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清-胤祉(1677-1732,康熙第三子,誠隱郡王)愛新覺羅·胤祉(1677年-1732年7月10日),康熙帝第三子。康熙四十八年封誠郡王。雍正帝即位後,改名為允祉。
出生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二十,生母是榮妃馬佳氏,康熙三十七年封胤祉為誠郡王。胤祉自幼酷愛學術,以溫文爾雅著稱,備受康熙欣賞,法國耶穌會士白晉寫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說,康熙親自給胤祉講解幾何學。康熙在暢春園蒙養齋開館,派胤祉主持纂修《律歷淵源》,集律呂、曆法和算法於一書,尤長書法而受命書寫康熙帝景陵的《神功聖德碑文》。胤祉不太熱心皇儲,不黨附雍正,心思編書,命其門客陳夢雷纂集類書,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成書《古今圖書集成》。
雍正即位後,以“胤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胤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胤祉心裡不高興,私下發些牢騷,又對怡親王胤祥之死少哀悼之情。雍正知道後,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卒於景山禁所。
生平概況
允祉原名胤祉,為康熙第三子。胤祉生於康熙十六年(1677)二月二十日,母榮妃馬佳氏。按清例,胤祉是在康熙二十七年受封的,他是在康熙已長成的二十子(共二十四子)中最受恩寵的一個,在未被封王前,凡行圍打獵、晉謁祖陵,皇父都帶他去。康熙三十二年,山東曲阜孔廟落成,命與皇四子胤禎同去祭典。康熙三十五年征新疆噶爾丹,命胤祉統帥鑲黃旗大營隨同。康熙四十八年後,聖祖每年都去他的邸園一兩次,並在那裡用膳,這一殊榮,是其他皇兄皇弟所沒有的。康熙四十八年(1712),胤祉主編《律歷淵源》成書,同年晉升為誠親王。康熙五十八(1722)年二月,玄燁巡幸畿甸,《清實錄》記載:“命皇三子和碩誠親王胤祉、皇九子固山貝子胤禟隨駕。”康熙五十九年,封胤祉第三子弘晟為世子。胤祉精於書法,京城好多皇家建築及園林都留有他的墨跡。平谷縣丫髻山有塊行宮碑,就是他的手跡,至今保存完好。
1723年,康熙四子胤禎承位,改年號雍正,為避“胤”字之諱,同宗弟兄中凡帶胤字的,均改為允,胤祉由此稱允祉。因在儲位問題上諸王拉黨結派,明爭暗鬥達20年之久,最後皇權竟落入平日少言寡歡,並不引人注目的胤禎手中,兄弟中幾位主要競爭對手多有不服,不僅行為舉止上顯露不滿,還將胤禎的繼位過程編出好多謠言,故意傳出大內,散至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康熙帝氣絕後,胤禎與他的舅舅隆可多相勾結,偷改遺詔,將傳位“十四子”的“十”字上加了一橫而變為傳位“於四子”。這其實是無稽之談,一者舊時介詞“於”都用“於”;再者清廷重要行文都以滿漢文對照書寫,不可能輕易更改。三王爺允祉就是造謠、傳謠最活躍分子之一,這使胤禎大為惱火。為穩定政權,打擊朋黨,他果斷做出反應,通過軟硬兼施,將對手一一解決。允祉被調守景陵(康熙之陵),次年又以允祉守陵多出怨言為由,削去弘晟世子爵。雍正六年六月,又將允祉錮於私宅,降為郡王,將弘晟交宗人府看押。兩年後,為緩和矛盾,復封允祉為誠親王,然僅兩個月,怡親王喪,定由允祉主持大禮,因允祉在家為側福晉辦生日,遲到早退,被削去王爵,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3),閏五月十九日,允祉鬱鬱而終,享年56歲。雍正命按郡王例殯葬。
郡王墓
誠郡王允祉墓,位於平谷縣峪口鎮東樊各莊村東。墳址是生前早就選好的。早年允祉曾隨父皇到過京東丫髻山,途經樊各莊時,看中了村東的一塊地,死後遂在那裡設塋。允祉看中的是村東俗稱小豬山的地方。小豬山高約10米,方圓數百米,是一座孤立的小山丘,且形態與環境極佳。其東側之山蜿蜒如龍,有龍山之稱;更重要的是小豬山正南不足l公里處,有一座香爐山,形似香爐,兀突而起。這種特殊的地貌,引起了允祉的極大興趣,因而將其定為百年福地,建做園寢。園寢制度在清代是有嚴格規定的。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工部·園寢規則·墳塋規則》記載:“順治十年題準,親王給造墳工價五千兩,世子四千兩,郡王三千兩,貝勒兩千兩,貝子一千兩,鎮國公五百兩,輔國公同。又議準:親王至輔國公碑身均高九尺,用蛟龍首龜趺;親王碑廣三尺,八寸七分,首高四尺五寸,趺稱之;世子、郡王碑廣三尺八寸,首高三尺九寸,趺高四尺三寸……又題準:親王給碑價銀三千兩,世子兩千五百兩,郡王兩千兩,貝勒千兩,貝子五百兩,鎮國公四百五十兩,輔國公同……”又“親王塋制,饗堂五間;親王世子至輔國公皆三間。親王、親王世子、郡王門三,貝勒以下門一。親王繪五彩飾以金(指饗堂,下同),復以綠琉璃瓦;親王世子、郡王只繪五彩,皆覆以綠琉璃瓦,貝勒以下施朱不繪,用筒瓦。親王墳圓周百丈,親王世子、郡王八十丈,貝勒、貝子七十丈,鎮國公、輔國公六十丈、鎮國將軍、輔國將軍三十五丈,奉國、奉恩將軍均三十丈。
東樊各莊誠郡王園寢總占地二百四十畝,大致分為四部分:宮門(當地俗稱東宮)、下宮門、北墳地和西北墳地。宮門即誠郡王允祉墓,坐北朝南,背靠小豬山,宮門與外圍大牆相連線,院中饗殿三間,殿後有月台,月台之上有大寶頂墳一座,高約一丈。乾隆二年(1733)十二月,允祉被追謚為隱,追謚後補建碑樓一處。次年六月立馱龍碑一座,今座基尤存。陵園內外,廣植松柏。允祉墓西南200米處,為允祉第七貝子弘景墓地。弘景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三月十日,終年75歲。在小豬山後面,是弘景第三子鎮國公永珊及永珊第三子鎮國公綿策的墓地,他們父子在嘉慶二年(1797)七月和嘉慶五年九月相繼離世,各有寶頂一座,高約八尺。離此不遠還有一座小寶頂,是奕果之墓。鎮國公綿策去世後,允祉第十子弘晃後裔、綿導第二子奕果過繼為嗣,承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嘉慶十二年(1810)十二月授頭等侍衛,道光二十一年(1832),因病告退,同治九年(1870)正月初八日卒,享年80歲。西北墳地離小豬山稍遠,那裡有三座小寶頂。正墳是不入八分輔國公奕果的長子、體閣大學士、不入八分輔國公載齡。載齡卒於光緒九年(1883)十一月,享年72歲。東側墳為載齡承繼子,不入八分輔國公溥元墓,西側是被黜宗室、原封不入八分輔國公毓彭之墓。毓彭在民國十七年(1928)時任清東陵守護大臣,因發生孫殿英盜墓案,以罪被雖已出宮但仍然維持家族勢力的末代皇帝溥儀黜出宗室。偽滿州國成立後,修訂《愛新覺羅宗譜》時,將毓彭的內容全部刪除。
東樊各莊的誠郡王墓區也曾發生兵盜,惜知情者寥寥。據該村老人陳德福介紹,三王爺墳第一次被盜是在他八九歲時,老人1921年生人,按推測,應當在1928年左右。據老人講,盜墓者身著灰色軍服,號稱“保全隊” (後得知是東北軍),他們在村東的街口設崗,誰也不準出入,傍晚傳出兩聲巨響,估計是用炸藥炸開墓穴。當時有一村丐夜居饗殿東間,曾見幾個軍人水淋淋上來找柴禾烤衣服,次日發現地宮東扇門被炸開一個洞,裡邊積了很多水,石台上的棺槨被打開,墓主人的屍首沒腐爛,頭很大,一些膽大的村民和孩子都曾去看過現場。1930年後,墓主後裔毓樹清將園寢內外的樹木全部賣掉。該墓的主要看墳戶是付家,另有郭、譚、劉、申幾戶。發生盜墓時,正是付周珍當看墳的老爺(大約是七品)。1933年,村民王和私盜小豬山後邊的寶頂墳,結果開口後剛一進去,就出現塌方,被砸死在裡邊,從此再無人敢動。1958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隊曾來此進行過發掘清理,宮門、地宮的漢白玉石券、青條石及石碑都被運到北京用於修建人民大會堂,其餘磚石,為附近村民取用,至今仍隨處可見一些老房的牆體中所用墓地磚石,有三戶村民的東牆就是借用的墓區外牆體。允祉墓的石門被炸壞後,村民用它打鑿了一付石磨盤,使用多年。
妻妾子嗣
嫡福晉董鄂氏,都統、勇勤公鵬春之女;側福晉田氏,筆貼式敦達理之女;妾王氏,桑格之女;妾富察氏,外富阿之女;妾伊爾根覺羅氏,噶爾漢之女;妾完顏氏,牧長二格之女;妾李氏,李先隆之女;妾奇德里氏,員外郎、參領薩哈廉之女;妾朱我,朱鼐程之女;妾吳氏,吳美之女;妾陳氏,陳富榮之女。
第一子,弘晴,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十一月初六日午時生,母嫡福晉董鄂氏,都統、勇勤公鵬春之女。康熙四十年辛巳正月二十四日酉時卒,年六歲。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三十七年戊寅三月初八日辰時生,母側福晉田氏,筆貼式敦達禮之女。本月初九日未時卒。
第三子,已革親王世子弘晟,康熙三十七年戊寅九月初二日卯時生,母嫡福晉董鄂氏,都統、勇勤公鵬春之女。雍正十年壬子七月初九日巳時卒,年三十五歲。嫡妻博爾濟吉特氏,都統、伯四格之女;妾伊爾根覺羅氏,護軍校六十八之女;妾王氏,王有功之女;妾金氏,那格之女。一子:第一子二等侍衛永璞。
第四子,未有名,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十一月二十八日卯時生,母妾王氏,桑格之女。本日申時卒。
第五子,未有名,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四月初一日巳時生,母妾富察氏,外孟阿之女。本月初九日申時卒。
第一女,康熙三十九年庚辰正月十八日丑時生,母為嫡福晉董鄂氏鵬春之女。女康熙四十年辛巳八月卒,年二歲。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年辛巳九月初二日子時生,母為嫡福晉董鄂氏鵬春之女,與第一女同母。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十二月,嫁喀爾喀博爾濟吉特氏頭等台吉根扎普多爾濟。郡主乾隆十八年癸酉九月十九日辰時卒,年五十三歲。
第六子,弘曦,康熙四十一年辛巳正月初九日寅時生,母妾王氏,桑格之女。乾隆七年壬戌十一月初七日未時卒,年四十二歲。嫡妻伊爾根覺羅氏,固山額駙、佐領鄂倫之女。一子:第一子永恕。
第三女郡主,康熙四十一年壬午正月二十八日丑時生,母為妾伊爾根覺羅氏葛爾漢之女。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十二月,嫁科爾沁固魯斯奇普氏多羅杜棱郡王伊達穆扎普。郡主乾隆十一年丙寅三月十一日巳時卒,年四十五歲。
第四女,康熙四十一年壬午正月二十八日丑時生,母為側福晉田氏敦達禮之女。女康熙四十五年丙戌正月卒,年五歲。
第七子,固山貝子弘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五月二十一日辰時生,母側福晉田佳氏,筆貼式敦達禮之女。乾隆四十二年丁酉三月二十日卯時溘逝,年七十五歲。嫡夫人伊爾根覺羅氏,輕車都尉七十之女;側夫人納喇氏,五品典衛褚緒之女;三等護衛郎圖之女;妾楊氏,三格之女;妾緒氏,長玉之女;妾王氏,王桑額之女。三子:長子永祜,次子已革奉國將軍永珀,三子奉恩鎮國公永珊。
第八子,副理事官弘暹,康熙四十九年庚寅正月初九日寅時生,母妾李氏,李先隆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七月二十五日酉時卒,年六十二歲。嫡妻楊氏佳氏,道員楊文魁之女;妾王氏,王潮宣之女。四子:長子三等侍衛永卞。次子三等侍衛永順,三子三等侍衛永介,四子永堂。
第九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二月二十九日辰時生,母妾朱氏,朱鼐程之女。康熙五十年辛卯正月十二日未時卒,年二歲。
第五女,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十二月初一日寅時生,母為媵妾朱氏朱鼎程之女。康熙五十四年乙未五月初一日巳時卒,年四歲。
第十子,四等侍衛弘晃,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初十日未時生,母妾奇德理氏,員外郎、參領薩哈廉之女。乾隆十四年己巳八月二十一日午時卒,年三十七歲。嫡妻張佳氏,糧道張廷舒之女;妾莫氏,莫永祥之女;妾楊氏,官保之女;妾陳氏,陳達色之女。二子:長子永珩,次子永和。
第十一子,三等侍衛弘易,康熙五十四年乙未正月二十六日巳時生,母妾完顏氏,牧長二格之女。乾隆十九年甲戌六月初四日巳時卒,年四十歲。嫡妻西佳氏,西禪之女;妾羅氏,羅秀之女;妾王氏,華善之女;妾黃氏,黃五之女;妾李氏,李尚德之女。四子:長子護軍參領土完整永仍,次子永郎(出繼),三子永頗,四子永稅。
第六女,雍正七年己酉十二月十一日亥時生,母為媵妾吳氏吳美之女。雍正十年壬子七月二十五日午時卒,年四歲。
第十二子,三等侍衛弘矚,雍正八年庚戌十一月二十四日申時生,母妾陳氏,陳富榮之女。乾隆四十一年丙午正月二十日辰時卒,年四十七歲。嫡妻瓜爾佳氏,參領色勒泰之女;繼妻納喇氏,佐領官柱之女;妾李氏,李晉之女;妾施氏,施萬之女。二子:長子永任,次子(承繼子)永郎。
支系表
弘暻,允祉子,封貝子;
永珊,弘暻子,襲鎮國公;
綿策,永珊子,襲輔國公;
奕果,綿策子,襲不入八分鎮國公;
載齡,奕果子,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諡文恪;
溥元,載齡子,襲不入八分輔國公。
兄弟姊妹
1、承瑞(康熙六年九月二十-康熙九年五月) 母榮妃
2、皇長女(康熙七年十一月初二-康熙十年十月) 母張氏
3、承祜(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 母仁孝皇后
4、承慶(康熙九年二月初一-康熙十年四月) 母惠妃
5、皇次女(康熙十年三月初九-康熙十二年二月) 母董氏
6、(養女)固倫純禧公主(康熙十年十一月二十八-乾隆六年十二月初七) 母恭親王福晉晉氏
7、賽音察渾(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五-康熙十三年正月) 母榮妃
8、允禔(保清)(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 母惠妃
9、固倫榮憲公主(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雍正六年四月十二) 母榮妃
10、皇四女(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康熙十七年) 母張氏
11、長華(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六-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六) 母榮妃
12、允礽(保成)(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 母仁孝皇后
13、和碩端靜公主(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康熙四十九年三月) 母貴人兆佳氏
14、長生(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一-康熙十六年三月) 母榮妃
15、萬黼(康熙十四年十月初八-康熙十八年正月) 母通嬪
16、允祉(康熙十六年二月十九-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一) 母榮妃
17、胤禛(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 母德妃
18、允禶(康熙十八年二月二十-康熙十九年二月) 母通嬪
19、固倫恪靖公主(康熙十八年五月二十七-雍正十三年三月) 母貴人郭絡羅氏
20、允祺(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四-雍正十年閏五月) 母宜妃
21、允祚(康熙十九年二月初五-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 母德妃
22、允祐(康熙十九年七月二十五-雍正八年四月初二) 母成嬪
23、允禩(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雍正四年九月初八) 母良妃
24、皇七女(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康熙二十一年八月) 母德妃
25、皇八女(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康熙二十二年閏六月) 母孝懿皇后
26、允禟(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 母宜妃
27、固倫溫憲公主(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二-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初一) 母德妃
28、允礻我(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一-乾隆六年九月初九) 母溫禧貴妃
29、允礻禹(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康熙二十三年六月) 母貴人郭絡羅氏
30、固倫純愨公主(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六-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四) 母通嬪
31、允禌(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初七-康熙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五) 母宜妃
32、皇十一女(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康熙二十五年五月)母溫禧貴妃
33、允祹(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四-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 母定嬪
34、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康熙三十六年三月) 母德妃
35、胤祥(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雍正八年五月初四) 母敏妃
36、和碩溫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 母敏妃
37、允禵(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 母德妃
38、和碩愨靖公主(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初七-乾隆元年) 母貴人袁氏
39、和碩敦恪公主(康熙三十年正月初六-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三) 母敏妃
40、允禨(康熙三十年正月二十六-康熙三十年三月) 母平妃
41、允禑(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雍正九年二月初一) 母密妃
42、允祿(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八-乾隆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一) 母密妃
43、皇十六女(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康熙四十六年) 母王氏
44、皇十七女(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康熙三十九年) 母劉氏
45、允禮(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初二-乾隆三年二月初二) 母勤妃
46、允祄(康熙四十年八月初八-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 母密妃
47、皇十八女(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 母和妃
48、允禝(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五-康熙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三) 母襄嬪
49、皇十九女(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康熙四十四年二月) 母襄嬪
50、允禕(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五-乾隆二十年正月初九) 母襄嬪
51、皇二十女(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 母鈕祜祿氏
52、允禧(康熙五十年正月十一-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一) 母熙嬪
53、允祜(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初三-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九) 母謹嬪
54、允禐(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康熙五十二年二月) 母貴人陳氏
55、允祁(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七) 母靜嬪
56、允祕(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 母穆嬪
《清史稿》列傳
誠隱郡王允祉,聖祖第三子。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偕皇太子詣古魯富爾堅嘉渾噶山行宮,上命先還。三十二年,闕里孔廟成,命偕皇四子往祭。凡行圍、謁陵,皆從。三十五年,上親征,允祉領鑲紅旗大營。三十七年三月,封誠郡王。三十八年,敏妃之喪未百曰,允祉剃髮,坐降貝勒,王府長史以下譴黜有差。四十三年,命勘三門底柱。四十六年三月,迎上幸其邸園,侍宴。嗣是,歲以為常,或一歲再幸。
四十七年,太子既廢,上以允祉與太子索親睦,召問太子情狀,且曰:“允祉與允礽雖暱,然未慫恿其為惡,故不罪也。”蒙古喇嘛巴漢格隆為允禔厭勝廢太子,允祉偵得之,發其事。明年,太子復立,允祉進封誠親王。五十一年,賜銀五千。
聖祖邃律歷之學,命允祉率庶吉士何國宗等輯律呂、算法諸書,諭曰:“古歷規模甚好,但其數目歲久不合。今修曆書,規模宜存古,數目宜準今。”五十三年十一月,書成,奏進。上命以律呂、曆法、算法三者合為一書,名曰律歷淵源。
五十八年,上有事於圜丘,拜畢,命允祉行禮。五十九年,封子弘晟為世子,班俸視貝子。六十年,上命弘晟偕皇四子、皇十二子祭盛京三陵。世宗即位,命允祉守護景陵。雍正二年,弘晟得罪,削世子,為閒散宗室。
六年六月,允祉索蘇克濟賕,事發,在上前詰王大臣,上責其無臣禮,議奪爵,錮私第。上曰:“朕止此一兄。朕兄弟如允祉者何限?皆欲激朕治其罪,其心誠不可喻。良亦朕不能感化所致,未可謂盡若輩之罪也。”命降郡王,而歸其罪於弘晟,被宗人府禁錮。八年二月,復進封親王。五月,怡親王之喪,允祉後至,無戚容。
莊親王允祿等劾,下宗人府議,奏稱:“允祉乖張不孝,暱近陳夢雷、周昌言,祈禳鎮魘,與阿其那、塞思黑、允 交相黨附。其子弘晟凶頑狂縱,助父為惡,僅予禁錮,而允祉銜恨怨懟。怡親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懷嫉忌,並不懇請持服,王府齊集,遲至早散,背理蔑倫,當削爵。”與其子弘晟皆論死。上命奪爵,禁景山永安亭,聽家屬與偕,弘晟仍禁宗人府。十年閏五月,薨,視郡王例殯葬。乾隆二年,追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