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西回鶻](/img/9/faf/nBnauM3X0EzN5UjM4AzN1AzN0ITM4YDOzMDNwADMwAzMxAzLwc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早在7世紀末至8世紀20年代(唐武則天時),復興後的東突厥默啜可汗(691—716)方強,向外擴張,攻取鐵勒故地。所以在漠北色楞格河流域時期,回紇汗國中的一部分人,會同其外九部的契苾、思結、渾三部從漠北度磧,首批遷住河西走廊甘(今甘肅張掖)、涼(今武威)二州之間,唐朝常取其壯騎參加當時設在涼州的赤水軍,這是回鶻人遷往河西的先驅者。
唐天寶十四載(755),發生安史之亂,西邊空虛,於是吐蕃乘機東向,盡占隴右、河西。所以到唐開成五年(840),回鶻一支西遷河西時,初依吐蕃。唐會昌二年(842),吐蕃贊普達瑪被刺,貴族內訌,混戰二十餘年,於是河西漢人張議潮(原任唐沙州節度使)的政權崛起。張議潮受唐封為歸義軍(沙州)節度使,節度瓜(今甘肅安西東南)、沙(今敦煌西)、伊(今新疆哈密)、肅(今甘肅酒泉)、鄯(今青海樂都)、甘、河(今甘肅東鄉西南)、西(今新疆吐魯番東)、蘭(今屬甘肅)、岷(今岷縣)、廓(今化隆西)等11州。唐大中五年(851),在甘、涼二州的一支回鶻又西向與張議潮聯合,以共擊東南的吐蕃(時其主要據地在隴右)。五代時吐蕃勢衰,回鶻漸強,牙帳設在甘州。
唐鹹通八年(867),張議潮入朝長安(今陝西西安),其侄張淮深代行歸義軍節度使事。十三年,張議潮死於長安,張淮深繼任節度使。借唐朝的聲威鎮撫河西,與各族和睦相處,河西遂成富庶之區。唐中和二年(882),黃巢起義占領長安,唐僖宗出奔,“是後中原多故,朝命不及”①。歸義軍又捲入當地藩鎮(李茂貞)的鬥爭之中,力量削弱。唐大順元年(890),張淮深在內亂中被害。二年後,河西內亂,直至唐光化三年(900),唐昭宗任命張淮深之侄張承奉為節度使,河西內亂始告結束。張承奉建西漢金山國,自號白衣天子,占據瓜、沙等州。當時甘州回鶻扼河西入唐的孔道,又控制河、蘭兩州,成為金山國的勁敵,雙方戰爭頻仍,最後回鶻打敗張承奉,兩國議和,張承奉尊稱回鶻可汗為父。
張承奉的後嗣到五代後梁貞明年間(915—920)斷絕,州人推長史曹義金做首長,他於同光二年(924)受後唐冊命任節度使領瓜、沙二州事。曹義金繼張承奉之後,仍尊稱甘州回鶻為“父大王”,目的是希望通過他能同中原後唐相通。所以事實上,這時瓜、沙二州是依附於甘州回鶻的①。
從五代至北宋,整個河西回鶻的分布,除以甘州為中心外,還有下列各處:
一、沙州。上已述及,瓜、沙二州到五代初已依附於甘州回鶻。而曹義金後人在瓜、沙二州的勢力還綿延到北宋景祐、皇祐之間(1034—1053)①。宋太平興國五年(980)時,沙州開始為回鶻所控制②。宋慶曆二年(1042)、皇祐二年(1050),到宋朝貢駱駝、名馬、玉等物。遼開泰三年(1014),到遼朝貢方物。
二、涼州(今甘肅武威)。宋天禧四年(1020)時,涼州回鶻常到北宋貢奉。
三、賀蘭山(今寧夏西北邊境與內蒙古交界)。宋端拱二年(989)時,這裡的回鶻都督石仁政、么囉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黃水州巡檢等四族並居賀蘭山下。
四、秦州(今甘肅天水)。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那裡的回鶻人安密到宋朝獻玉帶賀祀汾陰,禮成,宋朝封其首領翟符、守榮為神武大將軍,安殿民為保順郎將,余皆賜冠帶器幣。宋乾興元年(1022),秦州回鶻趙福獻馬並銀纓鈸,自此每年到宋朝朝貢。
五、合羅川(今額濟納河,即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境東河、西河)。宋雍熙四年(987),這裡的回鶻族第四次太子遣使到北宋貢鍮石,又回鶻等四族首領也遣使朝貢。
六、肅州。這裡連同東面的甘州回鶻合稱“黃頭回鶻”(即“撒里維吾爾”),人數達1萬左右,與蒙古族、漢族雜居,從事遊牧。他們原信薩滿教,後來又信佛教,但沒有受到過伊斯蘭教的影響。因此,在他們的語言裡沒有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但卻夾雜有一小部分漢族政治和佛教語彙。
興起
![地理位置](/img/d/12a/nBnauM3XygTM1kzM5MTNwEzN0ITM4MTOyIDNwADMwAzMxAzLzU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在840年向西遷徒的回鶻中,有一支投奔吐蕃。“是時吐蕃已陷河西、隴右,乃以回鶻散處之”。這支分布在今甘肅省隴山以西和河西走廊一帶的回鶻,按其所在地區分為幾個部分:位於東南今甘肅省天水市一帶的是“秦州回鶻”;位於東北,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北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回鶻都督石仁政、么囉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黃水州巡檢四族,並居賀蘭山下”;位於西北今甘肅省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弱水(額濟納河)流域的是“合羅川回鶻”;位於西面今甘肅省敦煌縣、安西縣一帶的稱沙州回鶻;位手今甘肅省中部武威縣(涼州)、張掖市(甘州)、酒泉市(肅州)的是甘州回鶻。甘州是河西回鶻的中心,故河西回鶻又稱甘州回鶻。
回鶻西遷河西後不久,吐蕃發生內亂,急劇衰落。
851年(唐大中五年)正月,張義潮趕走吐蕃守將,收復沙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唐朝即命之為沙州防禦使。是年十月,“張義潮發兵略定其旁爪(今甘肅省安西縣東南鎖陽城)、伊(今新疆哈密市)、西(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古城)、甘、肅、蘭(今甘肅省蘭州市)、鄯(今青海省樂都縣)、河(今甘肅省臨夏縣)、岷(今甘肅省岷縣)、廓(今青海省尖札縣北)十州”。唐朝在沙州置歸義軍,任命張義潮為節度使。此時,河西回鶻依附於唐歸義軍。
進入10世紀,吐蕃已弱,“回鶻、党項諸羌夷分侵其地”。“惟甘、涼、瓜、沙四州常自通於中國(唐)。甘州為回鶻牙帳,而涼、瓜、沙三州將吏猶稱唐官”。在唐末,歸義軍節度使張奉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這時甘州回鶻勢力強大,擴張至河州、蘭州一帶,多次進攻金山國。
911年(後梁乾化元年),沙州降於甘州回鶻,張奉稱回鶻可汗為父。張氏以後,曹義金任沙州留後,附於甘州回鶻一起向後唐朝貢。雖然後唐莊宗李存勖(923—925年在位)在名義上任命曹義金為歸義軍節度使、瓜沙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實際上曹義金及其子元德、元忠等先後依附於回鶻,瓜、沙兩州屬於河西回鶻的勢力範圍。自曹義金起,曹氏世代與回鶻通婚,其後裔曹賢順竟自稱“沙州回鶻”。
1016年,回鶻占據涼州,整個河西盡歸回鶻所有。後來河西回鶻人口增加到30多萬,其中“壯可用者”20萬。
在歷代河西回鶻可汗的世系中,《宋史》記載的有仁美(死於924年十一月),其弟仁裕(928年遣使後唐,940年遣使後晉),仁裕子景瓊(961—977年貢於宋),夜落紇密禮遏(980年貢於宋),祿勝(1001年貢於宋),夜落紇(1004—1011年貢於宋),夜落隔(1015年上表於宋,1016年死),夜落隔歸化(1016年繼位,1020年貢於宋),夜落隔通順(1023—1028年貢於宋)。
官制與風俗習慣
![外觀](/img/0/f9f/nBnauM3X0YDMwgzMxkjN1AzN0ITM4YDOzMDNwADMwAzMxAzL5Y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在官制方面,五代時,甘州回鶻的官號仍用突厥名,如史載後唐莊宗“冊仁美為英義可汗”,“仁美卒,其弟狄銀嗣立”③。據沙勤)。又如後唐清泰二年(935)入朝的“密錄都督”,應為Buyruqtutuq,“相溫”,似即突厥語借漢語將軍的音譯①。同時,甘州回鶻這時兼采漢制,有宰相、樞密使的職名,如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甘州回鶻可汗夜落紇遣左溫宰相、何居錄越樞密使、翟符守榮等來貢。
在風俗上,甘州回鶻可汗常樓居,其國相“見可汗,則去帽被發而入以為禮。婦人總發為髻,高五六寸,以紅絹囊之;既嫁,則加氈帽”②。又甘州回鶻的婦女常著青衣如中國道服的樣子,用薄青紗罩面而露其臉。
整個河西回鶻為遊牧封建社會,但尚保留有原始氏族社會的殘存。如五代時,甘州為整個河西回鶻遊牧封建大領主牙帳的所在地。至於合羅川的小部落,每一部落又有分封的小領主,領主有管轄他自己部落——“族帳”的權力。其他散居瓜、沙、涼三州間的回鶻也“各立君長,分領族帳”①。在遊牧封建社會中,牧民是固定地依附於其世襲的領主個人。
北宋天聖六年至景祐三年(1028—1036),甘、涼、瓜、沙、肅等州被西夏趙德明父子攻取,河西回鶻變成西夏之屬。西夏寶義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西夏又亡於蒙古。
帝王世系
次序 名字 在位時間
1 藥羅葛龐特勒 ?-924
![河西回鶻出使圖](/img/9/faf/nBnauM3X0EzN5UjM4AzN1AzN0ITM4YDOzMDNwADMwAzMxAzLwc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2 藥羅葛仁美 924-959
3 藥羅葛狄銀 959-977
4 藥羅葛景瓊 977-980
5 藥羅葛密禮遏 980-998
6 藥羅葛祿勝 998-1003
7 藥羅葛夜落紇(隔) 1003-1016
8 藥羅葛歸化 1016-1023
9 藥羅葛通順 1023-1028
10 藥羅葛雅蘇 1028-1036
與中原王朝的關係
![河西回鶻抵抗遼國入侵](/img/d/dc4/nBnauM3X3YDO0ETN2IzN1AzN0ITM4YDOzMDNwADMwAzMxAzLyc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河西回鶻繼承回鶻同唐朝友好的傳統,仍與中原王朝保持良好關係。唐朝曾嫁公主給回鶻,所以五代、北宋時期的河西回鶻“世稱中朝為舅”。
911年(後梁乾化元年)十一月,河西回鶻向後梁遣使朝貢,後梁太祖朱溫親自接見,並賜給來使官銜。924年(後唐同光二年),後唐莊宗冊封河西回鶻可汗仁美為英義可汗。928年(天成三年),後唐明宗李嗣源冊封仁裕為順化可汗;939年(後晉天福四年)後晉冊封他為奉化可汗。1023年(宋天聖元年),宋仁宗趙禎特封河西回鶻可汗夜落隔通順為歸忠保順可汗王。
五代時,河西回鶻先後向梁、唐、晉、漢、周五朝遣使朝貢。一般每次遣使數十人,928年(後唐天成三年)入貢時多達120人。北宋時,每一代回鶻可汗都向宋遣使貢方物。河西回鶻下屬的合羅川回鶻、賀蘭山下的四個回鶻小部族、秦州回鶻,寶物公主、沒孤公主,宰相鞠仙越、娑溫、撒溫訛等,也紛紛派人向宋朝貢。朝貢的使臣中,有回鶻的宰相、樞密使等重要官員。也有一些回鶻僧尼至宋朝獻。
五代、北宋時期,河西回鶻向中原王朝供應了大批戰馬,例如935年給後唐360匹,938年—942年間給後晉1200匹;1965年給宋朝1000匹,1031年又給853匹。北宋政府收購馬匹的價格為最高每匹50貫錢,最低25貫。為此,宋朝給河西回鶻交付了巨額資金。
河西回鶻同遼朝也有不少來往。924年(遼天贊三年)十一月初一,西征的遼太祖軍俘“獲甘州回鶻都督畢離遏,因遣使諭其主烏母主可汗”。《遼史·屬國表》將這次戰爭的結果記載為“獲甘州回鶻烏母主可汗”。烏母主即仁美,他正巧在這個月逝世。
1008年(遼統和二十六年)十二月,遼西北招討使“蕭圖玉奏討甘州回鶻,降其王耶刺里(夜落紇),撫慰而還”。“既而牙懶(夜落紇)復叛,命討之,克肅州(今甘肅省酒泉市),盡遷其民於土隗口故城”。因河西回鶻曾降附於遼朝,所以《遼史·百官志》中有“甘州回鶻大王府”。沙州曹氏政權也以回鶻名義向遼朝進貢,例如1014年(遼開泰三年)四月,“沙州回鶻曹(賢)順遣使”貢於遼。因此,遼朝亦將沙州列入“屬國”範圍,《遼史·百官志》有“沙州回鶻敦煌郡王府”。《遼史·兵衛志·屬國軍》中有“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河西回鶻也是每“三年一次遣使”向遼朝貢。另外,當時有許多回鶻商人前往遼國經商,在遼上京(遺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南)形成了他們的居留地。“南門之東回鶻營,回鶻商販留居上京,置營居之”。
河西回鶻同西夏的關係常處於敵對狀態。當李繼遷(963—1004)創建西夏時,夏國面對強大的北宋,而其背後則為剽悍的河西回鶻。為了解除後顧之憂,他提出了“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然後南下中原的計畫。河西回鶻得知這一訊息後,於1001年(宋鹹平四年)派遣樞密使曹萬通朝宋,提出:“本國東至黃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數百,甲馬甚精習,願朝廷命使統領,使得縛(李)繼遷以獻。”宋真宗趙恆本來就希望消滅夏國,因此立即同意河西回鶻的建議。當時,李繼遷則依附遼朝,”以對付北宋與河西回鶻的“聯盟”。1003年(鹹平六年),李繼遷攻取西涼府(今甘肅省武威縣),被吐蕃首領羅支和河西回鶻等部的聯軍打敗,李繼遷中流矢,第二年(宋景德元年)正月初二死。為此,宋真宗認為:“回鶻嘗殺繼遷,世為仇敵”。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西夏軍主萬子等率軍進攻河西回鶻,中埋伏大敗。第二年四月,西夏主李德明派兵再攻河西回鶻,又敗。十一月,西夏又“出侵回鶻,恆星晝見,(李)德明懼而還”。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河西回鶻從西夏手中奪回涼州。
李德明屢敗於河西回鶻,但其子李元昊卻一舉成功。1028年(宋天聖六年),李元昊攻占甘州。二年後,“瓜州王(曹賢順)以千騎降於夏”。1032年(宋明道元年),西夏又攻占涼州。1035年(景祐元年),李元昊連取瓜、沙、肅三州。至此,河西走廊全部被西夏占領,河西回鶻國亡。
河西回鶻國亡後,回鶻人大多離開河西,其中有數萬人投奔湟水流域一帶的唃廝囉(邈川吐蕃),後來被稱為黃頭回紇,《元史》作“撒里畏吾”,《明史》作“撒里畏兀”,即現在裕固族的先人;其餘的河西回鶻,少數留住在當地,一部分進入秦隴、陝西等地,逐漸融合於那裡的漢、党項、吐蕃等民族之中。(作者:汪仲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