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

水井

水井,主要用於開採地下水的工程構築物。它可以是豎向的﹑斜向的和不同方向組合的,但一般以豎向為主﹐可用於取水﹑排水,也可用於注水。根據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含水層岩性結構,人類創造了多種多樣的井型。水井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還可以積水。”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下》:“古者建步立畆,六尺為步,步百為畆,畆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工程施工降水井、水源空調井、地源熱泵井、安裝水空調及冷風機、機鑽深井(工廠專用井)、石頭井、飲用水井、農田井、地基降水處理、舊井改造、維修深水泵,大型基坑、污水管道、隧道降水,工廠生產用水,機械冷卻用水和生活用水等。

簡介

水井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水井出現之前,人類逐水而居,只能生活於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水井的發明使人類活動範圍擴大。中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已發現最早的水井是浙江餘姚河姆渡古文化遺址水井,其年代為距今約5700年。這是一口相當精巧的方形木結構井﹐井深1.35米﹐邊長為2米。由此推斷﹐原始形態的井的出現﹐還要早得多。

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well

定義1:

開採地下水的垂直集水建築物。

所屬學科:

水利科技(一級學科);灌溉與排水(二級學科);灌溉(水利)(三級學科)

定義2:

取用地下水的垂向匯水建築物及區域。

所屬學科:

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水資源學(二級學科)

井的釋義

井1 [jǐnɡ] 英語:well

[《廣韻》子郢切,上靜,精。]

亦作“ 丼1 ”。

1.水井。《易·井》:“改邑不改井。” 孔穎達 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 前蜀 毛文錫 《贊成功》詞:“昨夜微雨,飄灑庭中,忽聞聲滴井邊桐。” 明 文震亨 《長物志·鑿井》:“鑿井須於竹樹之下,深見泉脈,上置轆轤引汲,不則蓋一小亭復之。” 孫犁 《白洋淀紀事·紀念》:“我也看見了園子中間那一眼小甜水井,轆轆架就在那裡放著,轆轆繩還在井口上搖擺。”

2.形似水井的東西。如:天井、礦井、鹽井、藻井等。

3.指污水池。一說通“ 庰 ”。

4.指古代作戰時,為防穴攻而鑿的地穴。《通典·兵五》:“地聽:於城內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甖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聰耳者於井中,托甖而聽,則去城五百步內,悉知之。”

5.指泉水。《呂氏春秋·本味》:“水之美者, 三危 之露, 崑崙 之井。” 高誘 註:“井,泉。”

6.指古代王侯的墓穴。 唐 杜甫 《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忽憶雨時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飲令人哀。” 仇兆鰲 注引 張綖 曰:“井是貴者之墓,猶今言金井也, 楚 人皆謂 楚 王墳為井上。” 唐 韓愈 《記宜城驛》:“驛東北有井,傳是 昭王 ( 楚昭王 )井。”

7.井田。《周禮·考工記·匠人》:“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 鄭玄 註:“此畿內采地之制。九夫為井,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 趙岐 註:“方一里者,九百畝之地也,為一井;八家各私得百畝,同養其公田之苗稼。”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下》:“古者建步立畆,六尺為步,步百為畆,畆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參見“ 井田 ”。

8.設定或劃分井田。《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賦。” 宋 王安石 《明州慈谿縣學記》:“古者,井天下之田。” 明 王廷相 《慎言·保傅》:“田不可井者三……必言可井者,迂儒之慕古也。”參見“ 井牧 ”。

9.相傳古制八家為井。引申為人口聚居地;鄉里;家宅。 唐 陳子昂 《謝賜冬衣表》:“三軍葉慶,萬井相歡。” 宋 杜旟 《摸魚兒·湖上》詞:“中都內,羅綺千街萬井。”參見“ 井裡 ”。

10.比喻法度;條理。《廣雅·釋詁》:“井,灋也。” 王念孫 疏證:“《越絕書·記地傳》云:‘井者,法也。’井訓為法,故作事有法謂之井井。《荀子·儒效篇》:‘井井兮其有理’,是也。”《初學記》卷七引 漢 應劭 《風俗通》:“井者,法也,節也,言法制居人,令節其飲食,無窮竭也。”參見“ 井井 ”、“ 井然 ”。

11.“ 阱 ”的古字。《易·井》:“舊井無禽。”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易上》:“井當讀為阱。” 高亨 註:“‘舊井’之井,謂捕嘼之陷阱,陷井它書多作陷阱,古無阱字,只作井。”

12.量詞。 宋 范成大 《吳船錄》卷上:“有溫泉二十餘井。“

13.象聲詞。見“ 井井 ”。

14.《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坎上。《易·井》:“象曰:木上有水,井。” 孔穎達 疏:“井之為義,汲養而不窮。” 宋 王安石 《九卦論》:“君子之學,至乎井、巽而大備。”

15.井宿。《史記·天官書》:“德成 衡 ,觀成 潢 ,傷成 鉞 ,禍成 井 ,誅成 質 。” 張守節 正義引 晉灼 曰:“ 東井 主水事, 火 入一星居其旁,天子且以火敗,故曰禍也。”參見“ 井宿 ”。

16.經穴名。五腧穴(井、滎、俞、經、合)之一,是十二經脈起源之處。全身十二經各有一個井穴,即少商(肺)、商陽(大腸)、厲兌(胃)、隱白(脾)、少沖(心)、少澤(小腸)、至陰(膀胱)、湧泉(腎)、中沖(心包)、關沖(三焦)、竅陰(膽)、大敦(肝)。臨床常用於急救。《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

17.古國名。通邢,即為古邢國,在今河北省邢台市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四篇四:“所謂‘井家’‘井長’‘井人’之 井 乃國名,卜辭有 井方 , 殷 彝《乙亥父丁鼎》有‘隹王正 井方 ’,入 周 則有《井人鍾》……是可知 井 乃 殷 代以來之古國,入後為 周 人所滅。”

18.姓。 漢 代有 井丹 ,見《後漢書》。

19.可以傾吐秘密的朋友。開心的和不開心的,都可以安心的告訴井。

類型

根據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含水層岩性結構﹐人類創造了多種多樣的井型。

中國民間長期習用的是圓形筒井。直徑多為1~2米﹐深度一般為數米到20~30米﹐施工時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這種井只宜於開採淺層地下水。

為了開採深部地下水﹐發展了口徑較小(幾厘米到幾十厘米)而深度相當大(幾十米至幾百米)的管井。打管井需要專門的打井機械和採用比較複雜的工藝。早在公元前250年﹐在中國現今的四川省﹐就在堅硬岩石中大量開鑿深達數十米乃至百米以上的井﹐開採地下滷水煮鹽。打井揭露存有滷水的承壓含水層後﹐地下水往往從井中自行流出﹐這種井便是自流井。中國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貢市)的地名即由此而得。現代世界各國主要用管井開採地下水﹐用動力鑽機打井﹐以各種水泵作為提水工具。中國在1949年以前﹐只有少數城市有少量管井﹐用動力提水的井也為數不多﹔到1980年﹐全國動力提水的井發展到220萬口﹐廣泛用於工礦城鎮供水﹑農業灌溉及其他目的。

適應不同的地層條件﹐發展了斜井和水平的井。為了增大井的出水量﹐後來又出現了將水平的濾水管與豎向井筒結合起來的輻射井。這種井的主井筒直徑可達數米﹐水平濾水管長數十米到一百多米﹐宜於開採埋藏淺﹑厚度小的鬆散的或半膠結的含水層﹐也可用於截取河岸及河床下的潛流。砂礫層中的輻射井﹐出水量最大可達1立方米/秒。中國西北部黃土中打的輻射井﹐出水量往往比同等直徑的筒井增加十餘倍至數十倍。

坎兒井

坎兒井示意圖坎兒井示意圖

坎兒井示意圖

中國的坎兒井﹐巧妙地適應了乾旱地區山前地帶的自然條件﹐既能減少水分蒸發﹐又便於取水﹑輸水。它包括地下廊道和一系列豎井。地下廊道底部低於地下水位的部分用以截取地下潛流﹔高於潛水位部分用於輸水。豎井在開挖地下廊道時用於出土﹑通風﹔成井後作為取水及維修的通道。地下廊道出口處﹐往往還建有儲水池。單條坎兒井的長度有達幾十公里的。中國新疆至今仍有2000條坎兒井在使用。

水井水井

水井

有關井的詞語及成語

【井井】1.潔淨不變貌。《易·井》:“往來井井。” 王弼 註:“不渝變也。” 孔穎達 疏:“此明性常井井,絜靜之貌也。往者來者皆使潔靜,不以人有往來改其洗濯之性,故曰往來井井也。” 唐 羊滔 《游爛柯山》詩:“路期訪道客,游衍空井井。”2.形容整齊,有條理。《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楊倞 註:“井井兮,良易之貌;理,有條理也。”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田疇井井,滿目桑麻。” 明 何焯 《義門讀書記·史記上》:“三事錯綜成文,語脈復井井。”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八:“蜘蛛結網,野蜂營窩,雖則條理井井,本能突顯……然而人的構築,胸中早有成竹,以此特異於昆蟲。”3.象聲詞。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呂琪》:“ 琪 納涼軒下,隱聞井中井井之聲不絕。”

【井井有方】形容有條理有辦法。《醒世恆言·張孝基陳留認舅》:“ 孝基 條分理析,井井有方。”

【井井有序】亦作“ 井井有緒 ”。

有條理,有秩序。 柳青 《狠透鐵》三:“﹝ 王以信 ﹞起早貪黑地奔波,飼養上、副業上、保管上,樣樣項項料理得井井有緒。” 駱賓基 《鄉親--康天剛》四:“一切都是井井有序,和往常一樣。”

【井井有法】有條理、有法度。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白於玉》:“女外理生計,內訓孤兒,井井有法。” 清 宋永岳 《誌異續編·某邑令》:“料理家事,井井有法。”

【井井有條】語本《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形容條理分明,整齊不亂。 宋 樓鑰 《通邵領判范啟》:“試以劇煩,井井有條而不紊。”《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魯小姐 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條。” 老舍 《神拳》第二幕:“萬沒想到你會這么細心,井井有條,一絲不紊。”

【井井有緒】見“ 井井有序 ”。

【井井然】猶井然。《金史·選舉志一》:“井井然有條而不紊。” 清 沈復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事上以敬,處下以和,井井然未嘗稍失。”

【井中泥】語出《易·井》:“井泥不食。” 孔穎達 疏:“井泥而不可食,即是久井不見渫治。”後用以比喻賢才沉埋下位。 南朝 梁 劉孝威 《箜篌謠》:“豈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塵。” 唐 李商隱 《井泥四十韻》:“悒怏夜將半,但歌井中泥。” 廖仲愷 《壬戌六月禁錮中聞變有感》詩:“詠到潛龍字字淒,那堪重賦井中泥。”

【井水不犯河水】比喻兩不相犯。《紅樓夢》第六九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沖了他?” 老舍 《龍鬚溝》第二幕:“何苦呢!幹嗎不接著錢,大家來個井水不犯河水。”

【井公】傳說中的古代隱士。《穆天子傳》卷五:“是日也,天子北入於 邴 ,與 井公 博,三日而決。” 郭璞 註:“疑 井公 賢人而隱 祊 ,故 穆王 就之遊戲也。” 清 陳維崧 《法駕導引·曹南耕表弟禮斗甚虔詞以紀之》:“ 毛女 弄琴紅捍撥, 井公 戲博紫樗蒱。”

【井戶】制井鹽的民戶。《宋史·臧丙傳》:“官課民煑井為鹽, 丙 職兼總其事。先是,官給錢市薪,吏多侵牟…… 丙 至,召井戶面付以錢,既而市薪積山,歲鹽致有羨數。”

【井石】井口上的石欄。 唐 靈一 《贈別皇甫曾》詩:“紫苔封井石,綠竹掩柴關。”

【井田】1.相傳古代的一種土地制度。以方九百畝為一里,劃為九區,形如“井”字,故名。其中為公田,外八區為私田,八家均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治私事。從 春秋 時起,井田制日趨崩潰,逐漸被封建生產關係所取代。《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范寧 註:“出除公田八十畝,餘八百二十畝,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畝。餘二十畝,家各二畝半,為廬舍。” 三國 魏 曹操 《度關山》詩:“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嚴復 《論中國教化之退》:“ 秦 並天下,更古制,更井田而為阡陌。”參閱《周禮·考工記·匠人》、《孟子·滕文公上》。2.泛指田地。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豈令罄井田而起塔廟,窮編戶以為僧尼也?”3.在採礦工程中,一個礦田可分為屬各個井(坑)開採的若干部分,每個部分稱為一個“井田”。

【井田制】即井田。 翦伯贊 《中國史綱要》第三章第一節:“古文獻上說, 周 代實行過井田制……井田制的主要內容是把土地劃分為方塊,井田之中,有公田,也有私田。分得私田的農奴或野人要無償地耕種公田,養活土地所有者。”詳“ 井田 ”。

【井市】1.做買賣的市街。古代因井為市,故稱。 唐 李紳 《入揚州郭》詩:“堤繞門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漁。” 明 文徵明 《飲子畏小樓》詩:“君家在 皐橋 ,喧闐井市區。”2.代稱商賈。 宋 梅堯臣 《李審言相招令開寶塔院》詩:“又效井市態,屈強體非雅。”

【井地】即井田。《孟子·滕文公上》:“經界不正,井地不鈞。” 朱熹 集註:“井地,即井田也。” 宋 陸游 《歲莫感懷以餘年諒無幾休日愴已迫為韻》之十:“井地以養民,整整若棋畫。” 清 夏炘 《釋夏貢有公田》:“公田之名,原於井地,以井授地,由來久矣。”詳“ 井田 ”。

【井曲】里巷;里弄。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寒月芙蕖》:“有井曲無賴子,遺以酒,求傳其術。”

【井臼】1.汲水舂米,泛指操持家務。 漢 劉向 《列女傳·周南之妻》:“親操井臼,不擇妻而娶。” 唐 柳宗元 《送從弟謀歸江陵序》:“足其家,不以非道;進其身,不以苟得。時退則退,尊老無井臼之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伍秋月》:“骨耎足弱,不能為君任井臼耳。”2.水井和石臼。借指屋舍、庭院。 唐 盧綸 《尋賈尊師》詩:“井臼陰苔遍,方書古字多。” 宋 梅堯臣 《送張山甫秘校歸緱氏》詩:“蓬巷鬧雞犬,藤花蔭井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顧宗祧而動念,君子所以有伉儷之求;瞻井臼而懷思,古人所以有魚水之愛也。”

【井收】謂井已挖成。《易·井》:“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王弼 註:“處井上極,水已出井,井功大成,在此爻矣,故曰井收也。” 尚秉和 註:“收,成也。幕,蓋也,復也……言井既成,以出水為功,不宜蓋復也。”

【井坎】即坎井。淺井,廢井。語本《莊子·秋水》:“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乎?” 宋 王令 《聞太學議》詩:“鮞蝦陷井坎,莫與江海爭。” 元 王惲 《滹沲秋漲行》:“望洋東視,夸海若似憤蛙比,跳躍井坎湫。”

【井花】見“ 井花水 ”。

【井花水】亦作“ 井華水 ”。

清晨初汲的水。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法酒》:“秔米法酒:糯米大佳。三月三日,取井花水三斗三升,絹簁麴末三斗三升,秔米三斗三升。” 石聲漢 註:“清早從井裡第一次汲出來的水。” 宋 蘇軾 《贈常州報恩長老》詩之一:“碧玉盌盛紅馬瑙,井花水養石菖蒲。”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水二·井泉水》﹝集解﹞引 汪穎 曰:“井水新汲,療病利人。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其功極廣,又與諸水不同。”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你父親用井華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劍嘶嘶地吼著,慢慢轉成青色了。”亦省作“ 井華 ”、“ 井花 ”。 唐 杜甫 《大雲寺贊公房》詩之四:“童兒汲井華,慣捷瓶上手。” 清 趙翼 《兩臂風痹復發》詩:“辟寒須用煖湯浴,復汲井華煮滿斛。” 宋 楊萬里 《六月十三日立秋》詩之一:“鏇汲井花澆睡眼,灑將荷葉看跳珠。”

【井裡】1.鄉里。古代同井而成里,故稱。《荀子·大略》:“ 和 之璧,井裡之厥也。” 楊倞 註:“井裡,里名。” 宋 陳亮 《祭盧欽叔母夫人文》:“閫內之懿,聞於井裡。”《捻軍史料叢刊·軍情·同治七年閏四夏月十七日》:“眾志成城,保衛井裡。”2.里巷。 清 黃景仁 《歲暮篇》詩:“更聞井裡喧,索逋百不讓。” 清 姚瑩 《游欖山記》:“吾始見此鄉井裡晏如。”

【井裡制】即井田制。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四篇四:“依上諸例,可知土地可以任意分割,而耕種土地者為臣僕俘虜,無所謂井裡制,亦無所謂頒井受田的農人。”

【井邑】1.城鎮;鄉村。語本《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晉 陸雲 《答張士然》詩:“脩路無窮跡,井邑自相循。” 唐 杜甫 《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詩:“ 忠州 三峽內,井邑聚雲根。” 明 區大相 《南行感懷》詩:“貢采山川竭,征輸井邑虛。”2.市井。 唐 王維 《初出濟州別城中故人》詩:“閭閻河潤上,井邑海雲深。” 陳貽焮 註:“井邑,即市井。”《新五代史·南平世家》:“ 荊南 節度十州,當 唐 之末,為諸道所侵, 季興 ( 高季興 )始至, 江陵 一城而已,兵火之後,井邑凋零。”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三》:“井邑騷然,商賈罷市。”參見“ 井市 ”。3.故里。 唐 張說 《唐故贈齊州司馬陸公神道碑》:“路艱寇阻,兵危勢急,公獨顛沛致喪,歸其井邑。” 清 錢謙益 《病榻消寒雜詠》之二九:“老大荒涼餘井邑,半龕殘火一翁禪。”

【井邑田】即井田。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三章第四節:“ 厲王 時期的夨人盤銘文說,由於 夨國 侵擾了 散國 的城邑,結果……便用田去向 散國 賠償。田有兩塊;一塊叫眉田,另一塊是井邑田。”參見“ 井田 ”。

【井谷】1.井中;井底。《易·井》:“井谷射鮒,瓮敝漏。” 晉 左思 《吳都賦》:“雖復臨河而釣鯉,無異射鮒於井谷。”《魏書·元燮傳》:“今州之所在,豈唯非舊,至乃居岡飲澗,井谷穢雜,升降劬勞,往還數里。”2.比喻低下之處。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澄視於三辰者,不遑紆鑒於井谷,清聽於《韶》《濩》者,豈暇垂耳於桑閒。”

【井甸】古代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因用以泛指村落。《南齊書·州郡志上》:“若鄉屯裡聚,二三百家,井甸可脩,區域易分者,別詳立。”

【井灶】見“ 井灶 ”。

【井牧】謂按土質區劃田地,或為井田耕作,或為牧地畜牧,二牧而當一井,以便於授田、貢賦。 明 宋濂 《文原》:“天衷民彝之敘,禮樂刑政之施,師旅征伐之法,井牧州里之辨,華夷內外之別,復皆則而象之。”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四篇四:“此以五十田為賜,如九田為一井,為數自不合,即一田為一井亦與井牧法不合。”

【井底】見“ 井底蛙 ”。

【井底之蛙】猶井蛙。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二折:“如今有等輕薄之子,重色輕賢,真所為井底之蛙耳。”《紅樓夢》第四九回:“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說現在的這幾個人是有一無二的;誰知不必遠尋,就是本地風光,一個賽似一個。”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世有談革命者,知大事之難舉,而言割據自立。此固局於一隅,所謂井底之蛙不知東海者,而 長素 以 印度 成事戒之。”參見“ 井蛙 ”。

【井底引銀瓶】 唐 白居易 有《井底引銀瓶》詩。敘述一女子自由戀愛而終被迫離棄。後用以比喻情人或夫妻被迫分離。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也不是 崔韜 逢雌虎,也不是 鄭子 遇妖狐,也不是井底引銀瓶。”亦作“ 井底墜銀瓶 ”。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四折:“吉丁丁璫精磚上摔破菱花鏡,撲通通冬井底墜銀瓶。”

【井底蛙】亦作“ 井底鼃 ”。

即井蛙。《東觀漢記·馬援傳》:“ 子陽 井底鼃耳!” 明 謝讜 《四喜記·紫禁明揚》:“淺陋真如井底蛙。” 郭沫若 《文化上的友誼競賽》:“他們的所謂自由世界是井底蛙眼中的世界。”亦省作“ 井底 ”。 宋 曾鞏 《賀克伏交阯表》:“唶海隅之昧俗,肆井底之狂謀。”參見“ 井蛙 ”。

【井底鳴蛙】猶井蛙。 元 無名氏 《看錢奴》第一折:“則你那自尊自貴無高下,真乃是井底鳴蛙。” 明 羅貫中 《風雲會》第一折:“一任教縱橫奮發,都是些井底鳴蛙。”

【井底墜銀瓶】見“ 井底引銀瓶 ”。

【井底蝦蟇】即井蛙。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彈絲》:“妾閱人多矣,皆是井底蝦蟇,未有中原麟鳳。”

【井底鼃】見“ 井底蛙 ”。

【井牀】即井欄。語本《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淮南王篇》:“後園鑿井銀作牀,金瓶素綆汲寒漿。” 唐 唐彥謙 《紅葉》詩:“薜荔垂書幌,梧桐墜井牀。” 宋 陸游 《秋思》詩:“黃落梧桐復井牀,莎根日夜泣寒螿。”

【井陌】街道。《南齊書·徐孝嗣傳》:“井陌壃里,長轂盛於 周朝 。” 唐 李紳 《登禹廟回降雪五言二十韻》:“裂繒分井陌,連壁混樓台。”

【井函】 清 顧亭林 《井中心史歌序》:“ 崇禎 十一年冬, 蘇州府 城中 承天寺 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鐵函經’。錮之再重,內有書一卷,名為《心史》,稱 大宋 孤臣 鄭思肖 百拜封。”後因以“井函”謂封函投井,以期日後應驗。 清 黃遵憲 《己亥雜詩》之四七:“後二十年言定 譣 ,手書《心史》井函中。”自註:“在 日本 時,與 子峨 星使言:‘ 中國 必變從西法,其變法也,或如 日本 之自強,或如 埃及 之被逼……則吾不敢知,要之必變。將此藏之石函,三十年後,其言必驗。’”

【井?#93;】排除污水穢物的水池和水溝。《周禮·天官·宮人》:“為其井?#93;,除其不蠲,去其惡臭。” 鄭玄 註:“井,漏井,所以受水潦……?#93;豬,謂霤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 孔穎達 疏:“宮中為漏井以受穢,又為?#93;豬使四邊流水入焉。井?#93;二者皆所以除其不蠲潔,又去其惡臭。”《宋史·謝絳傳》:“蝗亘田野,坌入郛郭,跳擲官寺,井?#93;皆滿。” 清 馮桂芬 《上海重建武帝廟記》:“後為崇聖祠,祠有樓,最後為齋庖井?#93;之屬。”一說“井?#93;”當讀作“庰?#93;”;庰,通“ 屏 ”。指廁所,僻隱處。見 清 孫詒讓 《周禮正義》卷十一。

【井星】即井宿。《晉書·天文志上》:“王者用法平,則井星明而端列。”

【井科】即井坎。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徒翫井科,未覩天河。” 錢振倫 註:“《孟子》 趙岐 註:‘科,坎也。’”

【井泉】水井。《禮記·月令》:“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 唐 張籍 《送流人》詩:“擁雪添軍壘,收冰當井泉。” 明 高明 《琵琶記·義倉賑濟》:“﹝旦:﹞此間有一口古井,不免投入死休。﹝欲投井介﹞﹝前腔:﹞將身赴井泉,思量左右難。” 魯迅 《華蓋集·導師》:“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

【井脈】見“ 井脈 ”。

【井亭】遮蔽水井的亭子。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忿起拆其井亭,共燒以禦寒。”《元史·祭祀志三》:“井在神廚之東北,有亭。酒庫三間,在井亭南,西向。”

【井室】貯凍的地窖。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五》:“二月采冰於河津之隘,峽石之阿,北陰之中,即《邠》詩‘二之日鑿冰沖沖’矣,而內於井室,所謂‘納於凌陰’者也。”

【井冠】即井宿。因其位於朱雀七宿之首,故稱。 唐 盧仝 《月食詩》:“南方火鳥赤潑血,項長尾短飛跋躠,頭戴井冠高逵枿,月蝕鳥宮十三度。” 宋 俞琰 《席上腐談》:“翼星如翼,軫星如項下嗉,井星如冠,故為朱雀。”

【井屋】農舍,村落。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歸》詩:“井屋有煙起,瘡痍無血流。” 唐 韋應物 《園林晏起寄昭應韓明府盧主簿》詩:“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煙。”

【井屏】廁所;僻隱處。《墨子·備城門》:“五十步一井屏,周垣之高八尺。” 孫詒讓 間詁:“井屏,即屏廁,非汲井也。”

【井眉】見“ 井湄 ”。

【井陘】山名。 太行山 的支脈。有要隘名 井陘口 ,又稱 土門關 。 秦 漢 時為軍事要地。《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荊阮 、 方城 、 餚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高誘 註:“ 井陘 ,在 常山 井陘縣 。”《元和郡縣圖志·恆州》:“ 井陘縣 , 六國 時 趙 地, 秦始皇 十八年, 王翦 興兵攻 趙 ,下 井陘 。 漢高帝 三年, 韓信 、 張耳 東下 井陘 ,擒 成安君 ( 陳餘 ),即此地也。 陘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 井陘 …… 井陘口 ,今名 土門口 ,縣( 獲鹿縣 )西南十里。即 太行 八陘之第五陘也。”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言祖》:“萬里鳴刁斗,三軍出 井陘 ,小的們隨老爺去 河北 ,在此久等。” 王德鍾 《和悼秋醉後之作》:“書生曾把《陰符》讀,亦願荷戈出 井陘 。”

【井陘口】要隘名。九塞之一。故址在今 河北省 井陘縣 北 井陘山 上。又縣西有故關,乃 井陘 西出之口。詳“ 井陘 ”。

【井陘關】即 井陘口 ,詳“ 井陘 ”。

【井華】見“ 井花水 ”。

【井華水】見“ 井花水 ”。

【井桁】即井欄。 明 高啟 《雨中曉臥》詩:“井桁烏啼破曙煙,輕寒薄被落花天。”

【井晉】 北漢 的代稱。 山西 簡稱 晉 。東有 太行山 ,西有 呂梁山 ,南有 中條山 ,北有長城,形如井字, 五代 時屬 北漢 疆域。故稱。 宋 范仲淹 《答趙元昊書》:“ 太宗皇帝 ,聖文神武,表正萬邦, 吳越 納疆, 井晉 就縛。”

【井圃】園圃。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詩之一:“陽崖洩春意,井圃留冬蕪。”

【井乘】古代按甸(六十四井)為單位來攤派軍賦(包括車馬、兵甲、人員)的制度。《左傳·成公元年》“作丘甲” 孔穎達 疏引《司馬法》曰:“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楯具,謂之乘馬。” 梁啓超 《變法通議》:“井乘之法,變為府兵,府兵變為彍騎,彍騎變為禁軍。”參閱《漢書·刑法志》、 藍永蔚 《春秋時期的步兵》二。

【井徑】田間小路。《文選·鮑照<蕪城賦>》:“邊風起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隴殘。” 李善 註:“《周禮》曰:‘九夫為井。’又曰:‘夫間有遂,遂上有徑。’” 李周翰 註:“屋三為井。徑,道也。言人屋室遷毀,行道荒蕪而丘隴亦已摧殘。” 唐 杜甫 《重題》詩:“江雨銘旌濕,湖風井徑秋。”《紅樓夢》第三八回:“泉溉泥封勤護惜,好和井徑絕塵埃。”

【井脈】亦作“ 井脈 ”。

指地下水脈。 唐 方乾 《書吳道隱林亭》詩:“橘枝亞路黃苞重,井脈牽湖碧甃深。”《宋史·鄭文寶傳》:“城中舊乏井脈。”

【井眢】謂井水乾涸。 唐 皮日休 《上真觀》詩:“罅處似天裂,朽中如井眢。”

【井畝】即井田。 唐 李靖 《問對》上:“ 周 之始興,則 太公 實繕其法,始於 岐都 ,以建井畝,戎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以立軍制。”

【井捽】謂各抱門戶之見而互相排斥、抵扞。語本《莊子·列禦寇》:“ 齊 人之井飲者相捽也。” 成玄英 疏:“夫土下有泉,人各有性,天也;穿之成井,學以成術者,人也。嗟乎!世人迷妄之甚,徒知穿學之末事,不悟泉性之自然…… 齊 人穿鑿得井,行李汲而飲之,井主護水,捽頭而休, 莊生 聞之,故引為喻。”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朱陸》:“其初意未必遂然,其言足以懾一世之通人達士而從其井捽者,氣所盪也。”

【井魚】井裡的魚。比喻見識狹隘的人。《淮南子·原道訓》:“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於隘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贛水》:“聊記奇聞,以廣井魚之聽矣。”《藝文類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 張綰 《龍樓寺碑》:“蓋聞井魚之不識巨海,夏蟲之不見冬水,故知局於泥甃者,未測滄溟之浩汗、篤於一時者,寧信寒暑之推移。”參見“ 井蛙 ”。

【井渠】地下水道。《史記·河渠書》:“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 征 引 洛水 至 商顏 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絕 商顏 ,東至山嶺十餘里閒。井渠之生自此始。” 王國維 《西域井渠考》:“ 西域 本無此法,及 漢 通 西域 ,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善崩,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

【井宿】星官名。二十八宿中朱鳥七宿的第一宿,也稱“東井”、“鶉首”。有星八顆,屬雙子座。《元史·天文志一》:“太陰犯井宿。”參見“ 二十八宿 ”、“ 井 ”。

【井閈】里門,鄉里。 明 鄭若庸 《玉玦記·改名》:“身依井閈,跡類天涯。”參見“ 里閈 ”。

【井堙】謂堵塞水井。《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陳侯 會 楚子 伐 鄭 ,當 陳 隧者,井堙木刊, 鄭 人怨之。” 杜預 註:“堙,塞也。”

【井場】鑽井採油的工作場地。 李季 《周總理啊大慶兒女想念你》詩:“採油工奮戰在井場上,家屬隊趕車送糞扯響鞭。”《工人歌謠選·站在高山上》:“站在高山往下望,井場流水翻黑浪,不是水,原是原油出閘展翅飛。”

【井落】村落。 宋 張耒 《冬日雜興》詩之五:“南壁蒼崖壯,窮冬井落閒。”《明史·倪岳傳》:“道路愁怨,井落空虛。”

【井落在吊桶里】比喻事情反常。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一折:“他打我倒罷了。他說我是吊桶,他是井,則有吊桶落在井裡。 鄭嵩 !你若犯下事,可是我當直,我一下起你一層皮,那時井可落在我吊桶里。”《水滸傳》第二一回:“ 婆惜 道:‘好呀!我只道“吊桶落在井裡”,原來也有“井落在吊桶里”。’”

【井槨】即槨。因其形方中空似井,故稱。《儀禮·士喪禮》:“既井槨,主人西面拜工。” 胡培翬 正義:“《檀弓》‘既殯十日而布材’是豫取其木而乾之。此雲井槨,則是已成,二者先後不同。蓋槨周於棺,其形方,又空其中,以俟下棺,有似於井,故云井槨。井之,則槨已成,將來施之竁中。”

【井蛙】亦作“ 井鼃 ”。

井底之蛙。比喻見聞狹隘,目光短淺的人。《莊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鼃,“ 蛙 ”的古字。虛,所居之處。 宋 蘇軾 《辨道歌》:“吾恨爾見有所遮,海波或至驚井蛙。”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唉,那是客臣的井蛙之見嘍,所謂‘情人眼裡出 西施 ’啦。”

【井稅】田稅。《魏書·李世安傳》:“井稅之興,其來日久。” 唐 錢起 《觀村人牧山田》詩:“貧民乏井稅,塉土皆墾鑿。” 宋 陸游 《即事》詩之五:“井稅無餘負,川原已飽犁。”

【井然】整齊、有條理貌。 明 沈榜 《宛署雜記·馬政》:“方策井然,皆非有司所得言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七·鄧燿》:“毫芒彪炳,八分精勁,行伍井然。”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二篇:“《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

【井然有序】謂整齊不亂,次序分明。《金史·禮志一》:“珠貫棋布,井然有序。”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三章:“整個公路上的車隊顯得井然有序。”

【井然有條】猶言井井有條。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後集·修史法》:“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月日先後次第之,井然有條,真可為法也。” 明 張居正 《答楚按院陳燕野》:“承示賦役提網冊,已周覽一過,井然有條,大抵財用經費,惟條貫精詳,出納明覈。” 陶行知 《育才兩周歲之前夜》:“我們的校容要井然有條,秩然有序。”

【井廁】廁所。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正月末日夜,蘆苣火照井廁中,則百鬼走。”

【井遂】亦作“ 井隧 ”。

周 制九夫為井;五縣為遂。井、遂為不同的土地區劃,因用以代稱田地。《宋書·後廢帝紀》:“井遂有辨,閭伍無雜。”《宋史·陶弼傳》:“井隧蕩然,人不樂其生。”

【井渫】謂井已浚治。比喻潔身自持。 晉 陸機 《與趙王倫箋薦戴淵》:“﹝ 戴淵 ﹞砥節立行,有井渫之潔。”《宋書·劉義慶傳》:“處士 南郡 師覺 ,才學明敏,操介清修,業均井渫,志固冰霜。”參見“ 井渫不食 ”。

【井渫不食】亦作“ 井渫莫食 ”。

謂井雖浚治,潔淨清澈,但不被飲用。比喻潔身自持,而不為人所知。語出《易·井》:“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王弼 註:“渫,不停污之謂也。” 孔穎達 疏:“井渫而不見食,猶人脩已全潔而不見用。” 漢 王粲 《登樓賦》:“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宋 陳亮 《與呂伯恭正字書》之三:“何不警其越俎代庖之罪,而乃疑其心測井渫不食乎?” 清 錢謙益 《第三問》:“ 屈子 者,得《詩》之真者也。當 懷王 之時,井渫不食,不知其主之不悟,而憂思彷徨,眷顧宗國。”

【井渫莫食】見“ 井渫不食 ”。

【井湄】亦作“ 井眉 ”。

井口的邊沿。語本 漢 楊雄 《酒箴》:“子猶瓶矣。觀瓶之居,居井之湄,處高臨深,動常近危。”《漢書·遊俠傳·陳遵》引作“眉”。 顏師古 註:“眉,井邊地,若人目上之有眉。” 宋 晁補之 《同魯直和普安院壁上蘇公詩》:“散篆縈簾額,留雲暗井眉。” 金 李俊民 《醉黎賦》:“井眉之瓶,不以近危而不居。”

【井絡】1.井宿區域。 晉 左思 《蜀都賦》:“ 岷山 之精,上為 井絡 。” 劉逵 註:“《河圖括地象》曰:‘ 岷山 之地,上為 井絡 ,帝以會昌,神以建福,上為 天井 ’,言 岷山 之地,上為 東井 維絡; 岷山 之精,上為天之 井 星也。” 唐 孫樵 《刻武侯碑陰》:“是 井絡 之野,與 武侯 存亡俱矣。” 惜秋 《維新夢·授職》:“回望 天彭 井絡 ,彗星作作芒寒。”2.井宿的分野。專指 岷山 。 唐 李商隱 《井絡》詩:“ 井絡 天彭 一掌中,漫夸天設劍為峰。” 張索 《擬李義山<井絡>》詩:“ 井絡 天彭 地勢雄,極天雲霧起鴻蒙。”3.泛指 蜀 地。《宋書·袁豹傳》:“清 江 源於灠觴,澄氛祲于于井絡 。” 宋 陸游 《晚登子城》詩:“老 吳 將軍獨護 蜀 ,坐使 井絡 無欃搶。”4.猶言井裡、街道。 明 李東陽 《送王公濟歸武昌歌》:“ 武昌 何雄哉?高藩巨鎮天為開。英雄割據三千年,新地乾坤盡陶冶。翬飛井絡周沓乎其間,不獨帆檣往來者。”

【井幹】亦作“ 井榦 ”。

1.井上圍欄。《莊子·秋水》:“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成玄英 疏:“乾,井欄也。”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權智》:“歲久,井榦摧敗。” 明 何景明 《七述》:“上通中霤,下鏇井幹。”2.指構木所成的高架。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版築雉堞之殷,井幹烽櫓之勤。” 祝廉先 《<文選>六臣注訂譌》:“凡營造樓台,必築累萬木,轉相交入,如井幹。”3.見“ 井幹樓 ”。4.泛指樓台。《文選·謝朓<同謝咨議詠銅雀台>詩》:“繐帷飄井幹,罇酒若平生。” 李善 註:“井幹,台之通稱。” 唐 上官儀 《故北平公輓歌》:“寂寂琴台晚,秋陰入井幹。” 明 何景明 《銅雀妓》詩:“井幹日已摧,繐帷寧復施。”

【井幹樓】樓台名。在 建章宮 北, 漢武帝 時建。亦名“井幹台”。《史記·孝武本紀》:“乃立 神明台 、 井幹樓 ,度五十餘丈,輦道相屬焉。” 司馬貞 索隱:“《關中記》‘宮北有 井幹台 ,高五十丈,積木為樓。’言築累萬木,轉相交架,如井幹。”亦省稱“ 井幹 ”。《文選·班固<西都賦>》:“攀 井幹 而未半,目眴轉而意迷。” 李善 註:“《漢書》曰: 武帝 作 井幹樓 ,高五十丈,輦道相屬焉。” 唐 陶舉 《花萼樓賦》:“ 秦皇 祈年 之觀, 漢武 井幹 之樓,在縱驕而彼得,豈興奇而我儔。”

【井肆】井市。《新唐書·朱朴傳》:“ 廣明 巨盜陷復宮闕,局署帑藏,里閈井肆,所存十二。”

【井甃】1.修井。《易·井》:“井甃無咎。” 孔穎達 疏引《子夏傳》:“甃,亦治也。以塼壘井,修井之壞,謂之為甃。” 唐 李商隱 《井泥四十韻》:“他日井甃畢,用土益作堤。” 清 曹寅 《使院種竹》詩:“井甃既加甓,小徑通軒前。”2.井壁。 南朝 梁 沈約 《郊居賦》:“決渟洿之汀濙,塞井甃之淪坳。”

【井鈿】指以金銀珠玉貝等鑲嵌的井上圍欄。 唐 聚斂之臣 王鉷 奢侈無度,第宅不計其數,且“以寶鈿為井幹,引泉激霤,號‘自雨亭’。”事見《新唐書·王鉷傳》。 清 趙翼 《感事》詩之三:“窖金已錮藏舟壑,井鈿兼裝激溜池。”

【井台】1.井欄。 老舍 《駱駝祥子》十八:“每一個井台都成了他們的救星,不管剛拉了幾步,見井就奔過去。” 孫犁 《村歌》上篇十三:“人們在井台上說著笑著,換班澆著。”2.即 冰井台 , 三國 魏 曹操 所築,故址在今 河南省 漳縣 西南。 唐 賈島 《寄李輈侍郎》詩:“ 井台 憐 操 ( 曹操 )築, 漳 岸想 丕 ( 曹丕 )疏。”

【井榦】見“ 井幹 ”。

【井管拘墟】比喻淺陋、片面的見識。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尚書集注音疏》:“鉅儒著述,皆有本原,不得以井管拘墟,輕相訾議也。”

【井養】1.謂井水供養於人,源源不盡。《易·井》:“井養而不窮也。” 孔穎達 疏:“嘆美井德,愈汲愈生,給養於人,無有窮已也。”2.比喻受到別人的好處、恩惠。《藝文類聚》卷五八引 南朝 梁元帝 《答劉縮求述制旨義書》:“叩而必應,已謝懸鍾;汲而無竭,復乖井養。”

【井鹵】謂井水味鹹。 唐 樊宗師 《絳守居園池記》:“病井鹵生物瘠。” 趙仁舉 註:“憂井水鹹,生物不豐茂。”

【井閭】1.市井,里巷。 唐 樊宗師 《絳守居園池記》:“近樓台井閭點畫察。” 趙仁舉 註:“近則樓台井邑點畫之間皆可察見。”2.村落。《唐書·杜牧傳》:“井閭阡陌,倉廩財賦,果自治乎?”《宋史·薛向傳》:“吏持斧四出伐木,無問井閭丘隴,民不敢訴。”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二:“嘗登所謂北渚之址,則羣峰屹然,列於祠上,城郭井閭,皆在其下。”3.故里;鄰里。 宋 梅堯臣 《上馬和公議》詩:“井閭已是經時隔,親舊全如遠別來。” 清 鈕琇 《觚賸續編·總戎佳論》:“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清史稿·禮志三》:“民間報賽,亦借蜡祭聯歡井閭。”

【井隧】見“ 井遂 ”。

【井磑】猶言井臼。磑,磨。 宋 蘇軾 《龜山辯才師》詩:“何當來世結香火,永與名山供井磑。”《剪燈餘話·至正妓人行》:“親操井磑應門戶。”

【井賦】古代行井田而納貢賦,因用以稱田賦。語本《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以任地事,而令其貢賦”。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六:“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 唐 陸贄 《馬燧渾瑊副元帥招討河中制》:“授以師保之任,疇其井賦之養。” 宋 歐陽修 《除皇弟允初加食邑食實封余如故制》:“節旄並建,井賦兼增。”

【井噴】地下水、天然氣、原油等受地層壓力突然夾帶著泥沙,從井口噴出的現象。 劉白羽 《石油英雄之歌》二:“隊長頭一個衝上去,淋得滿頭滿身是油,制服了井噴。”

【井儀】古代射禮的五種射法之一。《周禮·地官·保氏》“五射” 鄭玄 注引 漢 鄭眾 曰:“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 賈公彥 疏:“井儀者,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也。”侯,箭靶。

【井樹】井與樹蔭,借指飲食休息之所。《周禮·秋官·野廬氏》:“宿息井樹。” 鄭玄 註:“井共飲食,樹為蕃蔽。” 唐 獨孤及 《撫州城南客館新亭記》:“無脩除之備,無井樹之設。”

【井蟇】即井蛙。

【井鮒】1.生活在井中的鮒魚。喻見識淺陋。語本《易·井》:“井谷射鮒。” 唐 駱賓王 《答員半千書》:“夫鯤之為魚也,潛碧波,泳滄流,沉腮於 渤海 之中,掉尾乎風濤之下,而濠魚井鮒自以為可得而齊焉。” 唐 歐陽詹 《刖卞和述》:“昔 宋玉 以蕃禽井鮒不測靈鳳長鯨,信哉。”2.喻身處困境。 唐 白居易 《孟夏思渭村舊居寄舍弟》詩:“井鮒思返泉,籠鶯悔出谷。”

【井闌】1.古代登高攻城的器具。《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曹真 遣將軍 費曜 等拒之” 裴松之 注引《魏略》:“ 亮 ( 諸葛亮 )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2.同“ 井欄 ”。 唐 薛奇童 《怨詩》之一:“楊葉垂陰砌,梨花入井闌。”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詩》:“井闌排菡萏,檐瓦鬭鴛鴦。” 唐 李賀 《惱公》詩:“井檻淋清漆,門鋪綴白銅。”

【井檻】即井欄。

【井鼃】見“ 井蛙 ”。

【井廬】1.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用以指井田和房舍。《通典·食貨四》:“因井廬以定賦稅。”2.泛指鄰里;鄉里。 南朝 宋 鮑照 《皇孫誕育上表》:“台禁稱祉,井廬相賀。” 錢振倫 註:“《左傳》:‘廬井有伍’。” 清 惲敬 《新喻東門漕倉記》:“鄰長、里宰、酇長、鄙師,即同井廬以行相推擇者,故下之俗易達於上,上之風易究於下。”

【井旟】畫有井星圖案的軍旗。《後漢書·郎顗傳》:“宜以五月丙午,遣太尉服乾戚,建井旟。” 李賢 註:“ 井 ,南方火宿也。鳥隼曰旟也。以火勝金,故畫 井 星之文於旟而建之也。”

【井疆】井邑的疆界。《書·畢命》:“弗率訓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孔 傳:“其不循教道之常,則殊其井居田界,使能畏為惡之禍,慕為善之福。” 唐 儲光羲 《晚次東亭獻鄭州宋史君文》詩:“道喪古兵賦,時來開井疆。”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歷山川但壯遊覽而不考其形勢,閱井疆但觀市肆而不察其風俗。”

【井欄】水井的圍欄。《晉書·四夷傳·林邑國》:“女嫁之時,著迦盤衣,橫幅合縫如井欄,首戴寶花。”《西遊記》第五三回:“那道人伏在井欄上,被 大聖 喝了一聲。” 郭沫若 《南冠草》第四幕:“﹝ 夏完淳 ﹞盥漱已畢,走出井欄。”

【井灶】亦作“ 井灶 ”。

1.井與灶。亦借指家園、故居。《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公田為居,井灶蔥韭盡取焉。” 晉 陶潛 《歸園田居》詩之四:“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唐 杜甫 《詠懷》詩之二:“井灶任塵埃,舟航煩數具。” 郭沫若 《訪日雜詠·吊千代松原》:“八年烽燧生靈苦,兩彈鈿環井灶空。”2. 四川 、 雲南 等地煎制井鹽的工場。《清史稿·食貨志一》:“鹽場井灶,另編排甲。”

【井鹽】食鹽的一種。從鹽井汲取鹽滷,設灶煎制而成。《史記·貨殖列傳》“ 猗頓 用盬鹽起” 唐 張守節 正義:“ 鹽州 和 烏池 ,猶出三色鹽,有井鹽、畦鹽、花鹽。”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五:“ 蜀 食井鹽,如仙井 大寧 猶是大穴,若 榮州 則井絕小,僅容一竹筒,真海眼也。”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二節:“ 成都 和 梓 、 利 、 夔州 ,鑿井取鹵,煎煮,稱煮井,鹽叫井鹽。”

井的種類

工程施工降水井、水源空調井、地源熱泵井、安裝水空調及冷風機、機鑽深井(工廠專用井)、石頭井、飲用水井、農田井、地基降水處理、舊井改造、維修深水泵,大型基坑、污水管道、隧道降水,工廠生產用水,機械冷卻用水和生活用水等。採用管井深井降水和輕型井點降水。

杜運燮井

我是靜默。幾片草葉,

小小的天空飄幾朵浮雲,

便是我完整和諧的世界。

是你們在饑渴的時候,

離開了溫暖,前來淘汲,

才瞥見你們滿面的煩憂。

但我只好被摒棄於溫暖

之外,滿足於荒涼的寂寞:有孤獨

才能保持永遠澄澈的豐滿。

你們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靈深處

讓四方飄落的花葉腐爛。

你們也只能擾亂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來自黑暗的地層,

那裡我才與無邊的宇宙相聯。

你們可用垃圾來使我被遺棄,

但我將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滌

它們,我將永遠還是我自己:

靜默,清澈,簡單而虔誠,

絕不逃避,也不興奮,

微雨來的時候,也苦笑幾聲。

【作者簡介】

杜運燮,1915-2002,福建古田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1951年起在北京新華社國際部工作。杜運燮1918年出生於馬來西亞,1934年返回福州,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外語系,1945年後歷任重慶《大公報》編輯,新加坡南洋女中和華僑中學教師,香港《大公報》副刊編輯,《新晚報》電訊翻譯,新華社國際部編輯、翻譯,山西師範學院外語系教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碩士研究生導師,新華通訊社國際部編輯、翻譯,譯審。

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他成名於四十年代初期,寫於抗戰時期的《滇緬公路》等詩作,得到了聞一多的賞識。他與穆旦、袁可嘉、鄭敏等9位在四十年代從事寫作的詩人因合出《九葉集》而被評論界稱為“九葉詩派”,在中國詩歌界具有較大的影響。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杜運燮的作品《秋》因“連鴿哨也發出成熟的音調”等詩句,而被指責為“朦朧詩”,由此他再次引起詩歌界的關注。他後來出版了《杜運燮六十年詩選》等作品集。

2002年7月16日辭世,享年84歲。

【賞析】

這首詩以“井”喻人,寫出了一種不事喧譁、甘於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態。與《天狗》里的“狂飆突進”式的生命律動不同,這首詩里的生命律動是內斂的、“靜默”的,表現了一種堅忍不拔的品質。

全詩有七節,每節三行,詩的外形和句式顯得比較齊整,如同“靜默”的“井”。第一節,首句“我是靜默”為全詩奠定了基調,突出了“井”的沉靜與沉默的品質。接著是對“井”的“完整和諧的世界”的描繪:“草葉”“天空”“浮雲”。

從第二節起,在作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個對話者“你們”。第二至六節,便是“我”與“你們”的對話。這裡的“你們”,是指來井邊取水的人們,他們因“饑渴”“前來淘汲”。有意思的是,詩人沒有描繪“你們”取水的具體情景,而是以“瞥見你們滿面的煩憂”,寫出了取水人的愁苦、淒哀。這樣,在“我”的“靜默”與“你們”的“煩憂”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現作用,寫“井”的“瞥見”,其實是一種相互觀看。

第二節的“溫暖”被帶入了第三節:“我”“只好被屏棄於溫暖∕之外”。此處的“只好”頗為得體,與“井”的堅韌品質一致。“溫暖”與這節的“荒涼的寂寞”“孤獨”構成對比,使得“永遠澄澈的豐滿”的“井”的特性更好地顯現出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