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白絨山羊

內蒙古白絨山羊

內蒙古白絨山羊是由蒙古山羊經過長期選育而形成的絨肉兼用型地方良種,產於內蒙古西部地區,分為巴彥淖爾市的二狼山型、鄂爾多斯市的阿爾巴斯型和阿拉善左旗的阿拉善型三個類群。 絨山羊被毛為全白色,由上層的粗毛和下層的絨毛組成。 內蒙古絨山羊公母羊均有角、前額毛和髯,兩角向後、上、外方向伸展,呈倒“八”字形,公羊角粗大,呈扁螺鏇狀,母羊角細小。 尾巴短而小,向上翹立。

基本信息

產區分布

內蒙古白絨山羊產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錦旗、準格爾旗、達拉特旗、巴盟烏拉特中、後、前旗、磴口縣、阿盟阿左、右旗和額濟納旗等。1988年4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驗收命名為“內蒙古白絨山羊”新品種、數量約400萬隻。

品種特性

內蒙古白絨山羊是絨肉兼用型品種,其主要特點是羊絨細、纖維長、光澤好、強度大、白度高、絨毛手感柔軟;綜合品質優良,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成年公羊平均產絨量483.18克,絨厚度5.11厘米,母羊產絨量369.95克,絨厚度4.66厘米,抓絨後體重公羊37.5公斤,母羊27.21公斤,淨絨率62.8%,羊絨細度14.73微米,屠宰率46.2%,產羔率103—110%。

產絨性能

阿爾巴斯型白絨山羊特一級成年公羊(151隻)平均產絨量483.18克,特一級成年母羊(5,056)平均產絨量369.45克,二狼山型白絨山羊成年公羊(732隻)平均產絨量389.45克。內蒙古實施牲畜“種子工程”項目後,2000年對內蒙古白絨山羊進行了生產性能測試。阿左旗164隻成年羊平均產絨量567.74克,最高個體產絨量950克,杭錦旗397號種公羊產絨量達到1600克,內蒙古白絨山羊場成年母羊產絨量了725.76克,13年內,內蒙古白絨山羊產絨量每年提高3.7%。

分布情況

內蒙古白絨山羊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西部的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這些盟市的 38個旗縣(區)均有分布,但各旗縣(區)的分布不平衡,阿拉善左旗、鄂托克旗、烏拉特中旗和杭錦旗 5個牧業旗的白絨山羊存欄數就占中心產區白絨山羊總數的 53.93%。根據調查研究,白絨山羊年存欄數為 50萬隻以上的旗縣有阿拉善左旗、鄂托克旗、烏拉特中旗、杭錦旗、達拉特旗、烏拉特後旗、鄂托克前旗和伊金霍洛旗等旗,合計存欄占中心產區絨山羊存欄總數的72.91% ,為內蒙古白絨山羊生產的集中旗縣。

飼養要點

配種時儘量安排母羊懷孕的後兩個月與產絨旺期的 8~12月份錯開,避免產絨與懷孕發生營養競爭。配種前 2周加強飼養管理,以提高受胎率。 從母羊懷孕後期開始直到羔羊滿 1周歲,做好羔羊的培育飼養,冬春羔爭取母羔當年利用。做好種羊的選留工作,非種用公羔 2~3周齡去勢,非種用羔羊和淘汰老母羊及時轉群育肥。按照羊種、性別、年齡和飼養管理條件安排羊群規模和內部結構,便於日常管理和羊群有計畫周轉。一般情況下,羊群中繁殖母羊占 45%左右,育成羊占 20%左右;年齡結構以 2~5歲為主體,占 75%左右,6歲以上羊只保留特別優秀的個體,其餘的儘量淘汰。組群規模舍飼為 50~100隻/群,放牧為 100~200隻/群。滿足不同羊只的各項營養需要,科學合理地配製日糧,充分挖掘羊的生產力。在絨毛生長最旺期的 8~10月份,日糧適宜的氮硫比為 7.11∶1,硫的適宜含量為0.225%。到11~12 月份,適宜的氮硫比變為7.80∶1,每天保持光照 8~10小時。為羊只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使其生產性能得到良好的發揮。採用放牧模式時要注意抓好夏秋膘,做好越冬管理工作。做好鑑定、選配、抓絨、修蹄、去勢、免疫和驅蟲等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各項記錄,做好疫病防治工作。合理安排生產和勞動的計畫、組織,完善各項指標,保證各個環節協調運轉。科學運用繁殖、育種、營養、飼料生產和環境控制等先進技術,提高養殖效益。

認識羊的品種

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動物食物,羊伴隨中華民族步入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影響著我國文字、飲食、道德、禮儀、美學等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