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大餅

錫伯大餅

在新疆,隨處都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用炭火烤制的麵餅,比如維吾爾族人用饢坑烤制而成的饢。這種最早從波斯傳入西域、已經有著悠久歷史的麵餅,如今已演化成了擁有蔥花饢、肉饢、窩窩饢、油饢等多個品種的饢。一隻新鮮出爐的饢,就是麥面和火的交融,是汗水經過火的錘鍊升華成的一輪金色的太陽。將一小塊饢放在嘴裡咀嚼,一幕幕鄉村農人辛勤勞作的圖畫一起匯入腸胃,溫暖心肺的感覺無以言說。

簡介

那么錫伯大餅呢?一張剛剛從圓形平底的鐵鍋起出來的錫伯大餅,鬆軟勁道,散發著濃濃的麥面味道,再就著錫伯族人醃製的花花菜或是辣醬,更是讓人滿嘴生津,回味無窮。同樣是少數民族的麵餅,和維吾爾族的饢相比,前者是直接在火中烤成,一出饢坑就透著火的熱烈,後者是在一個平底鍋中用文火慢慢烤成,它的出鍋就像一縷和煦的陽光,在溫暖著人的腸胃的同時,蔓延到心胸。因此,我對於錫伯大餅的理解似乎更加內斂而深沉。  居住在伊犁河畔的錫伯族人,是在240多年前,清政府為鞏固邊防,從東北徵調錫伯族軍民3000多人遷往新疆。他們用17個月的艱難跋涉走完了一條充滿艱辛的西遷之路,最後在伊犁河畔定居下來。這個西遷的民族因為其人口的限制,在伊犁這塊土地上似乎並沒有比東北的錫伯族更加聲名遠播,相反卻有些默默無聞、不事張揚。而錫伯大餅在伊犁這塊土地上,卻有著更加引人注意的知名度,就像他們的《薩滿歌》、射箭、漁獵一樣,充滿著某種神秘的色彩。

特點

錫伯大餅作為錫伯族人日常主食的一部分,就像漢族人的米飯,維吾爾族的饢和哈薩克族的奶茶一樣,一日三餐平常至極。其實不然,只要走進他們的家庭,就可以感覺到那種濃濃的民族習慣,那種對於錫伯大餅的虔誠讓人心動和驚訝。

在吃錫伯大餅之前,一般要將其撕成小塊,擺在一隻盤子裡。錫伯大餅的正反兩面分別代表著天和地,天和地是不可以倒置的。分辨錫伯大餅的正反兩面其實很簡單,在烙餅的時候,留下大花紋的一面是天,細小花紋的一面是地,在長期的生活中,人們形成一個習慣的叫法是大花和小花。

大餅在擺放的時候必須天壓著地,也就是大花朝上,小花朝下。吃的時候要天包地,小花向里,夾上自己喜歡吃的菜或是辣椒醬。錫伯族是一個信仰薩滿教和佛教的民族,薩滿教的本質像其他宗教一樣,是關於神靈的信仰和崇拜。這樣的吃法可能是其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延續。

錫伯大餅是用發好的酵面做的,錫伯族人將這種發麵叫作“發拉哈俄芬”。錫伯族人一般不吃隔日餅,都是現烤現吃,所以吃起來鬆軟清香,令人久吃不厭。錫伯族女人是製作錫伯大餅的能手,揉面、擀麵、烤餅,然後將麵餅掛在擀麵杖上放入平鍋中,這些動作往往是一氣呵成。會不會烤制這種大餅往往和是不是賢惠、能幹聯繫在一起,作為一個錫伯族女人,這也是一門應該學會的廚房技藝。

我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如果將維吾爾族的饢比作熱烈的伊犁大曲,那么錫伯大餅就應該是溫情的葡萄酒了。這種理解讓我沾沾自喜,它讓我找到了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堅強地生存下來,為祖國屯墾戍邊無怨無悔,保持著一種民族的特色而不褪色的真正原因。這種民族特色就像錫伯大餅那樣裝著天和地。

可口的錫伯大餅 可口的錫伯大餅

因此,他們活在天地間。 (李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