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那縣

錯那縣

錯那縣是西藏山南地區下轄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端,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位於東經91°28′-94°22′、北緯26°25′-28°27′之間。東接印占珞瑜地區,西鄰不丹,南與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全縣面積34979平方千米(實控面積約10094平方千米)。錯那縣擁有拿日雍措、古沙棘林、勒布溝等風景名勝。2013年,錯那全縣完成生產總值35619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2827萬元、本級財政收入129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39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986元;完成稅收收入2182萬元。截至2010年,錯那縣轄1個鎮、5個鄉、4個民族鄉、1個街道,總人口15277人。

基本信息

建置沿革

錯那縣錯那縣

錯那藏語意為“湖的前面”。

吐蕃王朝時期,錯那一帶屬約茹所轄。

元朝時屬扎由瓦萬戶府領轄。

約公元14世紀,帕竹地方政權在錯那建宗。

民主改革前,錯那宗屬洛喀(山南)基巧管轄,而門隅的大部分地區則在20世紀上半葉中印戰爭後一直被印度非法侵占。

1959年5月5日錯那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山南專區(地區)管轄至今,縣府駐錯那。

1959年成立雪下鄉、覺拉鄉、扎洞鄉、吉松鄉、卡達鄉、庫局鄉、曲卓木鄉、廓麥鄉、蘭普鄉、洞嘎鄉;1959年勒布區建區(區公所駐地麻瑪鄉,西邊和南邊與不丹接壤,為中國門巴族主要聚屬區),建區時轄麻瑪鄉、貢日鄉、勒鄉、色木鄉、吉巴鄉5個鄉。

1962年5月從江孜地區劃歸山南地區。

1962年6月覺拉鄉、扎洞鄉、卡達鄉由隆子縣劃歸錯那縣。

1970年,覺拉鄉、扎洞鄉、卡達鄉、洞嘎鄉、廓麥鄉、蘭普鄉、麻瑪鄉、貢日鄉、勒鄉、色木鄉、吉巴鄉建公社,1988年復改鄉。庫局鄉於1970年改公社,1987年復改鄉。曲卓木鄉於1969年改公社,1987年復改鄉。雪下鄉於1970年改錯那公社,1988年改鄉。吉松鄉於1970年改青山公社,1988年復改吉松鄉。

1997年,面積34872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被印度非法占領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地區),實際控制面積10405平方千米,1個區(勒布區),14個鄉(錯那鄉、覺拉鄉、扎洞鄉、吉松鄉、卡達鄉、庫局鄉、曲卓木鄉、洞嘎鄉、蘭普鄉、廓麥鄉等),68個村。

2000年,錯那縣轄1個鎮、5個鄉。

2004年轄1個區公所,14個鄉,67個村。

2005年轄:錯那鄉、覺拉鄉、扎洞鄉、吉松鄉、曲卓木鄉、卡達鄉、庫局鄉、洞嘎鄉、蘭普鄉、廓麥鄉、勒布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錯那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端,喜瑪拉雅山脈東南,東接印占珞瑜地區,西鄰不丹,南與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縣城所在地海拔4380米,距拉薩400千米,澤當220千米。全縣邊境線長268千米,其中與印度的邊境線長213千米,中不邊境線長55千米。面積34979平方千米,包括印占“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地區,現實際控制面積約10094平方千米。縣中心位於東經91°57'55",北緯27°59'53"。

氣候

喜馬拉雅山脈橫貫錯那境內,南部印占區屬亞熱帶山地半濕潤、濕潤氣候,中北部喜馬拉雅山區屬於高原性高寒氣候。年日照時數2589小時,年無霜期僅42天,年降水量384.3毫米。年平均氣溫-0.6℃,常年天氣寒冷,是典型的高寒縣。錯那縣的氣候大致可分為喜馬拉雅山南麓亞熱帶山地半濕潤、濕潤氣候和喜馬拉雅山北麓高原性高寒氣候兩類。前一類的特點是濕潤多雨,日照時間短,旱雨季不分明;後一類則乾旱少雨,日照時間長,終年寒冷,冬春多大風天氣且常有雪災。暖季短促而潤涼,多降雨,晝夜溫差小,最熱月平均氣溫7.8℃,極端最高氣溫18℃(2007年9月3日);冷季漫長而酷寒,多風雪,晝夜溫差大,最冷月平均氣溫-10℃,極端最低氣溫-37℃(1981年12月20日)。

地形

錯那縣錯那縣

錯那縣屬藏南山原湖盆谷地中的喜馬拉雅區。地勢北高南低,相對高差7000多米,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18米。康格多山以北為高原山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以南地區海拔遞減。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錯那縣有大大小小不少的湖泊,拿日雍措是西藏錯那縣最大的湖泊,總面積58.33平方千米。

礦藏資源

截至2013年,錯那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沙金、炭、鐵、錫、鉛、鋅、銻、粘土、磷等十餘種,蘊藏量上萬噸。

動物資源

截至2013年,錯那縣的野生動物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一類動物有:孟加拉虎、金錢豹、雪豹、小熊貓、藏野驢、野牛等;二類動物有:獼猴、棕熊、黑熊、禿鷲、岩羊、狐狸等,此外,還有貝母雞、野雞、蛇、黃羊等。

植物資源

錯那縣錯那縣

截至2013年,錯那縣擁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大高等植物門類。其中,有國家保護樹種,一、二類商品木材數十種,還生長著素有“錯那箭竹”之稱的大量成片竹林。錯那的藥用植物就有幾十種。主要藥材有黃連、天麻、紅景天、五味子、蟲草、貝母、黃芩、當歸、黨參等;野果類有:木瓜、山丁子、獼猴桃、山核桃、杏桃、草莓、薔薇果、枸杞、沙棘、花椒等。

政治

領土紛爭

錯那縣錯那縣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參加的解決西藏問題的"(印度)西姆拉會議"上,英方代表亨利·麥克馬洪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線線作為界線,炮製了一條新的印藏邊界線,將中國藏南約9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劃歸英屬印度。麥克馬洪又利誘西藏噶廈的代表,背著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並不知道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廈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廈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歷屆中國中央政府對麥克馬洪線也未予承認。所以,這是一條非法的邊境線。1997年,錯那縣面積34872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被印度非法占領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地區),實際控制面積10405平方千米。

領導班子

職位
名字
錯那縣委書記
余勝能
錯那縣長
布多
錯那副縣長 周飛
錯那副縣長

楊耀賢

錯那政協主席 扎西巴珠
錯那政協副主席
羅布頓珠
錯那政協副主席
白瑪次仁
錯那縣委常務副書記
呂金波
錯那縣委副書記、縣人大主任
牛堃
錯那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群旦
錯那縣宣傳部部長
索朗德吉
錯那縣縣委組織部部長
旦增貢布
錯那縣政法委書記、公安局局長
張玉濤

(以上信息更新於2014年)

經濟

綜述

2013年,錯那全縣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本級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完成35619萬元、52827萬元、1294萬元、5339萬元、5986元;完成稅收收入2182萬元;一產、二產、三產產值分別完成1998萬元、17415萬元、16206萬元。

第一產業

2013全年糧油總產量4562噸,糧經飼比例調整為59:12:29。新生仔畜34251頭 (只、匹),成活率94.1%;出欄牲畜32594頭(只、匹);改良黃牛1131頭。重點區域植樹造林和義務植樹造林5666.6畝,植樹24萬株,樹苗成活率達到95%以上,完成人工種草1000畝。沼氣使用良好,產氣率達到98%以上。

第二產業

2013年錯那縣第二產業增加值18123萬元,比2012年增長8.7%。全縣6家砂石廠依託項目建設。19家農牧民施工隊參與項目建設,完成92個大小項目建設任務。規範14家礦業公司的探礦行為。完成了縣城地熱1228米的鑽探任務。

第三產業

2013年,錯那縣共接待遊客8886人次,創收519.805萬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63%、57.3%。累計註冊個體工商戶556戶,註冊資金13819萬元;註冊私營企業26戶,註冊資金5616萬元;登記註冊內資企業24家,註冊資金達3279.53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3,錯那縣共有1所中學,8所國小(包括7所完全國小),以及11處教學點。2013年,錯那縣政府從本級財政安排10萬元,用於中國小教學質量獎,統籌整合各類資金50萬元,用於資助符合相關條件的農牧民子女上大學。全縣共有191個大學生享受該政策,兌現補助資金952650元。

醫療衛生

錯那縣醫療技術設備落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高級職稱一個沒有,轉院率和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2014年年底,實現14個行政村有衛生室、每個街道辦事處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配備醫護人員,實現出生嬰兒死亡率和孕婦死亡率雙下降。

基礎建設

2013年,錯那縣投入資金52827萬元,實施了卡達覺拉油路、卡達防洪堤、“三房”建設、鄉鎮業務用房、地熱供暖物探等工程項目;投資11899萬元於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25萬元,實施了7個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22個邊境村村民小組活動場所建設、58戶弱勢群體危房改造。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錯那縣共有1個國家級文化遺產和4個自治區級文化遺產,錯那縣爭取到了1418萬元的維修資金,分別對興瑪寺、扎洞寺進行維修;並且將投入60萬元修建門巴族特有戲曲阿吉拉姆創承班。錯那縣形成了擁有20餘人的文藝演出團,截至2014年,文藝演出團面向農牧民民眾共進行文藝匯演45場。

交通

錯那縣錯那縣

2014年,錯那縣籌措各項資金,實施了卡達、覺拉油路,庫局鄉改線公路正在順利推進。農村通車公路里程達到了655.403千米,基本實現了村村通。10個鄉(鎮)和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其中7個鄉(鎮)通油路,鄉鎮通油率和行政村暢通率分別達到70%、100%。

歷史文化

門巴戲

門巴藏戲門巴藏戲

門巴戲是門巴族戲曲劇種,流行於喜馬拉雅山東南坡門巴族聚居區,即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勒布區。因為它直接採用藏戲的藏文劇本,所以民間稱之為“門巴拉姆”,即門巴藏戲。相傳18世紀末,強巴克龍從拉薩帶回一部《諾桑王子》的藏文本劇本,由此門巴戲開始在勒布流傳。

門巴文化

門巴族主要聚集在西藏東南部的門隅、珞瑜北境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和巴迦西仁河谷,以及帕隆藏布江南岸的排龍山區(現為印占區)。“門巴”這一族稱,既是門巴族的自稱,也是他稱,意思是“居住在門隅”。

特產

勒布木碗:是將樹根砍成球狀,曬半乾,經高溫煮過,再曬乾,才能製作。

竹編:勒布竹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筐、簍、席、篩、盒、桶、枕、勺等。

卡達藏刀:主要靠手工製作,刀殼、刀把分別為純銀、銅製作。

風景名勝

寺廟錯那縣有10座,分屬 紅教 、 白教 、 黃教 、花教和布東教等多種教派。其中以 覺拉寺 、 達旺寺 (印占)、貢巴子寺、 扎同寺 、 卡達寺 為主。 拉康 1個,佛塔1座,分布於全縣各鄉(鎮)處,分屬紅教、白教、黃教、花教和布東教等多種教派。
拿日雍措 是錯那縣最大的湖泊,位於縣城北20千米,東徑91°9′,北緯28°30′的拿日雍措,總面積58.33平方千米。拿日雍措湖藏語意為“湖的前面”,距 澤當 180千米,距縣城36千米。有“達桑洞藏”和水葬台。“達桑洞藏”洞深達十幾米,洞內有一處 溫泉 常年不間斷。
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 曲卓木鄉 政府的所在地,有一片天然古沙棘林。經過考證這裡的沙棘林有800多畝,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曲卓木鄉一帶,沿娘姆江河谷分布著大約2000多畝的古沙棘林,沙棘林最高約15米,樹圍最粗4.5米。曲卓木鄉的沙棘王林,每一棵沙棘樹都有著上千年的生長歷史,是 中國 乃至 亞洲 沙棘之最。錯那的這片千年古沙棘林,屬於野生柳葉沙棘林,當地人稱為“拉辛”,藏語為神魂樹,即魂魄依附的樹。 千年古沙棘林
勒布溝 是錯那縣境內 康格多山 南側的一個 風景區 ,中國 少數民族 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

著名人物

倉央嘉措是西藏的詩僧,1967年以六世達賴喇嘛的身份被迎請至布達拉宮。倉央嘉措1683年出生於門隅。1685年至1697年,他居住在錯那。

旅遊概況

錯那縣位於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喜瑪拉雅山脈東南,東接印占洛隅地區,西鄰不丹,南與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區的重要邊境縣之一。全縣邊境線長268公里,其中與印度的邊境線長213公里,中不邊境線長55公里。全縣總面積34979平方公里,包括印占“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地區,現實際控制面積約10094平方公里。縣城所在地海拔4380米,距拉薩400公里,澤當220公里。年平均氣溫-0.6℃,極端最低氣溫-37℃,全年無霜期僅有42天,常年天氣寒冷,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自然災害頻繁,尤以雪、洪、霜災尤為突出,是典型的高寒縣。

全縣轄1鎮1處9鄉2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55個村民小組,居住著藏、漢、門巴、回等民族。全縣總人口14879人。我縣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要產業的半農半牧縣,現有耕地面積2.23萬畝,草場面積530萬畝,森林面積36.6萬畝。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蕎麥、豌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籽。牲畜主要有氂牛、黃牛、綿羊、山羊、馬、豬等。

錯那縣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尤以生態、邊境、門巴族民俗極為豐富,景點分布於全縣各鄉(鎮),因其地處邊境、高寒,旅遊資源特點特點鮮明,發展潛力巨大,其主要旅遊資源的優勢突出表現在: 一是自然景觀方面:1勒布、浪波生態旅遊資源,2、邊境旅遊資源。3、曲卓木嘎廈沙棘林旅遊資源。4、縣城溫泉。5、神山神湖。二是人文景觀方面。錯那縣現有寺廟10座,拉康1個,佛塔1座,分布於全縣各鄉(鎮)處,且教派不一,有紅教、白教、黃教、花教、布東教等多種教派。在各寺廟中,尤以覺拉寺、達旺寺、貢巴則寺、扎洞寺、卡達寺最為著名,受教派不一的影響,各宗教場所建築風格不同,各具特色,而且目前保持完好,室內壁畫精美,文物眾多,是旅遊觀光、了解藏傳佛教的重要場所。三是亞瑪榮物資文化交流會旅遊資源。亞瑪榮物資交流會由民間自發組織形成,一年召開三次,分別在藏曆的5月、7月、11月召開,尤以7月規模最大,前來交易的商販主要有不丹、印度和境內西藏各地的商人,也有藉此貿易前來觀光旅遊的遊客。由於62中印戰爭,亞瑪榮物資交流會被迫中斷,時隔31年後,我們在1993年起恢復了來瑪榮物資會。四是旅遊產品方面。錯那縣旅遊品種繁多,主要有覺拉、卡達的氆氌、卡墊、藏刀、糌粑桶、酥油桶、藏被;勒布、庫局鄉的木碗、民族服飾、竹編製品以及種類繁多的藥材等。

這裡有深藍的,聖潔的康格多雪山,旖旎的邊塞原始森林,還有獨特的門巴民俗風情,既是情歌王子六世達賴倉央加措出生的聖地,又是與印度士兵零距離接觸的地方,不僅風光優美,而且盛產木碗、竹器、藏刀、茶葉等特色手工紀念品,是西藏最近的邊境原始生態旅遊區和西藏唯一的全國紅色旅遊精點景區。

勒布基本情況介紹

勒布位於錯那縣西南方向,距縣城約40公里,國土面積1365平方公里。下轄四個門巴族民族鄉,現有人口623人,絕大多數為門巴族民眾。門巴族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也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門巴族獨有的民族風情。門巴族主要聚集在西藏東南部的門隅、珞瑜北境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和巴迦西仁河谷,以及帕隆藏布江南岸的排龍山區(現為印占區)。“門巴”這一族稱,既是門巴族的自稱,也是他稱,意思是“居住在門隅”。門巴族的木器有木碗、木桶、木盆、木箱、木櫃、木床、木桌、馬鞍和駙鞍,其中尤以木碗的社會需求量最大,它是門巴族和藏族農、牧民最喜愛的飲食器具。精緻的木碗還是高級手工藝品。封建領主要求門巴族農奴工匠將木碗以低壓差賦。竹器編制在門巴族民眾中十分普遍,竹器種類繁多,有筐、蔞、席、篩、 盒、桶、碗、勺等。門巴族人民的吃、穿、住、家具、語言、結婚、喪葬等都有其獨特的風俗。

沿途主要地點及公里里程:

錯那縣城至勒鄉色木扎全程62公里,其中縣城至丁丁拉(地名,油路止此)7公里,丁丁拉至勒布辦事處33公里,縣城至勒布辦事處40公里,辦事處至勒鄉鄉政府駐地13公里,鄉政府至色木扎4公里。整條線路路面除縣城至丁丁拉為油路外,其餘均為沙石路面。

沿途主要景點介紹:

從縣城出發往西南方向行駛,首先進入眼臉的景點是高原草場風光;駛過丁丁拉山,沿途多處可見高山湖泊,高聳入雲、終年不化的雪山;翻過5000米的博拉山口,車輛便一路下行,盤山而下,便從多風、寒冷、乾燥的喜馬拉雅山北麓半乾旱季風氣候帶進入到濕潤、溫暖、多雨的喜馬拉雅山南麓亞熱帶山地半濕潤、濕潤氣候帶,也進入了平均海拔僅有2900米、年均氣溫10.04℃ 、年降水量在960毫米以上的勒布辦事處。

在短短40餘公里的沿途中,高山林立、山高路陡、公路盤繞,從荒涼走向綠綠蔥蔥,從高原走進原始森林,真正體驗一山四季、各季領風騷的獨特風景。夏季的勒布鳥語花香,冬季的銀裝素裹,一條釀姆江貫穿全境,氣勢磅礴流往印度。沿江兩岸山高路窄,地勢險要,峰戀重疊,行雲飛瀑,造就了各種旅遊景點,如有蓮花大師修行的神話,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傳說,有色木扎自然奇觀,等等。這些都領前來旅遊觀光的旅遊、駐足留步。

從縣城向西南方向行駛約36公里,便進入門巴族民眾生產生活區,可參觀獨具特色的門巴族民居。勒布也是我縣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自然的領氣養育了勒布門巴族,給予了門巴族人無比的智慧。“門巴”藏語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幾千年的生活習俗,形成了門巴民族獨有的民族風情,如吃、穿、住、生活用品、語言、婚喪等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並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門巴文化。勒布民族的木碗、竹編獨具特色,卡達的藏刀和卡墊做工精細,技藝精湛,都是旅遊者十分青睞的紀念品,在全區享有盛譽。在整個勒布溝,可領略門巴民族風情;往南距辦事處所在地3公里處,通過山計大橋(橋名),向北步行100餘米,可參觀62年反擊戰總指揮張國華同志的前線指揮部;返回後便到達勒布辦事處。

從辦事處出發,繼續向西南方向行駛約3.5公里處,可見一岩石上唐僧像,相傳是唐僧西行取經時經過此地,便留下其像;向前旅行至大石堡(地名)處,有時可見“無尾蛇”,因當地蛇不長、體粗尾短,取名“無尾蛇”,沿著娘姆江繼續往西行至勒鄉政府,沿途還可以見到從天而降、筆直垂下的瀑布、急流勇進的江水、海拔2800餘米的茶場等景點。

從勒鄉政府出發,沿著一簡易公路向後山行駛約5公里路程,再經過約20分鐘的步行,便進入色木扎,這裡景點眾多,主要有瀑布、看酥油燈、看水中彩虹、朝佛、蛇造形、男女生死器官、蓮花生八歲腳印、石狗、石馬以及鑽洞子檢驗人心好壞等等。

拿日雍措至肖站沿途旅遊景點介紹

拿日雍措是錯那縣最大的湖泊,位於縣城北20公里,東徑91°9′北緯28°30′的拿日雍措,總面積58.33平方公里。拿日雍措湖藏語意為“湖的前面”,距澤當180公里,距縣城36公里。進入冬季的拿日雍措湖面結冰厚達十幾公分,人可以經過湖面到達湖中央一小島上去玩耍,小島上還有一處較深的洞子,可以容納三到四個人在裡面休息,據傳說,在幾年前小島上有一位老阿媽一年四季,除冬天出來購物外,其餘時間均在小島上生活,似乎故意在躲避人間的喧囂,那種悠閒自在的生活,甚是讓人羨慕幾分,據說現在小島的這個洞還保依然保留著,隨著天氣逐漸變暖,在來年的四五月,湖面的冰逐漸融化,整個湖面尤如一面碧藍色的鏡子,只要是前往錯那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在此一留,與“她”一同合影留戀,並為之感慨!

從拿日雍措湖前行36公里,便到達錯那縣城所在地,在從縣城向東南方向行駛12公里,便可到達浪波鄉政府。浪波鄉是錯那縣另一個旅遊聖地。浪波位於錯那縣東南12公里處,是我縣主要的邊境鄉,有相當長的邊境線,同時也是我縣的重點牧業鄉。行經在浪波邊境線上,不但可以領略高山峽谷原生態景觀外,還可以體驗“達桑洞藏”和水葬台的重生與入死。“達桑洞藏”洞深達十幾米,洞內有一處溫泉常年不間斷,據當地人介紹,洞內的泉水對胃病有獨特的治療功效,在同一洞內的另一側,還有一處常年溫暖高達80℃ 溫泉,據說此外溫泉的對腰疼病和胃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另外在此地還可以與一河之隔的一線印度兵進行民間小額交易。

從東章瀑布沿著一條簡易公路前行9公里左右,便可到達肖站(地名)。在這裡可以與境外邊民進行小額民間貿易,與印度軍人握手合影,面對面的交談等等,同時還能夠欣賞邊境地區雪山、森林、湖泊、草原、牛羊相互映襯,共收眼底的迷人景色。

錯那千年古沙棘林

在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曲卓木鄉政府所在地,有一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天然古沙棘林。經過考證這裡的沙棘林有800多畝,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曲卓木鄉一帶,沿娘姆江河谷分布著大約2000多畝的古沙棘林,沙棘林最高約15米,樹圍最粗4.5米,十分壯觀。有關沙棘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古希臘時期,有些因長期征戰致傷致殘或者病弱的戰馬,被主人遺棄在荒野上,戰馬很有靈性,它們自動結群覓食,用群體的力量抵禦猛獸。不久奇蹟發生了,荒野上遊蕩的“病馬”,竟然個個都是膘肥體壯,毛皮閃閃發亮,人們驚詫之餘開始尋找發生奇蹟的原因,他們很快發現這些被拋棄的戰馬在荒野里的主食——沙棘。

沙棘還是生態經濟價值極高的果木,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根、莖、葉、花、果均可入藥,可以說是渾身是寶。沙棘果實酸甜,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有機酸、維生素,具有重要的醫療保健作用。沙棘果釀製的沙棘酒可清腦清心,沙棘油具有抗輻射、抗疲勞、增強機體活力的作用。沙棘葉可制茶葉,又是很好的牲畜飼料,適口性強,營養豐富,還能起到防病免疫的作用。

曲卓木鄉的沙棘王林,每一棵沙棘樹都有著上千年的生長歷史,可謂稱得上是中國乃至亞洲沙棘之最。錯那的這片千年古沙棘林,屬於野生柳葉沙棘林,當地人稱為“拉辛”,藏語為神魂樹,即魂魄依附的樹。據說舊時噶廈政府就曾派出看護員專門照看這片沙棘林。如今,鄉里也僱傭了一些當地民眾來保護這片千年古林。越來越多的旅遊者來到這裡,使之成為了山南錯那的一個旅遊亮點。

錯那森布扎聖地

勒布溝是錯那縣境內康格多山南側的一個著名的風景區,我國少數民族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這裡氣候宜人、物種豐富、山川秀美、鳥語花香,四季常青。相傳這裡還有蓮花生大師修行地的一處瀑布。在通往瀑布的密林中,隨處可見一處處的拜謁地,在絲絲落霧當中,仿佛受到了神靈的洗禮

主要商品

木材加工、油菜籽、手工藝品、採礦、氂牛、黃牛、綿羊、山羊、馬、豬、蟲草、麝香、黃連、天麻、紅景天、五味子。

潛在商品

砂金、泥炭、鐵、錫、磷、鉛、鋅、銻、粘土。

中印邊界爭端

中印邊界爭端
概述:整箇中印邊界全長1700餘公里(因未實際勘測,此數據只是大概數據,也有資料說近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
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
西線邊境爭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賽欽地區歸屬之爭。阿克賽欽是一塊被喀喇崑崙山崑崙山阿里高原環繞的盆地,自古以來就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屬於中國,直到五十年代印度人抗議中國通過阿克賽欽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國政府並不知道印度對這裡有領土要求。1951年前後,印軍趁我軍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占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碟木卓克附近約45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
中印邊境中段,印軍除了占領英國殖民主義者侵占的桑、蔥沙兩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烏熱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塊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兩地。這樣,印方在中印邊境中段共侵占我國約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平方公里,即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裡。
中印邊境東段爭端,是傳統習慣線與麥克馬洪線之爭。傳統習慣線在喜馬拉雅山南麓,以此線作為邊界,約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屬於中國;而麥克馬洪線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線線作為界線,將藏南土地劃歸印度。

西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