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逆方略

《平定三逆方略》,由清勒德洪等奉敕撰。

古籍簡介

《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清勒德洪等奉敕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內府朱格抄本。版框25.0cm×16.1cm。半頁7行,行17字,抬頭行至20字,四周雙欄,朱口,朱色框欄,無行格,朱色對魚尾。
清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明朝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立下功勳,分別受封雲南、廣東、福建,稱為“三藩”。此後三方各擁重兵,飛揚跋扈,形成三股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對清朝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先後起兵反清。經過長達8年的戰爭,清朝平定了“三藩”叛亂。次年,勒德洪等奉聖祖詔令修書,記述平叛始末。二十五年(1686年)書成。
這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內容自康熙十二年(176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撤兵始,至二十年(1683年)十二月聖祖以“逆寇蕩平,詔赦天下”止,詳細記載了平定吳三桂、尚之信(尚可喜子)、耿精忠(耿仲明孫)叛亂之始末。
此書開清代纂修“方略”、“紀略”之先河。此後,每當一次政治、軍事行動後,皇帝都要下詔設館撰書,紀其始末。
另有滿文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四庫全書總目》著錄。

四庫提要記載

《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
康熙二十一年大學士勒德洪等奉敕撰。紀平定逆藩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事。初,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均以故明將佐,於太祖時率眾來歸,隨八旗征討,多立戰功。有德封定南王,可喜封平南王,仲明封靖南王。吳三桂本明總兵,世祖驅除流寇,定鼎燕京,亦以效命執殳,得邀榮錫封平西王。後有德死殉孤城,至今廟食。惟仲明分藩於福建,可喜分藩於廣東,三桂亦分藩於雲南,膺股肱心膂之寄,恩最洪深。後仲明先歿,以其子精忠嗣封。可喜年老乞閒,以其子之信攝軍事。吳三桂遂獨稱宿將,列重鎮於西南。乃虺毒潛吹,狼心叵測,於康熙十二年十一月稱戈抗命,進薄衡湘,與官軍相距於常德。之信、精忠亦乘機蠢動。聖祖仁皇帝特簡八旗勁旅,迅掃欃槍。相度機宜,指授方略,剿撫並用,以次戡平。三桂勢蹙憂怖,鏇伏冥誅。僅孽孫世璠遊魂釜底。既而之信、精忠窮迫歸正,均正刑章。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世璠惶懼自戕,三逆並滅。蓋開國之初,殷頑未靖,其勢易於煽惑;其地皆襟帶山海,勢逾於唐之藩鎮;其黨羽皆百戰之餘,嫻習攻守,力逾於漢之七國。故一時蜂起,敢肆披猖。我聖祖時在沖齡,乃從容鎮定,而掃蕩之。自茲以後,大定永清,豈非亘古所未有歟。伏讀《實錄》,載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大學士勒德洪以此書進呈。蒙諭,其中舛錯,如王輔臣由雲南援剿總兵官授為陝西提督,今謂由陝西總兵官升任。至《論贊》中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事,吳三桂非宋功臣可比,乃唐藩鎮之流,飭酌改之。仰見深籌遠慮,事事皆經聖心,即一二小節,亦毫髮無遺。益徵神謀獨斷,非廷臣所能參贊者矣。當時尚未奉刊布,僅有寫本,尊藏大內。今蒙皇上宣示,特命繕錄,編入四庫。臣等校錄之餘,既欣睹聖祖仁皇帝實兼守成創業之隆,亦彌仰我皇上覲揚光烈之盛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