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詞目:
讀音:mí liú 解釋:大漸:病危;彌留:本指久病不愈,後指病重將死。表示病危將死。 出處:《尚書·顧命》:“疾大漸,惟幾,病日臻,既彌留。”南朝·梁·蕭統《文選·王儉〈諸淵碑文〉》:“景命不永,大漸彌留。”
示例:既而天機忽爽,~。 ★唐·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行狀》
基本解釋
[be dying] 原指久病不愈,後多指病重將死,彌留之際
詳細解釋
1. 亦作“ 彌流 ”。久病不愈。
《書·顧命》:“病日臻,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 蔡沉 集傳:“病日至,既彌甚而留連。”《隸釋·漢博陵太守孔彪碑》:“而疾彌流,乃殞乃□。” 北周 庾信 《謝滕王集序啟》:“比年疴恙彌留,光陰視息。桑榆已逼,蒲柳方衰,不無秋氣之悲,實有途窮之恨。”
2. 多指病重瀕死。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景命不永,大漸彌留。”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 肅宗 彌留,眾皆迭侍。”《明史·王之寀傳》:“乃先帝一生遭逢多難,彌留之際,飲恨以崩。” 茅盾 《三人行》:“母親彌留的一剎那,像電影似的在他的回憶中展開來了。”
3. 停留。
《宋書·蔡興宗傳》:“車駕屢幸貴第,酣醉彌留。” 屈武 《中非人民心連心》:“特別是 非洲 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堅強意志,同 中國 人民友好團結的強烈願望,卻將長久的彌留在我們每人個的記憶之中。”
彌留之際
彌留之際míliúzhījì
〖解釋〗彌留:本指久病不愈,後多指病重將死;際:時候。病危將死的時候。
大漸彌留
【讀音】:大(dà dài)漸(jiàn jiān)彌(mí)留(liú)
【拼音】:dà jiàn mí liú
【解釋】:大漸:病危;彌留:本指久病不愈,後指病重將死。表示病危將死。
【出處】:《尚書·顧命》:“疾大漸,惟幾,病日臻,既彌留。”南朝·梁·蕭統《文選·王儉〈諸淵碑文〉》:“景命不永,大漸彌留。”
【示例】:既而天機忽爽,~。
★唐·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行狀》
造句舉例
1.周總理彌留之際還惦記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2.一位老人在彌留之際,把兒子們召集起來,想留給他們一些遺言。
3.蕭邦在彌留之際告訴姐姐“我死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示例
當患
周總理彌留之際還惦記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走向他生命中最後一個階段時,身體都會發生一些轉變,家屬需要清楚並留意。但並不是每位患者都會有同樣的變化,有些症狀可能不出現,也不是所有的症狀都會在同一時間出現。 1.吞咽困難,越吃越少
因身體器官功能日漸衰竭,此時患者吞咽功能減退或拒食等現象,造成患者食量少、無食慾、吃不下或不想吃等,此時患者可能並不會感到飢餓,可能無法消化及代謝食物,所以不要強迫患者進食,以免增加患者的困擾。即使沒有進食,也要定時清潔患者的口腔,保持其口腔濕潤。
2. 瀕死喉聲
由於機能的衰竭,患者無力將集聚喉頭部的口腔分泌物吞下或排出,或肺部的分泌物增加,於吐氣時發出痰音般的嘎嘎聲(痰音在吸氣、吐氣都會發生,嘎嘎聲只有在吐氣時才有,而且聲音較明顯)。此時如果給患者吸痰也只能緩解幾分鐘。也可以把患者的頭側轉,或抬高床頭,會使呼吸容易些。
3. 越睡越多
並將將會逐漸地花更多的時間在睡眠上,而且不易被叫醒。這是身體代謝改變的結果。注意把握患者清醒的時間,多陪伴他,與其溝通,給予其最大的支持。
4. 視覺、聽覺、味覺的改變
瀕死期由於神經系統機能衰退,患者視力逐漸模糊,目光呆滯,無焦距,目視前方,睡眠時眼睛不能完全閉合,球結膜水腫。多數患者常伴有口乾、口苦、吞咽困難、口角發炎及唇裂等症狀。聽覺是患者最後消失的生理功能,患者常能聽到周圍的聲音,但無力回應或表示。
可讓室內的燈光柔和些,播放輕柔或患者喜歡的音樂。經常跟患者保持對話,可以靠近他慢慢說,表達自己的感受。 5. 皮膚的變化
瀕死患者因血液循環變慢、周圍血管痙攣、極度虛弱、營養不良等原因,以至全身皮膚蒼白濕冷、肌肉無光澤、暗淡,鬆軟無彈性或有盜汗現象,四肢末梢冰冷,口唇指甲呈灰白或青紫色,皮膚可出現淤血斑點,身體靠床側膚色漸深或出現紫斑。
6.意識改變及煩躁不安
患者對時間、地點、人物的辨別能力減低,回答的話語變得很簡單。可以握著患者的手,主動告訴患者日期、時間以及何人在場,會令患者有安全感。
有時患者會坐立不安或煩躁,這時先要查看是否存在疼痛、缺氧或膀胱積尿無法排出等生理上的原因,及時處理。但臨終階段的煩躁不安多與心理因素有關,此時家人可以與患者有肢體接觸,如緊握他的手,用溫柔的聲音跟他說話,輕柔的音樂和柔和的燈光也可以令患者平靜下來。在需要時,應使用醫生處方的藥物。
7. 大、小便失禁
瀕死患者由於血液循環變慢導致腎功能衰竭,表現為尿少而顏色深,甚至尿失禁或尿瀦留。胃腸道因蠕動減弱,表現氣體積聚於腸胃,患者常感到腹脹與噁心。肛門及膀胱括約肌鬆弛,患者常出現大小便失禁。這時可使用尿墊或成人紙尿褲,維持患者的清潔與舒適。
8.出現幻覺
由於血液循環減慢,造成腦部缺氧,患者可能會看見一些其他人看不見的人或事物,如已經去世的親友,或出現其它幻覺。這時家人要保持鎮定,不要恐慌,儘量慢慢地且自信地與患者說話。留意他說話的內容或語氣,可能他想表達某些意思。同時,應該用被子或軟墊護住床欄或其它部位,以免患者碰撞受傷。
9. 臨終脫水
瀕死期患者可能會有臨終脫水現象,主要是患者不能再進食及喝水,通常是一種自然過程。
10. 呼吸變化
會出現不規律的呼吸形態,張口費力地呼吸,呼吸變淺而且速度加快,或出現10—30秒呼吸暫停的現象,這時臨終患者“呼吸停止”前的一個重要徵兆。
11. 當死亡臨近時,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覺,通常會減弱些。
越劇《彌留》
演出單位由無錫越劇團於1994年首演。
演出戲單
越劇《彌留》戲單本
演出反響
“本劇並非虛構。”由無錫市越劇團演出的大型無場次現代劇《彌留》一開始,字幕上就這樣寫明。那些披露性的、評判性的作品往往一開頭聲明“純系質構”,因為其中寫了不良的人和事,免得有人“對號入座”,帶來麻煩。而《彌留》作此聲明,是為了要人相信,它演的確實是生活中實有的感人肺腑的優秀人物的動人事跡。即便這樣,此劇在北京演出時,仍有觀眾在議論:“哪有這么好的人?”,雖然字幕上作了聲明,他依然不肯相信。不是這位觀眾對生活太消極,就是生活中的消極對這位觀眾“刺激”太深了。但是從他的心態來看,他對劇中“這么好的人”本身還是肯定和佩服的。這個問題對於無錫市的觀眾、特別在當地億萬紡織大軍中,以及在它周邊的城市,包括其它地區對生活抱著真誠、樂觀的觀眾而言並不存在。《彌留》這齣戲所歌頌的顧鼎元確有其人。他是一個在改革浪潮中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平凡而偉大的優秀高級知識分子、優秀企業家、優秀共產黨員。顧鼎元是無錫擁有8000工人的國棉一廠的廠長,他本人是紡織大學研究生出身的高級知識分子。這家無錫最大的紡織廠一度由於生產、經營不景氣而成為這個市的“苦菜花”,但在他當廠長8年間,不但職工福利隨著企業利潤的增長而提高,人均收入增長3.1倍;而且他還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建造了3000平米的申新幼稚園,解決了500多戶職工子女入托難的問題;翻建了兩個總共3300平米的職工食堂,拓寬改建了廠區的中央大道;建造了17000平米的職工住宅,讓1200戶職工遷入新居。
技術革新的引路人大公無私的好乾部
——憶我校校友、無錫國棉一廠原廠長顧鼎元
潘薇薇
編者按:無錫市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範、優秀企業家、全國紡織系統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曾任無錫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無錫市第一棉紡織廠廠長的顧鼎元同志是我校校友;1991年1月16日,他在工作崗位上不幸病逝,終年54歲。為了所熱愛的事業,為了堅守入黨時的誓言,顧鼎元校友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今年是顧鼎元校友逝世20周年,母校的老師和同學追憶起當年他求學時的點滴,現將他的事跡刊出,一為追憶二為激勵,希望後來的東華人能以顧鼎元校友為榜樣,為了國家建設與個人理想奮鬥不已。技術革新的引路人1984年6月,顧鼎元出任無錫第一棉紡織廠廠長。受命於危難之際,顧鼎元在經過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諮詢論證後,果斷地開出藥方,提出了“以我為主、博採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治廠方針,在抓好當前生產的同時,集中企業財力,組織實施全方位技術改造,儘快增強企業的自我消化、自我發展能力。他在職代會上說:“廠長是‘飛鴿牌’,職工是‘永久牌’,短期行為雖然能給職工帶來短暫的實惠,但會使工廠缺乏後勁,最後吃虧的是大家。我寧可現在挨罵,不願將來讓人恨。”
經過4年努力,無錫一棉被全國紡織同行業樹為樣板,榮獲“全國技術進步先進企業全優獎”。在他擔任廠長的8年期間,用於老廠技術改造的資金達5428萬元,企業中具有80年代水平設備的比重由7.6%上升到71.4%,成為無錫市唯一的6項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全部進入前10名的企業。工人民眾的貼心人顧鼎元校友在任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幹部的‘乾’字是工人的‘工’字往下延伸一點,這說明幹部連著工人;而工人的‘工’字在‘乾’字的上半部分,這要求我們幹部一定要把工人放在心上。”他當廠長8年間,職工福利隨著企業利潤的增長而提高,人均收入增長3.1倍;他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建造了3000平米的申新幼稚園,解決了500多戶職工子女入托難的問題;翻建了兩個總共3300平米的職工食堂,拓寬改建了廠區的中央大道;建造了17000平米的職工住宅,讓1200戶職工遷入新居。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管著8000人大廠的廠長,對自己的生活卻格外苛刻。顧鼎元逝世後,前去弔唁的人們驚呆了,這樣一個為1200戶職工安家的廠長,自己卻住在一間不滿20平米的老房內,每逢夏天,為了避暑他只能睡在窗前的寫字檯上,一睡就是17年。師友眼中的好學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學生時代的顧鼎元在同學和老師的眼中,就是一個樂於助人、善於學習、為集體利益犧牲小我的人。
顧鼎元校友1951年進入當時的華東紡織工學院高級職業班學習,1954成為本科生,1962年他再次回到母校就讀研究生。時任紡織系黨總支副書記的周春麟回憶說:“顧鼎元在學習上不僅勤奮而且很講求方法,因此學生時代成績一直很優秀;但是他不是一個只知一味學習的人,他為人很正直,也很有事業心。”紡織學院的黃秀寶教授和顧鼎元做了4年半的同窗,憶起這位同學,黃老師就像打開時光的盒子,往事汩汩而來。
“顧鼎元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秀,每次考試幾乎都是全優的成績。他思維很活躍,學習效率也高,不過最讓我感懷的就是他的那種無私助人的精神。1954年我們讀大學本科,同學中有一些是中專生升上來的,數理化基礎薄弱,還有一些外地來的同學聽老師授課時有語言障礙,顧鼎元很熱心地主動幫助這些同學。他是個很願動腦的人,為同學釋疑答難時注意深入淺出、照顧每個人的接受能力,所以他的補習效果很不錯。”《畫法幾何》當年被同學稱為“頭痛幾何”,但是顧鼎元這門課的成績卻很出色,在介紹學習經驗時他說:“首先要明確學習的目的,才會有學習的動力,現在我們學習的每一門課將來都要用於國家建設,所以要不畏困難努力鑽研。”
“顧鼎元是我們120多個人的大班長,他負責的工作具體而瑣碎,為了做好工作他以身作則,創新工作方法。”黃老師回憶說,他們在校期間適逢延安路校區中心大樓建設,顧鼎元帶領班級同學參加勞動,不畏髒累勇挑重擔,根據同學們的體格合理分配任務,為了激發同學們的勞動熱情,他想出了設立檢查組及流動紅旗評比等方法,“在同學中顧鼎元最符合入黨條件,但是他卻沒有提出申請,我問過他原因,他的回答即使隔了50年我仍然記憶猶新。他說,最要緊的是思想上入黨,一旦入黨就要終生做個合格的黨員,我還在考驗自己,能否時刻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我入黨,就要將一生獻給國家建設。”
斯人已逝20年,但在母校的師友心中,他依然鮮活,他的勤奮,他的聰穎,他的無私,他的胸懷,他的正直,都將成為懷念的理由而被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