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蒲江米花糖是川西平原廣大民眾所喜愛的一種食品,為四川特色小吃,是蜀鄉老字號之一。蒲江曾以產米花糖出名,蒲江米花糖相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清代已有製作。《蒲江縣誌》記載:建國前,各糖果糕點作坊在生產米花糖時,為競相博名各有創新。其中尤以城關的“聚香村”、“榮吉祥”、“永和號”和壽安鎮的“同鑫號”產品為佳。民國10年(1921)年,蒲江米花糖即已馳名。
蒲江米花糖又名豬油米花,舊時俗稱谷花,是民間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的供品和走親訪友的年貨禮品。谷花是用糯米經發酵、砂炒等膨化過程做成的熟食品.
製作工藝
谷花製作是蒲江的傳統風俗,相傳發端於清朝中葉,出自民間手工藝人,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其時蒲江的大戶人家,或者當年收成較好的農家,都有自製谷花
的傳統。每到秋收之後,事先聯繫好民間手工藝人,或者與“京果鋪”(舊時專業製作糕點糖果的手工作坊)聯繫好,然後開始選料、備料,製作陰米(糯米經發酵、蒸煮、陰涼去水後叫陰米),在春節前的冬臘月間,擇日請手工藝人到自己家中製作谷花,以作祭祀和年貨禮品之用。這種傳統風俗,一直延續至20世紀80年代。
大凡有點年歲的蒲江人,一談到現在的蒲江米花糖,自然會想到舊時的谷花,雖為蒲江的傳統食品,卻也是稀罕之物,因為在舊時的年代,能夠嘗到谷花,只有過年(春節)時才具這樣的口福。其時,蒲江基本上是明、清時代“湖廣填四川”的遷移人口,以姓氏聚居的村社,無論富有貧寒,在春節時總會給同姓同宗的年老長輩送點自家製作的谷花,那時候的小孩能夠嘗幾口谷花,當然托家中年老長輩的福佑。
谷花製作工藝源自民間,其製作工藝在清朝鹹豐年間逐漸成熟,主要製作工藝過程是:選(備)料、發酵、蒸製陰米、砂炒、製糖、拌糖、入匣成形、包裝儲存。
發展
中華民國時期,蒲江縣的鶴山鎮、壽安鎮、中興場(原名天華鎮,現屬鶴山鎮轄)、西來場(現西來鎮)均有幾家製作谷花的京果鋪,比較有名氣的當屬縣城鶴山鎮的“聚香村”、“榮吉祥”、“永和號”和壽安鎮的“同鑫號”等4家老字號,受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手工作坊生產規模的制約,產量很小,系季節性生產,主要供應春節市場。其時的蒲江谷花,口味獨到,在川西壩亦小有名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谷花--這一地方傳統食品得到傳承和創新。經過土改和社會主義改造,游散在民間的手工藝人由人民政府組織起來,在舊時“京果鋪”的基礎上組建公私合營或者公有制(有集體,也有全民)的地方糖果廠,開始工廠化生產谷花,並正名為蒲江米花糖.
計畫經濟時期,蒲江縣比較有名氣的米花糖生產廠家有3家,即壽安糖果廠、中興糖果廠和國營蒲江縣食品廠.國營蒲江縣食品廠生產規模較大,所產“鶴山牌”
米花糖一枝獨秀,名氣較大,從1979年起,該產品連年被評為四川省商業廳優質產品,1985年同時獲得四川省、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年產量約500噸.企業也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由於受計畫經濟體制、科學技術水平、資金和原材料供應等諸多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一時期米花糖生產工藝水平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手工操作階段,手工作坊和小廠家仍然處於半開工的季節性生產狀態。雖然全縣米花糖產量有所增加,但也僅限於成都周邊市場有一定知名度,壽安糖果廠、中興糖果廠在20世紀80年代初因經營困難,相繼停產.其職工或自謀職業,或調至其他企業。
這一期間,米花糖製作技術有所進步,一是逐漸改過去的紅糖為白糖熬制拌糖,米花糖外形潔白明淨;二是逐漸摒棄黃土紙作包裝,改用潔白印花的油漬紙或叫印花有光紙作包裝,增強米花糖外形美感。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蒲江米花糖及其產業得以長足發展。
從1984年起,全縣米花糖生產廠家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僅中興場(原名天華鎮,現屬鶴山鎮轄)一個鄉鎮就先後興起手工作坊式廠家20餘戶,全縣多達50餘戶,年產量2000噸左右。伴隨產量增加,市場拓展,蒲江米花糖在成都乃至全川食品市場日漸受到關注。此時,各種品牌的蒲江米花糖在市場上爭奇鬥妍,甚至沒有品牌的米花糖也充斥市場,臨近蒲江的周邊縣,也有在蒲江聘請師傅,打起蒲江米花糖的招牌組織生產。這一時期,無論是新廠還是老廠,無論是家庭作坊式廠家還是規模較大的廠家,開足馬力,爭能源、搶原料,力爭在這一輪經濟上升浪潮中搶得市場先機,爭得一席之地.這一景象在1992年前後達到鼎盛階段,可以稱為蒲江米花糖產業發展史上的“戰國”時期,儘管競爭劇烈,市場無序,但基本上還是“三雄”領跑:一是老字號國營蒲江縣食品廠及其“鶴山”牌米花糖;二是縣糧食局興辦的蒲江縣糧油食品廠及其“蜀蒲”牌米花糖;三是大興鎮鄉辦企業成都市蒲江川蒲食品廠及其“川蒲”牌米花糖。這3家的產量占市場份額的2/3以上。
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規則,無序競爭對蒲江米花糖產業成長發展是一場災難,不但一批作小廠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相繼倒閉歇業,而且國營蒲江縣食品廠、蒲江縣糧油食品廠這兩家大廠也深受其害,耐人尋味。
國營蒲江縣食品廠,原名蒲江縣糖果廠,原縣商業局下屬商辦工業,1956年建廠,原址在縣城鶴山鎮東街,1958年遷至縣城南橋外擴建,為擴大生產能力,1987
年於縣城鶴山鎮城南大隊征地10多畝擴建新廠,1990年又在本縣大塘鎮征地20餘畝擴建分廠,所產“鶴山”牌米花糖,1985年一舉獲得省、部優質產品稱號,年產600—800噸,市場份額第一。其時,該廠負責人因工作成績突出,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縣拔尖人才”稱號。在質量、口感、市場名氣等方面,“鶴山”牌米花糖領跑市場,可以說,蒲江米花糖的市場知名度是由“鶴山”牌開創出來的。由於大量投資,造成生產能力過剩,資金沉澱;再則工藝老化、產品單一、成本上升等原因,特別是受無序市場競爭的衝擊,1993年,該廠第一次出現大面積虧損,以後的慘澹經營也無力回天,1999年該廠依法破產拍賣,“鶴山”牌米花糖從此退出“江湖”。
蒲江縣糧油食品廠,縣糧食局下屬糧油工業,1985年為縣糧食局下屬麵粉廠內的一個車間,1986年獨立成廠,廠址在縣糧食局城關糧站內,該廠的組建可謂得“天時、地利、人和”,所產“蜀蒲”牌米花糖一上市,因其色澤、鮮味、口感上佳,即供不應求,獲成都市糧食系統新產品開發一等獎,並列入成都市級新產品開發計畫,年產300—500噸。1991—1992年,該廠率先採用米花糖傳統工藝技術,以紅苕作原料研發成功“蜀蒲”牌蛋苕酥,產品一問世就很快走俏市場,遠近馳名,榮獲四川省巴蜀食品節銀獎,1993年榮獲成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縣糧油食品廠擁資源優勢(縣糧食局作堅強後盾,不愁資金和原材料供應問題),挾奪人先聲,生產銷售可謂紅紅火火.在彼時的市場大海中正當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卻在1995年以後漸入困境,箇中原因,眾說紛紜,一說是受制於經營體制;二說是經營管理無方;三說是受市場無序競爭的衝擊。無論何種說法,不爭的事實是蒲江人不願意看到的結果:蒲江米花糖產業發展史上很有發展前途的縣糧油食品廠和“蜀蒲”牌米花糖漸漸被市場遺忘。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成都派立食品有限公司在蒲江米花糖產業發展過程中厚積薄發,漸入佳境,領軍產業潮頭,引領市場消費。
成都派立食品有限公司,其前身即蒲江大興鎮鄉辦企業成都市蒲江川蒲食品廠,1987年註冊成立,廠址在大興鎮的王店子村,2002年產權改革後更現名,是一家公司制現代企業。
“川蒲食品、香滿人間”.派立公司由“川蒲”牌米花糖單一產品起步,依靠科技創新,充分發揮米花糖傳統工藝技術之長,逐漸開發出蛋苕酥、黑米香香、玉米派、維他酥等“川蒲”牌系列食品,並瞄準市場需求,適應消費時尚,改進產品包裝,創新產品外形和口味,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青睞,暢銷國內各大市場,並遠銷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川蒲”牌商標2001年獲“四川省著名商標”;2002年獲“四川省名優農產品”稱號;2003年獲“四川省農產品知名品牌”。
談到“川蒲”,不能不提起這個品牌和企業的領軍人物—陳貴良。陳氏祖籍蒲江縣大興鎮,少時家貧,成年後參軍,後退伍回鄉務農,從小善於學習的陳貴良,應改革開放的召喚,受聘於當時的大興鄉企業辦公室,並自請組建“成都市蒲江川蒲食品廠”——承接“文革”後遺留下來的大興酒廠、打米廠等幾家手工作坊式社辦企業的財產和債務,招兵買馬,帶領一幫農民子弟,開始“川蒲”創業.歷經磨難,鄉鎮企業體制的“川蒲”廠終於躋身蒲江米花糖產業“三雄”。
無序競爭導致20世紀90年代中期蒲江米花糖生產廠家慘澹經營,陳貴良在其時上書萬言,陳述無序競爭的苦果,針對市場和蒲江實際,提出了從原材料供應、生產許可到產業扶持發展的一些振興蒲江米花糖產業的建議,還大膽打出過“蒲江米花糖實業總公司”的招牌,以求推動產業的有序競爭和發展壯大。在川蒲廠1994—1996年困境時期,年銷售額從高峰時的500多萬元下降到不足200萬元。信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陳氏既當廠長,又當促銷員,不辭千辛萬苦,走南闖北,調查研究,開拓市場,建直銷網路,並改革銷售政策和結算手段,大量引進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率領500川蒲人“二次創業”,企業逐漸走出困境。1998年起,產品銷售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回升;在企業生產上,強化以質量為核心的經營管理,樹立“顧客是川蒲生命的源泉,質量是川蒲發展的保證”的企業理念;加強生產與科研聯合,注重新產品的研製開發,逐漸走上一條以品牌發展戰略為核心的發展道路,帶動了蒲江米花糖產業的良性發展.2003年,蒲江縣將派立公司為龍頭的米花糖產業納入全縣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確立飲料食品業為蒲江縣縣域經濟支柱產業,扶持培育一批成長型米花糖生產企業,著力打造蒲江成為“中國米花糖﹒蛋苕酥之鄉”
“川蒲”是蒲江米花糖產業發展的里程碑。派立公司早在“川蒲”廠時期樹立了品牌理念,是蒲江最早引入廣告宣傳促進銷售的食品製造企業;第一個將“蒲江米花糖”成功推向全國市場,並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實現出口創匯;第一個將米花糖傳統手工工藝成功進行機械化、工業化工藝技術改造,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公司於2001年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並從2003年開始著手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繼2002年成功進行產權改革後,公司於2003年購買原國營蒲江縣食品廠(新廠)資產進行技術改造,擴大生產,並引入產業化發展理念,探索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被評為成都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4年在蒲江生態工業區(工業集中發展區)開始投資建設派立食品工業園,2005年在公司舊址—大興鎮王店子村投資建設“蒲江米花糖博物館”。
盤點四川特產
四川特產瓷胎竹編是以精細彩色或素色的竹絲,均勻地編貼於潔白的瓷上,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裝飾價值,曾榮獲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章。現代又有不少陶胎、漆胎、玻胎、木胎、楠竹胎、竹壓胎和無胎竹編問世,為深受大眾喜愛的實用工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