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壇概況
歷史
一九二五年闢為“京兆公園”,一九二八年改稱“市民公園”後荒廢,一九五七年恢復公園稱“地壇公園”,一九八一年以來, 國家投資對古建築進行了復原整修。一九八四年五月地壇公園正式售票開放,並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二00六年六月十日晉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公園按照生態園林與精緻園林的規劃建設思路,投資千萬餘元,修繕了古建築,改造了不良景觀,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方磚路面,柏樹成行,綠草茵茵的新景點,園內共有植物116種,草坪面積11,4000多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72%,現存百年以上古樹168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樹多達80棵。開展適合廣大遊人喜聞樂見的活動,使昔日的皇家壇廟,今日成為廣大遊人休憩、遊覽、娛樂的園林文化旅遊勝地。
地壇公園的娛樂活動“祭地表演”。祭地禮儀,隨著歷史的深化內容不斷擴充,形成了一套禮儀制度,明清兩兩朝祭地形式尤為隆重。每逢農曆夏至或國有大事,當朝皇帝都要親至地壇拜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現在,按照清代乾隆時期的祭拜程式,編排了“仿清祭地表演”。看到“皇帝”及“文武百官”三拜九叩,儀仗隊威武莊重的恢宏場面,您也會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慨!
古代作用
在古代中國,“天圓地方”的觀念源遠流長,因此,作為祭祀地祇場所的地壇建築,最突出的一點,即是以象徵大地的正方形為幾何母題而重複運用。從地壇平面的構成到牆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覆出現,與天壇以象徵蒼天的圓形為母題而不斷重複的情形構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些重複的方形,不僅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而且還創造了構圖上平穩、協調、安定的建築形象,而這又與大地平實的本色十分一致。地壇
按照古代天陽地陰的說法,方澤壇壇面的石塊均為陰數即雙數:中心是36塊較大的方石,縱橫各6塊;圍繞著中心點,上台砌有8圈石塊,最內者36塊,最外者92塊,每圈遞增8塊;下台同樣砌有8圈石塊,最內者200塊,最外者156塊,亦是每圈遞增8塊;上層共有548個石塊,下層共有1024塊,兩層平台用8級台階相連。凡此種種,皆是“地方”學說的象徵。方澤壇
方澤壇建築藝術上的又一突出成就體現在空間節奏的完美處理。全壇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複構圖,使位於中心的那座體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顯得異常雄偉,這種非凡的氣魄,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圍建築物上一切多餘的部分,使其儘可能地以最簡單、最精練的形式出現,從而形成了一個高度淨化的環境;其次則是巧妙的空間結構處理手法:兩層壇牆被有意壘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層牆封頂下為1.7米,內牆則只有0.9米,外層比內層高出了將近一倍;外門高2.9米,內門高2.5米。兩層平台的高度雖然相近,但台階的高度卻不同:上層台寬3.2米,下層台寬3.8米。這種加大遠景、縮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強了透視深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安排還造成了祭拜者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節奏:當他沿著神道向祭壇走去時,越向前走,建築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顯得高大,當他最終登上祭壇時,自然會有一種凌空撫雲、俯瞰塵世之感。除了視覺上促使人產生節奏感之外,這裡還重視人的觸覺,特別是腳的感覺。中國建築歷來重視地面的鋪作和道路、台階的距離遠近曲直,目的即是要創作出一種特定的意境或氣氛。方澤壇的空間和距離,從一門到二門,二門到台階前都是32步左右,兩層平台都是8級台階,上二層平台又是32步左右。這種人行進間持續時間久暫相同的重複,自然而然地使人腳的觸覺轉化成心理上的節奏,舒暢的平步青雲之感便油然而生。如果說,帝王祭天是為了表現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於天的話,那么,他們在祭地之時,所要強調的是自己君臨大地、統治萬民的法統。因此,天壇建築以突出天的至高無上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從屬地位,而地壇建築則不然。它雖然也要表現大地的平時與遼闊,但更要突出作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嚴,要喚起 帝王統治萬民的神聖感和自豪感,所以,建設地壇的古代建築師們才煞費苦心地做了上述構思與設計。色彩運用
地壇建築在色彩運用方面也頗具匠心.全部方澤壇只用了黃、紅、灰、白四種顏色,便完成了象徵、對比、過渡,形成了協調藝術整體、創造氣氛的作用。祭台側面貼黃色琉璃面磚,既標明其皇家建築規格,又是地坻的象徵,在中國古代建築中,除了九龍壁之外,很少見到這種做法。在黃瓦與紅牆之間以灰色起過渡作用,又是我國古代宮廷建築常見的手法。整個建築以白色為主並伴以強烈的紅白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紅牆莊重、熱烈,漢白玉高雅、潔淨;紅色強調粗重有力,白色如輕紗白雲,富有變幻豐富的光影和宜人的質感;紅色在視覺上近在眼前,象徵塵世,而白色則透視深遠的效果,遠方蒼松翠柏的映襯,又使祭壇的輪廓十分鮮明,更增添了它神秘、神聖的色彩。祭祀文化
祭祀儀程
祭祀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 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等。各儀程演奏不同的樂章(附錄)。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組成的古代天子專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額定地壇設文、武、樂舞生480人,執事生90人。可見當時樂舞隊伍之龐大。每進行一項儀程,皇帝都要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從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頭200多下,歷時兩小時之久。如此大的活動量對帝王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所以 皇帝到年邁體衰時,一般不親詣致祭,而派遣親王或 皇子代為行禮。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親詣地壇致祭26次,而後21年則全部由親王、皇子代祭。 祭地現場的紀律要求極嚴。皇帝經常旨渝:陪把官員,必須虔誠整肅,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咳嗽吐痰,不許走動喧譁,不許閒人偷覷,不許紊亂次序。否則,無論何人,一律嚴懲。據史料記載:清嘉慶二十四年五月甘四日,因恭修皇祇室內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親王代行祭告禮。由於成親王向列聖配位行“終獻”禮時,親。亂了先東後西之次序,事後被革職退居宅邱 閉門思過,並罰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見君王對祭地禮儀之嚴肅認真。 祭祀結束後,按制度規定要向有關官員分賜食肉,叫“頒胙”。祭前,由太常寺負責登記造冊,並發給胙單,(取肉證)至各衙門。,祭畢,各衙門持昨單各自到祭所領取。據記載:宗人府、內閣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樂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蠻儀衛、詹事府、順天府、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國子監、太醫院、欽天監、中書科各4斤。 祭地對平民百姓並無好處,特別是大興、宛平兩縣既要派駐壇戶守壇,又要負擔200多名廚差役夫,還要攤派祭祀所需的雜費銀兩。當然,對這兩縣的 官員來說,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祭地活動源於遠古。據文字記載在我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史料載: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招地於澤中方丘)。起初,是由於文化知識水平所限,人們尚不能認識與駕馭自然及社會力量,對自然界的眾多事物現象(諸如生老病死、窮富苦樂、風雲雨電、水火災害等)解釋不了,漸次產生虛幻、夢幻,集眾人之幻,就臆想出超自然的什麼“神鬼”,出現神宗 迷信,把萬物歸宿於天地神鬼的造化安排,若遇不解之事就求救天地神鬼給以保佑和恩賜,臆造出“皇天”、 “地抵”掌管天、地之一切,是至高無尚的。
後來,封建君王就利用這些進一步迷惑百姓。當作統治工具。君王為抬高其自身,維護其統治,又編出“天地君親師”,為“五尊”,把自己置於天地之下,親師庶民之上。封自己為“天、子”,宣揚自己當皇帝是天地造化、祖宗功德。為表謝恩與求助,就出現了拜謝與祈禱天地神之禮儀。到周代就形成了一整套禮儀制度,曰《周禮》。
明清帝王承襲(周禮》之制,每逢陰曆“夏至”凌晨, 皇帝親詣此台條招“皇地抵”、“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五陵山”及本朝“先帝”之神位,曰“大祀方澤”(古時祀典分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級)。每逢國有大事(如皇上登極、大婚、冊封帝後、大戰獲勝、宮廷壇廟殿字修繕的開工竣工等),皇帝派親王到此代行“祭告”禮。禮儀比“大祀”稍簡。
祭祀禮器
光緒官窯黃釉帶蓋豆(dou) 豆是專門用來盛放 醃菜、肉醬等和味品的器皿。清代地壇祭祀皇地祇時的正位、配位、從位必須用豆。光緒官窯黃釉雙犧尊 (zun) 尊是古代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清代地壇祭祀皇地祇時的正位、配位、從位須用黃釉雙犧尊。
光緒 官窯黃釉爵(jue) 爵是一種飲酒用具。清代地壇祭祀皇地祇時的正位、配位、從位必須用爵。
光緒官窯黃釉雙龍戲珠紋大盤 盤是一種食具地壇祭祀皇地祇時的正位、配位、從位均需用光緒官窯黃釉盤。
公園活動
每年農曆臘月三十至正月初七,會舉辦地壇 廟會,屆時會以古壇風貌為依託,開展一系列頗具民族、民間、民俗特色的精彩活動。此外,一年四季的四次書市也是這裡的一大看點。大事年表
嘉靖九年 庚寅1530年五月,作方丘於北郊。十一月,定北郊之壇名地壇。嘉靖十年 辛卯 1531年四月,方澤壇工成。五月,明世宗親祀皇地祇於方澤。此為地壇首次祭祀大典。
乾隆七年 壬戌 1742年,修理地壇齋宮。
乾隆十四年 己巳 1749年五月,遵旨修整地壇。將皇祇室以及方澤壇圍牆綠琉璃瓦頂改為黃瓦、方澤壇面黃琉璃磚改為白色墁石。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工竣,形成的形制保存至今。
嘉慶五年 庚申 1800年,清高宗升配方澤,重修皇祇室、祭台、庫座、齋宮、牌樓。
鹹豐十年 庚申 1860年八月,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聚集地壇,拆地壇磚石砌炮台。此為地壇首次被帝國主義劫掠。
同治十二年 癸酉 1873年,清穆宗親政,為皇帝親詣行禮,重修皇祇室。此為帝制時代最後一次 修繕。
光緒三十三年 丁未 1907年,五月,清德宗親詣方澤行禮。此為最後一次皇帝親祀。自1531至1911年,明清兩朝連續381年在此祭地,是歷史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祭地之壇。
1918年 戊午五月,京兆尹呈請內務部撥用地壇籌辦京兆養濟院。
1919年 己未四月,京兆尹在地壇內設立京兆農林總局,始開闢種植。
1925年 乙丑春,京兆尹薛篤弼將地壇闢作京兆公園。8月2日,京兆公園開幕。
1928年 戊辰夏,京兆地方改名北平特別市。京兆公園劃歸北平市政府,改名市民 公園。養濟院和農林實驗場劃歸河北省。
1929年 己巳,北平市工務局創辦地壇苗圃。
1935年 乙亥,市民 公園停辦,仍以地壇名義售票開放。
1938年 戊寅6月,侵華 日軍修建西郊飛機場,將地壇內房屋土地分發遷移貧戶居住耕種,遂停止開放。
1949年7月1日,北平市人民政府令:建設局所屬農林試驗場決定由本府領導。其所屬之中華門、西郊、德外地壇、日壇五苗圃仍歸建設局領導。
1956年11月18日,北京市市規劃局批覆同意地壇為 綠化用地,用地面積457畝。
1957年市園林局接管地壇重建公園。 植樹工作於4月21日開始,共植樹1.1萬餘株。
1958年年初,地壇苗圃(面積75畝)改為綠地,合併到地壇公園。
1964年5月21日,市文化局覆信市園林局,地壇鐘樓嚴重危險,可做拆除處理。9月1日,園林綠化業務下放,東城區接管地壇公園。
1973年6月,地壇齋宮南殿挑頂 修繕開工。工程歷時四年,至1977年5月完工。修繕三座大殿挑頂修繕,西殿石欄桿配齊歸安。拆除內宮門,基址上堆起假山。
1975年3月29日,方澤壇至內壇北門道路兩側綠化更新工程完工,栽植大規格 銀杏122株。
1980年2月7日,占用方澤壇和皇祇室的某軍用倉庫遷出,兩組主體建築交還地壇公園。
1981年3月15日,方澤壇大修工程開工。至12月16日完工。
1982年2月1日,東城區機構編制委員會批覆同意成立地壇公園管理處。24日,地壇公園 管理處成立。
1983年10月5日,皇祇室落架大修工程開工。
1984年5月2日,地壇公園售票開放。5月24日,北京市人民 政府公布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6月,皇祇室落架大修工程完工。
1985年2月14日,首屆地壇春節文化 廟會開幕,會期13天,至26日結束,接待遊人65萬人次。此為當代廟會起點。
1990年5月22日,復建地壇牌樓工程開工。至8月30日完工,以牌樓為中心建成安定生輝 景點。
1993年11月初,方澤壇欞星門恢復門扇。
1999年9月25日,神馬圈修繕工程開工。至11月25日完工。神馬圈住戶於1998年遷出。
2000年8月31日,鐘樓復建工程開工。至11月竣工。復建的鐘樓為二層重樓,重檐歇山頂,綠琉璃瓦。樓內懸掛的原銅鐘按保存於大鐘寺的原鐘複製。12月31日晚舉行迎接新世紀 鳴鐘典禮。
2002年5月30日,地壇壇牆修繕工程開工。修繕部分為周邊整治中亮出的內壇東牆和南牆東段。更換了木樑,恢復了瓦頂,對破損的牆面進行剔補和勾逢。至9月10日完工。4月20日,地壇內壇住戶拆遷工作啟動。至9月20日完成, 61戶住戶全部遷出。
2004年10月29日,地壇古 建築修繕工程開工。主要項目:剷除方澤壇內水泥磚地面,恢復城磚海墁;琉璃瓦頂配釘帽。皇祇室挑頂大修,更換室內破損金磚。查補各大殿屋頂。全部工程於2005年9月1日完工。
2006年5月, 國務院公布地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設計思想
地壇的祭祀對象是一種抽象的宇宙觀,地壇的設計 思想是以象徵手法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以達到形式與功能相統一。古人認為陰陽是存在於世間萬物中的對立面,“天為陽,地為陰”。陰陽學說是古代宇宙觀中的重要 概念,也是地壇設計思想的 理論依據。主要有兩條: 一是“壇厘南北,以從陰陽之位”。以北向屬陰,所以祭地於京城北郊,布局坐南向北,由北向南行禮。二是“制別方圓,以則陰陽之像”。依據“天圓地方”之說,地壇總平面和方澤壇平面均採用正方形。中國古代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尤其是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所以古人以黃顏色來象徵地,形成“天謂之蒼,地謂之黃”之說。據此,方澤壇和皇祇室均採用黃琉璃構件。
另外古代以偶數為陰數,所以方澤壇以偶數為模數,兩層、八級 台階,壇面墁石為六和八的倍數。《周易》中以九表示陽爻,以六表示陰爻,所以方澤壇正中鋪縱橫各六路石塊。
地壇所表達的,一是大地觀念,二是領地觀念。陰陽說和“天圓地方”、“地謂之黃”之說屬於大地觀念。方澤壇上層鋪成四正四隅8個正方形,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壇上層設皇帝祖先配位、下層設代表天下名山大川的四從壇,表示以皇權為中心的大一統觀念,屬於領地觀念,這是地壇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地壇的布局,內壇在外壇偏東,中軸線又在內壇偏東,御道也不直接通往內壇,而是進入外壇後,從祭壇的下方位置繞一個彎再進內壇,都是為延深空間感,延長到達主體建築的距離,表示與皇地祇對話要經過遙遠而漫長的路程,功能與布置在寺觀前面,與完成從 塵世到仙境情緒過渡的香道相似。
內壇栽植大片樹林,分布在方澤壇周圍和齋宮周圍。方澤壇周圍植滿柏樹,主要的作用是 襯托環境與氣氛。《周禮》中規定祭社神之所以要植樹,“尊而識之,使民望即見敬之”,叫做社樹。“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柏、栗都適宜作社樹。後來在祭壇中植柏樹相沿成習。清初 詩人施閏章《陪祀方澤詩》中有“崇墉柏帶青霜氣,方澤波含明月光”之句。柏樹為常綠喬木,樹高20米以上。祭祀在日出前舉行,站在壇上只見古柏森森,整齊的樹冠與藍天相接,形成融於大地的感覺,突出了大地的遼闊,增加了莊嚴神聖的氣氛。齋宮周圍的樹木主要是為遮蔭。祭祀時天氣炎熱,曾有執事人員中暑,乾隆年間修繕齋宮時曾新植樹木,《御製北郊齋宮即事》詩中有“嘉陰有崇槐”、“虬松蓋影森”之句。
地壇廟會
廟會舉辦時間
2008年2月6日——2月13日(臘月三十——正月初七)零售票價:10元/張
乘車路線:乘捷運到雍和宮或安定門站,乘公車13、116、62、44、117、909、800、807、820、特2路汽車到地壇南門,104、108、124路電車或27、104快、358、119、407、328、803、18、850、113、858、644、643到地壇西門。
廟會簡介
地壇廟會始辦於1985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2屆,一屆勝似一屆,以較高的藝術品位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享譽中外,其勝景被譽為現代的《清明上河圖》和中國的狂歡節。本屆廟會以古壇風貌作為依託,注重民族、民間、民俗特色,充分發掘傳統廟會的文化內涵,突出“民俗韻、世界風、奧運情”三大元素,使今年的地壇春節文化廟會 主題更鮮明、人文感受更深厚,為遊人營造出一個喜迎 奧運、歡度年節的場景。時間:2008年2月6日——2月13日(農曆臘月三十至正月初七)9:00——17:00
廟會活動內容:
1.仿清祭地表演 (拜台內)
2.透過天橋看北京——老北京絕技 (拜台內)
3.透過傳統看中國——川劇精粹 (拜台內)
4.透過中國看世界——吉尼斯奇人絕技 (拜台內)
5.綜藝演出 (拜台內)
6.大型民間花會表演 (東門門球場)
7.臘梅展 (宰牲亭)
8.hellokitty-夢幻之光 (西門南側)
9. 卡拉ok大家唱 (拜台內)
10.奧運文化長廊 (園內)
11.奧運體驗台 (拜台內)
12.打開塵封的記憶—老北京物件展 (鐘樓廣場)
13.老北京傳統曲藝演出 (風入松茶館)
14.美味食品街 (園內)
15.年貨商品街 (園內)
乘捷運2號線到雍和宮或安定門站,捷運5號線雍和宮或和平里北街站,乘公車13、116、62、44、800、606、684、特2路汽車到地壇南門,104、108、124路電車或27、104快、358、119、407、328、803、18、758、850、113、858、644、643、430到地壇西門,125、117到地壇東門。
公園美景
神庫
建於明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這組小建築群是由四座五開間的懸山式大殿和兩座井亭組成。正殿叫“神庫”,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鳳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轎子)、龍亭(抬配位、從位諸神位的轎子)和遇皇祇室修繕時,臨時供奉各神位的地方。東配殿叫“祭器庫”,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庫房。西配殿叫“神廚”,是製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 樂器庫”,是存放祭祀所用樂器和樂舞生服的地方。東、西井亭專為方澤壇內澤渠注水和為神廚供水。南殿及兩井亭於清乾隆十四年建成。This small assortment of buildings, established in the 9th year of Emperor Jia Jing’s reign in Ming Dynasty (1530), consists of four big halls and two well pavilions. The main hall is called Holy Storehouse (Shen Ku), which stores Feng Ting – a sedan chair used to carry the enshrined god worship tablet for main Chinese Earth God (Huang Di Qi), and Long Ting – a sedan chair for carrying god worship tablets for side Chinese gods. The Holy Storehouse is also used to keep worship tablets temporarily when the God Worship House is under repair. The eastern side hall is called Sacrifice Utensils Storehouse (Ji Qi Ku), where store utensils for sacrifice ceremony. Musical instruments for the sacrifice ceremony are kept in the southern side hall, the Musical Instrument Storehouse (Yue Qi Ku). The western side hall, or Holy Kitchen (Shen Chu), is the place where sacrificial offering foods are made.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well pavilions provide water respectively for Holy Kitchen and ditch surrounding Square Water Altar.
宰牲亭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殺祭祀用的 牲畜(犢、冢、羊、鹿)的場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時初刻,在此舉行宰牲儀式。門內兩側原有井亭各一座。Slaughter Pavilion (Zai Sheng Ting)
The slaughter Pavilion is the place where animals (bulls, pigs, goats, and deer) are slaughtered, on the day before the main sacrificial rite day, as sacrificial offerings to Earth.
集芳囿
位於外壇西北部,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是一座 封閉式的一養殖、展覽南北方名貴植物、花卉和金魚為主的古典式景園。園內有殿室、廊亭、池榭、爬廊、假山等,布局嚴謹多變園內還有近900平方米,高12米的溫室,室內除了有數百種名花樹木異草外還有假山疊水、溪流。是一座名不虛傳的景色 優美、四季如春的幽靜仙境。齋宮
齋宮為 皇帝祭地時齋宿之所。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各帝都曾在此齋宿。主體建築坐西面東,由西、南、北三殿組成,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 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Fast Palace (Zhai Gong)
The Fast Palace is the place for emperor's fasting before the ceremony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Earth. Emperor Shun Zhi, Kang Xi, Yong Zheng, Qian Long, and Jia Qing in Qing Dynasty have all lived here during their fast. With southern and northern side halls located on its two sides, the western hall facing the east is the main hall of the Palace. These three halls, main buildings of Fast Palace, were firstly built in the 9th year of Emperor JiaJing's reign in Ming Dynasty (1530) and were rebuilt in the 8th year of Emperor YongZheng's reign in Qing Dynasty (1730).
皇祇室
皇祇室始建於明 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壇的主要建築之一。明、清兩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壇闢為“京兆公園”,曾在此設“通俗圖書館”,1986年秋定為“地壇文物 陳列室”。
Earth God Worship House (Huang Qi Shi) and Di Tan Cultural & Historical Relic Exhibition Room Built in the 9th year of Emperor Jia Jing's reign in Ming Dynasty (1530), the Imperial Earth God Worship House is one of the main buildings in Di Tan Park. It is the place where Chinese Earth God and some other Chinese gods are worshiped by empero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year of 1925, Di Tan Park was named Jing Zhao Park, which was open to the public and once a Popular Literature Library was once established within. In the year of 1986, the library was renovated into Di Tan Cultural & Historical Relic Exhibition Room.
神馬殿
神馬殿,始建於1530年,建築為五開間懸山式綠琉璃頂。通面闊19.55米,每間面闊相同,進深7.5米。外有壝牆。1999年進行挑頂大修。Holy Horse Cote (Shen Ma Juan)
The Holy Horse Cote, roofed by green glazed tiles, covers an area of 19.55 meters in total width and 7.5 meters in depth with its five side-by-side rooms of same size. The Cote was built in the year of 1530 and thoroughly mended in 1999.
牌樓
牌樓也稱牌坊,是地壇主門—西門的第一座建築物。明清兩代 皇帝到地壇祭地首先經過牌樓,再進壇門,地壇牌樓與頤和園東門外牌樓一樣高大雄偉。明代始建時稱“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間重建時改為“廣厚街”牌坊,由於自然條件和歷史的原因,兩個牌樓都沒有保存下來。現在您所見到的牌樓,是我園根據清代乾隆時所建式樣於1990年重新建設的,新建的牌樓高達13.5米,氣勢高大雄偉,綠色的琉璃瓦面,彩畫以本“天龍地鳳”之說,繪以單鳳圖和 牡丹圖案,正面中心有“地壇”二字,背面核心有“廣厚街”字樣。今天的牌樓已成為地壇公園重要景點之一。方澤壇
方澤壇,為明清兩代皇帝祭祀 “皇地祇神” 之場所,因壇台周有方形澤渠,故稱方澤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諭進行改建,將黃 琉璃磚壇面改換為艾青石壇面。現建築為1981年按清乾隆時形制恢復。壇平面呈方形,以象徵“天圓地方”之傳說。中心壇台分上下兩層,周有澤渠、外有壇壝兩重,四面各有欞星門。下層壇台南半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山形紋石雕座,其上共設山形紋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時奉安五嶽、五鎮、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水形紋石雕座,其上共設山形紋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瀆之神位,外壝東北部為望燈桿,與其對稱的西北部原有瘞坎一處。
Square Water Altar (Fang Ze Tan)
The Altar where Empero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erform the ceremony of offering sacrifice to Earth has a surrounding ditch shaped into a square around the altar edge. So it is named Square Water Altar. The altar was firstly built in the 9th year of Emperor Jia Jing's reign in Ming Dynasty (1530), and was reconstructed the 15th year of Emperor Qian Long's reign in Qing Dynasty (1750) under instruction from the Emperor. The surface of the altar, which had been covered by yellow glazed bricks, became paved by light gray slabstones during the reconstruction. The current altar was rebuilt in 1981, following the style when it was under Emperor Qian Long's reign.
The altar surface is of square shape, representing the ancient Chinese tale of “round heaven and square earth”.
鐘樓
鐘樓,始建於1530年,為三開間歇山式綠琉璃頂的重檐正方形建築,通面闊12米多。因年久失修,於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樣重建。鍾高2.58米,直徑1.56米,重2324千克,銘文鑄“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個字。 鍾聲宏亮渾厚。Bell Tower (Zhong Lou)
The Bell Tower, with green glazed tiles covered roof, consists of three side-by-side rooms and covers over 12 meters in total width. The tower was built in 1530 and demolished in 1965 after having long been neglected and out of repair. In the year of 2000, the building was restored exactly to its original style. The bell is of 2.58 meters height, 1.56 meters diameter, and 2324kg in weight. Inscribed on the bell body is the motto saying “made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Jing in Ming Dynasty”. The sounds of the bell is sonorous and full of strength.
牡丹園
牡丹園是公園占地 面積最大、植物品種最豐富,亭、廊、水榭、花架等園林小品最精緻的園中園,園內通過整合的設計手法,遵循現已形成的園林布局,採用形態生動,布置形式靈活的自然山石與灌木相結合的形式來處理駁岸,與水榭保持景觀風格的統一,充分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師法自然”的造園思想。滿足公園遊人休閒、游賞、運動的功能,理順遊園的道路系統,完善休息設施,充分保留現存樹木花草,全面恢復綠地景觀,營造古韻幽深的園林景致,為遊人創造一處良好的遊覽、 休憩場所。古樹名木
地壇公園現有古樹168株,集中分布在方澤壇周邊,大部分古樹的樹齡已經超過300年,古樹種類有側柏、檜柏、榆樹、銀杏、國槐等,目前園內的古樹長勢良好, 千姿百態,既體現出飽經歷史風霜的古老和蒼勁,又表現了頑強的生活力,古樹群落已成為公園的獨特景觀,特別是我園的獨臂將軍柏、大將軍柏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歷年來地壇公園一直重視古樹的維護管理工作,每棵古樹都有相應的檔案記錄,並設專人維護,2005年地壇公園完成了古樹復壯工程,對全園古樹進行了一次徹底的維護保養,以此保證 古樹的茁壯生長。服務指南
交通
地點: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地壇公園開放時間:6:00--21:00
票價
2元乘車路線:
1、從北京站、崇文門方向可乘104、108路車至地壇站下車,由西天門入園。
2、從天壇、永定門方向可乘特11路車至雍和宮站下車,由南天門入園。
3、從動物園、西直門方向來可乘27路車至安定門站下車,由西天門入園。
4、從玉淵潭、三里河方向來可乘13路車至雍和宮站下車,由南天門入園。
5、從中關村方向來可乘302、367路車至和平街北口轉13、62路車至雍和宮站下車,由南天門入園。
6、從東直門外方向可乘18路車至地壇站下車,由西天門入園。
7、從北沙灘、北苑方向來可乘328、快3線558、430及407路至安定門站下車,由西天門入園。
8、從大北窯、工人體育館、農展館方向來可乘113路車至安定門下車,由西天門入園。
9、捷運沿線各地可乘捷運至雍和宮站下車,由南天門入園。
10、從龍潭湖遊樂園方向來,可乘116、684路車到雍和宮站下車,由南天門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