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林縣

南木林縣

南木林縣屬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東北部的一個縣。藏語中意思是“勝利”。南木林縣位於東經88°46′-90°、北緯29°18′-30°18′之間,地處西藏自治區中南部,日喀則市東北部,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北岸。南木林縣東與尼木縣交界,西與謝通門縣相鄰,北與申扎、班嘎兩縣接壤,東南與仁布縣毗鄰,南與日喀則市隔江相望。縣城距日喀則市76千米,拉薩308千米。縣境東西寬98千米,南北長110千米,總面積8848平方千米,總人口76235人(2013年底),其中農牧民人口有74014人。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南北兩面山巒起伏,南部有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原,中間有一條從北到南的蛇形狹窄“走廊”湘河流域。屬高原性內陸乾旱氣候,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乾濕季明顯。縣內風景名勝有梅日寺、德慶熱布傑寺、鐵索橋等,歷史上的名人有八世達賴、八世班禪、六世班禪、五世班禪。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地處崗底斯山脈東段的河谷地帶,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北岸。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南北兩面山巒起伏,南部有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原,中間有一條從北到南的蛇形狹窄“走廊”湘河流域。平均海拔3790—4900米之間。屬高原性內陸乾旱氣候,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乾濕季明顯,冬春季乾旱嚴重平均氣溫6℃,年均地溫10.4℃,最熱月為7月,月均最高氣溫25.3℃;最冷為1月,月均最低氣溫-15.7℃。年降雨量250—470mm,年蒸發量2196.6mm,無霜期95—125天,最大凍土層500—700mm,年均風速4.5米/秒,最大為8級,以西南風為主。

歷史沿革

南木林縣南木林縣
1959年民主改革前,南木林是由西藏噶廈政府的4個宗和後藏班禪堪布會議廳的7個溪卡合併組成,分別由西藏噶廈政府、班禪堪布廳管轄。收稅納貢,派差服役,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在北京簽定,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從此,南木林縣人民擺脫了帝國主義的奴役和羈絆,回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平等友愛的大家庭。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到黨的十五大召開,南木林縣的組織機構沿革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四個時期;西藏和平解放和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建立時期;平叛改革和成立西藏自治區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黨中央對西藏給予“寬、特、優”政策,對農牧區實行“兩個長期不變”的政
南木林縣南木林縣
策,給農牧民民眾吃上一顆長效定心丸,全面調動、發揮、保護了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縣委、縣人民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保”的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方針,團結帶領全縣7萬多幹部民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緊緊圍繞發展和解放生產力這一主題,抓住機遇,求真務實,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內挖潛力,外塑形象,以飽滿的精神,開明的態度,務實的作風,堅持“你發財、我發展”的原則,大力吸引縣內外資金和人才,積極創造寬鬆的外部條件,促進我縣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農牧民民眾的收入,全縣呈現出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局勢日益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大好局面。
作為全縣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喜事的中國共產黨南木林縣第七屆代表大會於2006年8月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縣委員會、風紀股長會領導班子,新一屆領導班子無論從年齡結構、知識學歷,還是創新意識、開拓精神,都有明顯變化。

行政區劃

南木林縣南木林縣
南木林藏語意為“勝利”。作為地名具有“聖地”的含義。吐蕃時期稱扎西孜。後被稱為湘巴(即後藏6個萬戶司之一)。清朝初設南木林宗。民主改革前,由嘎廈政府和班禪堪布會議廳聯合管轄。1960年1月25日,在合併南木林宗烏郁宗拉布宗甲錯宗以及7個卡的基礎上,成立了南木林縣億政府,隸屬日喀則地區管轄至今。縣府駐南木林雪。

行政區劃南木林縣轄1個鎮、16個鄉:南木林鎮達那鄉卡孜鄉多曲鄉秋木鄉土布加鄉查爾鄉索金鄉達孜鄉奴瑪鄉熱當鄉拉布普鄉甲措鄉芒熱鄉普當鄉仁堆鄉艾瑪鄉。共有150個村委會。

自然資源

全縣國土面積為8848平方公里,其中2001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0.62萬畝,人均耕地1.48畝,園地面積313.7畝,草場面積729.32萬畝,居民住房用地面積7796.8畝,交通用地面積3920.7畝。
艾瑪崗綜合開發區是西藏自治區“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綜合開發規劃的10個重點開發區之一。自1991年開始實施艾瑪綜合開發工程,規劃開發耕地15萬畝,現已開發5.5萬畝,包括糧、林、草、菜、苗圃等。
據地質部門初步探測,南木林縣廣闊的土地上蘊含有多種礦產資源,如:等礦。已探明確定開發的礦產地5處。索金鄉銅鋅礦緊鄰中尼公路,便於開採。現已開發利用的花崗石,質量好,蘊藏量大,是建築裝飾的好材料。

人文地理

南木林縣位於西藏自治區的中西部,日喀則地區的東北部,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北岸。東與拉薩市的尼木縣交界,西與謝通門相鄰,北與那曲地區的申扎、班嘎兩縣接壤,南與日喀則市隔江相望。縣境東西長98公里,南北寬110公里,總面積8848平方公里,占日喀則地區面積的4.86%,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0.74%。全縣轄1鎮16鄉152個村委會,現有11262戶76234人,是西藏第二人口大縣。

南木林縣南木林縣

南木林縣地處崗底斯山脈東段河谷地帶,整個地形為東北高,西南低,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790—4950米之間,境內山戀起伏,由極高山、高山、中山、河谷、湖泊、冰川及砂丘等諸地貌單位組成,最高點在縣境內東北部扛宗馬山峰,海拔6043米,終年積雪不化,銀裝相連一體,構成一幅奇麗景色,山腰四季流水,蔚為壯觀;最低點為湘曲河與雅魯藏布江的交匯處,海拔3704米,相對高差2339米。山腰及河谷均沿南北走向延伸,南部山體褶皺強烈,基岩裸露,地表疏鬆,溝蝕嚴重,山麓坡前洪積扇與坡積裙廣布,沿雅江一帶多風地貌;北部高山聳峙,河谷深切,山頂冰川刃脊發育,冰蝕湖眾多。縣境內年平均氣溫5.9℃,極端最低氣溫—17.7℃,極端最高氣溫26.5℃,年日照時數為2917.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13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298.11毫米,年平均風速為3.7米/秒,最冷月1月,最熱月8月。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大風頻繁,年降水量偏小,季節分配不均,空氣稀薄,氣候乾燥等特徵,屬於典型的高原溫帶半乾旱氣候類型。

人口民族

南木林縣人口以藏族為主,境內居住有少數漢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2013年底,南木林縣總人口有11262戶76235人,其中農牧民人口有74014人。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南木林縣以縣城商貿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完善城市功能,主要規劃建設了兩個項目:一是建築面積達2720平方米、投資540萬元的人民路商業街開發建設項目,主要包括機關餐廳、商貿樓和商品房項目;二是總投資達136萬元的縣農畜貿易市場建設項目。
針對縣城及縣級機關基礎設施差的實際,南木林縣投資229萬多元,改造縣級機關及辦公樓的旱廁,鋪設地下排水管道,安裝機關大院路燈,修建機關接待用房,改造縣級幹部住房,添置機關交通工具,購微機、複印機等辦公設備。另外,規劃建設了縣城民族團結健身廣場,安裝了高桿路燈和體育健身器材。
文化建設
2004年,南木林縣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南木林縣文明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和《南木林縣文明創建活動實施細則》,在全縣開展以“除陋習,樹新風”、爭創文明戶、文明單位、文明行業、文明鄉村、爭做文明市民等為內容的文明創建活動,表彰了10個文明單位、12戶機關五好家庭、5個文明鄉鎮、28個文明村、320個農牧區五好家庭和文明戶。同時通過實施“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電影“2131”工程,全縣廣播電視收視面提高,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
宗教文化
2006年,南木林縣境內有寺廟、日追、拉康共31座,僧尼533人。寺院眾多,教派齊全。31座寺廟中,日追、拉康中等7座屬紅教(寧瑪派),屬於花教(薩迦派)的3座,屬白教(噶舉派)的6座),屬黃教的15座(格魯派的13座,苯教派的2座)。重大宗教節日活動有:甘典曲果寺“朋加”節(朝長壽瓶節)、達那寺“古朵”大法會、孜東曲德寺“普珠”(跳神節)、德慶熱布傑寺“晉熱”即驅鬼活動、牛曲果林寺曬佛節,及其他小型宗教活動,如猴年大法會、燃燈節、降神節、朝山節等等。
科教文衛
2002年,濰坊援藏工作開始,幫助南木林縣發展教育衛生事業,提高教育水平和民眾健康水平。投資90萬元在秋木鄉、南木林鎮建設了兩所希望國小,解決了秋木、南木林兩鄉鎮學生入學難問題。針對全縣中國小生課外圖書缺乏問題,組織濰坊市中國小師生捐助了價值80萬元的圖書資料。投資30萬元為南木林縣醫院購置了500毫安X光機和心電圖片儀等醫療設備,提高了縣醫院的設備水平,加強人才培訓,提高幹部隊伍素質。

經濟發展

2006年是“十一五”開啟之年,一年來,我們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在山東省濰坊市的無私支援下,在區財政廳、司法廳及地直有關部門的對口幫扶下,緊緊圍繞大幅增加民眾收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局勢日趨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2006年全縣預計GDP實現25477萬元,增長速度達19.4%,其中第一產業14018萬元,第二產業2131萬元,第三產業9328萬元,人均GDP3300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9365萬元,比去年增加2772萬元,增長16.7%;完成地方財政及地方稅收收入460萬元,增長14.26%;完成多經收入13270.47萬元,比去年增加萬2588.87元,增長24.2%;鄉鎮企業收入達330萬元,比去年增加123.6萬元,增長59.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05.8元,比去年增加309.8元、增長19.4%,其中現金收入967元,占純收入的51%。勞務輸出24374人次,占總勞力的65%,比去年增加541人次,勞務收入5411萬元,比去年增加1029萬元;糧油總產5171.4萬斤,比去年減668.9萬斤;牲畜出欄率27.3%,總增率26.4%,成畜死亡率控制在了0.5%,比去年下降了0.6個百分點;年末牲畜存欄408471頭(只、匹);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了12‰以內。

特色產業

四大特色產業發展壯大。一是充分利用了艾瑪土豆這一著名商標品牌,培植品牌經濟,發展品牌效益。以艾瑪土

南木林縣南木林縣
豆為龍頭的土豆種植規模擴大到了3.17萬畝,比去年增加0.7萬畝,土豆產量達1.84億斤。試種了200畝脫毒薯。2005年全縣1.44億斤土豆,通過艾瑪農畜批發市場等渠道銷售出了1.18億斤,出現了市場緊缺的情況,基本解決了土豆銷售難問題,進一步提高了民眾種植土豆的積極性。經過兩年的建設,艾瑪崗土豆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已基本完成。為了進一步發展土豆產業,我們與有關企業積極聯繫,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最後與甘孜州華康進出口有限公司就土豆產業綜合開發達成合作協定,確定用三年時間,使艾瑪土豆走上深加工之路。二是強化了以石材開發為主的鄉鎮企業特色產業,創造了就業典型。今年我們抓住安居工程需要大量石材的大好時機,進一步加強組織,擴大了石材開發規模,使石材開採人數達到了822人,石材開發收入達到了261.7萬元,人均收入3183元。興辦了80人參加的石材精細加工廠,石材加工純收入達40萬元。同時,抓住火車開通遊客增加的大好時機,大力發展民族手工業及農畜產品加工業,挖掘其應有價值,為民眾增收拓寬渠道、創造條件。南木林鎮、達孜鄉的藏毯加工已全面啟動;加快了芒熱鄉的藏刀開發,加工精細刀具;使艾瑪鄉孜東的銅器加工形成了適度規模。三是強化了勞務輸出人力資源優勢特色,創造了就業亮點。在充分發揮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基礎上,從技能型、組織化勞務輸出方面狠下功夫,變“體能”輸出為“技能”輸出,真正把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經濟優勢。採取政府引導培訓與民間培訓相結合,鼓勵、號召有技能的人帶徒弟,動員沒技能的人給有技能的當學徒,使他們有一技之長創收,提高了勞務競爭力,增加了現金收入。2006年勞務和技能培訓6550人次,外出務工人員達到了24374人,勞務輸出總收入5411萬元,人均收入2220元。四是強化了養殖業特別是農區畜牧業特色產業,創造致富模範。黃改工作全面鋪開,加大了黃改工作的技術投入;進一步擴大了藏雞養殖專業示範鄉、村、戶,達到了專業戶至少30羽的目標;完成短期育肥49913個綿羊單位,出欄36793個綿羊單位,總收入867.2萬元,純收入581.7萬元。

宗教概括

南木林縣境內有寺廟日追拉康共31座,現有僧尼532人。寺院眾多,教派齊全,寺內各種佛像形象逼真,壁畫瑰麗,別具特色。31座寺廟中,日追、拉康中等7座屬紅教(寧瑪派),屬於花教(薩迦派)的3座,屬白教(噶舉派)的6座),屬黃教的15座(格魯派的13座,苯教派的2座)。重大宗教節日活動有:甘典曲果寺“朋加”節(朝長壽瓶節)、達那寺“古朵”大法會、孜東曲德寺“普珠”(跳神節)、德慶熱布傑寺“晉熱”即驅鬼活動、牛曲果林寺曬佛節,及其他小型宗教活動,如猴年大法會燃燈節降神節朝山節等等。

援藏工作

南木林縣援藏工作自2002年開始以來,共援助3400萬餘元的資金和物資。五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和濰坊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支持下,在山東省援藏幹部中心管理組的具體指導下,濰坊市兩屆援藏工作小組堅持“快樂援藏”和“可持續援藏”理念,以“把心貼近西藏,樹立援藏幹部新形象”為主線,與時俱進,團結奮鬥,實現了資金援藏與人才技術援藏雙豐收,開創了南木林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新局面。2006年到位援藏資金400萬元(含地區援藏中心組250萬元),投資112萬元的濰坊林卡(公園)、投資10萬元的示範村衛生所建設正在實施,投資28萬元的縣醫院門診樓維修已經結束,並投入使用。

風土人情

日喀則的“狂歡節”——林卡節

南木林縣林卡節

冬去春來,除去厚重的冬裝,換上美麗的春裝走出戶外,呼吸戶外的新鮮空氣,與大自然進行最親密的接觸,躺在嫩綠的青草上,嬉戲於盛開的花叢中,說不出的心曠神怡、精神舒暢。在美麗的青藏高原上,也有類似於踏青或者觀光旅遊的節日,這就是被人們稱之為“狂歡節”的林卡節。

“林卡”的“林”在藏語中是綠洲的意思,按照平常百姓的說法,就是綠色薈萃、林草茂盛的地方;“卡”則是用土石圍成牆專門保護之意。林卡節就是人們舉家外出投身於草地、樹林、河畔等大自然中的節日。在飽經辛勞之後,到這樣一片春意盎然、鬱鬱蔥蔥的綠野林花舒展胸懷,享受大自然美景,溝通人與自然之間的感情,是多么可喜的事情。

藏語稱林卡節為“贊林吉桑”節,意即大同世界共同歡樂,亦即所有人可共度的一個節日。一般來說,林卡節大致在藏曆五月一日至十五日的半個月中,近年來,根據日喀則的氣候特徵,與每年的“六一兒童節”結合在一起,男女老少集中過林卡,給全家老少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溝通與相處的機會。有的縣因季節、氣溫原因,可能往後拖些時日,但也不能拖進盛夏季節。

初夏的日喀則風和日麗、空氣清新、樹茂草盛、百花盛開。熬過了漫漫冬日的城鎮居民及廣大的農牧民們,每當迎來暖陽、綠野、茂樹的麗日,便迫不及待地穿上節日的盛裝,帶著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種美味食品,或合家而出,或邀請親友共赴,三五成群地到野外,紮起帳篷,擺好卡墊,擺開佳肴,歡歌曼舞。有的人彈起自己心愛的六鏇琴抒發著情懷,有的人跳著熱烈的鍋莊舞表達著滿懷激情,有的人分成幾個方隊相互拉歌對唱……。在圍幔里,在帳篷中,在小溪畔,在白楊樹下,在綠茵茵的草地上,無拘無束,放開胸懷狂歌暢飲,同時還伴有下藏棋、玩藏牌、對歌、跳鍋莊舞和踢踏舞等自娛自樂的活動,一直玩到天黑、盡興為止。暮色里,大人小孩都帶著濃濃的醉意,一路歡欣而歸。

在此期間,民間藝術表演團體也被請進林卡演出助興,演出的節目有歌舞、藏戲片段、踢踏舞。林卡節期間還通常有體育競賽,如塞毛驢、賽馬、射箭等競技比賽,主要是射響箭。箭靶是牛皮製作的,靶心是活動的,箭頭是木頭雕鏤的,有許多空洞,因此離弦後便發出尖厲的聲音。射中靶心後,靶心會自動脫落,以顯示射手高超的射技。林卡節期間熱鬧非凡、妙趣橫生,蕩漾著生命的活力和蓬勃朝氣。

日喀則的林卡節源遠流長,可謂“正宗”,提起來還有一段生動的故事呢。據說佛教蓮花生大師從印度來西藏傳教,曾在日喀則遠郊的山洞中修行一年之久.人們為了紀念他在日喀則的修行傳經活動,在這年春暖花開之際,男人們相約一起騎毛驢去蓮花生修行過的嘎卜傑洞朝佛,婦女們則帶上食品,匯集在近郊林草茂盛的地方迎接“拜神得福”的親人們歸來。隨後,男男女女聚會于吉泉林卡中歌舞慶賀,抒發心中激情。這就是日喀則林卡接的來歷。

廣大農牧民民眾習慣上把“林卡節”稱為逛林卡,逛林卡在日喀則最後演變成固定在“六一”兒童節作為正式開始的時間。從這一天開始,城鄉居民在夏天或步行或趕馬車或開小車,帶著帳篷和充足的食品,來到林卡里野營消暑,數日而返。溫泉旁更是郊遊勝地,常引得人們流連忘返。

但是,解放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領主及生活比較富裕的中上層人士。平判改革以前,日喀則的吉彩林卡等地,穿著艷麗服裝的有錢人,搭起的帳篷一個比一個高大,一連三五天、七八日野營露宿在林卡里,狂歡極樂,而在帳篷四周,總有一群群衣衫襤褸的“乞丐”和賣唱的流浪藝人眼巴巴的等著達官貴人的施捨。解放後,百萬農奴翻身做主,生活逐漸富裕。於是自冰雪消融、春回高原,直到北風襲人的初冬,多半年裡,狂林卡的人群絡繹不絕。每逢節假日更是達到了高潮。人們車水馬龍地集中到貢覺林卡和新宮林卡、年楚河畔等大林卡中,慶賀著屬於自己的節日。有些時候,城鎮機關單位及集體手工業、建築業、商業等單位組織共青團員過團日,也喜歡到林卡中來進行集體活動。現在,逛林卡已成為日喀則民眾節慶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沐浴節

南木林縣沐浴節

每年藏曆7月上旬,湘河流域的藏族跟隨整個藏區一樣,無論是縣城還是鄉村,無論是牧區還是農區,都有一個民眾性的洗澡活動,這說是所謂的淋浴節
沐浴節,藏語為“噶瑪日吉”,意為洗澡。每年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關於沐浴節的來歷有一則美麗的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的一年秋天,西藏高原發生了少見的特大瘟疫,於是觀音指派七仙女去玉池取來七瓶神水,傾倒在高原的每一條河流中,這一晚,全藏僧人都做了同一個夢,夢見一個面黃肌瘦、遍體鱗傷的藏族姑娘,跳進一條清明透亮的河水中,待她慢慢的從河裡出來時,一下來變成了冰肌玉膚,美麗可人的藏族少女了。”於是人們就按照夢的啟示,去河裡洗浴,驅除瘟疫,年年如此,也就形成了日喀則民間一年一度的沐浴節。
藏族沐浴節要進行五六天,在這些日子裡,從五六歲的小孩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要下河去洗澡。節日期間,無論城鎮還是鄉村,農村還是牧區,人們攜帶帳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紛紛來到年楚河畔、雅魯藏布江邊,來到青藏高原千江萬湖之畔爭相下水,盡情在水中嬉戲,游泳,洗淨身子後,又把帶來的藏被、藏裝浸在水中洗刷一新。
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沐浴活動,在日喀則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據藏文曆書記載,棄山星星光照射之水均成藥水,每當7月棄山星出現時,洗澡活動開始,棄山星出現的第4天稱棄山星的精髓,洗澡活動進入高潮,棄山星隱沒時,沐浴活動也隨之結束。“棄山星”出現時洗澡有許多流行的神話,比較一致的說法是這個時期的水比“聖水”還靈驗,能治百病。有一首這樣的民謠:“棄山星的出現,有病不用求醫”。

藏曆七月上旬,這時青藏高原的水按佛法說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傷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是沐浴節的最佳時間。
沐浴節是藏族民眾民間文化的傑作,跨越時間長,流播地域廣,直到今天還充滿著勃勃生機和活力,這主要是藏族沐浴節的緣起是以祈求水神給以再生以精神基礎,以藏族民眾千百年來的科學觀察為物質契機,它在流變過程中,融會了天體崇拜及不同的文化因素,發展到後來,又吸取了大量的娛樂文化,從而使當今的沐浴節,演變成一個集宗教、娛樂、衛生、健身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節日。

望果節

望果節是藏族民眾一年一度的祝願農業豐收的古老節日,又叫豐收節,藏語叫“曲果”或“望果節”。“望”藏語的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為轉圈,“望果”是譯音,意為繞地頭轉圈,轉莊稼地的節日。
望果節廣泛流行於雪域高原的農區,尤其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的農村非常盛行“望果”節,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節日,只是稱呼有所區別,拉孜、定日一帶稱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望果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穀物成熟之前舉行。解放前是在大雁南飛的季節到來之前過望果節。
望果節是南木林藏族人民預祝農業豐收的節日,比藏曆年更隆重。南木林藏族的“望果節”分為兩個部分,頭一天叫“曲果”,高僧領隊,口吹法號,選出青壯男子,身著雪白的藏袍,頭帶白色的禮帽,腳穿長統皮靴,身背經書,從左到右地繞著農田轉一圈。這一天除了傳統的宗教儀式外,沒有特別的節日,幹部職工和民眾忙於搭帳蓬以及過節的準備工作。第二天開始正式過“望果”,廣大農牧民民眾穿著新裝,帶著食物到固定的地方過節,從這天起民間藏戲隊演出全藏區名譽很高的四大藏戲之一—湘巴藏戲;還有民間傳統的“果諧”(圓舞)“卓”(鼓舞)。人們在帳篷里歡歌笑語。喝酒作樂呈現出一派祥和節日景象。活動一般歷史5—7天等,在藏戲、圓舞、鼓舞的同時,舉行一些帶有傳統和區域特色的體育比賽,比好肩力(語稱卓西),舉重量不等的糧食(相當於牧區的投石抱石)等,參加這些活動的清一色都是高大魁梧的漢子。
望果節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現象,關於它的來歷、儀式、地域特色有著眾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對於望果節的起源,在民眾中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
傳說很早以前的苯教盛行時期,在一個叫“餓死羊”的草灘上,居住著幾戶牧羊人,他們早上沒有奶茶喝,就用涼水充飢,晚上也只能有一點點肉度日子,生活很窮苦。有一年遭大旱,草灘被太陽曬成一片焦土,牛羊斷水缺草,渴死餓死的難以計數,眼看沒有活路了,人們不得不收起帳篷,離鄉背井。
有一位牧羊老人,他實在捨不得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故土,就留了下來,孤零零地守護著自己的家。早上,太陽在他的祈禱中升起,晚上,在月光下,他面對神山佛地,虔誠地朝拜,他希望在神的保佑下,走到外地的鄉親們都生存下去。他多次對天起誓,時來運轉之日一定要將家鄉變好,吸引鄉親們回來,過上團員安樂的日子。老牧人的至誠,被上天的地藏神知道了,地藏神手持:“梅龍”,朝地上一照,發現草原上有旱魔興妖作怪,眾生四處逃難,死的死,病的病,就像掉進了災難的大火坑;地藏神就派身邊的三位弟子降臨大地,普度眾生。三位弟子降臨後,首先遇到了這位老牧人,就問:“老人家,這裡的人都到哪去了?”老牧人說:“天無絕人之路,這裡活不成了,他們妻離子散,各自找活路去了,有的走東,有的向西,如今很難知道他們在哪裡。”三位弟子又問:“老人家,你孤獨一人留在這裡有啥用?”老牧人說:“有草的地方就有牛羊,有樹的地方就有鳥兒,有人煙的地方就有神靈關照。我若一走,生我養我的故土,就會野獸出沒,失去天神對她的護佑,就會從此荒無人煙,所以我不能走,死也要死在這裡。”三位弟子說:“沒吃沒喝,你老人家怎么活下去呢?”老牧人說:“雙手就是聚寶盆,我們牧羊人,世世代代靠一雙使不爛的手,就會牛羊滿山、有衣有食。天旱難擋,為了鄉親們,我日日夜夜口誦六字真言,心裡惦記著大慈大悲的神的尊容,難道天神看不見嗎?”三位弟子說:“你年老體衰,無兒無女無依靠,對人世沒有什麼希望了,我們送你到天宮在地藏神的護佑下享樂,把人間的苦難全忘了吧。”老牧人說:“人不咽氣,希望不滅,我求神的保佑,不是為自己能升天,願死在家鄉的泥土上,屍骨變成一棵大樹,樹上的仙桃仙果四季累累,供千萬人享用,能叫鄉親們領著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上自己的牛羊,兩眼望著這棵大樹,高高興興回到自己的土地上來,世世代代,安居樂業。”
三位弟子聽了牧羊人的話後深受感動,慈悲大發。大弟子說:“二位師弟,我奉地藏天神的命令,來解救人間苦難,我深受老牧人的感動,為了表達我們的誠心和對眾凡人的憐憫,我要化做五穀種子,你們把我撒在土裡,長出五穀雜糧,供人們食用。當莊稼成熟時,眾人一定會回來,你們回去向天神稟報吧。”二弟子說:“我也和師兄一樣,願意跟著老牧人,為人間造福,師兄願化做五穀種子,小弟就變做耕牛,日日耕作不息,讓你儘快生根、發芽、結果,解救眾人。”三弟子說:“我也接受過大師的恩典,遇水能化做蛟龍,遇到旱魔就化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河水,既然大師兄化為五穀種子,二師兄化作耕牛,我願化為水,我們千萬年在一起,誰也不離開誰。”老牧人聽了這三位的話,急忙跪到說:“樹老難發花,人老兩眼花,我沒有看出三位是神,出言不恭不敬,請罪!請罪!”三位弟子說:“你算得上是天神的忠實弟子,一生為眾鄉親操勞,捨己為人,功德在眾人眼裡閃亮,應升入天堂。”老牧人說:“三位大師,你們的所做所言,使我大徹大悟,遠來天神的旨意就在普度眾生,解救苦難……”說罷老牧人就在三位弟子的眼皮底下化作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果樹。數日之間,上面碩果纍纍,香氣四溢。
三位弟子含著淚望著老人樹,大弟子立即化作千萬顆金燦燦的五穀種子,二弟子化作一頭勤懇的耕牛,把種子一粒粒地種進泥土裡,三弟子化作一條日夜不息的大河澆灌著莊稼,滋潤著草原,莊稼很快就成熟了。
這件事很快被逃到外地的鄉親們知道了,所有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上。大家看到供大家享用的大果樹金果滿枝,看到大片大片金光燦燦成熟的莊稼,心裡有著說不出的感激。人們懷著對老人的思念,對三位老人的尊敬,有的口念明咒,有的高唱讚歌,有的高舉經幡,有的點燃香火,圍著金果子樹,圍著莊稼地,繞著大河,穿過森林,走呀走呀,不停的轉著,流連忘返,心事重重,說不盡老人的功德,唱不完三位天神者的恩典。有人點起了大火,燃上松針柏枝,把摘下的第一個金果,把收下的第一穗青稞放在火上,感謝地藏神,同時也祭奠老牧人和三位使者。從此以後,每到莊稼成熟的時候,家家戶戶,男男女女都自動出來,在田間地頭,舉行一次盛大的慶豐年,求吉祥的活動,年年歲歲,天長地久,就形成了今天古老的傳統節日——望果節。
苯教時期的“望果”活動,以村落為單位,全體鄉民出動,繞本村土地轉圈遊行。隊伍由捧著柱香和高舉幡桿的人引路,接著由苯教巫師舉“達達”和羊右腿領隊,後面跟著本村手拿青稞谷穗和麥穗的鄉民,意為“收地氣”、求豐收。巡遊之後,把穀物穗插在穀倉或供在神龕上,企求今年好收成。隨後,進行娛樂活動,有角力、鬥劍、耍梭鏢等。後來,哪個教派在社會上占據了統治地位,“望果”活動便改由哪個教派主持。十四世紀後,格魯派後來居上,這時的望果節活動便滲進了更多的格魯派色彩。如在遊行隊伍前面,要舉佛像,背經文,這時的“望果”活動,已成了頗具佛教色彩的傳統節日,娛樂活動的內容比過去有所發展,增加了賽馬、射箭、唱藏戲等內容。
民主改革後,望果節的規模更加盛大。每逢這天,藏族民眾都穿節日盛裝,有的打著彩旗,有的抬著青稞、麥穗紮成的豐收塔,豐收塔上繫著潔白的“哈達”,舉著標語,有的敲鑼打鼓,唱著歌曲和藏戲,有的抬著毛主席像,繞地頭轉圈。繞圈後,人們攜帶帳篷,青稞酒,一邊說古道今,一邊狂歡暢飲,有的還舉辦傳統的賽馬、射箭、賽氂牛、騎馬拾哈達和歌舞、藏戲比賽。商業部門也組織物資交流,供應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貨,收購土特產品。望果節後便開始了緊張的秋收播種。
解放前日喀則望果節第一天是娛神活動,村中的頭人把男女神巫請上神壇,並向他們獻哈達、敬青稞酒,請他們降神做法。降神之後,巫師帶領人們饒村子轉三個圈,然後回到節日場地。節日場地一般有水可以熬茶,有樹可以遮蔭,有草地可以跳舞,有草場可以賽馬。節日的第二天,全村男女列隊轉莊稼地,男女神巫或者驅雹的巫師,高舉五色綢包的“達達”走在最前面,接下來是背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僧人們,緊跟在僧人之後,是吹嗩吶和長號的樂隊,舉著“唐卡”佛畫的騎馬男子漢,最後是全村的男女百姓,一戶出一人,不來的人家不吉利。長長的列隊,從預定的地點出發,沿著全村的莊稼地緩緩地行進,一邊走,一邊高聲合唱“諧青”,這是一種古老的祈神歌曲,聲調悠長而莊嚴,歌聲休止間,眾人高喊“恰古秀!”“央古秀!”巫師咒師還搖晃羊的左右腿,表示召來了吉祥福德。松煙瀰漫於夏日的晴空,歌聲迴蕩在村莊田野,氣氛及其熱烈莊嚴。從上述看,已將苯教、寧瑪和格魯派的不同儀式融為一體了。
每個轉田人,都在自己的地理拔三棵青稞穗,回家供在穀神前或神龕上,意即帶來了穀物的“央”,豐收有了保障。
轉過莊稼地後,還要賽毛驢、賽氂牛,這純粹是娛樂活動。觀眾只觀賞毛驢歡蹦亂跳,氂牛亂沖亂撞,並不在意誰勝誰負。入夜,場上燃起熊熊大火,篝火旁放著一大銅罐。每個參加者帶一把柴,帶一壺青稞酒,倒進銅酒罐,然後加入鏇轉的圈子,跳“果諧”圓圈舞,把節日推向高潮。

飲食文化

南木林藏族與其他地區藏族一親傳統飲食以糌粑、牛羊肉和酥油茶、清茶、青稞酒為主;副食有牛羊肉髒和野生動物以及各種適當地的小菜及野生小菜。

糌粑”:南木林藏族的主食,因其作工成分不同而分為“乃糌(純青稞糌粑)“白山”、(青豌混合糌粑)、“山糌”(純青稞糌粑)。其用法是早上喝“江都”(糌粑)加酥油茶混成糊面,中午吃糌粑團團,富有人家吃些牛羊肉,吃法上豌里盛茶水,糌粑,左手抓豌,右手攪拌食之,富有家庭貴族、領主、頭人等再伴一些酥油、乾乳酪、牛羊肉一起吃。總之,吃法簡單,耐飢力強,便於攜帶,深受廣大農牧民的歡迎。晚上喝“土巴”(用蘿蔔或一些蔬菜加點糌粑煮成粥。“土巴”分為幾種:一種叫“糌土”以水開後加糌粑,再加一些舊羊子脂肪;另一種叫“帕土”用當地面作成小團團煮熟後吃,還有一種叫“加土”相似於漢族的掛麵。

南木林縣南木林縣
酥油茶”:除了進餐時用外,也是平時不缺少的主要飲料之一。它的做法是把磚茶熬成很濃的茶汁,倒入“酥油桶”內(是一個長約1—1.5米,直經約10cm的木質桶)加上適當的鹽巴和酥油,用一種活塞式的棍軸在桶內上下衝擊,使水和茶汁及酥油交融即成。打好後,倒入陶質的茶壺內,少許加熱後可以飲用。酥油茶的原料是酥油、茶和鹽,三樣缺一不少。在日常生活中除富有家庭外,其他貧民百姓除早上或有客人時喝酥油茶外,平時只能喝清茶,其做法是把開水倒入陶質茶壺內,外加少許茶汁和鹽巴後可以飲用。
“青稞酒”:除喝茶外,南木林藏族的飲料就是算青稞酒(藏族叫“槍”),喝青稞酒的習慣極為普遍,特別是農牧區和半農牧區更為流行,不管紅白喜事青稞酒是最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南木林藏族人民最喜歡喝的酒,逢年過節,結婚、生孩子、迎接送友,必不可少。牧區由於不產糧食,把糌粑看得珍貴,有句彥語講“住在雪山深處的牧民,把糌粑看得比寶貴”。南木林的主要牧區有3個鄉即仁堆鄉、拉布普鄉、芒熱鄉,還有一些零星的牧業村或戶。他們的主要飲食以糌粑外,還有牛羊肉,乳酪、奶茶、優酪乳、灌腸等,牧民以茶為主要飲料,除逢年過節等特殊日子外很少喝青稞酒。
“肉類”:南木林藏族也跟其他藏族一樣,喜愛吃肉,其肉的吃法上主要有3種:一種是煮成塊塊吃;另一種是吃生肉;還有一種是風乾後吃。這3種吃法當中風乾肉最為有名,其做法是將牛肉切成條形,串掛在低溫風的地方陰乾,乾肉肉質鮮紅,無膻味,存放期長,不易腐霉,攜帶方便為稱名。
南木林藏族飲食的特點是糌粑、酥油、青稞酒、清茶、牛、羊肉在日常生活中為主食。同時還經常吃藏面(即當地面,把生小麥磨成麵粉)和蘿蔔白菜土豆油茶葉子及野生小菜等蔬菜。進入現代後,農牧民吃米、掛麵、包子已較普及,還做一些炒菜,食物品種比較豐富,營養結構更趨合理。
除了日常食用的酥油、糌粑外,還有很多風味小吃。小吃具有藏民族的共性,也有本地特殊的作法和吃法。下面介紹幾種具有酥油味的主副食及菜的烹飪方法。麻森:在盤子裡放上適量的糌粑、酥油、碎奶渣及碎紅糖,攪混揉合,用手做成厚餅狀,即可製成麻森糕,其味香甜可口。(酥油糌粑糕)
煺:在盤子裡放上適量的酥油,細奶渣及碎紅糖或砂糖攪拌揉合製成稱為“煺”的酥油酪糕,食之別有風味,乃是食用糌粑的最好伴料。
帕扎麻古:先揉面,捏成麵疙瘩,投入沸水鍋內煮熟後,濾乾使用。再用一鍋煉酥油,煉後倒入煮熟麵疙瘩中,加適量的砂糖,細奶渣攪拌即成,這種“藏式湯元”味酸甜可口。
卓瑪麻古:先把人參果洗淨後待用。再用一鍋煉酥油,煉到一定程度時人參煮入酥油中,並加適量的白糖即可作成卓瑪麻古的酥作人參餐,其味香甜可口,富有營養。
蘿蔔拉布果:即羊肉燉蘿蔔,把羊肉剁成塊,把蘿蔔洗淨切成厚度適宜的圓塊,一齊放入鍋中加鹽佐料煮熟,即可作成稱之為蘿蔔拉布果的羊肉燉蘿蔔茶。食之肉嫩,味道鮮美,脆膩可口。

風景名勝

梅日寺——西藏最大、最早的苯教寺廟

南木林縣梅日寺

梅日寺位於南木林縣土布加鄉境內,1406年由苯教二世法王西繞堅贊創建,全稱扎西梅日寺,信奉西藏原始“苯”教,屬西藏最大、最早苯教寺廟,被稱為苯教“母寺”。主供佛為娘麥,鼎盛時期該寺僧眾達1000人,信教民眾大多在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梅日寺寺廟駐地海拔4700米,依山而建,高寒缺氧。歷史上,該寺分有上、中、下、邊4個分寺及若干個康贊。曾有楚、修、欣、巴、謬、瓊六大氏祖傳十六大法王,33代堪布主持。寺內供有以二世法王西繞堅贊的靈塔為代表的眾多歷史文物。主要宗教活動有每年逐月要舉行29日法會和15日祈禱法會,在“竹布康”藏曆每月舉行了一次護法神祈禱法會,稱之為“十二竹巴”法會。

德慶熱布傑寺

德慶熱布傑寺位於南木林縣南木林鎮嘎布村。1758年由六世班禪羅桑貝丹益西創建,屬藏傳佛教格魯(黃教),主供佛為吉尊江木央佛,主要開展以“格魯瓦”壯瓦司松為主要內容的8種念經佛事活動。該寺占地面積1588.49平方米。

重大宗教節日活動:

德慶熱布傑寺“晉熱”即驅鬼活動

德慶熱布傑寺“晉熱”於1758年由六世班禪班典益西創寺後形成,首先由僧眾念“晉吉位久松”(十三法王)的經書,並用各種顏色的粉土製作天葬台,最後於藏曆4月15日正式舉行“晉熱”活動,以前歷時9天,現在歷時一周左右。

“晉熱”其含義為超度亡魂,祈禱平安。具體形式是把死者的名字寫在紙上與青稞、小麥、豌豆、大米、油菜籽和燃巴草混在一起以一定的宗教儀式進行火化,從而達到超度亡魂的目的,從字面上講“普”是指亡魂找不到各自的去處而流落在人間,具體指“後事”;“熱”是指火化或燒,在宗教上指火化超度。

德慶熱布寺“晉熱”活動舊時有5種類型,現存只有4種即:桑傑朋巴、恰多果吉、得確、頓故。在南木林鎮、達那鄉、秋木鄉、卡孜鄉、多角鄉、熱當鄉(拉布)的信教民眾都參加“晉熱”活動。
鐵索橋

南木林縣鐵索橋

南木林鐵索橋是貫通湘河兩岸的重要交通樞紐,是唐東傑布於15世紀主持修建的。相傳唐東傑布是藏戲的發明者,他以藏戲為募捐手段,修建了100多座鐵索橋。南木林鐵索橋現存南北岸邊的橋頭堡和橫跨於河上的鐵索橋,偶爾還有一些好奇者從此跨越南北,領略昔日古橋的風采。
南木林鐵橋,為西藏15世紀的鐵索橋增添了地域範圍,為研究西藏橋樑發展史,了解這段時期的歷史和歷史人物提供了重要資料。一般認為唐東傑布主要架橋於雅魯藏布江上,而南木林鐵索橋不為人知。唐東傑布一生遊歷四方,足跡遍布藏區各地,他本人為香巴葛舉派人,本縣東側的向工多吉丹又是香巴葛舉派的根本道場,是他禮佛學法的重要聖地。因此,飛架於湘河上空的南木林鐵索橋被唐東傑所建是無需置疑的。1996年,南木林湘河鐵索橋被評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色吾寺——南木林縣最大的寧瑪派寺廟

南木林縣色吾寺

色吾寺位於南木林縣拉布普鄉普村境內的色吾溝內,屬藏傳佛教紅教,紅教屬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此教派以傳承弘揚舊密法為主,稱為舊派。該派僧人均著紅色衣冠,尊蓮花生為祖師。色吾寺與山南地區“敏珠林”寺有母、分寺關係。距縣城69公里,海拔4700米。該寺歷史悠久,由果如白瑪久耐創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該寺曾有1個大經堂,11個殿堂,主供蓮花生大師,現供有蓮花生師徒三尊塑像,還有空行母益西措傑的修行洞。
傳說公元750年,蓮花生大師到色吾溝內的周圍十三個山洞中,修行十三年,認為此山溝有佛緣,現色吾寺廟內一山洞,就是蓮花生大師修行過的山洞,並在此溝藏了許多經書、法器、珠寶等,因此此溝是佛教徒心目中的神山聖地。
每當屬藏曆猴年時,南木林縣境內的色吾、索布兩寺要舉行聞名全藏區的猴年大法會,本地稱之為“芝洛芝達”。在此活動期間朝聖的信教民眾除本地外,日喀則、拉薩、那曲等地的信教民眾也長途跋涉前來朝聖,成為猴年湘河流域的一大美景盛事。藏曆猴年5月10日是該寺的重大節日,這天是蓮花生大師的誕生之日,藏曆2004年5月10日,信教民眾聚集色吾溝達七萬餘人之多。
根據色吾寺的宗教習俗,該寺僧尼都存在婚姻關係,承擔雙重任務和義務,有以寺養家的習俗。
該寺僧人年齡到了六十一、二歲,就自動回家休養,不在寺廟裡供職。
該寺左前方,矗立著一座雄偉的寶塔,計高十幾米,占地三十平方米左右,據說塔是從印度運到這裡來的,塔內裝藏著蓮花生大師在石頭上留下的左手指印,十分壯觀雄偉,很具觀賞價值。
甘丹曲果林寺

南木林縣甘丹曲果林寺

甘典曲果林寺位於縣城所在地南木林鎮雪堆村境內,由吐蕃王朝十四繞迥(1462年)時期嘎瑪巴五世的學徒洛追創建,後由五世達賴擴建,取名“甘典曲果林寺”,屬格魯派(黃教十三林之一),主供佛江白偉巴(江木央)佛,主要開展以“頌五世達賴阿旺洛桑嘉措”為主要內容的宗教活動。寺廟占地面積23800平方米。

重大宗教節日活動:
甘典曲果寺“朋加”節(朝長壽瓶節

甘典曲果寺的“朋加”始於七世達賴格桑嘉措時期,藏曆元月14日開始由20人左右組成的喇嘛隊伍利用8——11天製造“長壽丸”即瑪尼日普,“長壽丸”製成之後過秤放入特製的瓶中封口蓋章。藏曆2月3日至7日,全寺在寺喇嘛靜坐念經修法,念經主要以“天經素久”和“瑪尼珠巴”兩個經書為主。在這個期間喇嘛不準出寺,俗人不準進寺,同時喇嘛只準吃素不準吃葷。佛事盛會的主要特點有“朋加”叩天,主持喇嘛要賜給信教民眾“加堆”即護結和“瑪尼日普”即長壽丸等。“朋加”的規模盛大,朝佛的信教民眾由南木林、秋木、甲措、拉布普、多角、卡孜、達那、白瑪當等鄉村聚集而來,多時達萬人之多。

歷史名人

八世達賴

八世達賴強白嘉措,意為“妙吉海”,於1758年(藏曆第十三繞迥之土虎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生於托布嘉拉日。5歲時,認定為七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在札什倫布寺剪髮起法名,次年迎至布達拉宮坐床,受近事戒。因年幼,擔任攝政的是第穆呼圖克圖,這種作法自此成為定製。八世達賴8歲時拜六世班禪羅桑華丹益希為師,受了沙彌戒,20歲又從六世班禪受了比丘戒。此時第穆呼圖克圖去世,由策滿林呼圖克圖任攝政。

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乾隆帝命八世達賴親政。1783年,八世達賴主持認定七世班禪,並在札什倫布寺為其剪髮起法名。1788年和1791年,發生了兩次廓爾喀人進犯西藏的事件。廓爾喀人第一次侵占了濟嚨、聶拉木等地,清廷派理藩院侍郎巴忠等率兵入藏。但巴忠膽小怯戰,私自賄和,簽定“和約”。答應三年內每年賠償廓爾喀人300錠元寶,還矇騙朝廷說已擊退廓爾喀人,將失地收復,得朝廷賞金百萬。八世達賴對巴忠等人的卑劣行為非常氣憤和反對,他責備巴忠“此事所辦冒昧”,並堅決拒絕“和約”,不負擔賠償銀兩。廓爾喀人第二次侵犯西藏,占領了日喀則,洗劫了札什倫布寺,將札什倫布寺財物幾乎掠奪一空,後藏地區一度完全被廓爾喀人侵占。八世達賴、七世班禪(此時已移至拉薩)與駐藏大臣聯名向清朝政府上奏告急,請求速派大軍入藏抵禦外侮。清高宗對此事非常重視,立即派福康安為大將軍,率領滿、漢、蒙、藏官兵約1.7萬餘人,由四川與青海兩路入藏,次年(1792年4月),福康安率先抵達拉薩。5月即將侵入西藏的廓爾喀人全部驅逐出境,6月,清軍深入廓爾喀境,打敗了廓爾喀人的反攻,直逼加德滿都,廓爾喀國王乃數次派人至軍前乞降。8月28日,福康安接受了廓爾喀國王的投降,停止進兵,隨即清軍返回西藏。這時乾隆帝指示福康安,要他與八世達賴、七世班禪協商,對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進行一次徹底整頓,“將來撤兵後,必當妥立章程,以期永遠遵循”。福康安經過札什倫布寺時,向七世班禪說明了乾隆帝的旨意,回到拉薩後,也將乾隆帝的聖意告訴了八世達賴。強白嘉措即表贊成,答稱:“衛藏諸事上煩大皇帝天心,立定法制,垂之久遠,我及僧俗番眾感切難名,何敢稍有違拗,將來立定章程,惟有同駐藏大臣督率噶倫及番眾等敬謹遵照,事事實力奉行,自必於藏地大有裨益,我亦受益無窮”。於是就產生了有名的《欽定章程》二十九條。

《欽定章程》涉及到西藏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各個主要方面的重要內容,它體現了清朝治理西藏的全面措施,從此清朝對西藏的治理進入了全盛時期,對安定西藏社會秩序、發展社會生產力,均起到了良好作用。

《欽定章程》經乾隆帝批准實施,八世達賴極為高興,於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與駐藏大臣商議後,決定減免或豁免百姓交納的賦稅,對窮苦百姓優加撫恤,並將自己住所所積存的布施銀3萬兩獻出,散給百姓修補房屋,購置口糧籽種,使其各勤農業,有所棲止。乾隆帝得知八世達賴所作的善事後,倍加讚賞:“達賴喇嘛此舉甚合朕意”。指示駐藏大臣松筠、達松“毋庸出其已資”,由國庫撥給白銀4萬兩,撫恤衛藏百姓。

金雞年(1801年),在拉薩給七世班禪授比丘戒。
八世達賴於藏曆第十三繞迥之木鼠年(1804年,清嘉慶九年)在布達拉宮圓寂,時年49歲。

八世班禪

鹹豐十年(1860年)十月初二日,為八世班禪坐床典禮之日,攝政呼征阿齊圖克圖和駐藏幫辦大臣恩慶前往扎什倫布寺主持,清文宗也派理藩院司員2人,前往扎寺責送“敕書”,“賞品”等件。並賞賜白銀一萬兩,作為坐床經費。

“坐床”之日扎寺全體僧侶官員齊赴貢覺林夏宮,迎請八世班禪赴扎什倫布寺,坐床大典在扎寺日光殿上舉行,攝政,駐藏幫辦大臣,噶倫以及扎寺全體僧侶官員共千餘人參加了坐床典禮。八世班禪在未登寶座之前,先面向東方,跪接了清朝皇帝的“敕書”及禮品等,然後向東方行了跪九叩首禮,向皇帝表示“謝恩”。禮畢,才登上寶座,接受了攝政,駐藏幫辦大臣,噶倫以及扎寺僧俗官員南大的哈達和禮品。扎寺即在日光殿上舉行了噶卓,表示祝賀。

十月初七日,為八世班禪受沙彌戒之日。受戒儀式在扎寺經堂內釋迦卓尼佛像前舉行。由攝政爵征阿齊圖呼圖克圖擔任受戒堪布,一切按喇嘛教規定,圓滿完成。

八世班禪受沙彌以後,經駐藏大臣呈請文宗教批准,任命噶青羅布藏丹巴堅參為八世班禪的經師,“留心教習經典”,並賞給諾門罕名號。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八世班禪年滿二十一歲,到了受比丘戒的年齡。扎什倫布寺決定,由普覺活佛擔任授戒堪布。四月十五日,授戒儀式在扎什倫布寺的益格穹曾殿上舉行,噶廈特派蘇本堪布作為代表,駐藏大臣也派代表,同來扎寺送了禮品,表示祝賀。八世班禪受了比丘戒以後,對宗喀巴創立的格魯派的教義並不用心學習,他感興趣的是“經教”的教義,因此引起扎什倫布寺的喇嘛,特別是鐵桑林扎倉的全體喇嘛的反對。據八世班禪的藏文傳記載,經扎寺扎薩喇嘛一再解釋,一場風波才告平息。對於這次事件,《清實錄》中也有記載:“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駐藏辦事大臣松桂奏:班禪額爾德尼惑習紅教,現令具結改悔。得旨,著隨時察看,妥慎處理”。
八世班禪自受了比丘戒以後,身體就不很健康。從清光緒六年(一八八0年)起,就經常不在扎什倫布寺居住,多在藏北甲措地方的溫泉沐浴,治療疾病。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八世班禪病情加重,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扎寺僧官請他回到扎什倫布寺治病,他不願回寺,而於是年五月初六日,由溫泉移居到托布加(xi)卡,在他的故居養病,但病勢日益沉重。延至七月十五日逝世,只活了二十七歲。八世班禪逝世時身邊只有蘇本、森本、卻本三大堪布,他們立即派人前往扎什倫布寺,向扎薩喇嘛報告了八世班禪逝世的經過。扎薩喇嘛立即率領扎什倫布寺的僧俗官員數百人前往托布加(xi)卡,用黃轎把八世班禪的遺體運回扎什倫布寺,防腐以後,供奉在則加神堂裡面,供扎什倫布寺所屬的寺廟喇嘛與宗(xi)百姓前往祭悼(藏語叫做“冬加”)。同時派人前往拉薩,向十三世達賴喇嘛、攝政、駐藏大臣報告了情況,請駐藏大臣向清朝皇帝轉奏。又請十三世達賴喇嘛寫了一篇文告,祝願八世班禪早日“轉世”。在扎什倫布寺和拉薩三大寺向全體僧眾熬茶、放布施,每人給藏銀一兩。又給西藏、西康、青海各地九百七十七個寺廟的四萬八千三百四十二名僧眾熬茶、放布施,每人布施藏銀五錢。十三世達賴、攝政和駐大臣等接到報告後,由噶廈派遣拉恰、噶喜台吉,堪布更登達丹等人前來扎什倫布寺,向八世班禪的遺體致祭,獻了千燈供養。

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十一月,清朝政府派駐藏大臣色楞額“往奠班禪額爾德尼,賞銀五千兩治喪,及妝蟒緞、哈達等物,並御用蜜蠟念珠一串、沉香朝珠一盤、經一卷、傳諭札薩藏頓柱將藏內一切事宜敬謹代辦”(見《清實錄》)。陪同駐藏大臣來扎什倫布寺的,還有噶倫多喀娃。

按過去舊例,班禪遺體要造一座金塔盛殮。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金塔落成,即將八世班禪的遺體移入金塔之內,供養在扎什倫布寺嶺則金殿內。清朝政府發了一道“上諭”:“班禪額爾德尼為後藏喇嘛僧眾表率,深諳經典,闡興黃教,現徒眾修理金塔工竣,於四月初八日入葬金塔,詢屬祥瑞,朕心甚為暢慰,念切殊深。著加恩賞給白哈達一個,念珠一串,用副追念勤奮喇嘛之至意。特此交色楞額轉飭該徒祗領,獻於班禪額爾德尼金塔之前”。

六世班禪

南木林縣六世班禪

羅桑貝丹益西(1738—1780年),第六世班禪額爾德尼。
清乾隆三年,藏曆第十二饒迥陽土馬年,公元1738年,十一月,羅桑貝丹益西轉世於後藏襄扎西孜(位於今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境內)地方。據史料記載:羅桑貝丹益西之母得珠勝夢兆,而孕此子。降生之年,麥穗三岐,孩而白麗,眾相俱足。孩時,喜玩法器,痛惡菸酒,手持書卷,則命家人環坐,似法師之說謁,父母因事赴藏,與“靈童”制就綠袍貂帽,哭而不依,改作黃,乃始服之。不久,經誦經降神,高僧大法們四處尋訪五世班禪轉世“靈童”。當他們得知襄扎西孜有一“靈童”後,便派卓尼羅桑曾最攜帶前世班禪法物,借沐浴之名,往該地密訪。靈童見客,即呼羅桑扎巴(卓尼之法名),驚異逾恆,又以法物試之,屢取不爽”。經報告藏王及各大寺廟高僧,呈請欽差大臣轉奏中央政府允準。乾隆六年(1741年),被定為六世班禪,迎入扎什倫布寺“坐床”,內外蒙古王公,青藏各地方官員均派遣代表頂禮供養。鏇即,五世班禪“靈童”延師學經,從大德昂旺向巴,為之受格隆戒(居士戒),清延派使頒聖愉,賜珍物多種。九年(1744年)九月,承羅桑澤巴堪布受沙彌戒,賜法名羅桑貝丹益西桑布。

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妄圖發動叛亂,被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覺查正法。可惜兩大臣賡遭戕害。這時六世班禪雖年僅12歲,尚未親政,可是他立即派人前往拉薩慰問駐藏官員等,送去了大米白面藏香白銀等諸多物品。次年,新任駐藏大臣班第、那木札爾等人抵拉薩後,他又派員前往歡迎祝賀,並再次贈送了大量禮品,表示了他親近祖國,傾心中央政府的誠意。在此後的幾年裡,六世班禪得到了七世達賴格桑嘉措及章嘉國師若必多吉親授之密法管灌頂,比丘戒和時輪金剛大灌頂。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初,七世達賴圓寂,六世班禪極力抑制悲痛之苦,努力地處理好善後事宜。他獻出赤金7千兩,邀請尼泊爾工匠8人襄建靈塔,並親將遺體安放塔中。以後七世達賴轉世“靈童”被認定後,他又為之剃度授戒,舉行“坐床”典禮。培育教誨等等,為聞揚黃教,普渡四方,為安定西藏地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受到了清延的表彰,向他頒敕了重230兩的金冊13折和重208兩金印一方,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著“班禪額爾德尼之印”。三十九年(1774年),英唐東印度公司與不丹發生戰爭,不丹首領請求六世班禪從中斡鏇調解。可是,英國駐印總督哈斯汀士不顧班禪一再抗議,利用這一機會擅自闖入扎什倫布寺。大師曉之以理,強調不丹是中國的潘屬,西藏屬中國領土,一切要聽從中國大皇帝的命令辦事。對英人提出的欲與西藏建設外交聯繫,英藏自由通商、在拉薩設立“使領館”等等要求,一概加以拒絕,迫使其怏怏狼狽而去。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班禪大師在國家升華空前統一,民族關係道洽重熙這一大好形勢下,決定奉命入京朝覲,為弘曆皇帝70生辰祝壽。翌年七月二十七日,班禪大師等歷經一年征程終於抵達熱河行宮,拜謁了弘曆皇帝,敬獻了吉祥哈達金佛銀曼禮黃金、各種珍稀動物皮毛等大量祝壽禮品。六世班禪欲“跪請聖安、上親扶起,”用藏語說:“上師不必磕頭”“長途跋涉、必感辛苦”。答:“遠叨聖恩,一路平安”。在熱河期間,弘曆皇帝為班禪在避署山莊的萬樹園舉行了四次大型野宴,燃放觀火戲(焰花),舉行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相撲、雜技、賽馬等文藝活動。為大師的到來,還於東宮的清音閣(大戲樓)連續演戲10日。大師也在須彌福壽之廟拈香,為弘曆皇帝施無量壽佛大灌頂,並為皇室眾成員和蒙古各王公摩頂等。

八月七日是乾隆70壽誕,他又偕章嘉國師及堪布前往祝壽,獻八寶七供和長壽畫像81張,並致祝詞。
同年八月底,大師離開熱河抵達北京,駐錫西黃寺。他暢遊了大前門,熙和園昆明湖萬壽山,朝聖了雍和宮、白塔寺、玉皇寺以及仿西藏建築風格修建的香山宗鏡大昭之廟(又名昭廟,專為六世班禪來京修建),進行了一系的弘法援戒,為國為教禱祈,為擅香釋迦寺開光誦經,向弘曆皇帝傳援六臂金剛儀軌等等佛事活動。十月二十三日,班禪大師不幸突染天花,帝聞訊甚為關注,速派御醫往診並親臨問侯,送來貂皮大氅,皮褥等物,按日詢問病情。十一月一日下午四時,六世班禪圓寂於北京黃寺,享年43歲。

次年二月十二日,根據衛藏各大堪布的懇求,諭準班禪靈塔自京啟運入藏奉安,儀仗馬隊前導,帝親至黃寺拈香祭送,命理藩院尚書博清額為駐藏大臣率轎夫六十名,把總二員,護送舍利金龕回藏,供養於扎什倫布寺增嘉大殿。

六世班禪羅桑貝丹益西進京朝覲,是清代中葉民族關係史中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他來到內地後,通過祝壽講經、傳佛、援戒(包括皇帝援戒)及參觀訪問等一系列活動,客觀上起到了加強西藏地方與清中央政府的聯繫,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積極作用。為了緬懷他的功績,諭旨特令於西黃寺內建“清淨化卻塔
”院。

五世班禪

南木林縣五世班禪

羅桑益西貝桑布(1663—1737年),第五世班禪額爾德尼。清康熙二年(藏曆年第十一饒迥水兔年,公元1663年)七月十五日,生於後藏托布加(xi)卡(今土布加鄉)的竹倉家。父名索朗旺扎,母名澤丹普赤。經高僧蘇本·羅桑丹增等攜前輩班禪遺物,羅桑益西屢指不爽,終被選擇認定。於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正月初三日迎至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坐床”,同時布施4000餘僧及青、康各地僧侶,拜格西羅丹為師。次年,玄燁帝派遣的使臣到達扎寺看望五世班禪,並頒敕書,禮品表示祝賀。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年屆8歲的班禪,前赴拉薩師事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受沙彌戒,得法名羅桑益西貝桑布(簡稱羅桑益西),回扎寺後,就任大法台,宣釋經義。數年後,清延派官赴藏,邀請五世班禪入京弘傳佛法,由於尚未出症診,他只好上呈請辭,求準在藏學法祈禱。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五世達賴圓寂拉薩,掌管西藏政務的第巴·桑結嘉措偽言達賴“入定”,秘不發喪達10數年之久,時值五世班禪已到法定受戒年齡,無奈只好打破常規,特聘扎什倫布寺阿巴扎倉堪布貢覺堅贊授比丘戒。

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從孫拉藏汗繼承了西藏地方統治權後,與第巴·桑結嘉措關係日益惡化,不久兵戎相見,幾經班禪從中斡鏇調解,幸告平息。可是好景不長,不久二人再次交戰,桑結嘉措被珠。拉藏汗為了進一步統治西藏和左右蒙古諸部,廢掉了桑結嘉措所立六世達賴倉央喜措,另立了自己的非婚子一說某乞丐之子為“六世達賴”。

拉藏汗所立的“六世達賴”雖經清朝和班禪的批准和認可,但是卻遭到了藏、蒙族各地、各階層僧俗民眾,特別是西藏三大寺上層人物的堅決反對和抵制,拉藏汗和三大寺上層人物彼此爭說討奏,人心浮動,事達一觸即發的地步。為穩定動盪的局勢和安撫廣大僧俗民眾,請中央政府除了先後派遣內閣學士拉都渾率青海眾台古之使赴藏查驗益西嘉措是否五世達賴轉世“買童”和派遣大臣赫壽往藏“協同拉藏汗辦理事務”外,於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又首次正式冊封羅桑益西“班禪額爾法尼”稱號,賜給金冊金印,要他協助拉藏汗管理好西藏地方事務,旨在通過抬高班禪的宗教地位,在西藏一旦發生緊急情況下,避開有爭議的“六世達賴”益西嘉措,改由清朝正式冊封的五世班禪來主持格魯派事務。班禪的宗教地位從此得到了清朝的確認,歷世班禪都必須報經中央政府的冊封,也成為是制。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七月,蒙古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調兵6000餘人,打著保護黃教利益的旗號,進兵西藏。八月,拉藏汗與策凌敦多布(策仁頓珠)率領的準部發生火併,互有傷亡。班禪大師立即約同甘丹赤巴一道,來往於兩軍對壘之間,穿梭調解,歷時一個月,備盡辛勤。十月策凌敦多布拒絕了班禪的停火呼籲,率兵攻陷拉薩,殺拉藏汗等人。搶劫寺院,佛殿的貴重財物,毆害市民,劫難持續了3天之久,拉薩城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這場災難中,五世班禪雖然多次現身說法,與之交涉,規勸準噶爾官兵不要殺生毀寺,要重慈悲、因果,力保拉藏汗父子性命。可是準軍並未接受大師善意規勸,依然我行我素,縱然班禪大師用盡渾身解數,仍毫無結果,他只好悲憤交加歸返後藏本寺。

次年(公元1718年)清政府在得悉拉藏汗被殺,西藏地區陷入一片災難和混亂之後,為了穩定西藏一整個西南邊防要地,清延先後兩次對西藏用兵,於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八月,清大軍順利抵藏,擒殺叛將5名(策凌敦多布逃亡),監禁百餘名。九月,玄燁帝在派兵驅除了入侵西藏的準部策妄阿拉布坦勢力後,應西藏三大寺和廣大僧俗民眾的籲請,諭令平逆將軍延信率重兵將早已尋覓到並暫時安置在青海紅山寺的七世達賴格桑嘉措護送至拉薩。當月十五日,舉行了隆重的“坐床”儀式,五世班禪專程往赴前藏,在布達拉宮為之授沙彌戒,賜法名格桑嘉措。以後又為他授了比丘戒。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西藏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爭奪權勢的鬥爭,噶倫阿爾布聯合隆布鼐、扎爾鼐,在大昭寺殺了首席噶倫康濟鼐。噶倫頗羅鼐於後藏聞訊立即起兵為康濟鼐報仇,歷經周折,終於攻入拉薩,拘拿了3位內訌首領等人。事後,清延敕封頗羅鼐為郡王,同時為了防止意外,將七世達賴移居西康惠遠廟,重兵把守護衛,詔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到拉薩,主持全藏黃教事務。清延還將日喀則以西,一直到阿里的地方悉歸五世班禪管轄,出於緩和前後藏地方之間矛盾的因素,以西藏內部團結為重,班禪大師只同意管轄彭措林、拉孜、昂仁3個宗。從此,班禪系統的“拉章”(寺廟機構)有一部分屬民及轄區,直接歸清朝政府領導,受駐藏大臣監督,而不為前藏地方政府管理。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班禪奉諭選派大德繞江巴·益西班覺、拉讓巴·益西嘉措等入京弘法。而他本人由於年事已高,更虔誠於廣度僧伽(總計授比丘戒者16893人、授沙彌戒者13380人、善知識者414人。)勤事著作,名聞遐爾。

乾隆二年(藏曆第十二饒迥陰火蛇年,1737年)八月初,一生力主維護多民族團結的五世班禪圓寂於扎什倫布寺,享壽75歲,法身寶塔,現藏於該寺中殿內。

西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