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 朔州(今山西省西北部)一帶。
歷史
副伏羅阿伏至羅
跋利延
彌俄突
伊匐
越居
比造
去賓
敕勒,在漢代時稱為 丁零,魏晉南北朝時稱狄歷、敕勒,到 隋朝時稱作鐵勒。因所用車輪高大,亦稱高車。《 隋書》記載鐵勒各部分布於東至獨 洛河(今 圖拉河)以北、西至 裏海(今裏海)的廣大地區,分屬東、西 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 薛延陀與 回紇為最著。唐貞觀末,於東部鐵勒分設 都督府、州,隸 燕然都護府。”
敕勒秦漢歷史
在 秦漢時期,敕勒的祖先 丁零居住在 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它的南邊是 匈奴,西南是 烏孫。 匈奴在 冒頓單于統治時期,先後征服了很多部族,當時 丁零也和其它周邊的 部落一樣,遭受匈奴的奴役。不少 丁零人被 匈奴擄去作了匈奴的 奴隸。在公元前三世紀末至公元後一世紀間, 丁零不斷和 匈奴進行 武裝鬥爭。
據《漢書. 匈奴傳》中記載,公元前71年, 匈奴單于領兵攻打遊牧與 伊犁河上游流域的 烏孫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時被匈奴奴役的 烏桓、烏孫和 丁零乘機對匈奴進行襲擊,結果殺死了數萬 匈奴騎兵。從此 匈奴國勢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擺脫了匈奴的控制。
敕勒公元一世紀
公元一世紀中葉以後, 匈奴由於統治階級內部鬥爭,分裂為南、北兩部。公元87年, 丁零聯合南 匈奴、鮮卑及 西域各族共同夾擊 北匈奴,北匈奴大敗,被迫西遷。
敕勒東漢歷史
東漢時,除大部分 丁零人仍遊牧於貝加爾湖一帶外(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遷徙遊牧於 伊犁河流域和 阿爾泰山一帶(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西丁零),還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 山西和河北境內有 定州丁零、 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 五胡十六國”時期, 丁零人在 中原一帶先後參加了各族 統治者的混戰。後來,這部分 丁零人漸與其他 民族融合。
敕勒漢末魏晉時歷史
漢末 魏晉時,又有很多的 丁零族人南遷,這樣,富饒的漠南地區成為敕勒人遊牧的地區。當然大部分敕勒人還留在原來的牧地。當時敕勒人的遊牧地域東到貝加爾湖,西到 土拉河、阿爾泰山一帶。當時,由於敕勒人造車業很出名,他們造的車車輪直徑最長者達1.4米左右,超過了當地牛身的高度,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這種高輪大車,可以在草茂而高,積雪深厚,且多沼澤的地區順利通行。所以當時南方人稱他們為高車。
據記載,當時的鐵勒 部落分布廣在 大漠南北的9個地區,共有四十個不同名稱的部落。比較著名的 部落有副伏羅部、 斛律部、吐突鄰部、 袁紇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由於 遊牧在北方的敕勒各 部落日益強大起來,對當時的 柔然和北魏統治階級構成了威脅。北魏統治階級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這樣很多敕勒 部落相繼歸附 北魏。五世紀初,北魏王朝曾把貝加爾湖東部敕勒人數十萬落都遷徙到漠南一帶。使漠南一帶畜牧業發展很快。由於受 漢族文化的影響,逐漸懂得了農耕。
據記載, 北魏文成帝時期,“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繞歌聲 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於此。”這樣空前的盛會,敕勒人乘著高車,唱著優美的牧歌,行進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很壯觀之事。由於漠南地區當時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把 漠南一帶成為“ 敕勒川”。
著名的《 敕勒歌》,是 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 漢語。
敕勒中一部後來成為 回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