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對話錄》的開頭,加大利納向上主作了四個請求。第一個請求是她請上主使她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並時刻準備好受苦,因她明白假如自己不培養和實施良好的品性,對她人亦大會有所幫助。第二個請求是為教會所作,因她看到教會急需改造和革新。第三個請求是為整個世界而作,因為這個世界已處處充滿罪惡,急需得到上主的寬恕。第四個請求是呼求神聖的上主前來幫助那些需要救助的人,特別是為某個聖加大利納特別關心的人。書的其餘部分基本上是對這四個請求的答覆和描述。《對話錄》的結尾,作為結論,上主告訴加大利納她所有的請求,“從第一個直到最後一個”都將得到滿足。貫穿全書的主題即天主對人類博大的愛和仁慈,在耶穌基督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我要將仁慈帶給這個世界……仁慈是我的本能……我以對人類無盡的仁慈和愛向你們派遣我唯一的兒子。柏拉圖
柏拉圖,也譯為帕拉圖,拼音:Bólātú,英譯:Plato,希臘語:Πλάτων,(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名字的由來:柏拉圖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卻又何以改稱“柏拉圖”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體強壯,胸寬肩闊。因此體育老師就替他取了“柏拉圖”一名,“柏拉圖”希臘語意為“寬闊”。後來,柏拉圖的名字被延用下來,流行至今。生於雅典,雙親皆來自重要的貴族家族。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原本有意仕途,因與當政者理念不合而放棄,後受教於蘇格拉底。他曾遊學外地,約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創辦一所高等院校(Academy),此學院一般被認為是歐洲第一所大學,亞里士多德亦曾就學於此。公元前347年,他80歲高齡死於雅典。
發展史
早期
蘇格拉底的角色都出現在這些對話錄中,他們也都被視為真正代表了歷史角度上的蘇格拉底;因此這些對話錄也被稱為蘇格拉底對話錄。
它們大多都是由蘇格拉底討論一個主題的對話構成的,通常是和倫理有關(友情、虔誠),並且有一個人擔任貿然挑戰蘇格拉底的角色。在經過一連串的對話後,蘇格拉底會證明那些挑戰者對於辯論主題本身根本一無所知。這些對話錄將結局交於讀者決定誰才正確,這使得這些對話錄具有“間接”的教學功能這段時期也包括了一部分與蘇格拉底審判和死刑有關的情節。
中期
到了早期對話錄的後期,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對話錄中會開始公開一些他問題的答案、或者提出正面的原則,這些通常被視為是柏拉圖首次試圖提出的自己的觀點。
這些原則中第一個出現的,宣稱美德是一種智慧,同時沒有人是自願墮入邪惡的,這也有可能是蘇格拉底自己的觀點。中期的對話錄最特殊之處,在於提出了知識是來自於理解那些從未改變的形式,同時對話也試著研究那種形式。
同時對話也試著研究那種形式。而靈魂的不朽,和有關正義、美、真理的特定原則也在這段時期開始出現。而靈魂的不朽,和有關正義、美、真理的特定原則也在這段時期開始出現。《會飲篇》和《理想國》被視為是柏拉圖中期對話錄的最重要部分。
晚期
《巴曼尼得斯篇》里出現了一系列對於“形式”理論的批判,這被廣泛視為是象徵柏拉圖拋棄了這個理論。一些最近的研究(如Meinwald(1991))挑戰了這種說法,因為在剩下的對話錄中形式理論並沒有就此消失,而只是換了一附面貌,以不同形式或類型的事物來象徵它們。
蘇格拉底在晚期對話錄中也依然於討論里保持重要角色。蘇格拉底在晚期對話錄中也依然於討論里保持重要角色。晚期對話錄中新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辯證法,被稱為“聚集和分割”,最值得注意的是例子是《智士篇》和《政治家篇》,並且在《斐德羅篇》里第一次公開展現。
“聚集和分割”辯證法可以這樣簡單描述:對話者試圖分辨事物間的共通點和差異點,以檢驗一個想法是否是事實。《智士篇》里的一些段落指出了這便是哲學家應該做的事,而且甚至在早期對話錄中也是這樣的。晚期的對話錄也可以觀察出柏拉圖思想的成熟期,對於許多早期對話錄中討論到的議題,柏拉圖都透露了他的答案。
許多學者們依然在研究關於這些議題的看法。晚期的作品被公認為是相當艱深而且具挑戰性的哲學作品,與早期的對話錄相較,晚期的作品通常更為嚴肅而且具邏輯性,但也經常對於問題的解答抱持保留態度,而不像早期作品裡有系統地指出問題的答案。
柏拉圖的形式理論指出了我們所感覺到的現實世界只不過是反射出了更高層次的世界的陰影。柏拉圖主張在這個更高層次的世界裡存在著最理想的形式,這種形式實現了真正的光明而不僅是陰影:“我們所品嘗到的食物的甜美只不過是“甜美”的形式所反射的陰影,而我們所見到的光輝四射的太陽也只不過是“光明”本身形式反射的殘影。“形式”應該被視為一種永恆的東西,亦即它們是永恆不變的、完美的、而且靜態的。由於它們是完美的模型,它們並沒有理由被改變或進化。依據這種邏輯,以及柏拉圖所提出的理論,一個人可以想像宇宙中存在一個更高的至善狀態,這種至善狀態下任何形式都是最終極的、或最完美的。所有形式都分配到了一部分的至善狀態,而所有形式都在現實世界反映出了一部分的真理。
內容
柏拉圖在他的著作《對話錄》中,記錄著由他的表弟柯里西亞斯所敘述的亞特蘭蒂斯的故事。柯里西亞斯是蘇格拉底的門生,他曾在對話中三次強調亞特蘭蒂斯的真實性。柯里西亞斯說,故事他的曾祖父從一位希臘詩人索倫(Solon約639-559BC)那兒聽到的。索倫是古希臘七聖人中最睿智的,索倫在一次埃及之旅時,從埃及老祭師處聽到亞特蘭蒂斯之說。對話錄中的記載大意如下:在地中海西方遙遠的大西洋上,有一個以驚異文明自誇的巨大大陸。大陸上出產無數的黃金與白銀,所有宮殿都由黃金牆根及白銀牆壁的圍牆所圍繞。宮內牆壁也鑲滿黃金,金碧輝煌。在那裡,文明的發展成度另人難以想像。有設備完善的港埠及船隻,還有能夠載人飛翔的物體。它的勢力不只局限於歐洲,還遠及非洲大陸。上面這幅壁畫發現於阿克羅提里城中。這座城在3500年前因聖多里尼火山爆發而遭埋沒,於1967年自火山灰中挖掘出來,似乎描述的是正前往北非貿易的船隊。在一次大地震之後,使它沉落海底,它的文明隨之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柏拉圖在二千年前述說的這個島嶼,令許多人為之嚮往,但沒有人能提出有力的證據證明亞特蘭蒂斯確實存在過。因為亞特蘭蒂斯消失在一場火山爆發的大地震及洪水之後,亞特蘭蒂斯在頃刻之間便永遠沉入了海底。根據柏拉圖的記述,由於亞特蘭蒂斯的文明程度極高,國勢富強,漸漸社會開始腐化,貪財好富,利慾薰心。遂發動征服世界的戰爭。但遇到強悍的雅典士兵便吃了敗仗。亞特蘭蒂斯這種背棄上帝眷顧的行為,導致天神震怒,因而喚起大自然的力量,消滅了這個罪惡之島。
亞特蘭蒂斯在希臘神話中是海神波塞東統治的一座廣大島嶼。
希臘神話中說,這座島嶼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東的5對雙生子共同統治。長男亞特蘭斯以盟主的身份成為王中之王。因此這座廣大島嶼被命名為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位於“海洛克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外的大西洋中,面積比北非和小亞細亞合起來還更寬廣。其強大的權力則不僅限於周邊的大西洋諸島,還遠達歐洲、非洲和美洲(真正的大陸)。
亞特蘭蒂斯島的海岸險峻,中央部位卻有寬闊肥沃的平原,在距外海9公里處是首都波塞多尼亞。這座都市十分富裕繁華,其市中心有王宮和奉祀守護神波塞東的壯麗神殿。另外,在波塞多尼亞的四周還建有三層的環狀運河。最外側的運河寬500米,可通行大型船隻,這些運河都以寬100米的水陸和外海銜接。
神殿是以黃金、白銀、象牙或如火焰般閃閃發光、名為“歐立哈坎”的金屬裝飾。島上的所有建築物都以當地開鑿的白、黑、紅色的石頭建造,美麗而壯觀。
環狀都市外有寬廣的平原,四周為深30米、寬180米、全長達1800公里的溝渠所環繞,內側的運河,則以每18公里縱橫交錯的方式圍繞著,就好象是棋盤的格子一樣的整齊方正。人們就用此水種植穀物和蔬菜,並用運河將產品搬運到消費地區。
在水路和海相接之處有3座港口。港口的附近密集地住著許多居民,從世界各地前來的船隻和商人絡繹不絕地往返於3座巨大港口之間,港口一帶因此而晝夜喧囂不已。
平原被分割成90000個地區,每個地區設有一位指揮官。這位指揮官擔負著調度一輛戰車費用的六分之一、馬2匹、騎兵2名、輕戰車1台、步兵和駕駛者各一名的義務。除此之外,還能調度12名戰鬥員和4名水兵。若將這些兵力加在一起,那么亞特蘭蒂斯就能隨時擁有120萬兵員的強大戰鬥力了。擁有強大國力的亞特蘭蒂斯,終於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侵略別國了。
勇敢地抵抗亞特蘭蒂斯進攻的是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戰後,終於擊退了亞特蘭蒂斯軍隊,保障了國家獨立和人民的自由。但未知的悲慘命運立即發生了。
因為當時爆發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軍隊僅僅在“悲慘的一晝夜”間就陷入地中,而亞特蘭蒂斯也陷沒于海中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這是發生於距今12000年前的事。
這就是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在《迪邁斯》和《格利迪亞斯》中所描繪的亞特蘭蒂斯的全貌。這就是柏拉圖將希臘賢人之一的梭羅從埃及祭司那裡聽來的故事,寫到自己的書里介紹給世人的。
書評
蘇格拉底在受冤被判死刑的臨刑之前,還能坦然和門徒們談論關於生死、靈魂和智慧,雖然其論證中常常使用的不完全歸納顯然存在不嚴密的嫌隙,但這種氣概和精神境界不得不讓人佩服。不管蘇的信念是否是真理,他那對絕對真理的思索和追求,是因為忙於瑣事而很少思考人生和永恆的現代人值得一讀的。柏拉圖在其對話錄,尤其是在《伊翁》和《國家篇》中提供了兩個看似截然相反的對詩歌的評價。而對柏拉圖在相關文本中對於“神”這一概念的使用的考察,不僅消解了文本中的這一矛盾,而且也揭示了柏拉圖真正的目的在於一步步降低詩人在城邦中的地位,並最終確立哲學對於詩歌的統帥。
《對話錄》是古希臘柏拉圖撰。作者為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創始人,西方文藝理論發展史上第一位理論家。本書是他在阿卡底米亞學園學時期寫成的對話體著作。柏拉圖用摹仿說法去解釋文藝與現實的關係,認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現實世界使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只是第三性的,它對現實的摹仿是不完全的,現實對理念的摹仿也不完全。他用這個理論去檢查古希臘時代的文藝,得出了唯心主義的結論,認為文藝不真實,不能給人以真理,文藝傷風敗俗。柏拉圖還認為文藝創作的源泉是靈感,否定了創作的源泉是生活,否定了創作的理性作用。他認為靈感就是“詩神憑附時的迷狂心理”,當靈感來臨進入迷狂狀態時,詩人才能進行創作。此外,柏拉圖還對創作技巧,喜劇的特點等加以論述。他的文藝理論直接影響到中世紀的教會神學文藝,形成了新柏拉圖主義,到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運動時期,也都是文藝研究的重要對象。
相關知識
儘管柏拉圖只是把當時民間的傳聞記載下來,也談不上有什麼歷史依據,然而,千百年來,西方人卻一直為此爭論不休,表現出濃厚的研究興趣。有人試圖找到這塊神秘大陸的所在,然而,大海茫茫,時至今日,人們仍未發現“大西洲”的蹤影。前人的生動描述最早記載大西洲故事的是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他在公元前350年寫的兩篇對話錄《克里斯提阿》和《泰密阿斯》中寫道:“傳說12000餘年以前,有座阿特蘭提斯島(大西洲),建立在島上的阿特蘭提斯王國曾征服過埃及與北非地區;在與希臘人作戰後,阿特蘭提斯人退回了自己的國土。後由於火山、地震的突然爆發,僅一日一夜的工夫,這塊陸地便沉入了海底。”據傳,這塊大陸靠近直布羅陀,面積比亞洲和利比亞合起來還大。這裡曾有一個經濟文化相當發達的國家——阿特蘭提斯王國。島上氣候溫和,森林茂密,風景優美,資源豐富,人民生活在和平安樂的國度里,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王國由許多小國組成,首都座落在島的中央,交通四通八達,商業活動興盛,建築物布局宏偉壯麗,色調配置和諧。市中心的海神廟宇,以金、銀、象牙為飾,金碧輝煌,燦爛奪目。
柏拉圖埃及之行柏拉圖記述的有關的傳說,是從他的表弟柯里西亞斯那裡聽來的,而柯里西亞斯又是從其曾祖父卓彼得斯那裡聽來的,而卓彼得斯又是從當時雅典著名政治改革家和詩人梭倫(約公元前638~559年)的口裡聽來的。梭倫任滿去職後,曾用了10年時間,漫遊於埃及、賽普勒斯、小亞細亞等地。回國後,他幽居簡出,想把他在埃及聽到的有關大西洲的傳說寫成一篇長卷的敘事詩留給後人。但是,他還沒來得及完成這一寫作計畫便與世長辭了。到了柏拉圖的時代,關於大西洲的故事已廣為流傳,幾乎婦孺皆知。據說,柏拉圖為了證明其真實性,曾親自到埃及去作過調查訪問。他請教了一些有名望的僧侶、祭司,但是也只是聽聽傳聞而已,並沒有找到他所需要的有分量的材料。
早在中世紀時,就有一些探險家費盡心機,企圖找到這座傳說中描繪的“人間天堂”。在西方尋找新大陸的熱潮中,有人把大西洲畫在地圖上,但這只是一種虛擬,誰也不能斷定哪裡是確切的方位。直到現代,這塊失蹤的大陸,仍然沉沒海底,沒有露出自己的本來面目。
沉沒在大西洋中這是一種觀點。柏拉圖在記載中說它沉沒在海克力斯之柱外沿的西海中。他說的西海,就是今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直布羅陀海峽,可能就是指的大西洋。
1882年,美國學者唐納利運用考古、語言、人種、地質、植物等學科知識,作了綜合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假說。他認為: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前,美洲與埃及文化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可思議的共同之處,說明了新舊大陸並非完全隔絕而有可能緊密相聯。它們中間一定存在一個大洲,它就是“大西洲”。1950年,美國的堂萊立在他的《阿特蘭提斯大洪峰之前的地球》一書中,詳細地論述了這一觀點:大西洲沉沒在大西洋中間。
另外,古代歐洲、非洲和美洲民間,都有關於大西洲沉沒的神話傳說。
沉沒在巴哈馬近海1958年,美國范倫坦博士在考察了巴哈馬附近海域的河床後,發現那裡有許多各種形狀的幾何圖形結構,還有長達數里的令人費解的線條。以後潛水員亞柯、哈羅德、洛貝突在比米尼島附近的海域發現了一條海底石頭路,還有長達數公里的城牆,幾個碼頭與一座棧橋。很多人以為,這一沉陸之謎似乎馬上就要解開了,然而海洋學者卻認為這只是一片高地,是由於海洋水位上了而形成的。
相關詞條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