還擔負著守衛邊疆、平定內亂、抵禦外侮等重任。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各地錫伯族人民同各兄弟民族人民一道步入社會主義新時期。錫伯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化,錫伯族地區經濟社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新疆和平解放後,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寧西縣(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成立前的稱呼)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1953年11月15日霍城縣成立了伊車嘎善錫伯族鄉。1954年3月原西寧縣成立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民主選舉出第一任本民族縣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區域自治的各項政策逐步得到落實,在遼寧省瀋陽市新城子區先後成立了興隆台錫伯族鎮和黃家錫伯族鄉,進一步保障了錫伯族當家作主的權利。
從解放初開始,錫伯族地區的煤炭、農機、皮毛、食品加工等廠礦企業,逐步興建起來。改革開放後,又興建了軋花廠、煤化工企業等新興工業企業,經濟結構不斷改善。科學種植得到農民的日益重視,農作物產量年年提高,多種經營已很普遍。在察布查爾渠的基礎上,“察南渠”已放水並產生經濟效益。國家投巨資的“南岸大渠”建設項目也在興建之中,
改革開放後,一些年輕人走出封閉的環境,開始涉足商貿領域。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民眾的生活狀況明顯改善。
新中國成立後,錫伯族人民生活安定,衣食富足,醫務工作者根除了“察布查爾病”,開始出現了人丁興旺的新氣象。從1949-1978年,短短三十年內,錫伯族人口已增長了一倍多。錫伯族地區已經基本建成一個覆蓋城鄉的醫療體系,農村地區的醫療機構和醫療手段基本完善,各類防病及預防措施也基本到位,常見病、多發病均能夠在鄉鎮一級醫院就治。廣大農民的防病治病知識及健康狀況在不斷提高。在察布查爾縣廣大農村地區正在試點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此外農村“五保戶”、貧困戶等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也日趨完善,農村社會的和諧程度大有提高。
錫伯族歷來重視教育工作。過去,家裡窮得即使到了揭不開鍋的程度,也要保證子女上學,最起碼要掌握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後,各鄉鎮的國小、初高中教育機構相繼完善。改革開放後,本民族地區的辦學硬體水平不斷提高,教職工素質顯著提高,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日益完善,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已被廣泛使用。到2006年,在全疆錫伯族民族中國小有17所,其中國小12所,中學5所,另有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1978年之後,根據自治區《關於恢復錫伯文使用和恢復錫伯語文教學的通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8所、鞏留縣2所、霍城縣伊車嘎善錫伯族鄉1所、塔城市喀爾哈巴克鄉1所共12所國小恢復錫漢雙語教學。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察布查爾縣還派相關人員,分別到塔城市喀爾哈巴克鄉、瀋陽新城子區興隆台錫伯族鎮國小教授錫伯語,受到較好效果。隨著教育的發展,一批又一批錫伯族幹部和人才湧現而出。到2005年,新疆近3.5萬錫伯族人口中,在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單位工作的人員已超過3300多人,被錄取到重點院校的考生人數也逐年增多。
錫伯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改革開放以來所作的重要工作之一。錫伯族歷來重視開展包括各種民間文藝活動在內的文化事業。在節假日、喜慶場合都可以欣賞到本民族的各類藝術表演。如民間舞蹈、說唱、歌劇、小品等,都帶著濃厚的民族特點被展現,成為本民族廣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錫伯族地區各鄉鎮都設有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部門,積極開展上述文化活動。1959年成立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文工團作為烏蘭牧騎式的文藝演出隊,40多年來一直為基層民眾服務,為豐富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貢獻。改革開放後先後創作演出的舞蹈《狩獵舞》、《薩滿舞》、《射箭姑娘》、《婚禮舞》及歌曲《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等,在各類競賽中獲得了獎項。
《小白楊》歌曲的故事:新疆小白楊市的名稱來源於《小白楊》歌曲的誕生地,錫伯族士兵的母親帶來十個小白楊在哨所、陪伴。
功績
換防塔爾巴哈台。1766年西遷軍民剛在伊犁河南岸落戶,伊犁將軍便令錫伯營抽調精兵100名,由1名佐領和1名驍騎校率領,同滿、索倫等營官兵一起前往塔爾巴哈台換防台站和要隘,官兵每兩年輪換一次,一年換一半。後來隨著形勢的變化,錫伯營所派官兵數有所增加,多數時間為150名,最多時達200餘名。這種換防直至1864年農民起義爆發時才停止。
換防喀什噶爾。1759年清軍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後,數百名戡亂官兵駐防喀什噶爾。1769年伊犁將軍奏請照塔爾巴哈台換防之例,將喀什噶爾駐防軍改為換防軍,經諭準,自1771年開始派遣滿、錫伯、索倫、察哈爾營官兵共600名,由協領、佐領、驍騎校等官員率領前往喀什噶爾地區換防,其中錫伯族官兵30餘名。至嘉慶初年錫伯族官兵增加到150餘名,之後人數又有所減少。換防官兵也是每兩年輪班更換,一年換一半。官兵馬匹、鞍具、草料均為自備。
防守卡倫,駐守台站。清朝統一新疆後,為了加強對天山南北的管轄,在新疆南北各處設立了眾多的卡倫和台站,1777年伊犁將軍奏令各領隊大臣分管這些卡倫和台站,其中錫伯營管轄18座卡倫,它們有的為常設卡倫,有的為移設卡倫,還有的為添撤卡倫。每座卡倫駐十幾至數十名不等弁兵,其職責為監督遊牧、緝查逃犯、傳遞公文、保衛廠礦、巡查遊人等。錫伯族官兵駐守卡倫的制度一直持續到清末。
巡查邊界。在清代,伊犁以西自北往南一直有哈薩克和柯爾克孜族(清代稱布魯特)牧民遊牧,他們每年與清朝進行貿易,交往極其頻繁。因此,清政府為了維護和安定邊界遊牧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自乾隆四十年代起,每年夏、秋定期差派塔爾巴哈台領隊大臣一員,攜協領等官員,抽調錫伯、滿等營官兵300名前去巡查哈薩克和布魯特邊界遊牧界,並收馬租。
反擊緬兵侵略,保衛祖國西南邊境。乾隆三十年(1765年),緬甸孟艮土司召散等侵犯我國雲南普洱府境,攻占東里等地,對邊境居民進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次年又縱兵圍攻騰越、永昌各邊地。1767年清政府以明瑞為雲貴總督率軍進剿,但為緬兵所敗。緬軍向我縱深進攻。1769年清政府諭令盛京將軍恆祿等選派所屬錫伯官兵作為增援兵赴滇作戰。盛京將軍遵旨揀選所屬“新滿洲錫伯兵”1000名於7月中旬經京師抵達雲南前線。他們在雲南前線據守渡口,駐守要塞,設定驛站,投陣作戰。經數月交戰,緬軍懾於大軍威力,在緬境與清軍議和。次年錫伯官兵等撤回盛京。在此次戰爭中,1000名官兵中有105名為保衛祖國邊境獻出了生命。
抵禦沙俄侵略,反抗其殖民統治。同治六年(1867年)沙俄完成對中亞三汗國的統治後,開始覬覦伊犁地區。早在同治二年(1863年),沙俄軍隊就向我駐守的博羅胡吉爾卡倫進犯,向駐守該卡倫的錫伯、索倫官兵開槍炮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擊。之後,伊犁將軍派錫伯營總管德格都率錫伯等官兵數百人前去“防堵”,打退了敵人。1871年5月,沙俄軍隊在向伊犁推進過程中,也遭到索倫營之錫伯、達斡爾族官兵抵抗,使其侵略計畫多次受挫。尤其是在同年6月28日沙俄挺進阿克肯特前哨時,錫伯營派出的500名官兵與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漢、達斡爾等官兵一起,幾乎以白刃戰的形式英勇抗擊敵人,譜寫了抗俄史上的壯烈篇章,錫伯族有數十名官兵英勇獻出生命。
參加驅逐阿古柏侵略者的戰役。1865年初,中亞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趁全疆農民起義之機率軍侵入南疆,至1867年占領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阿克蘇等七城,建立起所謂的“七城汗國”。之後又侵占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對各地人民進行殘暴的殖民統治。1876年清軍收復新疆的戰役打響後,散落各地的錫伯族軍民自願加入進疆清軍隊伍,在收復瑪納斯、烏魯木齊等戰役中作出了貢獻。同時,不少富有屯墾經驗的錫伯人還在烏蘇等地屯種糧食,供給進疆清軍,得到清政府升換頂戴、提升官職等獎賞。
人口
錫伯族總人口約為19.0萬。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等省和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遼寧錫伯族人口約有13.3萬人,占全國錫伯族人口的70.2%,居全國第一位。 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 呈現東(北)西(北)分居、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20世紀80年代後,全國(主要是東北三省)錫伯族人口出現了猛增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過去報為滿族和漢族的原錫伯族家庭都陸續更正為錫伯族。
經濟
農牧業
錫伯族,是我國北部少數民族中較早從事農業生產的民族。清初,錫伯族便開始種植水稻,清代文獻中稱為“錫伯米”。1766年部分西遷至察布查爾地區,至19世紀初察布查爾渠修通,錫伯營八個牛錄擴墾耕地78700餘畝。東北的錫伯族至清朝中後期,也以農業為主,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大麥、胡麻、油菜籽、穀子、葵花、菸草等。
在錫伯族生產活動中,牧副業也占一定的比例。農民大多蓄養馬、牛、羊等牲畜,不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養規模也越來越擴大,出現了不少專業戶。錫伯族的副業主要有園藝、漁業,還有少量狩獵業。園藝有蔬菜和果樹種植,也有榆木、楊樹等木材樹木種植。漁業是重要的副業生產之一。察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魚的良好條件。
交通
錫伯族的交通運輸獨具特點。因東北和新疆的自然氣候條件相近,自古及20世紀50年代,牛、馬、駱駝、毛驢、滑雪板、雪橇、牛車、毛驢車、馬車等成為其重要交通工具。50年代之後逐步有了膠輪車、腳踏車、人力車、手扶拖拉機、輪式拖拉機、卡車、機車、小汽車等。但是,雪橇仍然作為特殊的運輸和娛樂工具被人們珍愛和傳承。
文化
語言文字
錫伯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主要分布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霍城、塔城、鞏留、伊寧,烏魯木齊等地。 與同語支的滿語相比,80%以上辭彙都借用於滿語。
據史料記載,清代以前,錫伯族使用一種“非清非蒙”的語言。很多人認為,此語言叫“吉甫西”語,錫伯族被滿族征服、編入滿洲八旗之後,被滿族同化,才逐漸改用了滿語。在沒有確切史料的情況下,對這種觀點,當然不可輕下定論。
1764年,一部分錫伯族軍民遷到新疆伊犁,使錫伯語口語得到新的發展,並一直延續到現在。元音有26個,分為單元音和複合元音,單元音有:j、ε、a、y、oe、u、o,複合元音有:i、ai、ui、oi、u、au、ou、ia、iu、io、y、ya、ua、uo。輔音有44個。錫伯語有自己的特點,即元音不分長短,複合元音較多,有元音和諧現象,但不嚴整,體詞有數、格的範疇,名詞有第三人稱的反身領屬附加成分,動詞有態、體、式的範疇,虛詞比較豐富。當今的錫伯語言文字乃滿語滿文的繼續。
錫伯文是一種拼音文字,也可稱音素文字,創製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而完善於崇禎五年(1632年)後來在滿文基礎上略加改動而成的。但應注意,錫伯語並不等同於滿語。
錫伯文共有40個字母:6個元音字母、24個輔音字母、10個拼寫外來詞的字母。字母的基本筆畫有字頭、字牙、字圈、字點、字尾,以及各種方向不同的撇和連線字母的豎線。書寫順序為從上到下,行款為從左至右,使用一般文字通用的標點符號。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錫伯人處於多民族語言包圍的環境中,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包括學習俄語。錫伯族一般都會講漢語、俄語、維語。因此,伊犁的錫伯族被譽為“天才翻譯”。
《察布查爾報》是中國目前惟一出版的錫伯文報紙。
信仰
過去錫伯族的宗教信仰較雜,曾經有過對天、地、日、月、星等的自然崇拜;對鮮卑獸、狐狸、蛇、蟲、古樹、人參等動、植物的崇拜;對土地神“巴納厄真”、穀神、瘟神、牲畜神“海爾坎”、灶神“肫依媽媽”、鬥神“杜卡伊恩杜里”、娘娘神、河神“羅剎漢”、山神“阿林烏然”、引路神“卓尤恩杜里”、獵神“班達瑪法”、柳樹神“佛多霍瑪法”和漁神“尼穆哈恩杜里”等神的崇拜;對靈魂的崇拜;對祖先的崇拜。所信的程度都不一樣。一般說來,主要是崇奉“喜利媽媽”和保護牲畜的"海爾汗瑪法" ,素信薩滿教,兼信藏傳佛教。
姓氏
哈拉莫昆是錫伯族以血緣為紐帶的人們共同體。哈拉為姓,有瓜爾佳、郭爾佳、赫葉爾、哈斯胡里、圖克色里、烏扎拉、富察拉、伊拉里、胡斯哈里、孔古爾、覺羅等五十多個。新疆錫伯族中也有30餘個姓。辛亥革命後逐漸譯成單姓使用,如:赫葉爾譯成賀或何,圖木爾齊譯成佟或塗,烏扎拉譯吳,胡斯哈里譯胡等。莫昆為自哈拉分出的分支,有的哈拉有一個莫昆,有的有兩個或三個。每個哈拉和莫昆均有一位由成員民主選出的哈拉達(長)和莫昆達,一般多為輩分最高的德高望重者。每一哈拉莫昆均有成文的家規和墳地。哈拉達和莫昆達負責處理的事務有斗訟、祭祖、財產、婚喪等事宜。錫伯族家譜分哈拉譜和莫昆譜兩種。譜序多書寫創立家譜的意義及該哈拉莫昆延續的情況;譜單記各代、各支延續的情況;還有記事欄定期記錄族內發生的大、要事等。
飲食
錫伯族飲食習慣有獨到之處。因其居住地區不同而有一些差異。錫伯族男子一般都有吸菸和飲酒的嗜好。據傳說,從前家家戶戶都做黃酒。家家戶戶都養豬、雞、鴨、牛、馬、羊,肉食自給自足。同時,也喜歡野味,每逢冬雪融化都外出打獵捕魚。
錫伯族大多數習慣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粱米居多。麵食以發麵餅為主,也吃饃饃麵條和韭菜合子、水餃等。受維吾爾族影響還吃抓飯和烤饢,喝麵茶、牛奶和奶茶。肉食來源主要依靠家庭飼養,多以牛、羊、豬肉為主。吃肉時,習慣每人隨身攜帶一把刀子,將肉煮熟後,放入大盤中,自行用刀子切割,然後蘸鹽和蔥蒜拌成的佐料。習慣做豬血灌腸。也喜食用煮熟的豬血,拌成醬狀,並配以蒜泥或蔥花單獨做成菜餚。冬閒時錫伯族還常進行狩獵,野豬、野鴨、野兔、黃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見的野味。錫伯族還習慣製作各種醃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蘿蔔等切成細絲醃製鹹菜,當地稱之為“哈特混素吉”,有時可供全年食用。錫伯族還喜歡在夏季製作面醬以調味。
東北的錫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錫伯族則食小麥,其中發麵餅是新疆錫伯族幾乎一日三餐之必備食品,稱“發拉哈額分”,又稱“錫伯大餅”,錫伯族人幾乎每天都要吃。這種餅用麵粉、鹼面和水製成,在鍋中烙出來,一般直徑在三四十厘米,厚度約一厘米,帶有烙制花紋的叫做“天”,另一面則是“地”。這種餅的吃法很講究,食用時必須“天”朝上、“地”朝下,掰成四塊,體現了錫伯族的天地觀念和民族習慣。
除了“錫伯大餅”,全羊席是錫伯族最具特色的肉類菜餚。全羊席的錫伯語為“莫爾雪克”,意為“盛在碗裡的菜餚”。 2009年,全羊席作為傳統技藝類被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主要用料為羊的心、肝、肺、大腸、舌、血等,共12道菜,做法考究,風味獨特。如有尊貴客人來訪,錫伯族殺羊做成豐盛的全羊席來款待。
此外,錫伯族食品還有二湯麵、韭菜餅、薩斯坦(雜燴菜)等,樣式豐富,口味特殊。
服飾
錫伯族的早期服飾衣料是以鹿、豬犴等獸皮為主,比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錫伯族的服飾,因時代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相互間的影響,也有所差異和變化。 傳統的錫伯族服飾曾吸收過蒙、滿、漢等民族服飾的優點。錫伯族男子喜歡著藍、青、灰、棕色長袍,外面套上青馬褂,頭戴圓頂帽,腰系青布帶,腳蹬厚底鞋。為了便於騎馬,男子的長袍和馬褂,都左右開叉。錫伯人的長袍,系大半截的長袍,底邊在膝下半尺許,袖口為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長褲,外加“套褲”(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和後腰),春秋穿的是“夾套褲”,冬季則穿“棉套褲”。
錫伯族女子的服飾式樣較多。喜歡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旗袍(多滾邊)、繡花鞋、坎肩等。 大襟長袍要粘花邊或繡花寬邊,愛套穿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長褲扎黑色腿帶,腳穿繡花鞋。少女與未婚姑娘,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髮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耳戴金(銀)耳環,穿著淡雅漂亮的旗袍。右側腰部的衣兜口內,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腳穿繡花布鞋,顯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婦的服飾與姑娘無大差別但比姑娘穿著要鮮艷。髮型也不同,媳婦梳的是“盤龍髻”,額前有“劉海”,腦後有“燕尾”,頭頂上烏髮蓬起,盤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將辮梳成雙辮或兩“抓髻”,合起成為一個大“疙瘩髻”。頭髮抹頭油,沒有頭油的,用榆樹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塗粉,口可以塗口紅,可以染指甲等。頭部髻上插著金簪,腕上佩帶金(銀、玉)手鐲。
錫伯族老人的服飾又有不同,一般老年男子內穿對襟小白褂,外穿長袍(冬天為棉的),個別人還套馬褂,腳穿白襪、布鞋(春、夏、秋穿圓口黑布鞋,冬天穿氈棉黑布鞋,其鞋腰以春夏的稍高一些,錫伯語稱“扎布薩布”),扎褲腳,頭戴禮帽;婦女的裝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起變化。老年婦女多穿青、藍黑色旗袍,長及腳面,扎褲腳,穿白襪,春、夏、秋穿繡花黑布鞋(冬季為棉高腰的),冬天穿棉袍,戴棉帽,與漢族坤秋帽相似。 上年紀的婦女出門時,手裡還要拿個菸袋,串門時互相裝煙進禮。
辛亥革命後錫伯族服飾變化受漢、維吾爾等族影響較大。年輕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艷的連衣裙、裙子、襯衫和翻領、高領短大衣、靴子等。男青年喜穿西服、運動服、夾克衫、皮鞋等,只有八九十歲的男女老人偶爾穿長袍馬褂、禮帽、坤秋帽、繡花鞋。
節日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每年農曆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動手包餃子,正月初一五更餃子下鍋;初二要吃長壽麵。做長壽麵時先做好肉湯,然後將面另鍋煮熟,撈出過水,食用時加肉湯,象徵著送舊迎新。某些節日時間雖然與漢族相同,但過法卻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如“春節”、“端午節”、“元宵節”等,在過節形式上均與漢族有差別。
春節多走親串門、祭祖及娛樂活動。農曆三月間的以魚為祭供品的“魚清明”、農曆七月間以瓜果為祭供品的“瓜清明”、“孫扎拜義車孫扎”(端午節)和中秋節。歡度這些節日的方式,均以本民族的習俗方式進行祭奠、飲食和娛樂。民族化節日有“四一八”西遷節和正月十六“抹黑節”。
西遷節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的西遷節,錫伯語叫杜因拜扎昆節。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東北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瀋陽)等地徵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所以當前也有部分民族學者認為應該叫“西征節”更為準確。
西遷節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伙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這種節慶活動集中展示了錫伯族燦爛悠久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間信仰、民風民俗及各種工藝和歌舞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寶貴价值。
抹黑節
農曆的正月十六,是錫伯族的抹黑節。這一天,人們清早就起來,把昨晚準備好的抹黑布或氈片帶上,上街去相互往臉上抹黑,在這一天裡,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相互往臉上抹黑。但見了老人一定要先請安,然後才能往臉上抹黑,但只能少抹一點,以示尊重。
錫伯族的抹黑節,有相當長的歷史。相傳,過去因為有一個年輕的媳婦,把烙糊了的發麵餅餵了狗,而得罪了巡天神。因此,巡天神要懲罰一下不珍惜糧食的人。第二年,巡天神就施展法術,使錫伯族種的莊稼都變黑了。結果到了秋天收的全是黑籽。這下人們都慌了神,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後,全村人一起向巡天神請罪,並發誓寧願將自己的臉抹憂黑,也不叫麥子生病,莊稼結黑籽。巡天神被人們的誠心所感動,收回了法術。所以後來人們就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把自己的臉抹黑,來代替莊稼受懲罰。
正因為如此,人們在抹黑節這一天,都不怕別人把臉抹黑,因為他們都是在為自己的莊稼受懲罰。
文學
錫伯族的文學藝術內涵豐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民間文學為民族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民歌、民間故事、諺語、謎語、格言等。民歌又分敘事歌、苦歌、薩滿歌、頌歌、勸導歌、習俗歌、田野歌、打獵歌、情歌、婚禮歌、新民歌等。民間故事有傳說、童話、動物、寓言、神話、謎語故事等。諺語內容多為教人謙虛謹慎、誠實講信、團結友愛,褒貶好惡、勤勞節儉。謎語主要表現為提高兒童智力、啟迪其心智的內容,是老年人和婦女教育兒童的工具。創作文學多表現為近現代內容。最早的有19世紀上半葉換防卡倫侍衛何葉爾·文克津的散文體書信《輝番卡倫來信》。清末民初之後才不斷湧現文學新人。到目前為止,已發表錫伯、漢文字的長篇小說、敘事長詩、散文、詩歌、紀事作品、人物傳記等多部,在新疆民族文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本民族的音樂分戲劇音樂和說唱音樂兩類。戲劇音樂稱秧嘎爾牧丹,分平調和越調。但基本為引進後加工為本民族化的內容。說唱音樂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民間體育有射箭、賽馬、摔跤、角力、滑冰以及娛樂化的狩獵活動。其中射箭和賽馬具有悠久的歷史,系本民族“善騎善射”歷史傳統的延續。
藝術
建築
早在清代,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地的錫伯族均形成了村鎮。西遷的錫伯族在察布查爾渠鑿通後,便基本形成了現8個牛錄(亦稱嘎善)的聚落形式。牛錄既是經濟單位,也是作戰單位。最初每個牛錄均圍以高大的圍牆,開東西南北四大門,有二三百戶不等。
每戶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畝,多者四五畝。庭院多呈南北長方形,四周植有各種樹木。庭院都用矮牆圍成,分南北兩院,南院多種果蔬,北院修棚圈、種樹木及穀物等。住房多為人字形土坯斜頂房或木架結構斜頂房,多南北向。臥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環炕”。西屋多由長輩住,東屋則為晚輩起居,中間多為隔成過道的廚房。錫伯族歷來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須由父母操辦蓋房另立門戶。
錫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磚木、鋼筋水泥結構相結合的房屋發展。過去的那種從清代遺留下來的人字形大屋頂房,已被淘汰。個別村莊只是作為文物保留。這種房屋的造型是從滿族學來的,它的造價較高,用工、用料較多。當今的住房,逐漸趨向磚木結構與“來蘭皮”結構相結合的房屋。有許多房屋,鋼窗、鋼門取代了木窗、木門。個別農戶還蓋了樓房。
錫伯族的建築藝術主要體現在住宅和廟宇的建築上。錫伯族的住宅,“人”字形大屋頂房,寬敞大方,屋檐寬出半米左右,窗戶很大,有的一間房子就有四五個窗戶,窗戶格木形狀都很精緻,小而多曲、幾乎和雕刻的一樣,如果沒有精細的技藝是做不出來的。而且在門框、窗、屏風上都有精雕細刻的圖案。
民歌
這類歌曲的曲式結構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樂句的單樂段形式出現。主要是反映錫伯族喪葬、婚姻、勞動、遊樂、禮節、信仰等方面的風俗。如喪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說親歌》、《哭嫁歌》、《勸嫁歌》;勞動方面有《四季歌》;遊樂方面有《刁羊歌》;禮節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媽麽歌》等。在婚娶習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詞。
兒歌
此類歌曲曲調簡明,多是教育兒童努力學習、學唱字母、射箭口訣等內容。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優良傳統的體現。正是這種傳統才促使這個西遷時只有3000餘人的民族,雖然與其他民族雜居了漫長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傳統藝術。
敘事歌
敘事歌多是記述錫伯族1764年西遷來新疆的歷史事件的歌曲。這與錫伯族人所擔負的特殊歷史使命及由此構成的特定生活內容有極大關係。一般旋律極精練,比較完整的有五部:《喀什戈爾之歌》、《拉西賢圖》、《葉欽娜》、《海蘭格格》、和《三國之歌》。《喀什戈爾之歌》是記述了伊犁四營部分官兵於19世紀20年代奉命赴南疆平定英、俄唆使的張格爾之亂的歷史過程。《拉西賢圖》全詩近千行,生活氣息非常濃厚,口語化的特點增強了民間音樂的色彩。《葉欽娜》是一部古老的反映錫伯族漁獵生活的敘事歌。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詩歌的每一句都以“葉欽娜”一詞起頭,並以“頂針格”的修辭手法使上下節聯成一體。《海蘭格格》是一部對情人的追戀歌,也稱為悼戀歌。“格格”是舊時錫伯族對少女的美稱,也可作為丈夫對妻子的暱稱。“海蘭格格”意為“可惜的姐姐(或可惜的小姐)”。《三國歌》是根據民眾中廣泛流傳的“三國演義”編唱的,已流傳有百餘年歷史,是漢錫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現存錫伯族民間歌曲為數不多,但其調式卻十分複雜。四聲、五聲、六聲、七聲等不下二十餘種。其中不乏有罕見的特殊調式。
田野歌
也被稱為“街頭歌”,錫伯語稱“塔拉依舞春”。這是錫伯族最富特色的民間歌曲,而且又為廣大錫伯族民眾認為是本民族固有的民間歌曲。它詠唱的對象包羅萬象,從天、地到日、月,從人類到禽獸。這類歌曲無固定的歌詞,多在節假日親朋聚會或田間勞動時由男女即興編詞對唱。它的特點在其曲調發展手法、曲式結構和歌詞格律等諸方面。它幾乎全部是由兩個不對稱的樂句構成,下句後半部的下方嚴格五度(或四度)模仿;兩樂句終止均由其結音下方二度或三度上行級進至結音而終止,終止式的五度模仿尤其嚴格。
樂器
蝴蝶琴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也是幾年來開發出來的樂器。在西遷節的文藝表演中,我們看到了兩把外形一模一樣的蝴蝶形狀的琴,走近看才發現一把是拉弦樂器,一把是彈撥樂器,都是四根弦,都是蝴蝶的琴身,蝴蝶琴的顏色仿佛紅木家具的顏色,古色古香。還有一位藝人手中握著一隻40厘米長左右的“蝴蝶”,這是一種打擊樂器,兩根鐵絲製成的蝴蝶裝飾觸角,木製的蝴蝶外形,裡面有四根並列的木棍,一排是20個鐵環,一排是6個羊髀骨,交替組成,演奏者手握蝴蝶木製外形,一邊有節奏的晃動即可。
東布爾
東布爾是錫伯族的彈撥樂器。一說源於哈薩克族的冬布拉,一般認為是在滿族的大三弦和哈薩克族的冬布拉的基礎上改革而成。琴柄和弦軸類似漢族三弦,共鳴箱和兩弦又近似哈薩克族的冬布拉。長約110厘米,以山羊腸作弦,無品位琴頭有兩個琴珍,兩條絲弦。演奏時,將琴抱於懷側,肘右手指彈撥。音色介於三弦和冬不拉之間,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綽倫
綽倫外形酷似葫蘆,因此也叫葫蘆琴。錫伯族先民用刀將葫蘆一劈為二,將豬膀胱套上去,兩根羊腸線作弦。到了現代,綽倫由最初研製的2根弦發展到今天的4根弦。琴弦的聲音仿佛馬頭琴的柔美,音色優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樂器。
體育
錫伯族的傳統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包括射箭、摔跤、賽馬、角力、滑冰、等活動,此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棋類(卡塔)、嘎爾出克(髀石)遊戲等。
打瓦爾
打瓦爾是錫伯族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它起源於錫伯族的狩獵時代,不僅可以鍛鍊臂力、眼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人的集體觀念。打瓦,人多人少均可以。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塊叫做“瓦”,分成人數相等的兩個組,打瓦之前先賭出立瓦組和打瓦組,輸者立瓦,贏者打瓦。具體方法是:雙方在規定好的距離線上,打瓦者用瓦將立瓦者的瓦打倒就算通過。打不著或是打不倒都算“燒死”。第一次打稱打頭面,打時打瓦者口中也要喊頭面,喊錯了或是不喊,都算“燒死”。“燒死”者,允許別人來救,救活後可以繼續打,救不活的,就要變成立瓦者,而原來的立瓦者就變成了打瓦者。頭面瓦打完了,再打二面、三面,一步比一步難度大。如果有一個人完不成,就全體“燒死”,由打瓦變成立瓦。
摔跤
摔跤是一種比賽力量和技巧的對抗性很強運動,是錫伯族民眾喜愛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每逢婚嫁、節日等吉慶日子都要舉行,對獲得勝利者給予獎勵。摔跤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國際式摔跤與中國式摔跤外,還有本民族的摔跤形式。古典式摔跤、摔跤手的年齡、體重要差不多,摔跤時也沒有固定的程式,只要一方的雙手、膝蓋或背脊一著地,就算輸了。一種是自由式摔跤,參加比賽的選手不分體重、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只要一跤把對手摔倒就算勝利。錫伯族還有一種摔跤形式,將摔跤手的雙腿用一條麻袋裝起來,麻袋口扎在腰間繫緊,雙方只能用上肢的力量和技巧摔倒對方。還有一種馬上角力,也叫馬上摔跤。比賽時,騎手一手執轡,一手抓、拉、推、搡、扭對方,或則把轡壓在坐鞍上,馬鞭叼在嘴中,當兩馬相交之際,雙方交手較量都力圖把對方拉下馬來,拉下馬就算贏了。爭鬥中兩騎往往左右盤旋,騎手扭在一起,拼力摔拉,鬥智鬥勇,險象叢生,驚心動魄。
風俗
禁忌
錫伯族十分注重禮儀,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臥;不能從衣帽、被子、枕頭上跨過;吃飯時不能坐門坎或站立行走,嚴禁拍桌打碗;媳婦不能與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別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同姓禁止通婚等。
禮儀
錫伯族有講究禮儀、尊老愛幼、熱情好客、崇尚整潔的傳統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不孝兒女、不贍養老人者,要受到社會的譴責。教師在社會上受到特別尊重,本民族諺語說“不尊重教師就是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視為體現一個家庭或家族文明素質的重要方面。保持整潔、保護水源、在公眾場所保持外表形象是本民族自古延續的社會公德和個體德行方面的重要表現。禮儀禮節則被視為做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對長輩應答和氣,久別重逢須行“打千”禮,逢重大節日、婚喪必行跪禮及磕頭禮。該傳統一直傳承至今。
飲食
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經常食用的發麵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並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分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
錫伯人打圍有個古老的習俗,不論獵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參加者無論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過路人碰到分獵物時,也毫無例外地分得一份。不過,獵物的頭和蹄子應分給首先命中者,這是一種獎勵。錫伯人認為,獵物是大自然賜予大家的,不是屬於哪一個人的,不能獨用。
錫伯人不光把打圍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時還把這看成是一種團結和吉祥的象徵。
婚姻
錫伯族基本保持著一夫一妻、婦隨夫居的典型的父權制婚姻形態。個別無子嗣者招婿入贅。同姓不婚,但偶有姨表、舅表、姑表兄妹婚配情況。新中國成立後,新婚姻法在錫伯族社會得到全面貫徹,納妾、童養媳、指腹為婚等陋習逐步被杜絕。錫伯族與漢族等民族的族際婚姻日益增多。
喪葬
錫伯族的喪葬有許多講究。過去火葬,後改為土葬,用木棺。錫伯族實行土葬。 每一個哈拉(姓)和莫昆有各自的墓地。老人死後行洗禮,報喪時行跪禮。出殯選單日,忌申日和午後。弔喪期多為三日,多者五至七日不等。墓堆上插兩桿幡(一為紙幡,一為用紅布或紅綢制)。喪期內忌串門。祭奠期“四十九日”,遠親脫孝,直系親屬則需百日脫孝。薩滿、其它巫職人員和非正常死亡者火葬,未婚男女棺材不做底,而用蘆葦代之。幼兒死屍棄於野外任憑飛禽走獸噬食。
老年人的葬禮有許多習俗。一般老年人病危或臨終時,家中的兒女不得離開。老人不能死在炕上,咽氣前要抬到屋地中央臨時搭的床上,由兒子給老人穿上壽衣、壽鞋。咽氣時,要給死者剃頭、洗臉、剪指甲、口含銅錢,手裡也拿錢,然後立即打開門,意思是讓老人的靈魂出去。在埋葬之前,還有許多迷信的講究,如在死人頭上蒙“蒙臉紙”,身上蓋“陀羅被”,頭前放“長明燈”、“倒頭飯”,插“開眼光”棉球等。全家晚輩要穿白色孝袍,系白布腰帶。在弔唁、小殮時,還要請喇嘛念經,同時還請吹鼓手在門前吹奏歡快的樂曲,因為這種喪事稱“喜喪”。若亡者年不滿60歲,則奏哀婉之曲。
歷史人物
圖伯特
圖伯特(1755—1823),乳名圖克善(錫伯語即牛犢之意),伊拉里氏。圖伯特是錫伯族人民中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跡,在錫伯族人民中有口皆碑,世代相傳。幾十年的軍營生活,磨鍊了圖伯特,使他以政治家的敏銳眼光,觀察到了當時的形勢。他以科學的態度,分析和研究了伊犁河以南的地形,土壤等自熱條件。當時,察布查爾地區的情況是,除了依靠僅有的幾十眼泉水和夏季的山洪之外,再沒有別的水源可以利用來灌田。泉水和山洪水,都滿足不了生產的需要。從這個實際情況出發,圖伯特首先傾聽了人民的意見,踏遍伊犁河以南的所有地方,比試過各種各樣的土壤,來選擇修渠的路線,最後才下定決心,採納人民民眾的意見,興修水利,墾荒種田,以造福於後代。
額爾古倫
額爾古倫(1768—?),護衛祖國邊疆有功清代將領。19世紀20年代,流亡在浩罕的小和卓越霍吉占的堂孫張格爾,在英國殖民主義者的支持下,廣結黨羽,大舉進犯新疆南部。他們屢次騷擾近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剎那間,本來安定一時的南疆,又戰火四起,硝煙瀰漫。喀什噶爾、英吉沙、葉爾恙、和田四城相繼失陷。道光六年(1826),額爾古倫作為錫伯營總管,率錫伯官兵共800人馳援固守的清軍,與張格爾的數萬大軍展開了激戰。錫伯官兵平時十分重視軍事訓練,騎射行軍,技藝嫻熟,加上他們驍勇善戰,與清軍並肩戰鬥,將張格爾叛軍打退100餘里,大獲全勝。額爾古倫又乘勝追擊,在喀爾鐵蓋山活捉了張格爾,使叛兵群龍無首,叛亂得以平息。第二年,清軍收復了喀什噶爾城。額爾古倫又率軍激戰,攻下英吉沙等其餘三城。至此,南疆四城全部得以收復。帝國主義的陰謀破產了,南疆又恢復了安定。道光帝得知此信大喜,下令將有功將士40人,一律賜給封號並繪像紫光閣,以示表彰忠勇。道光帝還召見了額爾古倫等人,授予他頭品頂戴,賜“果勒明阿巴圖魯”爵號。額爾古倫和他率領的錫伯官兵,在保衛祖國邊疆,維護邊疆穩定、祖國統一的大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粉碎了英國殖民主義者的侵略陰謀,平定了張格爾的武裝叛亂。他們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薩凌阿
薩凌阿(1798—1864)是錫伯族著名將領額爾古倫之子。1798年生於錫伯營鑲紅旗(六牛錄)。他幼年聰慧好學,受家庭環境薰陶,18歲成為披甲,不久被選拔到檔房效力。1824年補放驍騎校一次。1825年,薩凌阿任鑲白旗(五牛錄)驍騎校。1826年8月27日清政府派楊威將軍長齡率清大軍赴南疆戡亂,從伊犁各營抽調官兵時,薩凌阿作為錫伯營驍騎校,也在這次調遣中英勇出征。1864年6月6日,庫車城終於被功陷。薩凌阿率幾十名親兵進行巷戰,寡不敵眾,退入辦事大臣衙門內,點燃早已準備的數百斤火藥,全家自殺身亡。1884年(光緒十年)十二月六日,光緒帝又根據伊犁將軍金順奏請,追封和嘉獎了薩凌阿一家。子孫恩封世襲官職,薩凌阿在庫車遇難的孔額李氏夫人被追封為一品夫人。
色布喜賢
色布喜賢,錫伯族,近代錫伯族傑出的教育家。色布喜賢從國小習刻苦,博覽群書,文武雙全,曾在錫伯營中任文書和翻譯,後來升任索倫總管。光緒八年(1882),清軍收復伊犁,將軍金順進駐,給位於伊犁的各部落、各營官兵補發了一筆資助款。光緒年間,在色布喜賢的建議下,國家出資選派錫伯族學生留學俄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兼通俄文的翻譯人才。在色布喜賢先進思想影響下,錫伯族中形成了學習多種語言的教育傳統;錫伯各牛錄相繼成立“興學會”,積極倡導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創辦油印的錫伯族文化刊物,介紹先進思想,傳播進步文化藝術。
當代青年
佟麗婭
佟麗婭,中國內地女演員,1984年8月8日出生於新疆伊犁。 2002年獲得首屆新疆小姐大賽亞軍、全國影視新人選拔大賽金獎。2004年,參加文化部春節聯歡晚會,以一支新疆獨舞艷驚四座。2008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2011年5月義務出任錫伯族形象大使。
2007年,出演《新不了情》中的角色青年李再愛。 2008年,出演《母儀天下》中的趙飛燕一角。 2009年,佟麗婭又出演了《人活一張臉》,《大屋下的丫鬟》,《煙雨斜陽》。2010年,霍建華和佟麗婭首次合作,在《怪俠一枝梅》飾演荊如憶。《無懈可擊之美女如雲》飾演姚輝。《我的經濟適用男》飾演何小君。
2011年,《唐宮美人天下》飾演舞傾城。佟麗婭在《美人天下》中再次扮演擅長歌舞的舞傾城。《宮鎖心玉》飾演年素言/佟素言。佟麗婭飾演的年素言是《宮鎖心玉》中的女二號,原名佟素言,其歷史原型是雍正皇帝的敦肅皇貴妃年氏。
2011年,佟麗婭與飛輪海成員汪東城共同出演了懸疑愛情驚悚片《紫宅》。同年,佟麗婭在電視劇《夢回唐朝》中飾演陶美人,並出演了《我的經濟適用男》中的女主角何小君,期待她的演繹。
2012年,佟麗婭在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中飾演沈冰。佟麗婭飾演的沈冰則成為最理想的模範女友。在電視劇《戀愛的那點事兒》中飾演於湖新。,與杜淳飾演一對情侶。在《愛可以重來》中,佟麗婭飾演的女主角陸嘉亮。11月21日,佟麗婭在微博上首發音樂處女作《只為你歌唱》,發布愛情宣言。
在2013年度亞洲偶像盛典憑藉《唐山大地震》《斷奶》等,獲得了年度“最具實力女演員”大獎。2013年,佟麗婭在福布斯中國名人榜上排名第79名,擔任第四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形象大使。2013年參與拍攝電影版《北京愛情故事》。
關垚淼
關垚淼,出生於1978年12月27日。央視節目主持人,先後主持過中國電影頻道《電影百科》,旅遊衛視《衣妝盛世》、《正點播報》、《旅遊明星站》等強檔節目。並出演多部電影、電視劇。
白靜
白靜,(1983年6月4日-2012年2月28日)女,遼寧調兵山市人,曾出演過《血色湘西》、《功夫詠春》、《見龍卸甲》等多部電影、電視劇。在校期間曾出演過數十部音樂劇,畢業後被中國兒藝收歸旗下,一直活躍在音樂劇舞台。
中國古代民族
丁零 | 匈奴族 | 獫狁 | 犬戎 | 西戎 | 薛延陀 | 敕勒 | 嚈噠 | 高車 | 沙陀 | 山越 | 越人 | 黑水靺鞨 | 粟末靺鞨 | 北狄 | 泰雅族 | 室韋 | 建州女真 | 東突厥 | 鐵勒 | 氐族 | 狄 | 巴人 | 月氏 | 摩梭族 | 回鶻 | 百越 | 瓦剌 | 羯族 | 南蠻 | 烏桓 | 大月氏 | 夜郎 | 東胡 | 靺鞨 | 女真族 | 粟特 | 河西回鶻 | 甘州回鶻 | 氐 | 柔然 | 烏孫 | 羯 | 畲族 | 水族 | 匈奴 | 鮮卑族 | 錫伯族 | 川青 | 西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 | 中文名稱 | 人口 |
Hàn Zú | 漢族 | 1,230,117,207 |
Zhuàng Zú | 壯族 | 16,178,811 |
Mǎn Zú | 滿族 | 10,682,263 |
Huí Zú | 回族 | 9,816,802 |
Miáo Zú | 苗族 | 8,940,116 |
Wéiwúěr Zú | 維吾爾族 | 8,399,393 |
Tǔjiā Zú | 土家族 | 8,028,133 |
Yí Zú | 彝族 | 7,762,286 |
Měnggǔ Zú | 蒙古族 | 5,813,947 |
Zàng Zú | 藏族 | 5,416,021 |
Bùyī Zú | 布依族 | 2,971,460 |
Dòng Zú | 侗族 | 2,960,293 |
Yáo Zú | 瑤族 | 2,637,421 |
Cháoxiǎn Zú | 朝鮮族 | 1,923,842 |
Bái Zú | 白族 | 1,858,063 |
Hāní Zú | 哈尼族 | 1,439,673 |
Hāsàkè Zú | 哈薩克族 | 1,250,458 |
Lí Zú | 黎族 | 1,247,814 |
Dǎi Zú | 傣族 | 1,158,989 |
Shē Zú | 畲族 | 709,592 |
Lìsù Zú | 傈僳族 | 634,912 |
Gēlǎo Zú | 仡佬族 | 579,357 |
Dōngxiāng Zú | 東鄉族 | 513,805 |
Gāoshān Zú | 高山族 | 458,000 |
Lāhù Zú | 拉祜族 | 453,705 |
Shuǐ Zú | 水族 | 406,902 |
Wǎ Zú | 佤族 | 396,610 |
Nàxī Zú | 納西族 | 308,839 |
Qiāng Zú | 羌族 | 306,072 |
Tǔ Zú | 土族 | 241,198 |
Mùlǎo Zú | 仫佬族 | 207,352 |
Xíbó Zú | 錫伯族 | 188,824 |
Kēěrkèzī Zú | 柯爾克孜族 | 160,823 |
Dáwòěr Zú | 達斡爾族 | 132,394 |
Jǐngpō Zú | 景頗族 | 132,143 |
Màonán Zú | 毛南族 | 107,166 |
Sǎlá Zú | 撒拉族 | 104,503 |
Bùlǎng Zú | 布朗族 | 91,882 |
Tǎjíkè Zú | 塔吉克族 | 41,028 |
Āchāng Zú | 阿昌族 | 33,936 |
Pǔmǐ Zú | 普米族 | 33,600 |
Èwēnkè Zú | 鄂溫克族 | 30,505 |
Nù Zú | 怒族 | 28,759 |
Jīng Zú | 京族 | 22,517 |
Jīnuò Zú | 基諾族 | 20,899 |
Déáng Zú | 德昂族 | 17,935 |
Bǎoān Zú | 保全族 | 16,505 |
Éluōsī Zú | 俄羅斯族 | 15,609 |
Yùgù Zú | 裕固族 | 13,719 |
Wūzībiékè Zú | 烏孜別克族 | 12,370 |
Ménbā Zú | 門巴族 | 8,923 |
Èlúnchūn Zú | 鄂倫春族 | 8,196 |
Dúlóng Zú | 獨龍族 | 7,426 |
Tǎtǎěr Zú | 塔塔爾族 | 4,890 |
Hèzhé Zú | 赫哲族 | 4,640 |
Luòbā Zú | 珞巴族 | 2,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