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鎮[湖南常德市鼎城區武陵鎮]

武陵鎮[湖南常德市鼎城區武陵鎮]

武陵鎮是湖南常德市鼎城區政府駐地。位於區境中部、沅江南岸,面積37平方公里,人口8.2萬人。是鼎城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市城區3公里。

地理位置

武陵鎮[湖南常德市鼎城區武陵鎮] 武陵鎮[湖南常德市鼎城區武陵鎮]

武陵鎮東與德山開發區毗鄰,南與鼎城區良種場和省棉科所接壤,西與斗姆湖鎮南垸村和新渠村相鄰,北與常德市城區隔河相望。207國道和319國道在此交會。區境公路以此為中心向各鄉鎮輻射,東通長沙,西至沅陵,南抵安化、桃江,北經沅水大橋達常德城區。沅江可常年通航,西溯沅陵,東下洞庭,沿江有碼頭4個。

行政區劃

么堤村 紅雲村 停車場村 西站村 王家鋪村 孔家榕村 郭家鋪村 三岔湖村 大禾場村 報國村 三滴水村 福廣村

鄉鎮歷史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此地1931年建常德汽車南站,俗稱南站。1949年8月,南站及近郊劃歸原常德市。1981年3月12日,經省政府批准建立武陵鎮。1987年,郭家鋪鄉併入該鎮。

武陵鎮地勢平坦,東、南、北三面被沅水環繞。面積36.4平方公里。轄常沅、橋頭、臨江、渡口、鼎城、花船廟、德安、善池、迎賓、善卷、永安、玉霞12個居委會和腰堤、大禾場、郭家鋪、福廣、紅雲、西站、三滴水、三汊湖、報國、王家鋪、孔家溶、停車場12個村以及善卷古城、百樂宮、家電城、輕紡城、陶瓷、蔬菜、乾鮮食品幾大批發市場。主產糧食、蔬菜,特產有草莓。工業有食品、建材、紡織、機械電子、化工、印刷、縫紉、皮革加工、塑膠製品等門類。商業繁榮、貿易活躍,年成交額達百億元。

武陵鎮所轄區域過去統稱“善卷垸”,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相傳遠古時代高士善卷曾在今報國村鼓槌子溝擊鼓、耕作,今花船廟永慶宮曾建有善卷古墓。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第二次流放時曾路過此地,在德山枉水放歌。南朝梁文學家、音韻學家沈約曾在佛光寺(今福廣村)建台讀書,並在寺前親植古樟一株,據傳樹齡長達1500餘年,樹冠蔽蔭一畝多地,樹幹要20多人才能合抱,1958年大躍進時被毀。以上古蹟均有文字記載,且有遺址可尋。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紅三軍政治部主任魯易出生在武陵鎮么堤魯家河。原山東省軍區政委劉國福將軍出生在該鎮三汊湖。

經濟

全鎮總面積28平方公里,有副食城、橋南市場、商貿城漁市場、財富廣場、輕紡市場、乾鮮果品市場、陶瓷市場、水產批發市場、家電城、蔬菜批發市場等十大市場,占地1500畝,有固定攤位4萬個,市場年成交額3億元。

1994年被湖南省政府授予“全省百強鄉鎮”。1997年進入全省鄉鎮二十強。2000年和2002年與江北城區一道,先後被中央文明委、國家愛衛委授予“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稱號。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緊緊圍繞“強鎮富民奔小康”的戰略部署和勤政務實、廉潔高效的工作作風,不斷加強班子建設,團結協作,開拓進取,兩個文明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2002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3億元,財政總收入達1000萬元,形成了以城鎮建設為依託,以市場建設為主體,農、工、貿一體的發展格局。1994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百強鎮”;1997年進入“全省鄉鎮二十強”。近十年連續被區委、區政府授予物質文明先進單位;2001年區委、區政府授予雙文明先進單位;2002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創建工作紅旗單位、街道建設管理工作先進鎮。2008年,區委吹響了“二次創業”的號角,“產業東接,機關西移,再造一個武陵鎮”戰略舉措,為武陵鎮飛速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無限機遇。

教育

轄區內有大專、高中、國小、幼稚園等數所學校。

高等院校

湖南同德職業學院

湖南省重點高中

鼎城一中

普通高中

鼎城九中

淮陽中學

人口

武陵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84253
42375
41878
家庭戶戶數 26515
家庭戶總人口(總) 83086
家庭戶男 41776
家庭戶女 41310
0-14歲(總) 17969
0-14歲男 9411
0-14歲女 8558
15-64歲(總) 61952
15-64歲男 30955
15-64歲女 30997
65歲及以上(總) 4332
65歲及以上男 2009
65歲及以上女 232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727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