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清聖祖陵寢]

景陵[清聖祖陵寢]
景陵[清聖祖陵寢]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景陵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的陵寢,位於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東陵之東稍南二里許。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開始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建設告成。康熙皇帝首創了先葬皇后,地宮門不關閉,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同奉安入景陵地宮;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同奉安地宮;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於景陵地宮,掩閉地宮。 《欽定大清會典》卷42:景陵在昌瑞山,孝東陵之東。仁孝皇后合葬,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皇后祔葬,敬敏皇貴妃(雍正元年,雍正因允祥之故,將其母敏妃追封為皇考皇貴妃和其諡號)從葬景陵地宮。

景陵興工

康熙十三年五月,自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逝世後,因時正值三藩戰亂,因此康熙的景陵園寢後延康熙十五年二月十日(1676年3月23日)開始興工。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第二任孝昭皇后亦駕崩。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景陵完工。一同奉移仁孝皇后與孝昭皇后梓宮,同安於康熙皇帝的主陵地宮。

景陵亦是清朝皇家陵寢中第一個廢除火化實行土葬制的陵寢;康熙首開皇帝陵內先葬皇后,不閉石門,以待皇帝的先例。

(*雍正元年,雍正因允祥之故,開創康熙皇帝陵內袝葬皇貴妃的先例)

景陵規制

規制

《昌瑞山萬年統志》記:

《昌瑞山萬年統志》景陵 《昌瑞山萬年統志》景陵

地宮周建寶城,前起方城,上建明樓,樓額恭書曰:景陵

內碑一,恭書曰:聖祖仁皇帝之陵。寶城階下前設祭台,上陳石五供,前為琉璃花門三,又前為饗殿五間,重檐懸額,恭書曰:隆恩殿。左右廡各五間,東西燎爐各一。

前為隆恩門五間,門外左右班房各三間,東西朝房各五間,東廂迤南為神廚庫,垣北為井亭一,中為三孔石橋三,東西便橋二,前為神道碑亭一,恭書曰: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之陵,以上匾額碑文恭奉世宗憲皇帝御書,均刊刻不便鉤鐫,成擇吉撰文告祭敬謹懸掛。又前為龍鳳門五間,文臣、武士、馬、象、獅子石像各二,望柱二,下馬石牌二,左右序列。

前為五孔石橋一,前為聖德神功碑亭一,溯考雍正三年遣大學士、侍郎等相度立碑方位,諭曰:世祖章皇帝碑文字跡似小,我聖祖仁皇帝在位六十餘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數甚多,一碑不能盡載,宜建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漢文,然此碑若比孝陵碑亭寬展,恐有未安,即或加寬必不可以加高,爾等詳議論,務期合宜。遵議詳加相度,照依孝陵規制建立二碑,鐫刻告成,擇吉建立,亭前後擎天石柱各二。

又前神路轉西,逹於孝陵七孔橋迤北神路之左。

儀樹

景陵[清聖祖陵寢] 景陵[清聖祖陵寢]

隆恩門內即寶山砂山、均按形勢栽種儀樹,以資陰護,每行株數目因地制宜,惟孝陵神路兩旁儀樹每行十株,景陵、裕陵、定陵,神路兩旁均系每行九株。

景陵共儀樹二萬九千五百株。

定名景陵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一:

雍正元年二月丁卯,尊聖祖仁皇帝陵曰:景陵。大學士等恭擬聖祖仁皇帝陵名進呈,世宗憲皇帝(雍正)哀慟不勝,親刺指血,圈出景陵兩字。

奉安地宮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一:

(雍正元年)三月丙午奉移聖祖仁皇帝梓宮於景陵,四月辛亥聖祖仁皇帝梓宮至景陵暫奉安享殿,八月乙丑奉移安孝恭仁皇后梓宮景陵,辛未孝恭仁皇后梓宮至景陵暫奉安享殿,九月丁丑奉安聖祖仁皇帝、孝恭仁皇后梓宮於景陵。

是日,世宗憲皇帝詣景陵行祭獻禮,欽天監奏吉時屆,迺於聖祖仁皇帝梓宮前祭酒三爵,次於孝恭仁皇后梓宮前祭酒三爵,拜禮畢,至陵寢門外向北跪哭,竢諸臣恭率校尉先奉聖祖仁皇帝龍輴入地宮,次奉孝恭仁皇后龍輴入地宮,奉安梓宮於寶牀,陳冊寶於各石案,次請敬敏皇貴妃金棺從葬,掩閉元宮石門。

景陵 景陵

(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梓宮已先奉安於地宮。)

皇后祔葬景陵地宮

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一同奉安地宮

康熙二十年二月

乙未。恭捧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太宗文皇帝、孝端文皇后、世祖章皇帝、孝康章皇后、仁孝皇后、孝昭皇后神位。入奉先殿。上親詣致祭行禮。

辛丑。以奉移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宮往陵寢。遣皇子諸王以下、八旗三品以上官、致祭。

壬寅。上至鞏華城駐蹕。

癸卯。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宮啟行。上親臨送。王以下、滿漢官員、及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命婦以上、俱齊集舉哀跪送。

己酉。上謁孝陵。舉哀行禮畢。親往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地宮相視。

庚戌。上駐蹕馬蘭峪城南。是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宮、至陵所。奉安於享殿。

三月

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梓宮、孝昭皇后梓宮一同奉安入景陵地宮,地宮門未關閉;

戊午。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宮、奉安地宮。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孝陵

辛酉。上臨享殿。王以下、滿漢大臣、齊集。寅時。移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宮、安葬地宮。仁孝皇后居左。孝昭皇后居右。上親奠酒。王以下、滿漢大臣等行禮。賜皇后陵總管禪布等、銀幣有差。

辛巳。上詣太皇太后行宮、問安畢。率諸王大臣侍衛等、詣孝陵。奠酒舉哀。次至仁孝皇后孝昭皇后陵。命皇子等行禮。奠酒。是日、駐蹕鮎魚池城內。

孝懿仁皇后奉安地宮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

(初九日)壬申。以十一日、奉移孝懿皇后梓宮、往山陵(景陵)。上親臨致祭。王以下、三品官以上、齊集舉哀。

(十一日)甲戌。奉移孝懿皇后梓宮往山陵。上親臨送。王以下、文武官員、及公主、王妃以下、二品命婦以上、俱齊集舉哀跪送。命皇長子允禔、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隨駕。是日、上駐蹕五里橋。

(十六日)己卯。以孝懿皇后梓宮奉安地宮。是日、孝懿皇后梓宮至山陵。奉安享殿。

(十九日)壬午。奉移孝懿皇后梓宮於地宮前享殿。遣皇長子允禔、讀文致祭

(二十日)癸未。己時。奉移孝懿皇后梓宮、安葬地宮(地宮門未關閉)。上親臨奠酒。王以下、文武大臣等行禮。是日、上駐蹕湯泉。

十一月。

(二十七日)庚申。以孝懿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上親詣奉先殿告祭。

(二十八日)辛酉。遣滿漢大學士各一員、恭點孝懿皇后神主。是日、恭捧神牌、升祔奉先殿。

雍正首創皇考皇貴妃從葬

在《昌瑞山萬年統志》和《陵寢易知》的圖考中都標有一座空券,今人多認為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留。現有的章佳氏叢葬景陵的記載,全部為雍正朝後的資料,無康熙朝記載。

章佳氏本系滿洲鑲黃旗包衣,經內務府上三旗宮女選拔入宮,生前未獲冊封,為庶妃,卒於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一個星期以後閏七月初二康熙帝追封其為敏妃。章佳氏康熙年間並未撥出包衣,系雍正登基後將其家族合族人等撥出包衣。按照雍正朝以後的記載,章佳氏雍正元年從葬景陵,關於章佳氏金棺奉安事宜,雍正諭旨原文:‘皇考曾降諭旨:暫安於陵寢琉璃花門之內寶城近處,俟入寶城。’

章佳氏生前未獲冊封,無封號系庶妃 章佳氏生前未獲冊封,無封號系庶妃

現有的章佳氏從葬景陵的資料全部為雍正朝後的資料,無康熙朝皇帝下旨從葬的資料。關於章佳氏的奉安記載是互相矛盾,迷霧重重,在《昌瑞山萬年統志》中,更出現章佳氏於雍正元年六月及九月從葬景陵的記載。在清文獻資料中,康熙帝與其他后妃的奉安事項也都是早就開始準備,各種文獻都是記錄康熙帝為雍正元年九月初一奉安,完全一致;其他后妃的喪儀也早就開始準備,有些甚至長達幾年,但各種記載都只有一個奉安日期。可見“奉安準備”根本就解釋不了章佳氏出現多個奉安日期的疑點。而且根據清朝陵寢專家徐廣源的考證,景陵地宮正面棺床安放了一帝四後,正面棺床已經滿員,根本沒有多餘的地方安放章佳氏金棺,可見康熙帝完全沒有打算讓其從葬。    

根據以下史料記載可知,其實敏妃章佳氏於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後當年就已入葬:

*《陵寢易知》記載章佳氏:

“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十三王母。”

《陵寢易知》內記載了很多清朝皇室殯葬官方資料《昌瑞山萬年統志》所不載的秘聞,如乾隆繼後那拉氏死後不享祭祀等,而乾隆繼後確實無享祭祀記載。《陵寢易知》所載為清皇室官方不願提及的秘聞(不願記載的原因不言而喻),更為詳細。而景陵妃園寢中也恰有一座空墳冢,與《陵寢易知》的記載相呼應。

清陵寢專家徐廣源繪製的妃園寢實地圖 清陵寢專家徐廣源繪製的妃園寢實地圖

*《清聖祖實錄》原文記載:

“ 康熙三十八年薨逝,帝諭曰禮部:妃章佳氏性行溫良,克嫻內則,久侍宮闈,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為軫悼,謚為敏妃。應行禮儀, 爾部察例行。”——該諭旨說明,章佳氏於康熙三十八年已行葬禮,再看“ 察例行”三字,說明章佳氏葬禮只是照章舉行,沒有任何不同之處。

章佳氏於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一個星期以後閏七月初二康熙皇帝才降諭旨追封其為敏妃,再查康熙朝的所有妃嬪冊封記載,都沒有章佳氏的冊封記錄。這說明,章佳氏生前並沒有得到冊封。康熙帝僅僅追封其為第四等級的妃。

*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第九十卷喪禮記載:

“ 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平妃薨,一應禮儀與康熙九年慧妃喪禮同;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敏妃 薨,一應禮儀與三十五年平妃喪禮同。雍正元年,雍正追封為敬敏皇貴妃。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良妃薨,一應禮儀與三十五年平妃喪禮同。” 該記錄也與章佳氏康熙朝喪儀為“查例行”相呼應 。

同樣在《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第九十卷喪禮中有如下記載:

“ 康熙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恪妃薨與康熙四年壽康太妃喪禮同;

康惠淑妃薨與康熙四年壽康太妃喪禮同;

康熙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懿靖大貴妃薨喪禮同康惠淑妃;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初三日恭靖妃薨一應禮儀與恪妃同 ”

可見只要是相同的喪禮,後者記載可與前者任何一位先薨后妃同,《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對記錄順序並沒有要求。另外從清朝史學和陵寢專家徐廣源根據其所丈量的景陵嬪妃寶頂實際占地面積而繪製的妃園寢圖可以發現,平妃、良妃都是妃位寶頂,而且寶頂位置在妃位版圖內,而敏妃是貴人級別寶頂(可能是章佳氏生前後宮地位),並且安奉於貴人常在等庶妃版圖內,因此可佐證出平妃、良妃喪儀與敏妃的不同之處即在於此。

《會典》記章佳氏康熙朝喪儀全部和平妃一樣 《會典》記章佳氏康熙朝喪儀全部和平妃一樣

章佳氏去世於康熙三十八年,在此之前康熙帝的帝陵早已於康熙二十年修好,康熙帝的三位皇后梓宮也早已奉安入了帝陵,就等待著皇帝梓宮奉安後關閉帝陵。章佳氏本系包衣奴才出身,如果康熙帝真打算讓章佳氏從葬,於三十八年當年就可以將其家族撥出包衣,追封章佳氏為皇貴妃,甚至貴妃而不僅僅是第四等的妃,並且也可以同三位皇后那樣,將章佳氏 直接放入地宮中。但是康熙帝都沒有這樣做。

《清史稿》已經道出了 章佳氏追贈皇貴妃和從葬景陵的真正原因:“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親王允祥賢,追進封’’。 ‘‘ 章佳氏皇貴妃系雍正因怡王追贈’’

雍正 不僅追贈敏妃為皇考皇貴妃和其諡號、並將其遷葬康熙的主陵地宮,其家族合族人等也是被雍正撥出包衣。綜合以上資料的記載,章佳氏只是康熙帝待遇普通的一名后妃,並已於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過,可說明景陵妃衙門中空券的來歷。

章佳氏從葬景陵並非康熙帝旨意,清歷史學家、清陵寢專家徐廣源先生也提出了質疑並做出了考證,以下摘取自論文內容:

一般晉封妃嬪,特別是晉為皇貴妃這樣重要的事情,都以皇帝發布諭旨的形式。而追贈敬敏皇貴妃,並沒有以諭旨的形式,在《世宗實錄》中只是載:“追封聖祖敏妃為皇考皇貴妃。”《世宗實錄》記載追封敏妃為皇貴妃的日期是雍正元年六月壬申。六月為戊申朔,壬申則為二十五日。可是《大清會典》則記載為二十六日,到底是哪一天封的?慣例,封妃分兩步進行,先由皇帝發布諭旨,稱之為“詔封”,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後,舉行冊封禮,稱之為“冊封”。

從專門記載東陵的皇家秘笈《昌瑞山萬年統志》、《陵寢易知》中得知敬敏皇貴妃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與孝恭皇后同日葬入了景陵地宮。當年敦肅皇貴妃就是與雍正和孝敬皇后同日葬入泰陵的,在《高宗實錄》中有明確的記載。為什麼敬敏皇貴妃與皇帝皇后同日入葬於《世宗實錄》和《大清會典 皇帝皇后喪儀》中都不予記載?   

  皇帝主陵地宮內從葬皇貴妃的制度是雍正首創的,不是康熙帝創立的。所以康熙帝是不會將敏妃葬入景陵的。退一步說,如果康熙帝真的想將妃嬪葬入景陵的話,溫僖貴妃和平妃也應該比敏妃優先。因為她們倆都是皇后的妹妹,又比敏妃死得早。為什麼比敏妃死得早、地位又高的溫僖貴妃和平妃不葬入景陵,反而想將敏妃葬入景陵,這在情理上講不通。

康熙帝既已開創了皇后先葬地宮,地宮門不關,等待皇帝的制度。敏妃死時,景陵地宮內已葬入了孝誠皇后、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康熙帝既然想將敏妃葬入景陵地宮,為什麼不直接將敏妃也葬入地宮?何必增加許多麻煩而停靈於陵院內。

如果康熙帝確實想將敏妃葬入景陵,也不會停靈於景陵院內, 而應該停靈於京城的殯宮。孝東陵的寧愨妃、端順妃死後都曾停靈於京北的曹八里屯多年。

在琉璃花門之內,寶城近處怎么停靈?那裡既沒有房屋,也沒有地下室。金棺絕不會露天停放吧,那就得蓋房子,建殯宮。在陵內建殯宮,可能嗎?

景陵地宮內正面棺床上已安放了1帝4後,正面棺床已經“滿員”,根據裕陵地宮棺槨的安放位置,敬敏皇貴妃的棺槨只能安放在左或右側的垂手棺床上。

——摘自清陵和后妃史學家徐廣源所著《迷霧重重的敬敏皇貴妃》

奉安神位

《皇朝文獻通考》:
禮部議:隆恩殿中一間寢室奉安聖祖仁皇帝神位居中,孝誠仁皇后神位居左、孝昭仁皇后神位居右、孝懿仁皇后神位居左次、孝恭仁皇后神位居右次,敬敏皇貴妃神位居右一間,均南向。每年清明、孟秋、望冬至歲暮,行大饗禮,恭請帝後神位南向,敬敏皇貴妃神位東向,祭獻行禮均與孝陵禮同。

《昌瑞山萬年統志》:

隆恩殿內均設寶座,供案前設五供香幾,兩旁設反坫,又設滿堂紅燈十二盞,寶座後設寢閣三間,各懸沖天帳,中閣內設神龕寶窗,懸帷幔,設衾枕,中設香龕,奉安帝後神位。如皇貴妃同殿,其神位供奉於西暖閣內,寶座供案設於西旁,東向。

景陵東暖閣內尊藏:陵圖二軸(盛用楠木匣)、玉碗五件(一系白玉底刻乾隆年制,又刻一中字,青玉四件,底均刻刻乾隆年制,又各刻誠昭懿恭各一字,均用鐵鍍金套盛)、五本靈芝二匣(系雍正六年、十年,景陵寶山所產)、三本靈芝一匣(系雍正八年,景陵寶山所產)、獨木靈芝一匣(系雍正七年,神路兩儀樹行內所產),共靈芝四匣,均刻木為山,植枝其上,綴以金草葉,盛以金花洋漆匣。

歷經風雨

火災

景陵發生過兩次重大火災,分別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和1952年。光緒年間的那場大火燒毀了隆恩殿,直至宣統年間才完成重建,著火原因至今未知,懷疑是由於守陵大臣玩忽職守,誤使火種進入以木製為主的宮殿而引起的。而1952年的那次則是由於接觸雷電引起的。另外還有多次火災由於損失較上述兩次較少故不一一列舉。

盜墓

1945年日本投降後,當時的中國仍是動盪不安,清東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繼1928年7月孫殿英之後的第二次盜掘清東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當地一個姓張的人糾集約300餘人對景陵展開了大規模的盜掘,將塵封了200餘年的景陵地宮打開把隨葬珍寶全部盜走,康熙皇帝及四後一皇貴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宮之中,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景陵被雷火燒毀的大碑樓 景陵被雷火燒毀的大碑樓

景陵地宮的盜口一直“對外開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東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當時的工作人員,把景陵的盜洞口密封起來,但是對地宮裡面沒有做任何清理。

1995年到1996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景陵的地面建築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繕,使景陵的地面建築基本上已經恢復歷史原貌。

主要景觀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龍,盤曲有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