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麻羊

成都麻羊

成都麻羊分布於四川成都平原及其附近丘陵地區,目前引入到河南、湖南等省。是南方亞熱帶濕潤山地陵丘補飼山羊,為肉乳兼用型。成都麻羊具有生長發育快、早熟、繁殖力高、適應性強、耐濕熱、耐粗放飼養、遺傳性能穩定等特性,尤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無膻味及板皮面積大、質地優為顯著特點。

基本信息

區劃品種名稱

成都麻羊

類別


典型圖片

成都麻羊成都麻羊

產地及環境

成都麻羊產於四川成都平原。產區氣候溫和,溫差小,年平均氣溫為16℃(最高氣溫為36℃,最低氣溫為-6.2℃),年降水量為900~1010毫米,雨季在7~9月份。春季多陰雨,冬季多霧。平均相對濕度為82~88%,無霜期為281~339天。產區素有川西糧倉之稱,作物有水稻大麥小麥玉米甘薯、豆類及油菜、棉花、花生等。此外,還有苕子、紫雲英、蠶豆等,既可用於綠肥,也可用作青綠飼料。灌木叢及雜草種類繁多,大多可被山羊採食利用,產區農副產品豐富,天然草場青草生長季節長,為山羊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地理分布

成都麻羊分布於成都平原附近的丘陵地區。成都市的雙流、金堂兩縣和龍泉區,溫江地區的彭縣、灌縣、崇慶、大邑、邛崍等縣。

品種特徵

成都麻羊頭中等大,兩耳側伸,額寬而微突,鼻樑平直。公、母羊大多數有角,少數無角,公羊角粗大,向後方彎曲並略向兩側扭轉,母羊角較短小,多呈鐮刀狀。公羊及大多數母羊下頜有髯,部分羊頸下有肉垂。公羊前軀發達,體形呈長方型,體態雄壯;母羊後軀深廣,背腰平直,尻部略斜。四肢粗壯,蹄黑色、堅實。乳房呈球形,體型較清秀,略呈楔型。成都麻羊全身毛被呈棕黃色,色澤光亮,為短毛型。單根纖維顏色可分成三段,毛尖為黑色,中段為棕黃色,下段為黑灰色,各段毛色所占比例和顏色深淺在個體之間和體軀不同部位略有差異。整個毛被有棕黃而帶黑麻的感覺,故稱麻羊。毛色一般腹部比體軀較淺。在體軀上還有兩處異色毛帶,一處從角基部中點至頸背,背線延伸至尾根有一條純黑毛帶;沿兩側肩胛經前肢至蹄冠節又有一條純黑色毛帶,兩條黑色毛帶在鬐甲部交叉,構成明顯的十字型。十字型的寬窄和完整程度因性別和個體而異。黑色毛帶,公羊較寬,母羊較窄。從角基部前緣,經內眼角沿鼻樑兩側,至口角各有一條紡錘形淺黃色毛帶,形似畫眉鳥。

品種性能

成都麻羊成年公羊平均體高、體長、胸圍和體重分別為:65.5±1.2厘米,69.6±1.1厘米,79.3±1.0厘米,43.02±1.7公斤,成年母羊分別為:60.7±0.2厘米,65.8±0.2厘米,74.6±0.3厘米,32.6±0.2公斤。成都麻羊生長快,經過夏、秋放牧飼養,不餵精料,即可達到膘肥體壯,羊肉色澤紅潤,脂肪分布均勻,肉細嫩多汁,膻味較小。成都麻羊皮板組織緻密,乳頭層占全皮厚度一半以上,網狀層纖維粗壯。加工成的皮革彈性好,強度大,質地柔軟,耐磨損。成都麻羊具有肉、乳生產性能良好、皮板品質亦好、繁殖力高、適應性強、遺傳性穩定特點,是我國優良的地方山羊品種。

認識羊的品種

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動物食物,羊伴隨中華民族步入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影響著我國文字、飲食、道德、禮儀、美學等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盤點四川特產

四川特產瓷胎竹編是以精細彩色或素色的竹絲,均勻地編貼於潔白的瓷上,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裝飾價值,曾榮獲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章。現代又有不少陶胎、漆胎、玻胎、木胎、楠竹胎、竹壓胎和無胎竹編問世,為深受大眾喜愛的實用工藝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