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所謂山南是指岡底斯山與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魯藏布江中游,雅礱江河谷一帶。雅魯藏布江中游橫貫山南北部,留下了富饒豐腴的谷地和平原,是典型的高原河谷平原地區。河谷兩側山地的高處是牧場,腰部是森林,谷底及河口則是肥沃的農田。山南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西藏歷史和文化的發展中占據特殊的重要位置。因地處雅礱河流域,山南歷史上被稱為雅礱。據文獻記載、民間傳說以及大量的考古發現證明,數百萬年以前,藏族先民就繁衍生息於雅礱河流域。神猴同羅剎女交媾而繁衍高原人類的美麗神話,就誕生在澤當貢布日山。
雅礱先民從蠻荒進入農耕時代以後,逐漸形成了部落。公元前2世紀初葉早期雅礱部落的首領聶赤贊普成為西藏第一位藏王。他建立了“蕃”王國,確立了贊普的世襲制度,修建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從第九代贊普布德貢傑到第十五代贊普義肖烈,在雅礱河流域的青瓦達孜(今山南瓊結縣)先後興建了達孜、桂孜等六宮,瓊結被確立為雅礱部落的都城。第二十八代贊普拉托托日年贊時期,佛教傳入了雅礱河谷。公元6世紀左右,雅礱流域進入了奴隸社會。第三十一代贊普朗日倫贊不斷擴張領地,使雅礱部落成為西藏最強大的部落。
公元7世紀中葉,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乾布起兵於雅礱河谷,先後征服蘇毗、羊同等部落,進而征服周邊所有對手,完成了統一青藏高原的宏偉大業,建立了吐蕃王朝,並將都城由瓊結遷至拉薩。西藏的政治、軍事中心雖然北遷,但作為吐蕃王朝起家之本的山南在王朝中仍保持著特殊的地位。
吐蕃王朝衰落以後,西藏進入了長達400多年的分裂時期。公元1253年,元憲宗蒙哥派兵進入西藏,結束了西藏長期分裂割據的狀態,統一了西藏全域。當時的衛藏地區被劃分為十三萬戶,山南地區屬當時十三萬戶中頗有影響的帕竹、雅桑、羊卓、唐布切等萬戶的領地。其中的帕竹萬戶逐漸培植起了強大的勢力。公元1322年,強曲堅贊就任帕竹萬戶長。他以丹薩梯寺為基地,勵精圖治,先後戰勝雅桑萬戶、止貢萬戶、蔡巴萬戶等地方政權勢力,於公元1354年推翻薩迦地方政權,並受元朝賜封掌管全藏的大司徒之職,接管西藏地方政權事務。大司徒強曲堅贊執政後,廢除萬戶制度,推行封建農奴莊園制,規定宗為基本行政單位,在乃東、貢嘎等地設定13個宗,委派了各宗本,並賜給屬下有功之臣大大小小的奚卡(莊園)。同時,在乃東擴建帕竹政權的宮殿王城。帕竹興起後,強曲堅贊鑒於帕竹噶舉祖寺丹薩梯寺距離帕竹首邑乃東較遠,於公元1351年修建了澤當寺,成為帕竹政權又一個中心寺院。因帕竹王朝以乃東作為統治中心,故又稱乃東王朝,強曲堅贊亦稱乃東王。
帕竹之後,西藏進入噶廈政府統治時期,噶廈下設有“基巧”(相當於專區)、“宗”(相當於縣)兩級機構。山南基巧轄宗23個。西藏和平解放前夕,山南基巧下設有溫宗、多宗等35個“宗”。另外,山南地區曲松等地還有地方割據勢力拉加里,拉加里王又稱山南王。1951年5月23日,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十七條協定),西藏得以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推翻了統治西藏長達數百年的封建農奴制度。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山南地區逐步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就西藏地方而言,吐蕃王朝的輝煌是無緣倫比的。它雄踞高原,內聯盛極一時的唐王朝,外聯當時亦較為強大的尼泊爾(歷史上曾控制西藏十多年)。在中原政權衰微時,吐蕃則開疆拓土,占據河西走廊,直抵大漠,與唐王朝在河西一帶展開了長期勢均力敵的爭奪。吐蕃王朝瓦解後,西藏歷史進入分裂時期,進而被蒙古人控制,即所謂薩迦政權。帕竹王朝的建立開創了西藏地方政權再次控制高原的中興盛事。帕竹王朝的政權與宗教淵源極深,西藏歷史由此進入政教合一的時期。由於歷史的變遷,今日保留下來的帕竹遺蹟已經不多,乃東作為帕竹都城的史實在內地鮮有人知。拉加里王朝勢力較小,但在山南乃至西藏歷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吐蕃、帕竹和拉加里三個政權的核心均在山南境內,提出“三大王朝故都”具有現實依據。同時這一提法有望在山南旅遊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對比阿里地區主推的“古格王朝”品牌,所謂古格王朝不過是在吐蕃瓦解後出現的多個地方割據政權中的一支。當時全藏的地方割據勢力主要包括拉薩王系、雅礱覺臥王系和阿里諸王系,而阿里諸王系又包括拉達克王朝、古格王朝和亞澤王朝。可見古格王朝的歷史地位遠遠不能與吐蕃和帕竹王朝相提並論。憑藉澤當良好的條件,經過精心開發,“三大王朝故都”有望後來居上,占據在西藏旅遊板塊中的有利位置。
山南地處雅礱河流域,史稱雅礱。據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以及大量的考古發現證明,大約在400萬年以前,藏族先民就繁衍生息於雅礱河流域。今澤當附近薩熱村有片叫"索當"的土地,相傳是西藏的第一塊農田。
雅礱先民從蠻荒進入農耕以後,逐漸形成了部落。公元前2世紀初葉的西藏第一藏王聶墀贊普實際是早期雅礱部落的首領。他建立了"蕃"王國,確立了贊普的世襲制度。在第八代贊普止貢時期,開創了修建陵墓的先例。當時的雅礱部落已從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
第九代贊普布德貢傑統治期間,開始在雅礱地區組織民工興修水渠,將山水引
入平地,開墾出片片農田,並開始用木犁耕地。第十一代贊普意休烈時期,為適應農牧業發展需要,制訂了以二牛一日耕的土地為耕地面積單位,以"推"計算牲畜頭數,引入了數的概念並開始使用計量單位。從第九代贊普布德貢傑到第十五代贊普意肖烈,在雅礱河流域的青域(今山南瓊結縣),先後興建了達孜、桂孜等六宮,瓊結被確立為雅礱部落的都城。第二十八代贊普拉托托日年贊時期,佛教傳入了雅礱河谷。贊普將"天竺"僧人帶來的經書法器稱為"寧布桑娃"(藏語意為"密要"),供奉在雍布拉康。這是西藏經書法器的開端。 公元6世紀左右,雅礱流域進入了奴隸社會,這時已能冶煉鐵、銅、銀並開始大規模地製造金屬武器,為第三十代贊普達日聶塞建立吐蕃王朝作好了物質準備。達日聶塞的兒子,第三十一代贊普朗日倫贊繼承父業,吞併強鄰,不斷擴張領地,使雅礱部落成為西藏最強大的部落。公元7世紀中葉,雄才大略的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乾布起兵於雅礱河谷,先後征服蘇毗、羊同等部落,進而征服周邊所有對手,完成了統一青藏高原的宏偉大業,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吐蕃王朝,並將都城由瓊結遷至拉薩。在當時松贊乾布親自繪製的形似仰臥羅剎女的《吐蕃地圖》中,山南的門隅是羅剎女的左手心,乃東縣昌珠鄉是要如的統治中心。當時西藏的政治、軍事中心雖然北遷,但作為吐蕃王朝起家之本的山南仍保持著特殊的重要地位。
吐蕃強盛時期,山南雅礱河流域及雅魯藏布江沿岸,修建了許多水利灌溉系統,農區較普遍用氂牛、馬為耕地工具,生產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山南成為西藏的"糧倉"並保持至今。當時的許多舊王族仍留居故地山南,拉薩的贊普們,也常回來居住。唐朝(公元618-907年)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與吐蕃贊普聯姻後,也不時移居於此。第三十五代贊普赤德祖贊還專門在今乃東頗章鄉為金城公主修建一座"傍塘宮",其遺址尚在。出於對哺育了吐蕃王朝的雅礱河谷的眷念,歷代贊普死後都把陵墓建在富有根基的瓊結木惹山附近。吐蕃王朝時期,贊普們還經常在山南舉行國事活動。公元8世紀初,今山南扎囊桑耶地方是吐蕃贊普牙帳所在的重地之一,著名藏王赤松德贊就出生在這裡。他於公元755年繼位,其執政40餘年的大部分時光是在桑耶寺度過的。赤松德贊虔誠信仰佛教,他以桑耶為基地,大力扶持佛教,歷時多年,在哈布日山下創建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院──桑耶寺,首派七名藏人剃度為僧,即藏史上的"七覺士"。赤松德贊除從印度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外,還從印度和大唐請來大批高僧。諸法師在桑耶寺翻譯佛經,弘揚佛法,擴大佛教規模,使佛教在西藏站穩了腳跟。之後,經赤德祖贊等藏王的積極提倡,佛教大興,形成西藏佛教前弘期的盛況。
吐蕃王朝衰落以後,西藏進入了長達400多年的分裂時期,連年的戰亂,不斷的饑荒,給山南的農牧業生產造成嚴重破壞,人民陷入了苦海之中。
公元1253年,元憲宗蒙哥派兵進入西藏,結束了西藏長期分裂割據狀態,統
一了西藏地方。西藏成為中國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個行政區域。當時的衛藏地區被劃分為十三萬戶,山南地區屬當時十三萬戶中頗有影響的帕竹、雅桑、羊卓、唐布切等萬戶的領地。其中的帕竹萬戶在薩迦地方政權時期就培植起了強大的勢力。公元11世紀,瑪爾巴和米拉日巴等高僧在山南創立噶舉派。帕木竹巴(簡稱帕竹)是噶舉派的一支,為多吉傑布於公元1156年創建。 公元1322年,強曲堅村就任帕竹萬戶長。他勵精圖治,興修水利,整田積肥,發展農牧業生產,整修道路和舊日的莊房,使雅礱河谷又恢復發達景象。到1349年,強曲堅村已先後戰勝雅桑萬戶、止貢萬戶、蔡巴萬戶等地方政權勢力。後又乘薩迦派內訌迭起之機,於公元1354年推翻薩迦地方政權,並受元朝賜封掌管全藏的大司徒之職,接管西藏地方政權事務。大司徒強曲堅村執政後,廢除萬戶制度,推行封建農奴莊園制,規定宗為基本行政單位,在乃東、貢嘎等地設定13個宗,委派了各宗本,並賜給屬下有功之臣大大小小的奚卡(莊園)。同時,在乃東擴建帕竹政權的宮殿王城。因帕竹以乃東作為統治中心,故稱乃東王朝,強曲堅村亦稱乃東王。帕竹政權共傳12代,統治西藏262年。
在噶廈政府統治時期,噶廈下設有"基巧"(相當於專區)、"宗"(相當於縣)兩級機構。山南基巧轄宗23個,並按其大小分為三等。一等宗由五品官擔任宗本,僧俗各一。二等宗由六品官擔任宗本,僧俗各一;或只設一宗本,僧俗輪流。三等宗由七品官擔任宗本,一般為一人,僧俗均可。西藏和平解放前夕,山南基巧下設有溫宗、多宗等35個"宗"。
從公元6世紀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1300多年中,山南經歷了奴隸社會到封建農奴社會的演變。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雅礱人民以自己的勤勞、勇敢和智慧,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燦爛文化,為建立統一的吐蕃王朝,為藏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為促進和鞏固藏族與內地各民族的交流和團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帕竹政權執政到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山南地區的社會制度是政教合一的封建領主專政的農奴制度。山南地區是西藏歷史上由奴隸社會發展到封建農奴制社會最早的地區,封建農奴制度的統治比較完備、森嚴,可謂是西藏封建農奴制的縮影。西藏最大最有名氣的大貴族、大農奴主,如索康、凱墨、魯康娃、雪康、頗章等都在山南辟有附屬的奚卡。據民主改革時期的調查,僅占山南總人口5%的官家、貴族、上層僧侶三大領主,占有幾乎全部的土地、草場和絕大部分牲畜,主宰著農奴和奴隸的人身自由;而95%的農奴和奴隸沒有土地、草場等生產資料,他們祖祖輩輩遭受領主的地租、差稅和高利貸的慘重剝削。三大領主可以隨意將奴隸用於出賣、抵押、贈送和交換。統治階級為了達到從暴力和思想兩方面來統治農奴的目的,沿用了歷史法典中對維護農奴制有用的部分,形成了一套成文和不成文的政教相結合的法律。執行法律沒有專設的司法機構。洛基、宗、奚內的宗本、奚卡的領主和奚堆,寺廟裡的上層喇嘛,全是執法的"法官"。他們執法的原則是"魚沒毛破肚,羊有毛拔毛",意為"有錢要錢,無錢要命"。由此可見,西藏農奴制度下的法律僅僅是維護農奴主階級對農奴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的工具。三大領主可以對他們統治的農奴和奴隸施以鞭打、剜眼、剁手、抽筋、剝皮等酷刑。除了暴力統治外,統治階級還利用宗教在民眾中的廣泛影響,實施意識形態方面的精神統治,又給廣大農奴的精神世界加上了一道枷鎖。正象農奴所說的那樣:"養我者父母,占我身體和生命者官家也"。生活在這一制度下的廣大農奴的基本生存權無法得到保障。
1951年5月23日,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十七條協定)。西藏得以和平解放,山南地區也同西藏的其他地區一樣,從此走向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在這以後,西藏各族人民在祖國大家庭的懷抱里充分享受到了民族平等和區域自治的權利,發展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權利,提高生活水平的權利,參與國家和地方政治生活的權利。
1959年,西藏推翻了統治西藏長達數百年的封建農奴制度,實行了民主改革,西藏自治區的歷史又開始了嶄新的一頁,勞動人民開始在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當家作主。從1959年開始到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的六年間,山南地區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工農業生產總值以每年9%的速度增長。農牧業生產在1959年取得豐收的基礎上連年豐收,1965年糧食總產比1959年翻了一番,達到11800萬斤,牲畜存欄數由1959年的128萬頭(只)發展到1965年的160萬頭(只),平均每年增長3.8%。財政、商業、文教、衛生、郵電等事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民主改革的六年,被廣大翻身農奴讚譽為西藏的"黃金時代"。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山南地區和全區一樣,逐步完成了對農牧區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
行政區劃
截至2007年底,山南地區轄12個縣:乃東縣
面積 2211平方千米,人口6萬。郵政編碼 856100。縣人民政府駐澤當鎮。縣政府網站http://www.xznaidong.gov.cn/。
扎囊縣
面積 2157平方千米,人口4萬。郵政編碼 850800。縣人民政府駐紮塘鎮。
貢嘎縣
面積 2283平方千米,人口5萬。郵政編碼 850700。縣人民政府駐吉雄鎮。
桑日縣
面積 2634平方千米,人口2萬。郵政編碼 856200。縣人民政府駐桑日鎮。縣政府網站http://www.sangri.gov.cn/。
瓊結縣
面積 1030平方千米,人口2萬。郵政編碼 856800。縣人民政府駐瓊結鎮。
曲松縣
面積 1936平方千米,人口2萬。郵政編碼 856300。縣人民政府駐曲松鎮。縣政府網站http://www.qusong.com/qs/。
措美縣
面積 4530平方千米,人口1萬。郵政編碼 856900。縣人民政府駐措美鎮。縣政府網站http://www.cuomei.gov.cn。
洛扎縣
面積 5570平方千米,人口2萬。郵政編碼 851200。縣人民政府駐洛扎鎮。
加查縣
面積 4493平方千米,人口2萬。郵政編碼 856400。縣人民政府駐安繞鎮。縣政府網站http://www.jiacha.com/。
隆子縣
面積 9809平方千米,人口3萬。郵政編碼 856600。縣人民政府駐隆子鎮。
錯那縣
面積34937平方千米,人口1萬。郵政編碼 856700。縣人民政府駐錯那鎮。
浪卡子縣
面積 8109平方千米,人口3萬。郵政編碼 851100。縣人民政府駐浪卡子鎮。
2016年2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山南地區和乃東縣,設立地級山南市;山南市設立乃東區,以原乃東縣的行政區域為乃東區的行政區域。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山南地區總人口318106人;其中乃東縣58808人、扎囊縣35278人、貢嘎縣44624人、桑日縣16033人、瓊結縣17031人、曲松縣16037人、措美縣13529人、洛扎縣18407人、加查縣18263人、隆子縣32184人、錯那縣15277人、浪卡子縣32635人。有藏族、漢族、門巴族、珞巴族等14個民族,其中藏族占96%。
2014年,山南地區總人口37萬。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南地區位於東經90°14"至94°22"、北緯27°08"至29°47"之間,地處青藏高原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南的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北接西藏首府拉薩市,西與西藏自治區境內的日喀則市毗鄰,東與西藏的林芝地區相連,南與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不丹兩國接壤,其面積達7.9699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十五分之一。山南地區擁有600多公里長的邊界線,南面與不丹國接壤,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是中國的西南邊陲。
山脈
山南地區屬於典型的藏南谷地,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平均海拔在3700米左右。山南地區雪山冰川眾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10多座,其中對外開放的山峰有5座,分別位於錯那、洛扎、浪卡子三縣境內,平均海拔近7000米,最高7554米。此外還有位於乃東和桑日縣境內的雅拉香布雪山和沃德貢雪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原始冰川終年不化。
水文
山南地區江河稠密,全地區最大的河流雅魯藏布江中游地段在山南形成302公里的寬廣地帶,最寬處達7公里,流經貢嘎、扎朗、桑日、加查、曲松、乃東、浪卡子七縣,滋養著沿江兩岸萬畝人工林地。全地區共有大小河流41條,其中雅礱河、溫區河、沃卡河、增其河流域旅遊資源集中。全地區有大小湖泊數十個,其中以富有神奇色彩的聖湖拉姆納錯,素有“碧玉湖”之稱的羊卓雍湖和“草原明珠”哲古湖最為著名。
氣候
山南地區屬溫帶乾旱性氣候,南部邊境地帶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不到450毫升,雨季多集中在6至9月。全地區全年日照時間為2600-3300小時,年平均氣溫最低為6℃,最高8.8℃;最高氣溫31℃(加查),最低氣溫零下37℃(錯那)。年均風速在3米/秒左右,最大風速為17米/秒,風期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山南地區在栽培植物方面,盛產青稞、小麥、蠶豆、豌豆、玉米、蕎麥、油菜等作物,是西藏糧油的主要產區之一;蔬菜有蘿蔔、土豆、白菜、辣椒、豆角、西紅柿、南瓜等;水果有蘋果、梨、核桃、桃、葡萄等。野生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僅藥用植物就有幾百種,著名的藥材有蟲草、貝母、丹參、當歸、黨參、枸杞、大黃、雪蓮等。主要林木有楊、柳、落葉松、鐵杉、冷杉、柏樹、白樺等。
動物資源
山南地區家養動物有山羊、綿羊、黃牛、氂牛、犏牛、馬、驢、騾、豬、雞、鴨等。野生動物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黑頸鶴、盤羊、野氂牛、藏羚羊;此外還有獐子、鹿、黃羊、野牛、熊、豹、猴子、猞猁、水獺、雪豬、雪雞、馬雞、野鴨、天鵝、蛤蚧和魚類等。
礦產資源
山南地區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鉻、金、銅、鐵、銻、鉛、鋅、錳、雲母、水晶、玉石、大理石等。其中,鉻礦儲量探明有500萬噸,占全國總儲量的35-45%,平均品位達45%以上,是全國最大的鉻礦資源基地。山南地區地處岡底斯成礦帶、雅魯藏布江成礦帶、喜馬拉雅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已發現礦產37種,礦產地108處。優勢礦產有鉻鐵、鉛鋅、岩金、銅,具有潛在優勢的有石灰岩、水晶、礦泉水、大理岩、地熱等礦產。
鉻鐵礦:主要分布於曲松、扎囊、乃東、桑日、加查等縣境內,累計探明資源量600萬噸,保有量125萬噸。預期到2015年新增資源量300萬噸,遠景資源量可望突破1100噸。
鉛鋅礦:主要分布於隆子、錯那、措美、洛扎等縣境內,累計探明資源量230萬噸,保有量220萬噸。預期到2015年新增資源量210萬噸,遠景資源量可望突破600萬噸。
岩金礦:主要分布於加查、隆子、浪卡子、措美、錯那、曲松縣境內,累計探明資源量19噸。預期到2015年新增資源量45噸,遠景資源量可望突破80噸。
銅礦:主要分布於乃東、桑日、扎囊、貢嘎等縣境內的江北沿線區域,累計探明資源量49萬噸。根據勘查,預計預期到2015年新增資源量57萬噸,遠景資源量可望突破400萬噸。
水資源
山南地區河流、湖泊眾多,水資源非常豐富,湖泊蓄水量170億立方米,冰川蓄積量約10億立方米,地下水約230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550.2億立方米。全地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510萬千瓦。
土地資源
山南地區共有耕地454萬畝,土地肥沃,歷史上有"藏南谷地"、"西藏糧倉"之稱,現在也是西藏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
林木資源
全地區共有森林面積155萬公頃,森林復蓋率約5%。森林青山蓄積量2354萬立方米。林地占整個國土面積的39%。
經濟
綜述
2013年,山南地區生產總值完成生產總值86億元,增長17.7%;財政收入、稅收收入高位增長,預計財政收入7.9億元,增長31%;預計稅收14.7億元,增長69.6%。民營經濟和招商引資繼續增長。全年登記註冊私營企業和註冊資金分別增長61。72%、145%。 招商引資持續深入,到位資金24.7億元、增長71.53%。生產總值17.7%的增長速度;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4%;財政收入增速達26%;農牧民人均收入增長18%。三次產業比重為5.8:47.7:46.5。
第一產業
2013年,山南地區種植優質青稞6萬畝、紅土豆1萬畝、養殖禽類245.5萬隻、改良黃牛4.5萬頭;建成乃東、隆子青稞加工基地,完成了“藏地聖田”等商標註冊。開 工的水利項目總計達到48個(其中續建項目8個、新建項目40個,批覆總投資6.74億元),全年累計完成投資4.28億元,超全年計畫完成投資3.74%,較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4.75%。水利項目帶動農牧民增收7925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21.9%。落實了3批興邊富民項目,共171個項目7847萬元。其中,第一批落實67個項目2687萬元;第二批落實項目81個資金達3452萬元;第三批落實23個項目資金達908萬元。爭取落實了特色產業項目1個資金800萬元。
第二產業
2013年,制定了“工業強地”戰略實施意見,能源、礦產、建築建材、藏醫藏藥和民族手工業等重點產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2億元,增長25%。
第三產業
2013年,山南地區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增長20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增長2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1億元,增長18%;舉辦了中國西藏雅礱文化節和全區首屆民歌大賽,打造了《雅魯藏布》等一批文藝精品,全年接待遊客165.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1億元,分別增長19%、29%。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山南地區落實資金1210萬元,確保了3385名考上大學的農牧民子女全部入學。
社會保障
2013年,山南地區圓滿完成了全民健康體檢,免費救治先心病患兒40名、唇齶裂患兒7名、白內障患者217名,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同比分別下降34.74/10萬、18.65‰。千名幹部下基層為民服務實踐活動成效顯著,結對認親1897戶6342人,投入資金1.23億元為民眾辦實事2600餘件。
基建
2013年,山南地區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澤當鎮部分道路、公交站點、公廁建成並投入使用,澤當鎮市政設施和綠化設施以及醫廢處置中心實現市場化託管運營,各縣城鎮市政功能明顯提升。完成49個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和144個邊境縣自然村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建成農村危房改造建築節能示範戶3000戶、農村戶用沼氣2000座、鄉鎮郵政網點62個和鄉鎮通暢工程13條,行政村安全飲水復蓋率、通公路率、通電率和通電話率均達到100%。
人民收入
2013年,山南地區農牧民人均收入7146元,增長1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8740元,增長10%。
就業
2013年,山南地區城鎮新增就業3000人,山南籍應屆大學畢業生全部就業、往屆基本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以內。
交通運輸
公路
2008年實現100%的縣、鄉(鎮)、行政村通公路,成功啟動了通暢工程。截至2013年底11個縣、69個鄉(鎮)、179個行政村通油路,通暢率分別達到91.67%、84.14%、32.31%,乃東、瓊結兩縣實現鄉鄉通油路,走在了全區各地市的前列。
航運
拉薩貢嘎機場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貢嘎縣甲竹林鎮,坐落在雅魯藏布江南岸,海拔3600米,跑道長4000米,寬45米,機場等級4E,可供波音747、空中客車等大型飛機起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之一。
民俗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山南因擁有眾多個“第一”而被公認為“西藏民族文化的搖籃”。如西藏第一位國王——聶赤贊普;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塊農田——索當;第一座寺廟——桑耶寺;第一部經書——邦貢恰加;第一部藏戲——巴嘎布等,均誕生在山南。
藏戲:藏戲是以民間歌舞的形式表現文學內容的綜合藝術。吐蕃時期以來,後藏民間歌舞藝術不斷發展,後 來又出現了擬圖騰面具舞蹈、白麵皮面具藝術表演、跳神藝術,以及民間的說唱藝術等,這些民間及宗教藝術中包含著一些戲劇因素。經過歷代民間藝人和知識分子的努力,創造了藏戲藝術。人們一般把日喀則作為藏戲的發祥地,把湯東傑布奉為藏戲始祖。湯東傑布系日喀則地區昂仁縣人,他利用當時民間和宗教藝術中的某些戲劇萌芽或形式發展了藏戲藝術。五世達賴倡導舉辦藏戲節,促進了藏戲的交流與發展。
望果節:“望果節”是藏族人民預祝農業豐收的日子。“望”,意為“田地”,“果”意為“轉圈”。“望果”從字面上講,就是“轉地頭”。“望果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穀物成熟之際舉行。根據農事的安排不同,過節的日期也各不相同,如拉薩從陽曆八月一日開始,江孜、日喀則等地則在陽曆七月中旬,節期三、五天不等。過瞭望果節便開始緊張的秋收秋種。“望果節”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歷史。據《笨教歷算法》記載,為了確保糧食豐收,藏王布德貢傑便向笨教教主請求賜以教旨,教主根據笨教教義,讓農民繞田地轉圈,求“天”保豐收,這就是“望果”。但這個時期,“望果”還不是一個正式的節日,而是收割前的一種活動。八世紀後期,是以蓮花教主烏堅白瑪為首的寧瑪教派興盛時期,“望果”活動也帶上了寧瑪派的色彩。使符念咒是寧瑪派的特點,這時的望果活動便一定要念咒來保佑豐收。十四世紀時,格魯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望果”活動又更多地滲進了格魯派的色彩。例如,在遊行隊伍之前,要舉佛象、背經文。現時的“望果”活動,已經成為傳統節日,娛樂活動的內容也比過去有所發展,增加了賽馬、射箭、唱藏戲等內容。
門巴族婚禮:在西藏東南部,有一片叫做"門隅"的地方。門隅地處喜馬拉雅山東段南坡,氣候溫和,樹木蔥籠,流泉飛瀑,江湖密布,終年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生活著門巴族。門巴族人迎親時 ,男方不僅派出了專人,還要在迎親途中三次擺酒迎接新娘及女方客人,這便是頗具特色的"功羌松"一一"三道迎接酒"。若"三道酒"都順利通過,婚禮則成功有望。新娘一行人到達新郎家入座後,酒女們立刻獻酒,邊敬酒邊唱悠揚的薩瑪酒歌。待新娘喝完一碗洗塵酒後,"朗朗"便帶新娘入室,幫助新娘把從娘家穿戴來的衣服首飾全部脫去,從內衣到首飾里里外外換上婆家的一套東西。換衣可謂是乾淨徹底,大有使新娘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的意味。這一習俗是奇特而罕見的,十分耐人尋味。門巴族婚禮上的換衣習俗以及女家親戚在婚禮期間的一系列活動,形象地記錄和反映了歷史上父權與母權激烈鬥爭的史實。新娘換好衣服後重新入座,這時一直沒露面的新郎才出場同新娘坐在一起,喝"東羌"〈交杯酒〉。媒人向一對新人敬酒祝福,人們唱起了《吉祥歌》。
藏族膳食特點:食品包括糌粑、酥油、酥油茶、甜茶、牛肉、奶渣、青稞酒、豌豆、蠶豆、圓根等。特別是糌粑、酥油茶、甜茶、青稞酒更具有民族飲食文化特點。一千多年前,乃至更長的時期,這些食品就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
著裝習俗:藏族服裝具有悠久的歷史,肥腰、長袖、大襟是藏裝的典型結構。牧區的皮袍、夾袍,官吏、貴族的錦袍及僧侶在宗教節日活動中的服裝具有這種特點。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區的“對通”(短衣)也有此特點。至於工布地區的“古秀”,其基本結構也是和肥腰、大襟類更簡化了,這種服裝不但省去了袖子,而且把衣襟和前身合併在一起了。藏族服裝穿直統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品。腰帶和靴子又是附著飾品的主要穿戴。各種樣式的“羅松”(鑲有珠的腰佩)系在腰帶上垂在臀部,形成各種各樣的尾飾。各種精美的“止窮”(類似匕首)也都系在腰帶上。
旅遊景點
羊卓雍措
雍布拉康
雅礱風景名勝區
藏王墓
貢布日神山
猴子洞
吉堆吐蕃墓群
拉姆拉錯
拉加里王宮遺址
朗賽林莊園
敏珠林寺
恰嘎曲德寺
青朴修行地
桑耶寺
政治經濟
簡介
山南地區的工業已初具規模。到目前為止,已建立電力、採礦、農具修配、汽車修理、水泥、冶金、印刷、製藥、食品加工等行業。到1997年底,全地區擁有各類企業近200個,實現工業總產值9672萬元,與1959年的0.1萬元不可同日而語。目前,全地區擁有縣、鄉、村級小電站79座,年發電量為4483萬千瓦小時;世界屋脊上最大的羊湖抽水蓄能電站就建在山南境內。預計在“九五”期間,全地區水電裝機容量將新增3.36萬千瓦,地縣所在地基本可實現電氣化。 山南地區的輕工業以加工農牧產品、製藥為主,並逐步以機械化、半機械化代替了手工操作,形成小規模生產。紡織、皮革加工仍以手工操作為主。
民族手工業
山南的民族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在6世紀前的吐蕃王朝,手工業產品已經在王室、貴族家庭中開始使用。1959年前的山南民族手工業,生產形式是以個體和家庭作坊為主,同時兼有少量的來料加工。產品除上繳、頂替差稅和自產自用外,只有少量的氆氌、圍裙銷往鄰國、鄰省的藏區。如今,民族手工業較為發達的札囊縣,90%的民眾從事氆氌和圍裙生產,產品在區內外和鄰國享有盛譽。該縣吉林鄉贊域村有悠久的制陶歷史,是西藏著名的制陶之鄉,產品有罐、瓮、壺、灶、盆等,質優價廉,深受藏族民眾的喜愛。
農業
1951年西藏解放以後,特別是1959年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農奴制以後,西藏的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現已修建水渠1312條(其中可灌千畝以上的大幹渠8條),機井141眼,裝機容量2398千瓦;提灌站27座,裝機容量1552千瓦;水庫9座,總庫容331萬立方米;水池、水塘816座;全地區有效灌溉面積35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77%。與此同時,農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加,耕作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民眾已改變過去不注意施肥的習慣,不僅大力積造農家肥,同時已普遍使用化肥。相當一部分地方的耕播、收割、脫粒、運輸等作業和主要農副產品加工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
全地區已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0萬千瓦,其中耕作機械5707台,排灌機械1643台,農產品加工機械867部,運輸機械507台(輛),農業機械化程度已達60%左右。現在,山南地區擁有耕地45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4725公斤左右,已成為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山南地區的糧食生產連續10年獲得豐收, 1997年的糧食總產1.4億公斤,比1959年的增加了近4倍;油菜總產達500多公斤,比1959年的49萬公斤增加了9倍多。1997年的農牧業產值達2.55億元,比1959年的0.105億元增加了23倍多。1959年前夕,山南地區的糧食總產只有2802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只有164公斤,絕大多數農牧民的溫飽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經過民主改革後近40年的艱苦努力,山南地區1997人均生產糧食已逾450公斤,比1959年增加了近2倍,農牧民人均占有糧食已過500公斤。農業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農牧民的生活水平,1997年該地區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775元,比1959年的137元增加了4.6倍,1998年迅速突破千元大關,人民生活又上新台階。
如今,山南地區不僅解決了90%以上農牧民的溫飽問題,而且有一部分農牧民走上了富裕道路,該地區乃東縣的農民已成為全區首富,貢噶縣的農民集資建起了西藏第一家“農民賓館”,澤當鎮的農民已開始涉足於房地產領域。
畜牧業
畜牧業在山南地區的農牧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山南地區的草原面積達226.5萬公頃,可利用面積為159.1萬公頃,是耕地面積的5.3倍。該地區與西藏的其他地區一樣,有完全意義上的牧民,但沒有完全意義上的農民,所有農戶均兼營牧業,1997年的牧業產值1.81億元,占大農業產值的41.5%。1997年末,全地區擁有大小牲畜214萬頭(只),比1959年增長67%,其中,氂牛占牲畜總頭數的12%,黃牛占10%,綿羊占50%,山羊占20%。1979年以來,山南地區十分重視草原建設和保護工作,試種人工草場1.32萬公頃,已進行草場圍欄3.3多萬公頃。畜牧科技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地區建有獸防總站,各縣建立了獸防站,共有畜牧技術人員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