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

羯字屬於曷字族。在曷字族裡,曷字都是聲符兼義符。曷字族漢字都與“胸”、“胸口”之義有關。羯的本義是“斗羊”。羯又為中國古代北方的民族名,該族源於小月支;曾附屬匈奴。魏晉時散居上黨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縣),與漢人雜處,從事農牧業,信奉“胡天”。晉時,羯人石勒建立後趙政權,為五胡十六國之一,史稱“羯胡”(該稱呼舊時也用以泛稱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羯人石勒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建立趙國﹐史稱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參照魏﹑晉王朝的法規﹐建立各種政治制度﹐設立學校﹐提倡經學﹐閱實戶口﹐勸課農桑﹐對安定社會起到一定作用。於349年為冉閔所滅。羯人最後主要同化於漢族之中。

基本信息

簡介

羯, 拼音:jié 字從羊從曷。“曷”意為“胸”、“胸部起伏”。“羊”與“曷”聯合起來表示“酣戰中胸部起伏著的公羊”、“斗羊”(“羯”字的造字法同於“鶡”。“鶡”為“斗鳥”,請參考“鶡”字條)。本義:斗羊。轉義:公羊(特指騸過的公羊)。

解釋:
1.公羊。特指騸過的。
2.古族名。所謂“五胡”之一。

羯族居住地方羯族居住地方

中國北方古代民族名。又稱“羯胡”。晉人泛指雜胡為羯胡。魏晉時,主要分布在上黨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縣)的武鄉﹑羯室一帶。與漢人雜居。

羯人入塞之前﹐隸屬於匈奴﹐即“匈奴別落”。羯人具有深目﹑高鼻﹑多須的特點。其族源有數說﹕曰為入塞匈奴19種中羌渠之後裔﹔或曰西域胡占主要成分﹔或曰即西域胡之一種﹔或曰與小月氏有淵源關係。約於漢代為匈奴所俘而帶入塞。

入塞後的羯人保留著部落組織﹐部有大﹑小酋帥。羯人主要從事農業﹐生活貧困﹐有的為漢族地主傭工﹐有的外出作商販。他們原信仰“胡天”(祆教)。後來多信佛教。人死後﹐實行火葬。

羯人石勒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建立趙國﹐史稱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參照魏﹑晉王朝的法規﹐建立各種政治制度﹐設立學校﹐提倡經學﹐閱實戶口﹐勸課農桑﹐對安定社會起到一定作用。於349年為冉閔所滅。羯人最後主要同化於漢族之中。

種屬

關於此問題, 很多學者都有過較為深入的探討, 但至今仍未獲得圓融的解決。考查眾學者的論說, 大體上有下列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 來自匈奴, 與匈奴同屬, 都俱“深目高鼻多須”特徵, 如王國維
另一種: 與匈奴有關但與匈奴不同屬, 似來自西域, 如黃文弼
第二種: 與羌族有關, 如呂思勉錢穆
第三種: 西域月氏胡。如陳寅恪姚薇元王青
第四種: 與中亞康居有關, 如譚其驤。
第五種: 西域胡占較大比重的雜胡, 如唐長儒。
第六種: 呼揭國遺民, 如陳可畏。

以上各說, 見解分歧。而各家所持論據, 大多只據兩漢及魏晉南北朝隋唐文獻資料。有關古代羯族的獻資料遺留下來的不多, 且東鱗西爪, 有許多記載, 它的真實性尚不無可疑; 而學者又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資料進行詮釋, 遂致問題複雜化。

一般學者贊同匈奴是匈奴, 羯族是羯族, 二者不能混同。所以王國維的觀點基本上已經否定; 至於羯族與羌族有關的觀點,主張者自己也沒有提出論據, 自難成立; 儘管羯族來自西域的月氏說到目前被一般學者所認可, 但第四說、第五說和第六說也有一定道理。

語言

羯族語言是印歐語系的一個分支,是伊朗、阿富汗一帶的印歐語言的方言,Tocharian(月氏)和Sogdian(粟特)也是如此。

宗教

羯的宗教是Zoroastry。這個宗教是起源於波斯。

簡史

東漢

東漢後的魏蜀吳三國,曹魏地處北方據有燕趙,而且實力最強。曹操在滅袁術、呂布、袁紹群雄之後又降烏桓,統一北方,於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稱魏王,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曹丕代漢立魏後,轄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境內除中原漢族外,還包括匈奴、鮮卑、氐、羌、烏桓、羯、盧水胡、西零等少數民族,其間的鮮卑、烏桓和匈奴較為強大。

十六國——後趙

1)前趙、後趙的對峙與統治

羯族羯族

後趙(今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江蘇、安徽、湖北、甘肅、遼寧的一部分)

西晉滅亡後,匈奴族統治者劉聰占有了北方大部分土地。公元318年劉聰死,劉曜乘內部變亂之機,奪取政權,遷都長安稱帝,國號為趙,史稱前趙。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石勒反劉曜,自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市),以河內等24郡為趙國,擁有民戶29萬,史稱後趙。為十六國之一。石勒為鞏固其統治,重用漢族人趙郡張賓為謀主,採用漢族的一些統治政策,國力日強。參照魏、晉王朝的法規,建立各種政治制度,設立學校,提倡經學,閱實戶口,勸課農桑,對安定社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法政嚴苛,殺人甚多。實行“胡漢分治”,禁說“胡”字;稱羯人為國人,稱漢人為漢人;縱容羯人欺壓異族。朝廷設有專門官吏門臣祭酒,管理羯人訴訟。公元321年,遣石虎進取幽州,俘刺史段匹磾,幽州、冀州、并州三州皆歸屬後趙。不久,石虎又率軍進討鮮卑郁粥於離石,郁粥逃奔烏桓,石虎悉降其眾,繼爾南下,盡收河南之地。前趙與後趙為爭奪地盤,多次交戰,公元329年,石勒攻滅前趙,並有關隴之地。後趙之地“南逾淮海,東濱于海,西至河西,北盡燕代”,統治了北方廣大地區,與江南的東晉政權形成北南對峙局面。石勒在位,實行過一些漢化政策。333年,石勒死,侄石虎奪取政權,施行暴政,民不聊生,於349年為冉閔所滅。羯人最後主要同化於漢族之中。

2)冉閔滅後趙,前燕滅冉魏

石勒死後,石虎繼位,於公元335年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石虎殘暴,迫害臣民,在鄴城大建宮室,築樓台高閣,眾役繁興,加之徵遼西、征東晉的窮兵黷武,終於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的強烈反抗。公元349年,梁犢率邊兵起義,打擊了後趙的統治者。石虎病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帝位,自相殘殺,後趙大將軍冉閔(漢族人)乘機利用民族矛盾,攻殺後趙皇帝石鑒,奪取政權,國號魏,史稱冉魏,仍都鄴城。嗯,冉也是鬍子的意思。

冉魏政權,實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但胡人必欲做奴隸主他們聯合進攻冉魏政權,公元352年,鮮卑族首領慕容氏從東北攻入冀州,冉閔兵敗被殺,冉魏政權僅兩年多就被滅亡了。

民族融合

從西晉末年到隋朝初立的270年間,是民族間大融合的重要歷史時期。這種民族融合,先是為北魏、後又為北周的統一創造了條件;北周的統一又為隋朝的全國統一創造了條件,也促進了各民族間的進一步融合。在這種長期共同的鬥爭中,增進了相互了解,也減少了民族間的隔閡或成見。同時,各族人民在生產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逐漸在政治、經濟、文化、民風、民俗等方面形成了不可分離的聯繫,但又保有各自的習尚,這是民族間一種進步的自然融合過程。到北齊、北周后期,鮮卑族及各族人民,在經濟生活和語言風俗習慣方面,在和漢族互相吸收、互相滲透中已顯不出多大差別了。又如在民族習俗方面,內遷胡族的許多特點多半消失,匈奴的結髮、烏桓的剃髮、鮮卑的索發、羌人披髮及服飾的左衽等大部消失。

遷徙

羯族內徙後居於上黨武鄉縣(今山西榆社縣),羯族徙居武鄉的時間,僅憑現有文獻記載已難以確證。關於羯族的族屬問題,史籍記載也極少。《晉書·石勒載記》說:“石勒字世龍,初名,上黨武鄉羯人也,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魏書·羯胡石勒傳》云:“其先匈奴別部,分散居於上黨鄉羯室,因號羯胡。”又考《晉書·北狄匈奴傳》所載,雲入塞匈奴19種,其中有羌渠一支。王仲犖認為羯人是石國人。認為羯人高鼻深目多須、崇祆教,同匈奴不是一個部落,又據《魏書》有者舌國,《隋書》有石國,都柘折城,即今天的塔什乾,據此推斷,石勒的祖先可能就是石國人。移居中原後,遂以石為姓。

七十年代以來,童超經過多方考證,認為羯人是中亞康居人,但羯人不是被康居人所征服的南部農業居民——索格底亞那人。而是康居(羌渠)遊牧人。兩漢時期,康居羈屬匈,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隨匈奴東來,轉戰於蒙古草原,其後又隨之南遷,逐漸內徙於上黨武鄉一帶,因為他們既是康居人,,又是匈奴的附庸,故稱:“匈奴別部,羌渠之胄。”(童超:《關於五胡內遷的幾個考證》,見《山西大學學報》1978年4期。這個論證與文獻記載更為切近,較為可信。)

羯族的活動見於記載的僅有石勒為并州刺史司馬騰賣於河北、山東做奴隸。其後石勒先召集王陽等八人為“騎盜”,後又為“二十八大盜”。劉淵起兵後,石勒率所部回響,歸附劉淵轉戰於并州。漢國劉聰繼位後,兩度授石勒為并州刺史。石勒由并州坐大,後又受命都督冀、幽、並、青四州雜夷,受封為上黨郡公,又署其長子為上黨國世子,移襄國建後趙,但并州、平陽、上黨仍是他們的主要根據地。

民族消亡

冉閔在北方百姓擁護下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冉閔發起屠胡後,北方各地漢人群起回響。消滅大量胡族,迫使其它胡族離開中原。一度基本掃清了中原。冉閔發起的復仇行動是當時漢人的絕地反擊!
羯趙內亂時之機,“冉家軍”陣斬羯族軍士三萬,又坑殺四萬羯兵。羯族精銳盡失,這些都是羯族的青壯年男子,也是鄴城二三十萬羯人的親人。他們對冉閔恨之入骨,冉軍對鄴城羯族屠殺了二十幾萬,山西南部的羯人和胡人(長的像姜氏胡人的漢人也倒了霉)也被報復的漢人殺盡,襄國滅亡羯人又被殺了一道。羯民族被基本殺絕。
只有一支不到一萬人的羯族部族,向北投奔蒙古高原的鮮卑人,未被漢人消滅。後來鮮卑人幫他們報仇殺了冉閔,滅冉魏。鮮卑入主中原後,這支羯人一直在鮮卑的統治下以打仗為業。不過密月關係沒過多久,鮮卑內戰時變態地殺著鮮卑人,差點把鮮卑整民族給滅了。
其後在鮮卑人復仇性的打擊下,這個部族殘餘的羯幾千人在後景帶領下跑到南方梁朝統治區。被好心的南方梁朝政府接納,提供他們美食收為僱傭軍。後景之亂,這支不到萬人的胡族在忘恩義的領導人後景帶領下,對江南漢人實施血腥的種族滅絕政策。使原本人口眾多千里沃土的江南變成赤地千里,白骨遍地,野獸出沒的不毛之地。僅屠健康城就將全城四萬戶約二十萬人殺絕。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後景之亂!
直到南梁將領陳霸先帶珠江流域的兩廣軍隊準備充分後北伐江南,花了很大代價才滅悼這支萬人不到的好戰頑族,這一種族才真正從地球上消失。

羯人真相

羯人乃是匈奴別部羌渠的後裔。相比於匈奴本部,羯人的地位要低得多,羯人的基本社會單位還是長期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的。
羯人國家的建立者石勒以“石”為漢姓,暗示羯人的族稱可能和“石”有關。蒲立本(1962)曾經指出,“羯”,古漢語音近似[Kiat],實際上是匈奴人對羯人的稱呼,在匈奴語中,Kiat的意思正是“石”;這一假說可以在葉尼塞語中找到很好的證據支持。據此,漢人譯寫的“羯”這一名稱實際上來自匈奴人,那么,羯人的自稱是什麼呢?《晉書》上說:羯人的祖先是匈奴別部羌渠的後裔,“羌渠” 可能與吐火羅系統的“康居”有關,而吐火羅語中表示石頭的詞可能是Kank,這表明“羌渠”/“康居”很可能就是羯人的自稱,他們的確和中亞古國康居/粟特等存在某種關聯,但究竟誰是源誰是流、抑或兩者都是流而源在別處,卻就不易也不宜遽下斷語了。近來王青(2001)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一書中,對羯人的族源和宗教文化等方面作了不少較有價值的歸納和考證,以下對之稍作評介。 
王氏綜合先前各家考證之後指出,羯人實質上是被匈奴征服的內遷月氏部落,羯人的宗教為月氏的固有宗教,而與波斯、粟特的火祆教並不相同。關於月氏的族屬,較新的研究表明,羌、突厥等的可能性很小,它更可能是屬於印歐的吐火羅或伊朗系統。這樣,羯人“高鼻深目多須”的種族特徵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由於從中原西北、河西、西域一直到中亞的大夏,沿途都正是或曾經是月氏的勢力範圍,因此當時西域有不少高僧前往中原傳播佛教,對於羯人來說,這些高僧和他們語言相通、風俗相近,又熟悉他們的固有宗教文化,所以相處極為融洽,佛教也在中原得到了大力傳布;後趙國師大和尚佛圖澄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此外,“羯胡”一稱並未隨石趙的滅亡而消失,而是從晉至唐一直見諸史乘。雖然發生了冉閔煽動的對後趙國都內羯人的大屠殺,但作為一個很早便被匈奴征服的內遷月氏部落,羯胡的分布是相當廣泛的,像北秀容的爾朱氏便是一支存活到北魏末期的羯人,他們在平定六鎮之亂後開始衰敗,但其部將之一、也是羯胡的侯景仍有足夠的實力南下將梁國攪亂以至滅亡,另一部將高歡雖不是羯胡出身,卻也深受其文化之影響,由是後來在北齊宮廷中出現祀胡天的風俗也就不足為奇了。到了唐代,隨著突厥的亡降,作為其重要組成和同盟的昭武九姓胡人大批被遷往華北北部一帶,“羯胡”、“九姓胡”、“雜種胡”等稱呼都用來指這些胡人,所以當安史之亂爆發後,史、詩之中的“羯胡”字樣屢見不鮮,安祿山也多次被時人稱作“羯胡”。 
從殘漢三國開始,一直持續到殘唐五代,有眾多月氏軍隊參加的董卓之亂和馬超、韓遂的西涼之亂,以屠各劉淵和羯胡石勒為主發起的劉石之亂和五胡亂華,羯胡爾朱的亂魏和羯胡侯景的亂梁,月支人王世充在隋末大亂中的稱帝建國,以及以羯胡為主發起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這些都可統稱為“胡羯亂華”。“胡羯亂華” 其實是對中國中古歷史上多次種族動亂的概括性稱呼,“五胡亂華”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而作為這些動亂髮起的主要民族之一的羯人/月氏民族,則在歷次事變中均扮演了積極的角色,究其原因,恐怕還得從他們在種族、語言、文化、宗教、商業等多方面與華夏存在的巨大的差異性之中去尋找。

傳奇羯人

從東漢末年張角起義開始,中原地區動盪不安,戰亂迭起,百姓苦不堪言。公元四世紀,邢台在戰火紛飛里再次迎來了輝煌,這次定襄國為國都的人是一個叫石勒的羯族皇帝。因“國”在趙地,為與匈奴貴族劉曜建立的前趙區分,史稱“後趙”。
石勒原是山西上黨武鄉人,少年時,曾隨鄉親在洛陽做買賣,一度逃荒於雁門,在武安為人傭耕時為亂軍抓去,賣給山東仕平財主師歡家作奴隸。石勒志向遠大,騎馬射箭,武藝精通,膽識過人,善於相馬,一來二往,就和管馬的汲桑交了朋友。亂世出英雄,這話一點不假,石勒和汲桑起事,召集十八個窮苦人組成小騎兵隊,納漢人張賓為謀士,一路衝殺,挫敗了所有的對手,統一了北方。公元319年,石勒即大單于、趙王位,榮登皇帝寶座,改元建平,依張賓之言,定都襄國。
從奴隸到皇帝,這是一個質的轉變,也驗證了陳勝那句話:“王侯將相哪裡一生下來就是呢!”
石勒出身貧困家庭,沒上過學,不懂漢字,卻明白事理,倒也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石勒十分重視人才,在城四門建立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訓等十幾個學校,還親自到太學監考,對優秀者加以褒獎。
石勒定都襄國時,城池破敗,原有的趙都建築幾經滄海,早已蕩然無存。石勒按周禮建宗廟社稷靈台,營造東西官署,歷十八年完成了都城的建設。都城周長九里十三步,四角有子城拱衛,名“建平大城”。都城建四門,在永豐門擺上從洛陽拉來的銅馬和翁仲,在城內修造正陽門、端門、建德殿、太武殿、徵文殿、單于庭、東堂、西閣、崇訓宮、百尺樓、後宮等宮殿群,其中太武殿基座高二丈八尺,用名貴的大理石鋪設裝飾,下面是暗藏的房間,可以盛下五百名衛兵,負責保衛皇宮的安全。巍峨的太武殿,東西長有七十五步,南北長有六十五步,漆金的瓦當,純金的柱子,純銀的楹聯,珍珠的帘子,玉石裝飾的牆壁,富麗堂皇。太武殿造好了,鄴城的東西兩宮同時完工。石勒命人把巨大的晷影從西晉的國都洛陽拉來,擺在單于庭上,用來觀測日影確定時刻。命工匠把三十九個功臣的畫像雕刻在石匣子上,放在建德殿前,以感念他們的功績。第八殿顯陽殿後是靈風台,是遴選宮女的地方。後宮一萬多宮女穿著華麗的衣服,賞玩著無數的珍寶,其中女官分八等,嬪妃規定了名稱和級別:昭儀、夫人、淑儀、美人視男等。城外有明堂、太學、靈台、桑梓苑、灃水宮等附屬建築群。
國家強盛了,石勒把山西老家的羯族百姓全部搬遷到襄國來,把朝臣官員包括貴族三百戶遷至崇仁里。這條胡同現在叫崇里街,牆邊散落著風化了的抱鼓門墩和上馬石,古韻猶存。
後趙時期的襄國,有著好幾十萬的人口,生活居住著漢、羯、匈奴、鮮卑、氏、羌、回回、契丹等族人,大街上隨時可見深目高鼻卷頭髮拉著駱駝的波斯商人。有人說,中原漢人自石勒以後極少有純正血統的,純正的漢人在石勒以前就已經南遷江南,他們的後代據說是現在福建一帶的客家人。
石勒有自知之明,非常謙虛。石勒設國宴款待高麗使臣,酒到半酣,石勒便問徐光:“你看我能和前代哪個皇帝相提並論呢?”徐光說:“陛下您應該高過漢高祖劉邦,比您高的僅僅是軒轅黃帝。”石勒笑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我沒有那么大的功績,基本上和光武帝差不多,假如我能遇到漢高祖,我會向他俯首稱臣。大丈夫做事要光明磊落,可不能像曹操和司馬懿那樣欺負孤兒寡母篡奪人家的天下!”群臣聽罷,對皇帝石勒誠服極了,都跪下高喊萬歲。
但是,後趙的都城很快地消失了,石勒死後傳位於太子石弘,石虎殺死石弘奪取了帝位,後趙就變了味道。石虎病死,石氏家族為爭皇位內訌,相互殘殺,同歸於盡。石虎的養子冉閔是漢人,恨透了羯人,乾脆一把大火燒了襄國,都城宮殿頃刻化為烏有,襄國數十萬百姓在戰火中流失殆盡,鄴城(今河南臨漳)里石虎後宮的數萬佳麗被分食吃光,一個強悍的羯族從此在中原大地上滅絕消失。後趙曇花一現,在血腥里瓦解迸散。
公元351年(後趙永寧二年)4月,石勒的兒子石祗被殺死,後趙滅亡。次年,冉閔戰死,後趙傳國六璽為東晉所獲。

中國古代民族

丁零 | 匈奴族 | 獫狁 | 犬戎 | 西戎 | 薛延陀 | 敕勒 | 嚈噠 | 高車 | 沙陀 | 山越 | 越人 | 黑水靺鞨 | 粟末靺鞨 | 北狄 | 泰雅族 | 室韋 | 建州女真 | 東突厥 | 鐵勒 | 氐族 | | 巴人 | 月氏 | 摩梭族 | 回鶻 | 百越 | 瓦剌 | 羯族 | 南蠻 | 烏桓 | 大月氏 | 夜郎 | 東胡 | 靺鞨 | 女真族 | 粟特 | 河西回鶻 | 甘州回鶻 | | 柔然 | 烏孫 | | 畲族 | 水族 | 匈奴 | 鮮卑族 | 錫伯族 | 川青 | 西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

世界上著名的遊牧民族

在冷兵器時代,世界上有許多遊牧民族,據說其中最大的是西非的富拉尼族人,中國的北方少數民族曾經是最強悍的,最有戰鬥力的。他們不僅多次征服過中原,也征服過歐洲和近東,讓我們了解一下世界各地遊牧民族。
柏柏爾人
澳大利亞土著
匈奴
回鶻
山戎

柔然
鐵勒
丁零
貝都因人
布須曼人
契丹
印第安人
東胡

敕勒
薛延陀
靺鞨
吉普賽
涅涅茨人
女真
俾格米人
鮮卑

党項族
吐谷渾
室韋
哈薩克族
突厥
羌族
富拉尼族
烏桓
車師
烏孫

拼音是jie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