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區

武陵區

武陵,位於湖南北部、常德中部偏北,地處洞庭湖西部,是位於湘西北的一座歷史文化古城,是常德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常德市乃至湘西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秦蜀郡守張若在此築城,迄今已有2280餘年的歷史,史稱張若城。 武陵是古代南北的交通樞紐,又是上溯黔東,下達蘇皖的運輸要道,是歷代封建統治者開發西南的門戶,又是江南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境內主要有柳葉湖、常德詩牆、濱湖公園、筆架城、常德博物館、河洑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 2017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白皮書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綜合評析了全國968個地級市市轄區發展情況,並以統計數據為依據,量化評選出2018年中國百強區,其中武陵區位列第34名。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武陵風光 武陵風光

“武陵”這一地名,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

新莽時期曾將武陵郡改為建平郡,臨沅縣改為監元,孱陵縣改為孱陸,仍屬荊州治。

東漢監元縣復稱臨沅,孱陸復稱孱陵,建平郡復稱武陵郡。領十二縣:臨沅、漢壽[西漢索縣,陽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移荊州刺史治至此]、孱陵、零陵、充、沅陵、辰陽、酉陽、遷陵、鐔成、沅南[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分臨沅縣南境置,即今桃源縣地,故城在今鼎城區長茅嶺鄉古城山]、作唐(分西漢孱陵縣置,今安鄉縣地,故城今安鄉縣北)。郡治臨沅(即今常德市城區。此後,臨沅一直為歷朝郡、州、路、府治。

三國時的武陵郡,治所仍在臨沅(今常德市武陵區和鼎城區的大部),初屬蜀,後屬吳,吳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將原漢壽縣改名吳壽縣,又在西部分零陵、充縣地設漊中縣、分孱陵縣地設南安縣、建立天門郡,治所在漊中縣(今慈利縣西和大庸縣地)。此時,荊州治所已由漢壽遷至湖北江陵。武陵郡所轄只有沅水流域的臨沅、吳壽(轄今漢壽縣西部和鼎城區東部)、龍陽(分東漢漢壽縣地,轄今漢壽縣東部)、沅南、沅陵、辰陽、黔陽、遷陵、鐔成、酉陽、潕陽等縣,而不再轄有澧水流域各縣。

西晉時期,武陵郡的建置及所轄地區基本上無大變化,東吳時的吳壽縣此時已恢復為漢壽縣舊名。

武陵區夜景 武陵區夜景

劉宋(420—479年)時期,武陵郡所轄地區仍無大變化,只是武陵郡原隸屬荊州改為隸屬郢州(州治武昌縣)(見《宋書·州郡志》);蕭齊(479—502年)時期,武陵郡治遷往沅陵,(見《南齊書·州郡 志》),蕭梁(502—557年)時期,武陵郡治仍遷回臨沅,並升武陵郡為武州。陳朝(557—589年)時期,析原武陵郡所屬中上游地區的沅陵、辰陽、黔陽、遷陵、鐔成、酉陽、潕陽設定沅陵郡;而沅水下游地區的臨沅、沅南、漢壽、龍陽4縣為武陵郡,郡治臨沅。其間,陳太建七年(575年),曾將梁在武陵郡地區設定的武州改稱沅州,下轄武陵、南義陽和南平等郡。

西漢到陳朝,武陵郡的轄區已大為縮小。此後,隋唐朗州、武陵郡、宋鼎州、元常德路、明清常德府的轄區,基本上都與陳朝武陵郡相同。

據《隋書·地理志》載,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後,廢陳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為朗州,並臨沅、漢壽、沅南為“武陵縣”。是為“武陵縣”設定之始。朗州轄武陵、龍陽二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將朗州更名為武陵郡。

梁開平二年(908年)升朗州為永順軍,後唐天成二年(927年)改為武順軍,同光元年(923年)改為武貞軍,後改武平軍,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升為朗州大督都府。領縣三:武陵、龍陽、橋江(今益陽市沅江縣地,從岳州劃入朗州)。五代晚期,湖南的割據勢力,馬殷的後代馬希萼,其部將周行逢,在幫助馬氏兄弟爭奪權柄的火併戰爭中,憑藉“武陵負江湖之險,帶甲數萬”於(公元956年取得勝利)。此後,周行逢控制了湖南,建立起周行逢政權(956—963年)。周行逢將首府由潭州移至朗州,這樣,常德在五代後期遂成為湖南的政治中心。周行逢並在朗州城中修築自己的府第和官署。

宋乾德二年(964年),軍降團練,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州(本唐、五代朗州)改鼎州(註:“鼎州”名稱的由來,據說是因武陵縣境,在沅澧二水匯合處有鼎水,“昔有神鼎出乎其間”,故以名州)。政和七年仍於(鼎)州置常德軍(註:常德軍,是“常德”一名在歷史上的最初出現。據《方輿覽勝》等書記載,是沿《詩經·大雅》、《常武》詩序中:“有常德以立武事”一句而命名。)18乾道元年(1165年),昇州為常德府,均以縣隸焉(以武陵縣為其屬縣)。

元、明、清時期,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常德府安撫司,十四年改為總管府。常德路,領縣一:武陵,州二:桃源州、龍陽州,州領縣一:沅江。屬湖廣行省江南湖北道。

常德府,元常德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明太祖即帝位之前的公元1364年)為府,領縣四:武陵、桃源、龍陽、沅江。

常德府,康熙三年(1664年)屬湖南布政使司,領縣四: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府治在武陵縣。

《常德縣誌》載:中華民國二年(1913)廢府,改武陵縣為常德縣。

1988年6月前武陵區稱常德市,系1949年8月5日常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將常德縣的縣城析出成立。此後經過10多次區劃調整,於1988年6月,更名為武陵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武陵區常住總人口509940人,其中,城東街道49568人,城南街道35434人,城西街道46095人,城北街道51484人,三岔路街道73904人,德山街道44499人,河袱鎮19437人,蘆荻山鄉32006人,東郊鄉20704人,東江鄉14558人,護城鄉17305人,丹洲鄉28753人,南坪崗鄉27673人,德山鄉29910人,武陵區經濟技術開發區13115人,柳葉湖旅遊渡假區5495人。

2002年,武陵區轄6個街道、2個鎮、6個鄉;70個居委會、103個村委會。

2004年,武陵區轄6個街道、2個鎮、6個鄉:城東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三岔路街道、德山街道、河洑鎮、德山鎮、蘆荻山鄉、東郊鄉、東江鄉、護城鄉、丹洲鄉、南坪崗鄉。(武陵區面積297.4平方千米,人口408359人;德山人口78244人)

2008年,湖南省民政廳批准(湘民行發[2008]7號):將鼎城區白鶴山鄉劃歸武陵區管轄,將鼎城區灌溪鎮白石村劃歸武陵區南坪崗鄉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武陵區轄7個鄉、2個鎮、6個街道,總面積376.56平方千米,總人口53.43萬人;南坪崗鄉轄3個居委會、11個建制村,總面積50.03平方千米,總人口2.52萬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武陵區常住總人口620580人,其中,城東街道66441人,城南街道36248人,城西街道78076人,城北街道56755人,三岔路街道115702人,德山街道53184人,河洑鎮17139人,德山鎮31191人,蘆荻山鄉27115人,東郊鄉27197人,東江鄉10428人,護城鄉26206人,丹洲鄉23256人,南坪崗鄉27166人,柳葉湖旅遊渡假區24476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常德武陵區位於湖南省的北部、常德中部偏北,地處洞庭湖西部,地形以丘陵平地為主。是古代南北的交通樞紐,又是上溯黔東,下達蘇皖的運輸要道,“左包洞庭之險,右扼五溪之要”,素有“荊楚唇齒”、“滇黔咽喉”之稱,是歷代封建統治者開發西南的門戶。  

武陵區總面積289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90平方公里左右。

地貌

武陵區大部分位於常德市區,地形以丘陵平地為主,西部的河洑山為境內唯一大型山區。

水文

境內湖泊有白馬湖等,主要河流有穿紫河、姻緣河、三閭河。穿紫河水系位於常德市城區北部,西起竹葉港,東至南昏。途經新河渠、費家湖、仁智當、李仁當、白馬湖、長港、穿紫橋河、姻緣橋河、三閭港、沙河等溝港。全長17.3km,是常德市的一條環城水系。  

氣候

武陵區居沅水下游,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16.5°C-17.5°C,年降雨量1400毫米,日照時間長,無霜期256天以上,年均相對濕度在68-89%之間;冬季盛吹東北偏北風,夏季盛吹東南偏南風,春秋兩季為季風轉換時期,以偏北風居多。  

行政區劃

1988年1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1)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2)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縣級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斗姆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

2014年武陵區此次區劃調整撤銷護城、南坪崗、東江、東郊4個建制鄉,成立4個街道;新組建芙蓉、芷蘭2個街道;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範圍,將丹洲鄉的高泗、澤遠、石灰3個建制村和河洑鎮的青林、楊橋2個建制村,蘆荻山鄉的馬家吉社區等6個村(居)劃歸城區街道管轄;對全區11個街道範圍進行調整,對11個街道進行命名;調整社區管轄範圍並對新組建社區和撤併的社區進行命名、更名。

2014年,武陵區11個街道辦事處、2個鄉、1個鎮:

常德市武陵區行政區劃一覽
街道、鄉、鎮名稱下轄地區社區籌委會辦事處駐地
東江街道新安、新坡、新坪、趙家碈關天坪、浮橋、白龍浮橋村
啟明街道紅衛、鹽關、半邊街、紅廟、唐家溶、皇經閣、皇木關、馬家吉紅衛社區
永安街道三閭港、高坪頭、甘露寺、竹園、慶豐、東苑、楠沙、新東街、牯牛崗甘露寺社區
府坪街道體育東路、方家巷、東湖巷、高山街、青陽閣、府坪巷、百街口、光明巷、新村方家巷社區
丹陽街道北正街、絲瓜井、紫橋、柏子園、金橋、常樂、北堤、光榮路、建民巷柏子園社區
穿紫河街道曉島、朝陽路、新光、賈家湖、濱湖、長勝橋、西園、康橋、惠家坪康橋社區
白馬湖街道臨江路、西堤、長家山、北站、新建巷、富強、三角場、龍港巷富強社區
芷蘭街道臨紫、荷花、沙河、柳菱、芷荷高峰、腰路鋪荷花社區
南坪街道沙港、東風、匯金、望月白馬、竹根潭、金家坪東風社區
芙蓉街道落路口、華南、芙蓉(家委會性質)、項家鋪、新河岩坪、石灰、高泗、澤遠岩坪村
長庚街道廖橋、熊家台、仙源、高車聚寶、青林、楊橋廖橋社區
河洑鎮犀牛口社區南湖、朱湖、雷壇崗、合興、岩橋、三星壋、白鶴庵、全美、洪流岩橋村
丹洲鄉夾街、楠木、垢湖、荷花、明月、太平、沙湖、丹砂、義渡、三湖、長湖、陽湖、坪湖、桑場夾街村
蘆荻山鄉桑場社區轄蘆山、祠堂寺、岩梔子、金獅堤、毛坪里、社木鋪、蓼子坪、天井港、玉帶橋、大關廟、觀音寺、雙往壋、苗兒港、李白溪、伍家坪、張家堰、台家鋪、石公廟、黃愛、熊家坪、羅家崗熊家坪村
總計:76個總計:59個

 

人口民族

武陵區 武陵區

2000年,武陵區總人口509940人,各鄉鎮人口: 城東街道 49568 、城南街道 35434 、城西街道 46095 、城北街道 51484、 三岔路街道 73904、 德山街道 44499 、河袱鎮 19437、 蘆荻山鄉 32006 東、郊鄉 20704 、東江鄉 14558、 護城鄉 17305 、丹洲鄉 28753 、南坪崗鄉 27673、 德山鄉 29910、 武陵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虛擬街道 13115、 柳葉湖旅遊度假區虛擬鄉 5495。(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14年最新數據尚未統計出:

2000年,武陵區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11年,武陵區常住人口46萬。  

交通

武陵區交通便捷,319、207國道縱橫貫穿全境,緊鄰的桃花源機場已開通與中國主要大城市的航線,石長鐵路、長常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主要領導

職稱姓名分工
區委書記羅少挾主持區委全面工作;
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黨組書記莫漢桃主持區政府全面工作。分管監察、審計、機構編制工作;
區委副書記廖可元協助書記處理區委日常事務。負責區委重點工作的協調與督辦,主管城管創建、棚戶區改造、征地拆遷、控違拆違、農業農村工作、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老乾、人事編制和群團組織,以及所屬部門的信訪、安全、穩定、黨風廉政建設等工作。聯繫區人大、區政協、區人武部工作;
區人大主任廖忠義主持區人大全面工作;
區政協主席吳衛民主持區政協全面工作;

 

概況經濟

2008年武陵區完成生產總值262904萬元,比上年增長14.1%。一二三產業對國民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由上年的9.02 %、28.34 %和62.64 %調整為5.4%、43.9%和50.7%,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4.7:27.7:57.6調整為14.0:30.1:55.9。

2009年武陵區GDP完成49.2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增速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超預期3.4個百分點;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12億元,增長13.3%,超預期3.3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2億元,增長67.8%,增速是預期的2.5倍,為新世紀以來最高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8.7億元,增長22.3%,超預期2.3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3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7386元,增長11.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76元。

2011年武陵區完成區屬生產總值77.7億元,增長15.4%。財政總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10億元,增長37.9%;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2億元,增長24%。  

2013年武陵區完成區屬生產總值101.6億元,增長12.6%;完成財政總收入15.7億元,增長1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0億元,增長40%;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億元,增長22%,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領跑常德市,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5.1:28.6:66.3。  

第一產業

武陵區農業具有明顯的城市農業特色,以蔬菜、養殖、花卉及休閒觀光農業為主體,農副產品加工較發達。全區耕地面積12萬畝,2003年農業總產值4.3億元。休閒農莊面積超過2000畝,建成蔬菜基地5萬畝,被評為全省首批放心菜基地區(縣)。現有各種農業龍頭企業公司20多家。

2009年全區新擴2個500畝連片無公害蔬菜基地、11個特色種植基地,金丹優質水果苗木基地獲得“國家科普惠農興村項目”獎勵。新建規模化水產養殖示範區2000畝、生物發酵舍零排放生豬養殖場7家,被評為“全省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先進區縣”。新增投資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4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完成農產品加工值12.53億元。

2011年,武陵區全面啟動金丹洲現代生態園和蘆山萬畝標準蔬菜園建設,基本建成丹洲宏戶葡萄園、蘆山小井港和熊家坪專業蔬菜基地,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  

2013年武陵區專業蔬菜基地擴展到3.5萬畝,專業蔬菜園區發展到13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6家、市級17家,四星級以上休閒農莊發展到11家,新建農副產品平價商店20家。常德醬板鴨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金丹醬板鴨”被評為中國綠色食品,“久紛”花生牛奶被評為中國著名品牌,紅花園被評為全國休閒漁業養殖示範基地。  

第二產業

武陵區工業發展歷史較早,在計畫經濟時代,武陵區以輕紡、加工業為主的工業就較為發達。進入市場經濟後,武陵工業經過了一段改革、調整、再發展的歷程。區內有中央屬、省屬、市屬、區屬、民營大小企業2,000家,擁有機械、電子、冶煉、造船、造車、紡織、印染、化工、醫藥、製革、塑膠、釀酒、捲菸、造紙、印刷、建材、服裝、食品加工等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

2009年武陵區工業和規模工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2.5億元、7.9億元,分別增長22.1%、30.3%。新引進工業項目56個,其中投資過億元3個、5000萬元以上9個。新增規模企業6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建安企業完成建安量12.5億元,增長20.2%。武陵開發區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200多萬元,三期路網全面拉開,配套基本到位,宏力德誠紡織、瑞華製造等5家企業建成投產,園區工業產值完成20.4億元,增長31.8%。組織開展多次政銀企洽談活動,幫助企業融資1.8億元。

2011年,武陵區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1.4億元、工業技改投資9.7億元,全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3%,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  

第三產業

2009年武陵區突出提升三產品質,新引進三產項目56個,其中投資過億元3個、5000萬元以上6個。房地產新開工面積59.6萬平方米,銷售收入7.6億元,分別增長256.9%、55.1%。

2011年,武陵區完成三產增加值49.6億元,增長18.9%,建成及在建三產項目92個。完成建安量19億元、房產銷售收入13.5億元。  

2013年,武陵區完成服務業增加值67.3億元,增長14%。  

社會事業

2011年,武陵區投入5000多萬元,完成15所合格學校和校安工程建設,補助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用經費804.3萬元,建成普惠性幼稚園19所,取締和整改問題幼稚園15家。

2011年,武陵區常德電視台武陵頻道成功開播,新建農家書屋28家,全區農村書屋建成率達94%。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年送戲、送電影下鄉進社區886場。

2011年,武陵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穩定在4.5%以內,在全省率先完成城鎮居民獨生子女父母獎勵扶助試點工作。

2011年,武陵區新增城鎮就業9402人,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舉辦招聘會10場,幫助近萬人達成就業意向。新增養老保險5006人,全區行政事業單位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070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住院補償率達到76.6%。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水平,城鎮低保和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助標準分別達到178元、78元,較上年增加15元、12元。  

文化

武陵戲,曾稱常德班,還稱沅河戲、常德戲、常德湘劇、常德漢劇,直到1980年,才正式定名為武陵戲。武陵戲以常德、桃源、漢壽、石門、慈利等地為基礎,廣泛流行於西洞庭湖濱各縣與黔陽、湘西自治州一帶,並遠涉鄂西南、川東、黔東、觀眾面甚廣。

風景名勝

武陵境內主要有柳葉湖、常德詩牆、濱湖公園、筆架城、常德公墓、德山孤峰塔、乾明寺、常德博物館、河洑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

詩牆

常德詩牆以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全長4公里,分《百代滄桑》、《名賢題詠》、《武陵佳致》、《蘭芷風華》、《華夏新聲》、《五洲擷英》、《時代風采》、《千古絕唱》八大篇章,選刻自先秦以來有關常德的詩作和中外名詩1530首。詩詞用書法形式表現,由全國包括港澳台在內的1213名書法家書寫,真、行、隸、篆、草集於一牆。其間刻嵌43篇精美的中外石壁畫。詩牆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鐫刻於一牆,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獲“吉尼斯之最”。  

柳葉湖

柳葉湖位於常德市東北郊。古有“堤柳漁歌、松風水帶”,今有“湖南一寶,常德一絕”讚譽。白鶴山、花山、太陽山緊環其北,輝映成趣,為東漢名流梁松、明內閣首輔楊嗣昌、近代豪傑劉復基出生歸隱之地。1994年6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河洑山

河洑山 河洑山

武陵山之餘脈,為自桃源高吾山延伸而來,有十里之長。古木參天,山勢回還,乃是歷朝兵家必爭之地。同時又是常德抗日會戰的主戰場。山最高處名為美女峰,山峰奇秀,瑰麗多姿。民國年間,在山上太和觀居住的楊道人,曾書寫一聯,將河洑山八景嵌入聯中:“鑿看卓刀泉,遙望五溪,戲出野鹿含明月;解渴崔婆井,高歌土凸,聞放犀牛逐白雲。”聯中八景,尤以卓刀泉、崔婆井、犀牛口、白雲洞等景觀流傳甚廣。  

卓刀泉

又名清勝泉,相傳三國名將關羽領兵至此,因口渴而用力鑿地,遂湧泉不止,清澈無比,便得此名, 1934 年賀龍曾駐兵在此河洑山一帶,有“賀龍飲馬卓刀泉,紅軍威震河洑山”的歌謠流傳。  

地方特產

武陵擂茶

武陵擂茶在洞庭湖區源遠流長,相傳二千多年前,馬援率兵南征,屯駐司馬錯城(今鼎城區長茅嶺鄉),軍營鬧瘟疫,有仙人獻驗方,驗方上寫著“芝麻、綠豆、生薑、茶葉、炒米等放入擂缽,用梓姜木搗成糊狀,開水沖泡”。服後疫病痊癒,自此傳入民間。擂茶,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消炎去疾之功能,是沅水流域民眾待客的上乘飲料。喝時,佐以炸炒的富有地方特色麵點以及專門製作的罈子菜,稱之為“搭茶”。搭茶,少則十幾種,多則達四十八種。

武陵酒

武陵酒,中國十七大名酒之一、醬香型三大名酒之一、中國馳名商標品牌、湖南省唯一的中國名酒·武陵酒。風格獨特的幽雅醬香武陵酒,1989年在全國第五屆評酒會上,與茅台、瀘州老窖等一起榮獲中國名酒稱號並獲得國家質量金獎。

武陵柑橘

武陵區丹洲鄉是主產柑橘鄉,武陵柑橘主要品種是無核蜜橘和椪柑等系列名特優品種,產品輻射到湘、黔、鄂、贛、浙等地。雜柑系列、特早熟蜜桔系列、椪柑系列等名特優十多個品種被廣泛推廣種植。

麻竦菽肉

“麻竦菽肉”,簡稱“麻竦肉”,是常德地區有名的特產,有名的小吃食品。它並不是一種“肉”類食品,而是由優質的黃豆經高溫膨化後為植物蛋白肉(也就是豆腐皮),經油炸並調味製作而成。味辣鮮美,口感獨特。

醬板鴨

“常德醬板鴨”選用洞庭湖區蛋鴨為材料、經三十多種名貴中藥浸泡,10餘種香料、經過風乾、烤制等15道工序精緻而成,成品色澤深紅,皮肉酥香,醬香濃郁。  

地方榮譽

武陵區先後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科普示範區”、“全省兩項督導評估考核優秀區縣”、“全省教育強區視導優秀區縣”、“全省人口普查工作先進區縣”、“全省‘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區”等各類榮譽稱號40多項。  

2017年12月,入圍2017中國工業百強區。  

湖南省-知名景區

所在地景點名稱
長沙市
長沙市橘子洲頭嶽麓山 |   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楊開慧故居天心閣馬王堆長沙市動物園烈士公園海底世界火宮殿秋收起義紀念館
望城縣銅官窯雷鋒紀念館千龍湖
寧鄉縣劉少奇故居
瀏陽市胡耀邦故居 | 大圍山 | 石燕湖 | 豐竹園 | 青竹湖
沙縣櫻花溫泉
婁底市
婁底市湄江 | 波月洞 | 洛陽灣 | 水府廟 | 曾國藩故居 | 蔡和森紀念館 | 紫鵲界梯田 | 梅山龍宮
常德市
常德市

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桃花源 |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 | 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 | 常德詩牆 | 柳葉湖 |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河洑國家森林公園太浮山森林公園蒙泉湖城頭山太陽山德山公園

郴州市
郴州市仰天湖草原蘇仙嶺萬華岩王仙嶺五蓋山天堂溫泉 |  義帝陵
宜章縣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湘南年關暴動舊址
資興縣東江湖觀瀾書院回龍山鵝山國家森林公園
汝城縣福泉山莊
蘇仙區飛天山天下十八泉湘粵古道
北湖縣石林龍女溫泉
永興縣便江板梁古村
永州市 
永州市上甘棠古村
祁陽縣金洞漂流  |  文昌塔三聖湖
東安縣舜皇岩
零陵縣柳子廟
江華縣盤王殿
江永縣女書園
雙牌縣大黃江源瀑布群  | 文廟
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道縣月岩
株洲市
炎陵縣炎帝陵
攸縣白龍洞
醴陵縣紅色官窯
茶陵縣南宋古城
湘潭市
韶山縣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  |  滴水洞
湘潭市彭德懷紀念館齊白石故居
衡陽市
衡南縣江口鳥洲
衡陽縣南嶽衡山南嶽大廟石鼓回雁峰岣嶁峰陸家新屋湘西草堂
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耒陽縣蔡侯祠
懷化市
芷江縣芷江受降紀念坊
會同縣粟裕故居 |  高椅古村
漵浦縣向警予故居
新邵縣白水洞
新寧縣崀山
城步縣南山大草原
隆回縣魏源故居 | 高洲溫泉
綏寧縣鐵杉林
武岡縣中山堂雲山法相岩
岳陽市
岳陽市岳陽樓 | 君山島 | 東洞庭濕地 |  張谷英村
汨羅縣屈子祠 | 任弼時故居
張家界市
張家界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黃龍洞 | 寶峰湖 | 慈利五雷山 | 桑植九天洞 | 賀龍故居洪家關 | 湘鄂川黔根據地紀念館 | 茅岩河漂流 | 崇文寶塔 | 土家風情園 | 普光寺葫蘆殼溫泉 | 澧水源頭五道水 | 烈士塔 | 秀華山館 | 老院子 | 大庸府城 | 婁江漂流
湘西自治州
湘西鳳凰古城 | 猛洞河漂流 | 芙蓉鎮王村 | 德夯苗寨 | 關田山古苗寨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