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黑龍江、遼寧和吉林 3省育成的細毛綿羊品種。1952年用蘭布耶羊和蒙古羊的雜交種先後與蘇聯美利奴羊、高加索細毛羊、阿斯卡尼羊和斯大夫細毛羊等品種雜交產生,1967年通過鑑定並命名為東北毛肉兼用細毛羊,簡稱東北細毛羊。適應性強,遺傳性穩定,耐粗飼,生長發育快。用於改良粗毛羊,對提高被毛質量效果良好。主要分布於東北三省西北部平原和部分丘陵地帶,以該地帶的農區和半農半牧區飼養較多。公羊具螺鏇形角,頸部有1~2個完全或不完全橫皺褶;母羊大多無角,頭毛著生至眼線,頸部有縱褶。毛叢結構良好,體質結實。成年公羊體重84千克,剪毛量13千克;母羊分別為45千克和6千克。淨毛率偏低,僅40%左右。毛長7~9厘米,細度60~64支,彎曲正常。產羔率 125%。
特徵
東北細毛羊體質結實,結構勻稱。公羊體重100kg左右,母羊體重51kg左右。公羊有螺鏇形角,母羊無角,公羊頸部有1~2個橫皺褶,母羊有發達的縱皺褶。被毛密,彎曲正常。東北細毛羊原產於東北,是肉毛兼用細毛羊品種。它是首先用蘭布列羊與蒙古羊進行雜交,雜種後代進行橫交固定和擴繁,又先後引入前蘇聯美利奴羊、高加索羊、阿斯卡尼亞羊、斯達夫羊、新疆細毛羊等對其雜交改良後,於1967年育成的品種。東北細毛羊遺傳性穩定,雜交改良效果顯著,已推廣到北方各地。
公羊有螺鏇形角,頸部有1―2個完全或不完全的橫皺褶,母羊無角,頸部有發達的縱皺褶,體軀無皺褶,被毛白色,毛叢結構良好,呈閉合型。羊毛密度好,彎曲正常,油汗適中,淨毛率為35.0%―40.0%。羊毛覆蓋頭部至眼線,前肢達腕關節,後肢達飛節,腹毛呈毛叢結構。
東北細毛羊剪毛後體重育成公羊42.95公斤,育成母羊38.78公斤,成年公羊83.66公斤,成年母羊45.03公斤;剪毛量育成公羊為7.15公斤,育成母羊6.58公斤;成年公羊剪毛量為13.44公斤,成年母羊6.10公斤;羊毛長度成年公羊為9.33厘米,成年母羊7.37厘米;細度以60和64支紗為主。屠宰率成年公羊為43.6%,不帶羔的成年母羊為52.4%,10―12個月齡的當年公羔為38.8%。初產母羊的產羔率為111%,經產母羊為125%。東北細毛羊體格結實健壯,耐粗飼,羊毛品質比較好。
產地
松遼平原是東北細毛羊的產地。在黑龍江省主要分布在嫩江、綏化、大慶、黑河等地草原上。全省有東北細毛羊250多萬隻,最高飼養量近400萬隻。多年裡,不斷向省外推廣了大批東北細毛羊種羊,對促進養羊業起到了很大作用。
優點
東北細毛羊體質結實,體大,勻稱。體軀無皺褶,皮膚寬鬆,胸寬深,背平直,體軀長,後軀豐滿,肢勢端正。公羊有螺鏇形角,頸部有1—2個不完全的橫皺褶。母羊無角,頸部有發達的橫皺褶。被毛白色,完備合良好,有中等以上密度,體側毛長達7厘米以上,細度60—64支。彎曲明顯,勻度均勻,油汗含量適中,呈白色或淺黃色,淨毛率為35—40%。頭部細毛到兩腿中間連線,前肢細毛到腕關節,後肢至飛節。腹毛長度比體側毛短2厘米,呈毛叢結構,無環壯彎曲。
東北細毛羊適合放牧,冬春補草補料。夏季整天放養,日採食量5公斤左右。冬季日採食0.8公斤,需要適當補飼,以滿足營養需要。
東北細毛羊是毛肉兼用型羊,生產性能好,適應性強,耐粗飼省事長發育快,羊毛品質好,遺傳性穩定,與本地羊雜交改良效果好,是黑龍江省養羊業的當家品種。
相關
東北細毛羊之父住院口不離“羊”字
離休後每天堅持工作10小時94歲出版學術專著《東北細毛羊育種》
熟悉畜牧業的人都知道有位研究員叫劉祚恆,他花了8年時間,成功主持培育了我國第一個依靠自身技術力量培育的細毛羊新品種:東北細毛羊。2006年8月6日,這位東北細毛羊之父與世長辭。
東北細毛羊有什麼稀罕的,居住在城市裡的人也許不清楚,但聽完一個數字,人們不能不震驚:它創造出了57億元的社會產值。
據兒女們介紹,劉老一輩子沒有別的興趣愛好,綿羊育種是他唯一的追求。離休後的二十年里,劉老仍然堅持每天工作十個小時。 2006年94歲高齡的劉老出版了32萬字的學術專著《東北細毛羊育種》。 照顧老人起居的松堂醫院的護工小李說,他在照顧劉老期間,聽得最多的一個字就是“羊”。
“在住院期間,什麼事他都要自己來,連上廁所都不肯讓我扶。覺得麻煩到我了就很不安,不停地道謝。這么好的老人,真是太少見了!”小李說,因為這個原因,每當老人反覆嘮叨起羊來,他都不覺得膩,總是放下手中的活兒認真傾聽。
認識羊的品種
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動物食物,羊伴隨中華民族步入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影響著我國文字、飲食、道德、禮儀、美學等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