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縣

尼木縣

尼木縣隸屬於西藏自治區,地處西藏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位於自治區中南部,距拉薩市147公里,系西藏前、後藏的結合部。西部與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相鄰,東部與曲水縣相接,南部與日喀則地區仁布縣、山南地區浪卡子縣相連,北與當雄縣接壤。總面積3275.8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34044人(2012年)。 尼木縣下轄1個鎮、7個鄉。境內有吉嘎曲德寺,以及古代西藏造橋專家湯東結布造的尼木鐵索橋等景點。2013年,尼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15億元。藏尼紙、尼木藏香和普松雕刻被稱為“尼木三絕”。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縣城一隅縣城一隅
尼木,藏語意為“麥穗”。元時譯作“聶摩”。明時譯作“聶母”。清文獻中又寫作“尼莫”、“尼穆”、“尼木”、“尼冒”等。民主改革前尼木境內分為尼木宗和麻江宗,1959年合併二宗建立尼木縣,隸屬拉薩市管轄至今。縣府駐塔榮鎮,位於縣西北部,臨近麻尼公路,人口1千餘人。
尼木縣地處西藏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位於拉薩市西南140公里。面積3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萬畝,林地面積25.6萬畝。2003年全縣總人口3萬。轄1個鎮、7個鄉,35個行政村。
2003年,尼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13萬元,縣級財政收入實現240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750元。目前,已初步形藏香,藏紙,銅礦,電力,食品等門類齊全,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體系。全縣現有耕地面積4.13萬畝,人均耕地1.56畝,2000年實現糧油總產15251.4噸。
尼木縣是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縣。現有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250千瓦,年發電量25.7萬千瓦時。民族手工業主要生產氆氌、藏香、藏紙、陶器等。名土特產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紙藏香高原畜產品與高原魚類。
2000年全縣擁有各類商業經營網點189個。三產從業人員319個。全社會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2601.84萬元。金融機構能辦理全區各種資金往來業務,2000年來城鄉居民儲蓄2397萬元。
中尼公路貫徹該縣麻江鄉境內,318國道縣城南部連結拉薩和日喀則。縣城駐地距拉薩147公里,距日喀則市200公里左右,全縣七鄉一鎮均有簡易公路相連線,各種車輛均可通行。電話通訊進行全國程控聯網,電話普及率較高。全縣現有無線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各一座,各鄉均有差轉台和單收站。目前全縣共有各類學校66所,其中中學一所,中心國小率100%。教育普及達90.8%。
尼木縣的人文景觀別具風采。有寧瑪派的早期聖地托噶,據說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蓮花生來藏弘法時期。另有赤松德贊於公元8世紀修建的吉嘎曲德寺,以及古代西藏造橋專家湯東結布造的尼木鐵索橋等。

自然地理

尼木縣居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山巒起伏,河谷縱橫。地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內最高點窮母崗峰,海拔7048米,最低點為瑪曲河匯入雅魯藏布江處,海拔為3700米。
山巒起伏,溝谷縱橫。地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內最高窮母崗峰,海拔為7048米,最低點為瑪曲匯入雅魯藏布江處,海拔3700米。
尼木縣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輻射強,年日照時數2947.2小時。年無霜期100天左右。年降水量324.2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乾旱、山洪,土石流,蟲災,霜凍和冰雹。
尼木縣礦產資源主要有銅、鉬、泥炭等,野生動植物資源主要有豹子、狗熊、猞猁、獐子、黑頸鶴、貝母雞、野雞及貝母、蟲草、黃連、雪連等。

歷史沿革

尼木,藏語意為“麥穗”。

尼木縣尼木縣
尼木建縣歷史悠久。時間可追溯元朝時期,據文獻記載:元世祖時代尼木既已設宗。元朝時譯為“聶摩”。
在明朝時尼木被譯成“聶母”。而清朝則稱作“尼莫”、“尼穆”等。
民主改革前尼木境內分設尼木宗和麻江宗,1959年二宗合併為尼木縣,隸屬拉薩市管轄至今。
縣府駐塔榮鎮,位於縣西北部,臨近麻尼公路。
2000年,尼木縣轄1個鎮、7個鄉。各鄉鎮分別是:塔榮鎮、吞巴鄉續邁鄉、普松鄉、帕故鄉、麻江鄉、克如鄉、尼木鄉
2000年,尼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7375人。
2003年,全縣總人口3萬人。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尼木縣全縣總人口27375人。
2003年,尼木縣全縣總人口3萬人。
2006年,尼木縣總人口3萬人。其中:塔榮鎮總人口6082人、吞巴鄉總人口2308人、續邁鄉總人口5030人、普松鄉總人口1947人、帕故鄉總人口2979人、麻江鄉總人口2219人、克如鄉總人口1094人、尼木鄉總人口5716人。
2012年,尼木縣全縣總人口為34044人。

民族

尼木縣以藏族為主,藏族占總人口的99.6%。

經濟概況

尼木縣尼木縣
2003年,尼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13萬元,縣級財政收入實現240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750元,其中,現金收入達到919元,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收入分別達到720萬元和2931萬元,增幅都在13%以上,最高達到41%以上。去年,尼木縣糧油總產2848萬斤,其中,雙低油菜種植面積達到6000多畝,平均畝產463斤,都被定單收購,僅此一項就為農民增加收入197萬多元。2003年,尼木縣輸出勞力5000餘人,較上一年翻兩翻,實現勞務總收入200多萬元。
尼木縣是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縣。現有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250千瓦,年發電量25.7萬千瓦時。民族手工業主要生產氆氌、藏香、藏紙、陶器等。名土特產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紙、藏香、高原畜產品與高原魚類。
目前,已初步形藏香,藏紙銅礦電力食品等門類齊全,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體系。全縣現有耕地面積4.13萬畝,人均耕地1.56畝,2000年實現糧油總產15251.4噸。

娛樂生活

在日前舉行的尼木縣2008年“電視進萬家”活動贈送儀式上,又有261戶民眾獲贈電視機。

至此,“電視進萬家”活動已為尼木縣贈送電視機1269台。尼木縣塔榮、尼木兩個鎮已成為“電視鄉鎮”。吞巴、卡如等通電村的民眾也同時擁有了電視機

受贈農牧民民眾說,政府不僅讓我們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方便的電,喝上了乾淨的水,還給我們送來電視機,讓我們能及時聽到黨的聲音,看到祖國各地的巨大變化,我們真是打心眼裡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懷。
尼木縣縣長果果說:“‘電視進萬家’活動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困難民眾無微不至的關懷。民眾家裡有了電視機,就等於在家中辦起了一個文化站、一個圖書館,可以足不出戶就能聽到黨和政府的聲音,了解外界信息,對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農牧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1995年順義區為尼木縣援助20萬元發展資金。1997年又援助50萬元,幫助尼木縣完成了縣城上下水工程,從此結束了尼木縣居民用水人背畜馱的歷史。1998年順義區為改善尼木縣的基礎設施建設,援助120萬元建設資金。尼木縣有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250千瓦,年發電量25.7萬千瓦時。塔榮電站裝機容量1000千瓦。投資700萬元的東風乾渠建成。縣境大理石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2013年,城鎮化率達到19.33%,同比2012年增長3.66%。

科技

尼木縣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35人,其中高級職稱者24人。到2000年,全縣有4項科技成果獲市以上科技進步獎。

教育

尼木縣1751年創辦第一所僧官學校,1916年創辦了醫算學校,是當時西藏地方政府的醫算機構,也是西藏惟一的一所高等學府。全縣有中國小24所(包括國中1所,國小8所,教學點15個),縣中心幼稚園一所,共有教職工260人。中學和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分別為97.98%和99.71%,在校生鞏固率分別為98.31%和99.47%。2010年,尼木縣制定出台了《尼木縣人民政府資助大學生學費實施辦法(試行)》,出資42.373萬元,對自2009年考上大學的234名農牧民家庭子女和城鎮低保家庭子女學費進行了全額資助。2012年,對考上大學的農牧民子女和城鎮低保家庭子女學費進行全額資助,共資助481人,投入資金125.3萬元。

體育

民間賽馬、射箭等體育項目比賽頻繁。

衛生

全縣有縣級醫院1所,醫務人員42人;鄉衛生院8所,村衛生室26個,醫務人員71人。農牧區合作醫療覆蓋率達100%,參保率為99.46%。

宗教

尼木縣內有22座寺廟(拉康6座、日追1座),其中僧寺14座、尼姑寺8座,有僧尼217人(其中僧人118人,尼姑99人)。曲德寺、如巴寺等寺廟還屬於自治區重點佛教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

電話通訊進行全國程控聯網,電話普及率較高。該縣現有無線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各一座,各鄉均有差轉台和單收站。全縣電話通訊均實行全國程控聯網。全縣辦有尼木縣有線電視台、人民廣播電台,各鄉均有差轉台和單收站。全縣有電視台1座,“村村通”站室84座(其中單收站56座、收轉站25座、小型有線1座、村鍋2座),“戶戶通”5186戶。有宣傳文化中心1個,文化站室40個,農家書屋32個。

氣候氣象

自然風光自然風光
尼木縣氣象局成立於1973年,現有職工6人,在縣委、縣政府、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及拉薩市氣象局的正確領導和關懷下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求實創新為精神,按照建設“四個一流”台站的事業發展奮鬥目標,經過全局氣象職工的共同努力,尼木氣象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氣象現代化發展較快。

尼木縣氣象局的主要任務是:地面氣象觀測和氣象資料服務。地面氣象觀測目前主要以人工觀測為主,晝夜24小時值班,每天七次觀測,五次發報,還有預約航報。尼木縣氣象局在業務工作中緊緊圍繞著如何提高職工業務素質和工作責任心以及如何提高業務質量這兩項主題千方百計想各種辦法。並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業務競賽,同時結合本局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並且嚴格執行,通過全體業務人員的共同努力,尼木縣氣象局的業務質量大幅度提高,報表連續消滅錯情,在業務上已經形成了創百班無錯、爭當優秀觀測員的良好風氣。隨著氣象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在“一流的裝備”工作中,已經完成了大氣監測自動化系統的基礎設施改造及安裝工作,並於2005年1月正式投入到業務運行中。
在氣象服務工作中尼木縣氣象局始終堅持氣象工作的根本宗旨,把為社會作貢獻和為發展尼木縣地方經濟做好氣象服務作為自已的天職和使命,始終把氣象服務作為氣象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由於尼木縣氣象局不做氣象預報,但每次收到區台和市局的天氣預報後,積極主動地報送到有關單位,同時,在尼木縣出現異常天氣情況後及時主動向有關部門匯報天氣實況,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氣象資料,本著“防大汛、抗大災、以防為主、防重於抗”的指導思想,在汛期做到了一日一報,充份發揮了氣象工作的決策參謀服務功能。
局領導班子以集思廣益、超前思維、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引導全局工作全面發展,通過一系列工作,尼木縣氣象局先後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市級文明單位”“全區氣象系統局務公開優秀示範單位”同時尼木縣氣象局成立了氣象黨支部、製作完成了尼木縣氣象信息服務網站、建成了縣局區域網路系統。

行政區劃

自然風光自然風光

尼木縣轄1個鎮、7個鄉:
塔榮鎮、麻江鄉、普松鄉、卡如鄉、尼木鄉、續邁鄉、帕古鄉、吞巴鄉。共有35個行政村
塔榮鎮

 總人口6082人。

吞巴鄉 總人口2308人。

續邁鄉 總人口5030人。

普松鄉 總人口1947人。

帕故鄉

 總人口2979人。

麻江鄉 總人口2219人。

克如鄉 總人口1094人。

尼木鄉 總人口5716人。

交通運輸

2007年上半年,尼木縣在拉薩市交通局的扶持下,開始修建5條鄉村道路。該縣修建的塔榮、尼木、普松、續邁、帕古5條鄉村道路,總長35.88公里,總投資4281萬元,工程於2007年11月全部完工。尼木縣除麻江鄉以外的所有鄉鎮將擁有黑色路面。
境內的主要交通幹線中尼公路穿過西北部麻江鄉境內,318國道自縣城南部連結日喀則市和拉薩市。全縣鄉鎮均通簡易公路。境內有眾多縣道、鄉道,已經通車的拉日鐵路經過尼木縣,設有尼木站。縣城駐地距拉薩147公里,距日喀則市200公里左右,該縣七鄉一鎮均有簡易公路相連線,各種車輛均可通行。

風俗特色

1300年前,松贊乾布的大臣吞彌·桑布扎在尼木縣創造了藏文字。它與凝聚著藏民族智慧的,有著同樣悠久歷史的還有藏香、雕版和藏紙,並稱為“尼木三絕”。民族手工業主要生產氆氌、藏香、藏紙、陶器等。縣內3個鄉有地下溫泉。白面具藏戲是延續五世達賴時期創作的,哲蚌寺雪頓節演出均以尼木縣白面具藏戲為序幕和收場。尼木縣土特產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紙、藏香、高原畜產品與高原魚類。
文字之香
關於藏文字的起源,佛教界認為系吞彌·桑布扎所創;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則認為是苯教始祖辛饒米沃奇的智慧成果;還有學者認為系脫胎於伽濕彌羅文(今克什米爾文)或者多文或者象雄瑪文或者黎宇文(于田文)。其中,吞彌·桑布扎創造藏文的觀點被普遍接受。
佛教史籍記載,公元7世紀上半葉,吞彌·桑布扎等15名藏族青年受吐蕃第32代贊普藏王松贊乾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學習梵文和天竺文。由於水土不服,唯有吞彌·桑布扎沒有病故他鄉,他先後從黎敬和拉熱白森格學習梵文和天竺文,其認真刻苦的敬業精神獲得天竺人的敬稱“桑布扎”(意為賢良的藏人)。回歸故里後,按照松贊乾布的旨意,吞彌·桑布紮根據梵文字母以及藏語語音的特點,整理出藏語的30個輔音字母以及4個元音字母,被稱為藏語的30個子音字和4個母音字。吞彌·桑布扎還編撰了《文法根本三十頌》等,完成了藏民族文字的整理規範工作。
如今的尼木縣就是吞彌桑布扎的故鄉,並保有其故居,屬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尼木三絕”的藏香、藏紙、雕刻均與吞彌桑布扎有著萬千聯繫。2012年,中國工商總局向尼木縣頒發了藏香源產地地理標識,尼木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藏文字博物館。2014年12月,尼木藏文字主題博物館被命名為拉薩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尼木藏香
尼木縣吞巴鄉的村民依靠這裡獨特的水源、氣候、資源、工具及獨特的藏香製作工藝和配方生產出了聞名遐邇的“尼木藏香”。吞巴鄉成為藏香生產專業鄉,有數百人從事藏香生產。
藏香原理出自藏醫的熏療法,配方來源於諸佛菩薩續寶典,具有醫療效用。藏香經過一千多年不斷的創新和完善,已經發展成為十幾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都有著不同的用途,所以吞彌·桑布扎又被當地藏族人民親切地稱為“富貴平安佛”。藏香之所以流傳至今,除了它的祭祀作用外,藏香一直就與西藏藏藥中的“熏療法”一脈相承。因為,在藏香里包含了大量名貴的植物藥;如:藏紅花、檀香、長松蘿、安息香、冰片、乾草等。它適合在各種場合使用,香味四溢,更對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各種傳染性疾病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尼木藏尼紙
尼木藏尼紙作為中國造紙技術的分支,具有獨特的技術特色。據現存資料考證,尼木縣藏尼紙產生於公元7世紀40年代,隨著社會對紙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佛經印刷用紙量大增,刺激了西藏紙業的發展,藏尼紙業得到了一定的傳播。由於藏尼紙具有久經歲月不遭蟲蛀、無酸性、質地堅韌、耐摺疊、耐磨、耐腐蝕等特點,所以僧人特別喜歡用它來抄寫經文。
尼木藏紙生產歷史悠久,完全按照傳統的手工製造工藝來製作。它的製作原料是當地的一種叫狼毒草的有毒性的野草,藏語叫“日加”,造紙時主要是使用它的根部,所以採摘時對環境有所影響,采後需要5—10年才可以重新生長。尼木藏紙製作共有六道工藝,全由手工完成,基本採用家庭式世家傳承生產,要長期操作才可學會,而且製作都是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全憑經驗操作。尼木縣人民政府正在採取措施,加大對製作藏尼紙技術的保護力度。
塔榮鎮雪拉村藏紙製作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傳統的製作工藝特殊,在原材料中主要使用了尼木縣本地一種叫日加的毒性很強的草,使藏紙的保存時間可長達上千年。現在尼木縣將藏紙的製作手工藝技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普松雕刻
普松是著名的“雕刻之鄉”。雕刻在尼木縣普松鄉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普松鄉民眾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一項古老技藝,作為在全區享有盛譽的傳統技藝,雕刻藝人在長年累月的鑽研過程中不斷對其進行豐富和發展。雕刻服務範圍已從過去為舊西藏上層進行宗教活動服務,發展成為旅遊產品,雕刻內容也從最初的體現宗教活動、人物禮儀、自然風光等擴展到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
普松雕刻形式多樣,套用廣泛,不僅有單一的文字雕刻,還有圖文並茂的圖案;不僅套用於藏傳佛教活動,還套用於印經幡,西藏很多山口懸掛的經幡,都是用普松雕版印製的,在拉薩市場,它們占有90%的份額。隨著農牧區經濟的發展,普松雕刻藝人隊伍發展迅速,有106名雕刻師和494名相關從業者,占全鄉人口的28.73%。

風景名勝

著名寺廟
寧瑪派的早期聖地托噶,據說可以追溯至公元8世紀蓮花生來藏弘法時期。巴古比如宇那寺有1200年前蓮花生修建的三個修行洞。日措卓瓦曲旦寺有元代的佛塔。尼木的名勝古蹟還有赤松德贊於公元8世紀修建的切嘎卻德寺。切嘎卻德寺系8世紀赤松德贊修建,1996年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吞巴鄉吞達村
距拉薩市138公里,距尼木縣城塔榮鎮14公里,緊鄰申尼公路,是傳統藏香生產地。吞達村位於美麗的吞達溝谷底部。吞達村最負盛名的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手工水磨生產藏香,至今還完整保留藏香水磨135座,沿河流自然曲線分布。
吞巴景區
2009年被國家林業局設立為尼木國家森林公園核心景區,擁有中國第一個藏文字博物館和八個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號稱藏民族文化的發祥地,西藏民族手工業的後作坊。2013年被評為中國最美村鎮,2014年被確立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在2015年中國第七屆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上,吞巴景區生產設計的藏香系列產品獲得銀獎。列入第三批337個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示範名單。
吞彌·桑布扎故居
藏文文字創製者吞彌·桑布扎的故鄉在尼木縣吞巴鄉。2003年,公元7世紀創造藏文字的藏族學者吞彌·桑布扎的故居被發現,是吞巴鄉村民自瑪桑珠居住了30多年的農家院落里。約60平方米的古宅純樸穩重。屋內四壁都繪有壁畫,壁畫保存完整,顏色鮮艷。其中一幅描繪了吞彌·桑布扎向松贊乾布敬獻經書的情景,吞彌·桑布扎的故居是一棟典型的藏式建築,曾經有兩層,後只存一層。
米珠通門林寺
位於塔榮鎮尚日村,距離尼木縣城主幹公路2公里,距離中尼公路10公里。始建於1240年,創建人為拉曰年布,具有代表性的活佛是尼達旺扎。米珠通門林寺是拉薩地區唯一一座苯教寺廟。1986年經尼木縣人民政府批准修復開放。寺廟占地947.9平方米,寺內有珍貴文物十餘件。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具有苯教特色的壁畫和一副藤製古盾牌。
日措卓娃塔
位於塔榮鄉日措村的一小山腳下,傳說是一塊石頭自地下自然長成。塔原有兩座,一天一位孕婦來此,在其中一座石塔上坐著歇息、了一會兒(想當時塔還未“長”成,比較矮),結果那石塔竟被坐死,停止生長,只有另一座塔“長”了起來。後來又有了另一個傳說,說是不孕的婦女,只要繞塔轉上幾圈,即可懷胎,塔名遂揚。傳說信不信由人,不過其中所含的原始生殖崇拜內容,卻是實實在在的。
塔址處原本無寺,1994年,一位境外的尼木籍藏胞捐資八萬餘元,當地百姓又湊集錢款,並且投工投勞,建起了這座卓娃塔寺。
尼木鐵索橋
15世紀上半葉,古代西藏著名的橋樑專家唐東傑布在垃薩河上架鐵索橋,歷經六年,才把拉薩河鐵索橋造好。他站在拉薩鐵索橋上向後藏方向射了兩支箭,一支射到了尼木,另一支射到曲曰山上。第一支箭被尼木流浪藝人揀到送了回來,唐東傑布認為,這是在尼木修建鐵索橋的吉兆。第二年,他為平生要修建的第二座鐵索橋攜徒弟到了尼木。開始並不順利,卻德寺有三名喇嘛不相信他們,說他們是招搖撞騙,故意為難他們,讓唐東傑布用詩詞講一段經典,唐東傑布毫不遲疑地用詩詞吟詠一段經典經文,喇嘛聽後對唐東傑布崇拜得五體投地。尼木的民眾昕說要在尼木河上修橋,便積極捐錢捐物,派遣鐵匠,唐東傑布還親自幫著鐵匠鼓起皮風箱,掄起大錘。鐵匠們看到這位大智大德者如此熱心,更加賣力地幹活,很快就打成了4條40多尺的鐵鏈,僅僅幾個月,從塔榮到恰古的尼木河上便架起了一座鐵龍一般的索橋。
麻江窮母崗日峰
從草八井經尼木縣的麻江到雅魯藏布江大竹卡渡口,有一條古老的峽谷通道,中尼公路也曾經通過這裡。在麻江一帶,可以望見北方海拔7048米的窮母崗日峰,那是念青唐古拉山脈南端的最高峰。
安剛熱水河
在距離尼木縣塔榮鎮大約10公里的安剛區,有一條幾乎全部由溫泉泉流匯集成的河流,人們稱為“熱水河”。河水溫度一般在81.5℃,誤入其中非常危險,附近地溫也在57℃左右。熱水河流出幾公里以外,水溫仍在20℃以上。縣內三個鄉有地下溫泉,卡如、林崗兩個鄉的溫泉可以飲用,續邁鄉的溫泉可以洗溫泉浴。溫泉水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

著名人物

吞彌·桑布扎,生活於松贊乾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據說,當年松贊乾布為儘快發明本民族的文字,以促進吐蕃王朝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特選派了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前往印度取經學法,其中之一就是吞彌·桑布扎。因勞累饑渴,有三位大臣先後死於途中,僅吞彌·桑布扎取經學成歸來,並創製了藏文,被譽為“藏文之父”。

中國行政區劃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同14個國家接壤,與8個國家海上相鄰:東北與朝鮮接壤,東北、西北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為鄰,正北方是蒙古國,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相接,南面有緬甸、寮國和越南。

西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