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茶海”一詞的叫法應源於長江一南地區,喝茶品茶古已有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生講究品位,生活儘量精緻,所以喝茶變為品茶,尤其在南方,待客常三五人坐在一起,茗茶、談天,很是爽快。
既是品茶,就講究茶道、茶藝之類,那么茶具也就要提高檔次了。
為適應這種茶的沖飲流程,人們把古老的根藝家具相結合,製作出一種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藝或根雕類審美意識的獨特茶具——這就是“茶海”。但茶海有別於茶几或其他的代用品,有它的特性。即茶海的三性:實用性、工藝性、獨特性。
首先,茶海是便於烹茶、品茶的家具,即它的實用性。品茶時講究洗壺、洗杯、洗茶什麼的,也就是說,第一次泡茶的水必須到掉,叫洗茶,用來洗壺和洗杯等。這些水就順著排水系統流入盛水的容器里。所以,茶海必須具備有排水系統。有的茶托也有排水和盛多餘的水的這一套系統,但茶托又不能叫茶海,茶托是單一的,所謂的“海”,是取其喻意,比喻很多同類事物連成一片,如人海、火海。那么,茶海就是幾個茶托連成一起的又是一個整體的“茶托”。
其次,好的茶海一般是運用大型的樹根製作而成,從屬於根藝根雕類,即它的工藝性。人們運用大型的樹根製作成茶海,有的就是取其幾個平台,順其自然,顯露其原生態的古樸典雅之美,叫做素茶海;有的在茶海上雕些諸如彌邏佛、龍鳳、或山水或動物,都是些吉祥的東西,顯示它的工藝性,在雕琢手法上又有抽象美和具象美之分,都頗具藝術欣賞價值。再次,好的茶海沒有兩個是相同的,既它的獨特性。由於茶海是大型的樹根,經過藝人的加工而成,首先能長成一樣的樹根是非常少有的,即使長成的樹根很相似,再經過不同的藝人的加工,能達成兩個相似的茶海,那也是非常不易的事,還有樹的質地的區別、大小的區別、加工上色的區別,林林種種,可以說: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茶海。大茶海是人多時候用的,下層盛水的容器下方還有一個流水的孔,可以接上管子直接把水排出去。現在茶海不僅有根藝的,也有陶製的、瓷製的、玻璃制的、竹製的、木製的,現在還有塑膠的、電木的等等。茶海,是利用樹根,經過工藝加工,適應於烹茶、品茶的工藝類家具。確切說,茶海是一種適應茶的沖飲流程,與古老的根藝家具相結合,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藝或根雕類審美意識的獨特茶具。
大型茶園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 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等山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大型茶葉種植基地,青山隱隱,碧水遙遙奔去;河水清澈,晶亮瑩潤剔透。秀山麗水,物華天寶竟生。鍾靈毓秀,人傑地靈輩出。山川形勝,天地日月所鍾。得天獨厚,孕育湄江佳茗。天地雨露,滋潤湄潭翠芽。日月精華,養育茶海,人文薈萃,天時地利人和。千畝茶海,千里綠波浩瀚。萬畝茶海,萬里碧浪深深。遠看遙望,波波茶海連天。縱眺橫視,壩壩茶海接地。
一種茶具
也有一種說法。就是茶具中公道杯的稱呼,不過是錯誤的。公道杯是一種虹吸法則製作的酒杯,酒杯中間樹立一個龍頭,酒水必須八分滿 多一分水則全部漏掉,又名公道杯。屬於一種古代智慧體現的工藝品。
現代公道杯統稱為一種茶具,類似一個沒蓋子的茶壺 用於過濾茶葉和分茶水只用。
公道杯
杯中央立一老頭或龍頭,內有一空心瓷管,管下通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當於老人胸前的黑痣高度或龍口位置。上口與杯底連線處留有一孔,向杯內注水時,若水位低於瓷管上口,水不會漏出,當水位超過瓷管上口,水即通過杯底的漏水孔漏光。這種漏水杯民間稱“公道杯”,系根據物理學上的虹吸原理製成。據說古時人們曾用公道杯對付貪酒者,斟酒如超過高度,則會全部漏光。公道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發展和演變
茶具,古代又稱茶器,同其他飲、食具一樣,它的發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緻的過程。
從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出土文物證實,茶具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
中國的文明始於商代,那時的茶具——缶,它是一種陶製的小口大肚的容器。
自汗開始,經六朝,至隋唐,是專用茶具的形成期。
唐代茶神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列出了28種茶具的名稱。分別是:風爐、灰承、筥、炭撾、火莢、鍑(又稱釜)、交床、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夾、熟盂、鹺簋、揭、碗、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都籃。當然不是每個普通百姓都能享用,只是“城邑之中,王公之門”。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唐代宮廷茶具,與陸羽論述相映生輝,使我們對大唐的茶具有了更加完整清晰的認識。
元代是北方蒙古人統治,其茶具是過渡期。
大明茶具,基本上完成了現代茶具的定型化。
自大清開始,福州的脫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編茶具、海南的椰子、貝殼等茶具開始出現,自成一格,多姿多彩。
陶冶情操
千百年以來茶就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有客人進門,不請吃飯是可以的,但不用茶敬客,就有失禮儀。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閒時來吃茶。黃土築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鄭板橋的《竹枝詞》里,用茶傳情,以茶聯姻。“吃茶”代表情誼,直到現代。
用茶祀天祭祖,由來已久,有文字明確記載的,可追溯到兩晉南北朝。
清茶品飲,香真味實;借茶喻世,追求哲理;陶冶情操,品茶養心;茶藥相同,強身健體。
明代的馮可賓在《茶錄·宜茶》中,提出飲茶的七個不宜,其中很重要的是“惡具”,即茶具選配不當、質次、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