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地區

那曲地區

那曲地處西藏自治區的北部,位於東經84°55'至95°5'、北緯29°55'至36°30'之間。東鄰昌都地區,西靠阿里地區,南接拉薩、林芝、日喀則等地市,北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整個地區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懷抱之中,西邊的達爾果雪山,東邊的布吉雪山,形似兩頭猛獅,守護著這塊寶地。這片總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們常說的羌塘。

基本信息

概述

西藏自治區重要牧區。位於自治區北部,地處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轄那曲、巴青、比如、聶榮、索縣、安多縣、班戈、申扎、嘉黎、尼瑪10縣。面積4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30.66萬。地區行署駐那曲鎮是西藏北部交通樞紐。那曲地區東南部為外流水系,地形切割破碎,高山峽谷相間;西北部為內流水系,湖泊星羅棋布;南部以大中型湖泊為主;北部以小型湖泊居多,且多為鹽湖。著名大湖有納木錯色林錯當惹雍錯扎日南木錯班戈錯
那曲地區那曲地區

那曲鎮地處西藏中偏北 ,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 ,是西藏北部最大的城鎮 ,總人口約7萬。那曲,藏語意為“黑河”,當地人現在還經常稱這裡為黑河,黑洞為怒江的上游 ,河水呈黑色。那曲是從元朝蒙古軍隊的駐地發展起來的。這裡的居民有不少人具有蒙古血統 ,捲髮寬額 ,蒙古人種特有的眼褶也十分明顯。
那曲是藏北的交通樞紐 ,青藏公路由南向北貫穿 ,往東黑昌公路通到昌都(也就是川藏公路的北線), 往西是黑阿公路,一路到獅泉河的。
那曲鎮南距拉薩 338 公里 ,人口過萬 ,是藏北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也是那曲地區行署的駐地 ,那曲縣政府的所在地,位置十分顯要。藏北名寺孝登寺就位於鎮內。那曲的商店、旅館、銀行、郵電、醫院、學校等設施齊全。但由於長年處於大規模市政建設中 ,路況並不太好,坑坑窪窪 ,塵土飛揚。
那曲最美麗、最熱鬧的時候要數每年 8 月的黃金季節 ,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就在這裡舉行 ,除了牧民和商販雲集外,國內外的旅行者也紛至沓來。賽馬場就在那曲鎮南部。賽馬會期間 ,既能一睹藏北粗獷奔放的騎士風采 ,又能享受獨特的民俗旅遊服務,還可參與各項民間歌舞活動。
那曲地區 那曲地區在西藏自治區的位置

那曲多風沙 ,樓房較少 ,平房均由鐵皮覆頂 ,以抵禦秋冬季頻繁的冰雹。
那曲縣是純牧業縣 ,由於氣候嚴寒乾燥 ,蟲草、貝母和雪蓮花質量要超過其他產地。
風乾肉是最著名的土特產品。藏北的風乾肉可以說是西藏最好的。風乾肉按照製作工藝的不同分成兩種 ,一種是加鹽的 ,一種是直接風乾的。加了鹽的味道好一點 ,但是不脆。相比起來 ,當地人還是更喜歡不加鹽的那種。當地市場裡還有許多民族手工藝 品 ,也值得一看。
那曲交通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影響,境內的大部分路段都是自然路,非常不好走,近兩年那曲地區重點發展旅遊業,一些公路建設也在逐漸完善中,交通相對來說便利了不少。
那曲客運站目前已經開通了往拉薩、安多、聶榮、比如、索縣、巴青、班戈、申扎、嘉黎的班車,除拉薩和安多每天都有固定雙向的班車外,去其他縣的班車班次基本每周1~2班,出發前先去車站打聽清楚,電話:0896-3822159。不過,由於受到交通及基礎設施、地理環境的限制,目前來此旅行最方便的還是包車。那曲的計程車在鎮內通價是10元。
那曲街頭有很多做循化風味飲食的餐廳,出品的包子的味道還可以,用土豆泥來做餡的包子味道最好。還有些川菜館和藏餐館,價格中等。

行政區劃

那曲地區那曲地區

那曲地區轄10個縣,即那曲縣、安多縣、聶榮縣、比如縣、嘉黎縣、索縣、巴青縣、申扎縣、班戈縣、尼瑪縣;1個特別區(雙湖特別區,副縣級)。共有25個鎮、89個鄉,1283個村(居)委會。

那曲地區 面積450537平方千米,人口40萬人(2003年)。
那曲縣面積 15305平方千米,人口9萬人。郵編852000。縣人民政府駐那曲鎮。
嘉黎縣面積 13338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郵編852400。縣人民政府駐阿扎鎮
比如縣面積 11429平方千米,人口5萬人。郵編852300。縣人民政府駐比如鎮
聶榮縣面積 10258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郵編853500。縣人民政府駐聶榮鎮
安多縣面積 22000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郵編853400。縣人民政府駐帕那鎮
申扎縣面積 62414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郵編853100。縣人民政府駐申扎鎮
索縣   面積 5892平方千米,人口4萬人。郵編852200。縣人民政府駐亞拉鎮。
班戈縣面積 29600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郵編852500。縣人民政府駐普保鎮
巴青縣面積 10301平方千米,人口4萬人。郵編852100。縣人民政府駐拉西鎮
尼瑪縣面積270000平方千米,人口4萬人。郵編853200。縣人民政府駐尼瑪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那曲設立基巧辦事處。
1960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黑河地區改名為那曲地區。

絳曲基巧、那曲專區、那曲地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設絳曲基巧,公署駐黑河。轄拉薩北部羌塘牧地及黑河一帶6宗,包括申扎宗、朗如宗、朋已宗、白倉、達木蒙古(當雄)、納曲(黑河)6宗。班禪堪布會議廳轄達木薩迦宗。  1954年絳曲基巧轄黑河宗、聶榮宗、巴青宗、索宗、比如宗、尺牘宗、沙丁宗、嘉黎宗、朗如宗(江龍宗)、當雄、達木曲柯爾、白倉谿、達波錯斯、旁多谿等14宗谿。  
1960年設那曲專區,專署駐黑河縣。以黑河宗及恩果設黑河縣(駐那曲卡);將當雄、達木曲柯爾、白倉谿、達波錯斯(色)、旁多谿劃歸拉薩市,原屬昌都地區的巴慶宗(巴青)、比如宗、聶榮宗、索宗劃入那曲專區。以達木薩迦及南木錯、曲柯爾設達木薩迦縣(駐紮倍達);以朗如宗的西南部和新格爾設班戈縣(駐普保);以申扎宗改設申扎縣(駐甲覺底布);以黑河宗的北部和朗如宗的東北部設安多縣(駐帕那);以巴慶宗(巴青)設巴青縣(駐拉西堂);以比如宗設比如縣(駐比如雄);以聶榮宗設聶榮縣(駐色貢鄉);以索宗設索縣(駐贊丹雪)。那曲專區轄黑河、巴青、比如、班戈、安多、聶榮、索縣、達木薩迦、申扎等9縣。 
1964年原屬林芝專區的嘉黎縣劃歸那曲專區。撤銷達木薩迦縣,併入班戈縣。轄9縣。  1965年黑河縣改名為那曲縣。  1966年嘉黎縣由嘉黎村遷駐達瑪。  1970年那曲專區改為那曲地區,地區駐那曲縣。轄那曲(駐那曲卡)、巴青(駐拉西堂)、比如(駐比如雄)、班戈(駐普保)、嘉黎(駐達瑪)、聶榮(駐色貢)、索縣(駐贊丹雪)、安多(駐帕那)、申扎(駐甲覺底布)等9縣。  1975年巴青縣由拉西堂遷駐達爾唐。那曲地區轄那曲(駐那曲卡)、巴青(駐達爾唐)、比如(駐比如雄)、班戈(駐普保)、嘉黎(駐達瑪)、聶榮(駐色貢)、索縣(駐贊丹雪)、安多(駐帕那)、申扎(駐甲覺底布)等9縣。 (以上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史為樂著》)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那曲地區總人口366710人。其中: 那曲縣 81786 嘉黎縣 24953 比如縣 45222 聶榮縣 28192 安多縣 32843 申扎縣 16487 索縣 34736 班戈縣 32287 巴青縣 35895 尼瑪縣 34309 (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

2002年,那曲地區將把11個縣(特別區)的11個區,2個鎮、145個鄉、3個保留區,1532個行政村(居委會)調整為25個鎮、89個鄉、1283個行政村(居委會),鄉、村比現有分別減少33個和249個。

歷史淵源

那曲歷史悠久,從20世紀50年代起,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就在藏北高原發現許多打制石器,其形狀和製造工藝,普遍帶有遊牧文化的特徵,基本上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遺物,距今大約1~5萬年。那曲地區明確見於史料最早的,便是古老的象雄政權,在漢文史籍中稱之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將這一地區稱作“卓岱”,意為“牧業部落”,稱這裡的居民為“卓巴”,意為牧民,或“羌巴”,即北方人,或“羌日”,意為北方部落。在象雄鼎盛時期,象雄人將其地域劃分為內、外、中三部。現在的那曲地區,大致屬於中象雄和外象雄。中象雄的中心“當惹瓊宗”,就在那曲地區西南隅的當惹雍錯湖畔一帶。象雄勢力衰微後,地域西縮。在公元7世紀前後,這一地區的東部地域歸屬於蘇毗部落統治。後來,吐蕃部落逐漸強盛,統一了全藏,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納入其統治之下。

松贊乾布時期,將吐蕃分為四台和61個東岱(相當於千戶),原蘇毗部落故地設“孫波如”,共轄11個東岱,作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區擴張的基地,這一帶顯得特別重要,史稱"軍糧馬匹,半出其中"。

宋朝(公元960-1279)以後,那曲和羊八井、幫倉(今當惹湖和昂則湖一帶)、朗如(今班戈縣一帶)被稱作北方四部落。1269年,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派出官員在自青海到薩斯加的主要驛道設定驛站,其中在前藏設定驛站7所,驛道穿越今那曲的巴青、索縣、比如、那曲及當雄一帶,並派蒙古軍士屯駐藏北,以後形成霍爾三十九族的藏北蒙古人勢力。公元1725年,清政府設青海辦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爾王"赤加吉欽總管三十九族,直屬理藩院夷情衙門。1728年,清廷在拉薩設駐藏大臣辦事衙門。1731年,勘定青藏地界,古拉山脈南北兩麓諸部落,分歸駐藏大臣和青海辦事大臣管轄,三十九族劃歸駐藏大臣直管,同年清查各部戶口,並向駐藏大臣衙門支差。到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共有八代“霍爾王”,均受清政府冊封委任,有的還賜給頂戴花翎。1751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爾默特那不扎勒事件,並制定善後章程十三條,對西藏地方行政體制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根據那曲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歷次平息藏亂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清王朝在那曲建立坎囊宗,歸屬於噶廈直接統治,坎囊宗由堪布(即宗教頭領)和囊索部落頭人聯合行使管治權,是一種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那曲還有一部分地區歸班禪管轄。辛亥革命(1911.10.10-1912.1.1)前後,中央王朝勢力衰落,噶廈得以將歷史上由駐藏大臣直管的達木及三十九族地區收歸己有。第九世班禪被迫前往內地後,噶廈又強行接管了班禪屬區。至此,藏北地區自吐蕃王朝崩潰以後,第一次全部置於西藏地方政府的直轄之下。為了加強對達木和三十九族的統治,噶廈在1916年設定了霍爾地區總管,即“霍爾基”,從此結束了歷時五百餘載、傳二十一代的“霍爾王”歷史。霍爾基從設立到結束,共歷經九任官員。1942年(藏曆水馬年),西藏地方政府撤銷霍爾基,在藏北設立絳曲基巧,即那曲總管公署,治轄藏北牧區和拉薩以北的14個宗,到1959年止,那曲總管共歷五任,均為四品官,每任一僧一俗。 1950年10月,昌都地區和那曲地區東部首先獲得解放,次年3月,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宣告成立,原屬噶廈絳曲基巧的聶榮宗、索宗、巴青宗、比如宗、拉日宗、尺牘宗、色扎宗、丁青宗隸屬該委員會第一辦事處(駐丁青),此後,各宗的人民解放委員會也相繼成立。與此同時,那曲的中部和西部地區仍由噶廈絳曲基巧管理。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條議簽訂後,十八軍獨立支隊主力2000餘人,於1952年3月護送班禪大師經藏北返回後藏,那曲原屬班禪的領地,也返還班禪。1953年1月,中國共產黨西藏工作委員會黑河分工委成立。1956年10月9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設立黑河基巧辦事處。1959年民主改革後,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對藏北的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黑河基巧辦事處下轄九個縣。1959年10月,籌委會決定撤銷各地基巧辦事處,設立行政公署,次年2月,黑河專員行政公署成立,1965年更名為那曲行署。198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尼瑪縣,此後那曲地區十縣一區的地縣行政體制沿襲至今。

人口綜述

那曲地區位於西藏北部,地理位置約東經83度55分至95度5分,北緯29度55分至36度30分。區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那曲地區高寒缺氧,氣候乾燥,全年大風日10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零下二度,最冷時可達零下三、四十度。全年日照時數2886小時以上。一年中五至九月份相對溫暖,年降水量400mm以上,綠色植物生長期四個月左右。
那曲地區行政區劃為十個縣和一個特別區,分別是:那曲、聶榮、安多、班戈、申扎、尼瑪、嘉黎、比如、巴青、索縣和雙湖特別區。共有146個鄉鎮,3個保留區,1532個行政村。2000年全地區總人口為362200人。其中:藏民族占總人口的99%,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9.5%。

自然環境

那曲地區那曲地區

那曲地區氣候具有由寒冷半濕潤向寒冷乾旱氣候過渡的特點,年均溫和年降水量從東向西遞減。如索縣年均溫1.4℃,年降水量580毫米;那曲年均溫-1.9℃,年降水量400毫米;申扎年均溫-0.3℃,年降水量299毫米,北部多暴風雪和冰雹。那曲地區草場資源豐富,東部為高山灌叢草原,西部為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畜牧業歷史悠久,以放養氂牛、綿羊為主;東部各地可種植青稞、元根等,產量不穩定,易受霜凍和雪害。礦產資源豐富,鹽湖中盛產石鹽、芒硝、鉀鹽、天然鹼、硼酸鹽,富含鉀、鎂、鋰、硼、銣、銫等多種元素。東巧—班戈一帶有豐富的鉻鐵礦,安多縣北部有西藏最大的土門煤礦。距那曲鎮 2公里的中低溫地熱田已開發利用。那曲地區盛產冬蟲夏草,年產量約達5000千克,為西藏冬蟲夏草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此外還產貝母、麝香等貴重藥材。野生動物有西藏特有的白唇鹿野氂牛、藏野驢、藏羚、雪豹、鹿等。

資源簡介

那曲地區那曲地區
野生動物:主要有野山羊、石羊、獐子、猞猁、野驢、狗熊、狐狸、狼等。鳥類主要有藏雀,褐背地鴉、野雞、禿鷹等,此外野鴨、天鵝、黑頸鶴、丹頂鶴等在夏季也光臨此地。為了更好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那曲縣境內共劃定7處野生動物保護區。

野生植物主要有蟲草、貝母、雪蓮花為主的多種草藥和少量的灌木林。蟲草年產量2000公斤,貝母產量500公斤。
礦產:根據初步勘探,那曲縣境內的主要礦產品有沙金、鉛、煤、錫、銻及鉻鐵等。金礦主要分布在達前鄉尼瑪鄉,鉛礦和煤礦主要分布在尼瑪、色雄、達毛等鄉,銻礦在縣附近的仁毛鄉境內,鉻鐵礦在德吉鄉。目前已經開採的有依拉山鉻鐵礦。
能源:那曲縣能源較豐富,尤其是水能、地熱太陽能等。查龍電站裝機容量10800千瓦,地熱電站裝機容量4000千瓦。

經濟概況

綜述
2012年,那曲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65.57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2843.05元增加到5492.2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7年的12008元增加到17595.6元。農牧業效益顯著提高,農牧業總產值預計從2007年的11.5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15.71億元。
農牧業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農牧業總產值持續增長,農牧區改革不斷深化,3.39億畝草場承包到40356戶,分別占可利用草場面積和農牧民總戶數的89.2%和54.89%;全地區牲畜存欄742.93萬頭(只、匹),年遞增0.73%;實現農牧業總產值9.67億元,年遞增7.52%,畜牧業內部結構和糧、經、飼種植業結構調整趨於合理。截至2012年,除東部三縣外,其餘縣(區)已全部通過自治區驗收,全地區已驗收草原承包總面積3.91億畝,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83.36%。
工業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擁有新型採礦業、加工業、電力業、製藥業、民族手工業等現代企業。不斷加大企業改革力度,轉變企業經營機制,積極培育民營企業,實現了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兩個根本性轉變,形成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那曲地區工業增加值完成5400萬元。
截至2012年,那曲地區組建了首家物業公司。那曲物流中心共引進企業82家,註冊資金超過6億元。非公有經濟加快發展,全地區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0098家;私營企業發展到318家。

社會事業

科教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地”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牧業生產轉化和推廣步伐,加強了縣、鄉(鎮)科技宣傳、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截至2012年,那曲地區現有畜牧業科研、推廣機構126個,專業科技人員5856名,科學技術發展已覆蓋到農牧業、工程、教育、衛生、環保、新聞、藝術等多個行業,科技對農牧業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35%。
教育
那曲地區每年拿出財政收入的15%投入教育事業。在1995-2000年的五年間,全縣教育總投入3120.6萬元,其中正常事業費900.6萬元,基本建設專款2220萬元,中央、區、地投入1575.6萬元,縣級財政投入385萬元,民眾勞務投入68萬元,對口援藏1020萬元,社會捐助72萬元。教育事業總體規模進一步擴大,教育基礎設施和配套明顯改善,學校布點基本完成,辦學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截止2000年9月,全縣共有在校生7860人,其中一年級1487人,二年級1356人,三年級1315人,四年級2403人,五年級891人,六年級403人。現有縣鎮完小一所,在校生503人;鄉級完小6所,在校生ll05人;鄉級中心國小13所,在校生2915人;聯村國小10所,在校生853人;教學點62個,在校生2484人。
2012年,那曲地區教育順利通過“兩基”國檢,國小、國中、高中入學率分別達99.05%、93.54%和38%,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文化
“十五”期間,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基本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75.8%和80.6%。
截至2012年,那曲地區積極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已建成11個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3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64個行政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設備,牧家書屋、寺廟書屋實現全覆蓋。農牧區醫療制度實現縣、鄉、村全覆蓋。
援藏
浙江、遼寧兩省和五大國有骨幹企業是對口援藏的兩個地區。1995年以來,累計援助資金(含物資折價)6.47億元,涉及農牧業、交通、通訊、市政、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項目359個,極大地改善了本地基礎設施條件,促進了全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那曲地區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醫療衛生
“十五”期間,全地區現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4個,醫療技術人員1010人,醫療服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醫療條件大為改善,人口平均壽命從解放初期的35歲提高到68歲。
基礎設施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實施了農網改造工程,安多、聶榮兩縣已併入藏中電網,班戈、嘉黎、索縣、巴青、比如五縣藏中電網併網工程正在實施,部分縣(區)水電站建設,無電地區電力建設與主電網擴網工程等農牧區光明工程進展順利。截至2012年底,基本解決了農牧民用電問題,行政村通電率將達到100%,用電人數將增加到45.09萬人。全地區已全面實現縣縣通光纜、鄉鄉通電話、村村通郵的目標,鄉(鎮)通光纜率為72.8%,行政村通電話率達70%。
社會保障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和農牧區醫療保險制度積極推進,社區服務得到加強,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參統率均達100%,基本養老保險發放率100%,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

交通介紹

那曲地區交通極為不便,目前有許多地方沒有班車到達,到那曲旅遊主要是從拉薩或那曲租吉普車前往。車費具體看路程長短與司機面議。一般是1公里3—3.5元。
拉薩到那曲有客車往返,票價:臥鋪82元;硬坐46元。路比較好走,全程都是柏油馬路。
納木錯景區的門票為45元,另外進入扎西島還得加收5元的管理費。西藏的任何地方都沒有班車到納木錯,到納木錯最佳的方式是租用吉普車。以往返3天計算,是2500元。
扎西半島有家簡易的旅館提供每晚50元的通鋪床,其前邊的湖岸是一個理想的露營地,粗粗的沙地使你扎帳篷更為方便。如果晚上遭遇“不測”,不遠處的旅館也是一個很好的庇護所。


納木錯晝夜的溫差較大,晚上風力強勁,常會有大雨或冰雹。在夏天,晚上也需要穿上厚厚的羽絨服。
(從那曲出發,單位:公里)
安 多-138公里,青藏路
當 雄-164公里,青藏路
羊八井-239公里,青藏路
班戈湖-262公里,老路
拉 薩-328公里,青藏路
尼 瑪-558公里,黑阿路
格爾木-838公里,青藏路 
申扎(色林錯黑頸鶴保護區)—494公里,老路
雙湖特別區(可至可可西里無人區)—570公里,黑阿路轉至文部辦事處(可至當惹雍錯)-660公里

美食小吃

乾酪

那曲地區那曲地區
分兩種,一種是乳汁提取酥油後剩下的物質,經燒煮,水分蒸發後凝結成塊,然後將它壓成餅狀,或切成條塊狀晾乾食用;還有一種,用酪漿燒煮,晾乾後結絲狀或粒狀,有甜酪乾、酸酪乾、白酪乾、青酪乾等。

酥油茶
藏族的主要飲料。寒冷的時候可以驅寒;吃肉的時候可以去膩;飢餓的時候可以充飢;睏乏的時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時候,還可以清醒頭腦。茶葉中含有維生素,可以減輕高原缺少蔬菜帶來的損害。非常好客的藏民用酥油茶來招待貴客,此時客人不能謝絕,否則藏民會認為您非常失禮。

藏酒

那曲地區那曲地區

是用小麥或青稞經發酵而製成的低度燒酒,味淡而醇,約20-30度。藏東芒康縣和邊陲亞東縣的燒酒以最有特色而著稱。

風乾肉
藏區牧民主食之一,由切割成條的牛羊肉晾曬風乾而成。營養豐富,可口耐飢,是牧區的一寶。食用風乾肉對鑄造和哺育藏胞剽悍傲岸的體魄,開朗、熱情、粗獷的性格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優酪乳
是乳汗發酵釀製成的半凝固體食品,有“達雪”(用提取酥油後的酪漿製成)和“俄雪”(用沒提過酥油的奶做成)兩種。由於優酪乳是牛奶經過發酵作用的食品,所以營養更為豐富,也較易消化。

地方民俗

由於地廣人稀,婚姻方式較為簡單,成婚多以自由戀愛為主,有女嫁男方,也有男嫁女家的。在形式上還是尊重父母意見,請親友做媒,諺云:部落之事首領定,子女婚事父母定。婚禮規模取決於雙方的家境,所謂“豪門獅對虎,富翁財對財,窮人背對背”。迎親那天,雙方家庭都要舉行煨桑儀式,以祭故土神靈。出發時首先要向西南走,牽馬人手拿九宮八卦圖開路。迎娶人家在帳繩上掛上哈達,帳門兩側各放裝滿乾牛糞的袋子和盛滿鮮奶的奶桶。在新人下馬處鋪一塊潔白的氈子,上面用青稞畫一個吉祥的符號。迎至帳前,先由盛裝的年輕婦女向來人敬獻“切瑪”和青稞酒,迎入帳內入座。再向兩位新人獻上吉祥飯“卓瑪折司”(油拌人生果飯),爾後由親人和來賓向新人及父母、貴賓敬獻哈達,並獻上相應的禮物。男女雙方親友各派出一位能說會道的人,爭相誇耀各自的主人公,將喜慶氣氛推向高潮,然後大家盡情地唱歌跳舞。一般婚禮只進行一天,也有長達三天的。在一個月內,新婚夫婦要回娘家小住幾天,並舉行規模不等的慶宴,婚禮到此才算結束。

喪葬根據死者身份分為許多等級,高貴的人和世系活佛等德高望重者死後,一般火葬;大活佛及在民間有很高威望者死後,一般法體塔葬;被射殺砍死的人或因傳染病死亡者均實行土葬,但有分別的墓場;幼童夭折實行石棺葬、罐葬或土葬。除此之外的亡者皆行天葬,即將遺體分解後餵禿鷲,天葬台都有專職的天葬師。人死後先要請高僧大德占卜算卦,確定出葬的日期和時辰,停屍三到七天,出殯前劃白線,以示靈魂送出,上路時必須先向西南行走。喪葬佛事十分隆重,請喇嘛念誦經文,以超度亡靈。並要做好卜卦所示的各種佛事活動,迎設超度佛像、朝拜廟宇、進香施財。藏北牧區如遇喪事,不僅家人哀悼,而且全村乃至全部落的人都為其舉哀,親朋好友送錢送物慰籍家屬。家人在一年內不梳洗打扮、不喧譁談笑、不事娛樂活動。家境好的在周年內每月做一次法事,周年日,用二至五天搞一次周年喪葬禮祭,修佛念經,洗髮更衣,以示解哀。

民族節日

羌塘賽馬節:地點:那曲

時間:藏曆七月底至八月初(陽曆八月)羌塘賽馬節是藏北最隆重的節日,正值草原的黃金時節,數以萬計的牧民騎著駿馬,帶著各種物產,從方圓幾百里的地方聚攏來那曲,在那曲鎮南面匯成一個臨時的帳篷城。屆時將有激動人心的跑馬射箭比賽及各種馬術表演,還有來自各地區的歌舞表演隊前來助興。

薩噶達瓦節
藏曆四月十五日,是釋迦牟尼誕辰及圓寂的節日,這天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轉經朝佛,並聚集在龍王潭划船和唱歌跳舞。相傳藏曆四月是佛月,藏以稱為“薩噶達瓦”。各地的藏族人民民眾,在這個月中都耍朝佛念經,磕長頭,禁止屠宰牲畜,積功德,並祈禱豐收。

雅礱文化節:
地點:山南時間:藏曆六月(陽曆七月下旬)雅礱文化不僅是藏民族文化的重耍組成部分,而兒是整個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雅礱文化節是為進一步向世界展年雅礱歷史文化昔日風采,展現當今文化的嶄新風貌的一次以“文藝搭台,經貿唱戲”為宗旨的活動。節日期問,不僅有豐富多采的民族體育項目比賽、民族歌舞、藏戲、服飾表演,還有規模較大的經濟貿易活動。

風景名勝

人文景觀
●古代象雄遺址
遺址距今約1600多年。象雄王國曾經在青藏高原顯赫一時,苯教就形成於此時。8世紀象雄被吐蕃王朝所滅。如今與著名的達果雪山、當惹雍錯並存的象雄遺址存有無數斷壁殘垣,供人憑弔和觀光。
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西藏傳統土著宗教“苯教”的發源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八宿嘎學岩畫
位於八宿縣城以西5公里處的巴冬村牧場上。這裡山勢高大,坡大路陡,交通極為不便,騎馬快行約需一天。整個岩畫是在一塊巨大岩石上雕鑿的。是昌都地區至今發下的唯一一處早期岩畫群,它為研究八宿一帶早期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
自然景觀
●雅礱風景名勝區
雅礱風景名勝區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的山南雅礱河流域為全國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也是西藏第一個國家級風景區。該風景區地處藏南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帶,陽光充足,空氣清新,視野遼闊。風景區以澤當鎮為中心,向東西延伸十大景區58個景點,景點面積約1580平方公里,風景區內除雅拉香布山海拔6635.8米外,其餘地帶海拔高度在3450至3600米之間。
●羊卓雍錯
羊卓雍錯,也稱羊卓雍湖(當地人通常簡稱為“羊湖”),因為藏語“錯”就是“湖”的意思。從地理上劃分屬於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羊卓雍錯,藏語意為“天鵝池”,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湖面海拔4441米,東西長130千米,南北寬70千米,湖岸線總長250千米,總面積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
●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位於東經81.3°,北緯31°海拔6638米(另說海拔6714米),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稱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

西藏自治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