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來源
愛新覺羅是清朝國姓,但是在滿文資料中很少使用這個名稱,如《滿文老檔》和《滿洲實錄》中,愛新覺羅一共只出現過三次。文獻上,對於其姓氏的起源的各種說法,經常自相衝突,學者一般相信,這個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創造,用來塑造其地位。愛新覺羅,是清朝皇室姓氏。滿語“愛新”為金的意思。常見說法稱“覺羅”為姓的意思,但實際上滿語中“姓氏”一詞原文為hala(漢語哈喇、哈拉),gioro為首領之意。滿洲姓氏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於血緣宗親關係的族名(穆昆)。愛新覺羅一姓中,覺羅為姓,愛新是族名,兩者的關係類似漢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關係(張姓與桐城張氏,翁姓與常熟翁氏等)。除愛新覺羅外,覺羅這一姓氏還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通顏覺羅等分支,都源於同一始祖。因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該族遂成望族,以全稱相稱,“愛新”遂變為姓氏的一部分。如同那拉氏有葉赫那拉、烏拉那拉、輝發那拉等分支(葉赫、烏拉均為地名),瓜爾佳氏有蘇完尼瓜爾佳、安圖瓜爾佳等分支一樣。
清朝統治者將愛新覺羅氏分為宗室和覺羅,以示血緣遠近區別,同時將一些有功之臣賜姓為覺羅,如覺羅納木泰(原姓舒穆祿)、覺羅吳拜(原姓瓜爾佳)等。清朝滅亡以後族人多改漢姓,如安、廖、曾、金、王、孫、艾、羅、肇、范、關、鄂、趙、李等。而愛新覺羅就改成了金,也有一些人改姓肇(趙)或其他漢姓。覺羅一詞在女真語裡是“遠方”的意思,後來,就演變成了遠支,與宗室(uksun)區分開來,比如滿語裡外祖父(goromafa)外祖母(goromama)外孫(goroomolo),覺羅其實就是遠支的意思。覺羅後來發展成為一個姓gioro。
愛新覺羅氏族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上文也有說法說來自滿語的“遠支”。但其來源與歷史上的漢人政權無關。有敘述說是來源自宋趙氏,但此說法為謬誤。趙字按照反切為“治小切”,為澄母字,中古漢語讀音為d或t,而覺羅在滿語讀gioro,輔音為g,與之無關。且清代時候的漢語“覺羅”讀音和“趙”已相去甚遠,不可能攀上關係。更何況若欲攀關係,早就自改姓為“趙”,而不會弄一個讀音相去甚遠的滿語讀音。
此引一中古音查詢器,可查詢漢學家調查的中古漢語讀音(為從隋唐到宋的讀音),可自行查詢。
歷史人物
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後金開國大汗,清朝的奠基者),愛新覺羅·皇太極(清朝開國皇帝),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乾隆皇帝),愛新覺羅·顒琰(嘉慶皇帝),愛新覺羅·旻寧(道光皇帝),愛新覺羅·奕詝(鹹豐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光緒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宣統皇帝、清朝末代皇帝)。成為姓氏
其子皇太極建國清朝,效仿漢制,取消遠支大宗之分,使愛新覺羅成為一個姓氏。由於古代女真族遠支宗室劃分詳細,遂許多姓氏就出現了覺羅的劃分:伊爾根覺羅、阿顏覺羅、舒舒覺羅、葛籣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扈倫(呼倫)覺羅、嘉木瑚覺羅、阿哈覺羅、伊拉拉覺羅、察拉覺羅等等。諸覺羅的前兩(三)個字是地名或身份,後兩個字是姓。愛新覺羅氏統治中原初期,子孫並未按照輩分命名,康熙年一採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曾孫輩用“永”。
康熙六十年時,康熙曾就愛新覺羅的這個姓與乾隆有過對話。
康熙:“你知道愛新覺羅的意思嗎?”
乾隆:“是金子的意思。“
康熙:“那你覺得這世上最寶貴的是金子嗎?“
乾隆:“不是,仁義為最寶貴。”
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後人用“綿”、“奕”、“載”。道光時定了“溥”、“毓”、“恆”、“啟”,鹹豐時定“燾”、“闓”、“增”、“旗”。1938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區分類別
近支輩分
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諱上亦沒有劃一方法。胤禛登基後,其兄弟則改名為“允”字輩,但其子乾隆帝弘曆即位後,並不要求兄弟避諱。當乾隆傳位予永琰後,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將永琰改名為顒琰。道光帝綿寧繼位後也把自己名字改為旻寧。
家族龐大,為了細分,由嘉慶開始,又規定同輩同一世系第二個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鹹豐帝叫奕詝,有同父異母兄弟奕訢、奕誴、奕譞等,他們的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言”部。慶親王奕劻,因其出生時已不屬於近支,則自取偏旁。
2011年9月15日,“清祖文化園”在吉林省敦化市開園,在其主體建築“清祖祠”里,一幅清代皇室愛新覺羅家族的族譜問世,該族譜長40米,高10米,是全中國面積最大的族譜之一。
輩分順序
順序 | 輩份用字 | 名字部首 | 例 | |
1 | 雍正 | 胤 / 允 | 礻 | 胤禛(雍正帝) 允礽(原太子) |
2 | 乾隆 | 弘 | 日 | 弘曆(乾隆帝) 弘曉(怡親王) |
3 | 嘉慶 | 永 / 顒 | 王 | 永琪(榮純親王) 顒琰(嘉慶帝) |
4 | 道光 | 綿 / 旻 | 心 | 旻寧(道光帝) |
5 | 鹹豐 | 奕 | 糹 /言 | 奕緯(隱志郡王) 奕譞(醇親王) 奕詝(鹹豐帝) |
6 | 同治 光緒 | 載 | 氵 | 載灃(醇親王二世) 載淳(同治帝) 載湉(光緒帝) |
7 | 宣統 | 溥 | 亻 | 溥儁(原大阿哥) 溥儀(宣統皇帝) |
8 | 毓 | 愛新覺羅·毓宜 | ||
9 | 恆 | 愛新覺羅·恆鈦 | ||
10 | 啟 | 啟功 (書法家) |
家族龐大,為了細分,由嘉慶開始,又規定同輩同一世系第二個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鹹豐帝叫奕詝,有同父異母兄弟奕訢、奕誴、奕譞等,他們的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言”部。嘉慶帝侄子綿億,就因替長子命名“奕銘”,被嘉慶帝斥責,更以“不似近支,自同疏遠”為由,被革除職務。家族世系屬於登基皇帝輩份,譜份越高。
歷史變遷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後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後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王妃皇后,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與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後金入關前,在第2代皇太極時期,皇族成員約有100人;到第3代順治時期,皇族成員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時期,皇族成員約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時期,皇族成員已超過1000人;到第7代嘉慶時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滅亡以後,到20世紀30年代,皇族後裔已達2萬人。1936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收集了這個家族幾百年來的世襲繁衍材料。自16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努爾哈赤這一支系的後裔,僅男性就有近3.4萬多人,整個宗室的後裔有4.6萬多人,還有覺羅系統的後裔計3.4萬多人,合計有8萬多人,而這還僅僅是男性。如按皇子與皇女的比例來計算的話,那么,愛新覺羅家族在3個多世紀中,宗室的後裔有8萬多人,覺羅的後裔有近6萬人,整個愛新覺羅家族計有後裔近14萬人。這近300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家族,由於處於一個擁有特權的時期,子孫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