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她是包攬家務的女傭,在巴黎火車站下車的不計其數的布列塔尼女人。他是鄉村集市的流動小販,賣點兒針頭線腦,零七八碎。他們成千上萬,不名一文。他們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顧影自憐,怨天尤人,內心空虛,嚮往愛情。在偶然的相遇中,在夏日的廣場上,發生了這一幕幕……但還是孤獨。該作通過一個流動商販和一個年輕女傭坐在街頭廣場椅子上的瑣碎談話,表現兩人的日常生活,捕捉他們的細微情感,特別是人在社會中的孤獨感。
創作背景
杜拉斯的早期作品有《厚顏無恥的人》(1943)、《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直布羅陀水手》(1952)等。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以寫實手法描述具體環境中的具體人物,以講故事結構全篇,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特點。但杜拉斯的藝術反叛此時也悄悄開始,她不再滿足於“講故事”,認為“寫作從來就不是‘廢話連篇’,不是用故事來取悅讀者”。於是在1955年,她出版了小說《廣場》。
作品鑑賞
《廣場》跟以往的小說相比具有明顯的特殊性:一個布列塔尼女傭在廣場遇到一個旅行小販,他們為排解孤獨進行了交談,這種貌似認真、無話不談的交流不過是沒有意義的自說自話,而交談過程構成了小說的內容。文本顯示出杜拉斯對“對話”的興趣,故事情節的編織已然消失。《廣場》頗具實驗性,而這種實驗性早在《直布羅陀水手》中已有所體現。同時,《廣場》的自由對話文體顯示出某種含混和彈性,使之既可被看作一部對話體小說,也可被視為一部劇本的對話。
對話是不動聲色的,一般性的,口常生活式的,甚至似是而非,有時候前言不搭後語,可是對話之間的空白和斷裂正是杜拉斯心之所系,給人留下寬闊的想像和體味的空間,讓人感受到他們極度理性控制下強烈而複雜的內心感情,因此,貌似空洞的對話卻充溢著暖昧難明的感覺,成功地表現了人物內心無法表達而又反覆糾結的情感,並渲染出像鋼琴中板一樣緩慢流動的氣氛。
《廣場》幾乎通篇就是這種語意不明但又有某種寓意的口常生活的對話,小說沒有故事,但人物的對話又似乎暗藏著許多故事,令人回味、感受到他們的痛苦和焦慮。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國小說家、劇作家、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出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回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龔古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