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北京頤和園湖泊]

昆明湖[北京頤和園湖泊]

昆明湖位於北京的頤和園內,它的面積約為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原為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北京市海淀區西湖]。 昆明湖總面積有3000畝之闊,大約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內的五個北海還要大。湖面主要向東西面面發展,有計畫地把原來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閨在湖中,便成了湖內西堤及三島。

基本信息

簡介

 昆明湖 昆明湖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蕩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於島堤分隔,湖面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使昆明湖益發神似西湖。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湖岸和湖堤綠樹蔭濃,掩映瀲灩水光,呈現一派富於江南情調的近湖遠山的自然美。

歷史沿革

昆明湖昆明湖

昆明湖位於北京的頤和園內。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後,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注入湖中,成為元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瓮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穀,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勝,因為這一帶風景優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風景,時人尚有“西湖十寺”與“西湖十景”之譽。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釣魚取樂。明朝一些詩人常把西湖周圍地區的自然風光描繪成宛如“江南風景”,“環湖十里,一郡之盛觀”。明朝時,每年桃紅柳綠時,京城百姓扶老攜幼,爭往西湖踏青賞春,名曰:“耍西湖景”。

至清朝,乾隆皇帝決定在瓮山一帶興建清漪園,將湖開拓,成為現在的規模,並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詩中寫到“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后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養老地。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經多學科分析研究證明,該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歷史。

地理位置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宏大又最瑰麗的古典園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所組成。頤和園位於北京城西北10公里外,昆明湖位於此園萬壽山的南麓。萬壽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脈,向東伸出,相對高度60餘米,形成抱湖之勢。湖的西方,西山高峰聳峙。湖的東南方緊接北京平原,這個湖恰處在西山山麓洪積扇與沖積平原之間的過渡帶上。

面積

湖面主要向東西面面發展,有計畫地把原來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閨在湖中,便成了湖內西堤及三島。挖出的泥土移堆於萬壽山上,使這座原來校低矮的山丘大為增高。在昆明湖濱和萬壽山。萬壽山清漪園和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還有暢春園、圓明園,都是當時以西山群峰為屏障而建設的大規模園林,統稱為“三山五園”。清滴園最後建成千1764年,耗白銀480多萬兩。1860年,英法聯軍攻人北京,清漪園被焚毀。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重建此園,並改名頤和園。後屢經變故,到解放前,這座古考的園林已趨蕭條。解放後大力修耷此園,並疏浚了昆明湖,使之煥然一新。

風景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瓮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因為這一帶風景優美,山水俱佳,明朝一些詩人常把西湖周圍地區的自然風光描繪成"宛如江南風景","一郡之盛觀"。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詩中寫到"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昆明湖一個設計特色是它的西堤和堤上的橋。頤和園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條不寬的堤岸,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於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頤和園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用十七孔橋與湖的東岸連線起來。按照中國歷代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內建有“南湖島”“治鏡閣島”和“藻鑒堂島”三個中心島嶼,並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錯落的島嶼,以及隱現在湖畔風光中的各式建築,組成了頤和園中以水為主體的絕色風景。頤和園昆明湖巧妙地利

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

沿堤建有六座石橋,造型優美,形態各異.其中一座用漢白玉雕砌的玉帶橋,橋拱高聳,遠望如一條玉帶.湖區三個部分都有一島,象徵蓬萊三島.其中,南湖島風景最優美,它的面積達16餘畝,島上有涵虛堂和龍玉廟等古建築,據說涵虛堂的造型頗像武昌的黃鶴樓,原有三層閣樓,當年清代帝後曾在樓上觀看湖年水師操練。從島上高處向外眺望,湖光山色盡收眼下。

主要景點

昆明湖昆明湖與萬壽山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橋橫跨在南湖島和東岸之間.橋長150米,像一條長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盧溝橋之作,橋上每個石攔住頂部都雕有形態各異的石獅,顯得精緻、雄偉和美觀.

十七孔橋東頭湖岸上矗立著一座全國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臥著一座如真牛一樣大小的鑄造精美的銅牛,昂首豎耳,若有所聞而回首驚顧的神態,非常優美生動,原取神牛鎮水之意,現為珍貴文物.

由銅牛處循岸往北,湖東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後,此處得春氣之先,亭畔桃紅柳綠,最早向人們報知春的訊息,亭因此得名.從知春亭向北望萬壽山景色,最為鮮明.

在湖北岸與萬壽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長廊是我國南北園林中最長又最富於藝術性的遊廊.東起樂壽堂的邀月門,穿過排雲門,直達萬壽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長728米,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長廊的每根仿樑上都有彩畫,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800餘幅畫面溢彩流金,令人讚嘆不已.長廊蜿蜒曲折,穿花拂柳,聯殿通閣,猶如一條彩帶.在長廊中漫步觀湖,步移景換,變化萬千.

昆明湖西堤西部水域內的北部湖中,有團城島,南部湖中有藻鑒堂.島上原有的建築,都於1860年燒毀.藻鑒堂西北的暢觀堂,地勢較高,可東眺頤和園全園景色.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漸收攏,東堤和西堤在南端匯合於繡漪橋.昆明湖水便從這座橋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長河之中.

在昆明湖的西北,萬壽山西麓岸邊,有一隻白石雕造的石妨,叫清晏舫.舫體用巨大的石塊雕造而成,上建兩層艙樓,窗上鑲嵌五色玻璃,十分美觀.

由清晏舫向北,穿過蔣橋、萬字河、半壁橋,便折入後山後湖.後山後湖俗稱蘇州河,別有一番江南景色.這裡,碧水瀠回,古松參天,饒有幽趣.後山的建築在1860年和1900年兩次遭侵略著破壞後,多半只剩下荒台廢基,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寶塔,仍然屹立在綠樹叢中.

昆明湖昆明湖
從昆明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向北,經過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通往萬壽山腰的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這條前山中軸線上的建築金碧輝煌,氣勢宏偉.萬壽山上的景福閣千峰彩翠、意遲雲在、重翠亭、福蔭軒、寫秋軒、邵窩殿、畫中游、湖山真意等樓台亭閣,各具妙趣.登臨這些樓台亭閣,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後山中軸線上的香岩宗印之閣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廟,它的前方,是一座橫跨後湖的三孔長橋,橋北便是頤和園的北宮門.橋兩側的後湖沿岸便是當年買賣街的遺址.這條街又名蘇州街,如今已經重新整修恢復,再現江南民俗風情與水鄉風光.

昆明湖後湖的東端有眺遠齋、諧趣園.眺遠齋地勢較高,面對牆外的街道,據說慈禧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在此觀看百姓到妙峰山去趕會,所以也叫“看會樓”。園中之園的諧趣園,是乾隆時仿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建造的,原名惠山園.園內一池碧水,亭亭蓮葉,環岸有用百間遊廊連線起來的十三座樓台亭閣,凌架於湖心的飲綠水榭,傳說為慈禧釣魚取樂的地方.諧趣園內,竹影拂欄,泉流緩緩,具有江南園林特色。

昆明湖和萬壽山組合成絢麗多姿的頤和園.在這一片雷射山色之間,點綴著許多殿、、樓、、橋等精美的建築.從亭台樓閣的設計到花木的配置,從山間的曲逕到形式多樣的橋樑,從地形的運用到假山的堆造,布局得宜,渾然一體.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恰巧把頤和園西部圍牆遮擋起來,從而取消了園子西部的界線.如果以萬壽山佛香閣為近景的話,西堤、玉泉山就是中景,西山群峰便是遠景.顯得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水闊天空,層次分明,融匯成一片壯麗的景色.如果登上萬壽山頂俯瞰昆明湖,視界廣闊,煙波浩渺,遠處西山淡雅,東面高樓排空,宛如置身於畫卷之中,令人目酣神醉

名字由來

昆明湖昆明湖

昆明湖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後因萬壽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稱瓮山泊。昆明湖是一個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這裡是西山山麓拱積扇前緣由泉水匯集成的一塊沼澤低地。

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稱中都)後,金主完顏亮看中這塊鳳水寶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宮。到金章宗時,更從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腳下,使它成為一處貯水地,稱金水河。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應京都漕運之需,水利學家郭守敬導引昌平縣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當時金山改稱瓮山,湖泊就改名瓮山泊,水面比原先擴大。明代,白浮村泉水渠道(白浮堰)失修,水源枯竭,瓮山泊面積縮小。清代乾隆時鑿深了瓮山泊並加以擴充,成為面積比明代時擴大兩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這一命名,是乾隆帝採用的漢武帝在長安都城鑿昆明池操練水師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元代定都北京後,為興漕運,經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發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為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穀,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勝,酷似江南風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譽。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釣魚取樂。清乾隆建清漪園時,將湖開拓,成為現在的規模,並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練武演操。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繞流萬壽山後山腳下的溪河,稱為後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