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漢語辭彙]

天子[漢語辭彙]

天子(tiān zǐ),臣民對帝王的稱謂。天子,顧名思義,昊天上帝之嫡長子。其命源天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

基本信息

釋義

漢武帝漢武帝
天子,是古時臣民對於帝王的稱呼。歷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權神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出處

《詩經·大雅·江漢》:“明明天子,令聞不已。”
《史記·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示例

[唐]高適《燕歌行》:“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然值天子英武,練於情事,絫澤所參,眾志如結。”
東周列國志》第一回:“話說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繼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畢公、史佚等一班賢臣輔政,真箇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莊徵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天子之說

隋天子隋天子
天子即天神之子,佛教中將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因此天神之子便是“天子”。
一般認為,將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始於周代。儒經《尚書》中說,天神改變了他對自己的長子、大國商國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義,乃是天的長子或嗣子,即後世所說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國家的王儲。因此,原則上說,許多人都是天神之子,都有做天子的資格,只要有德行。儒學把《尚書》作為自己的經,也就對《尚書》的說法堅信不移。中國歷史上想做皇帝(天子)的人人數眾多,儒經為他們提供了理論根據。
“天子之說”隨時代變遷與發展而不斷進化。
漢代司馬遷作《史記》,說從堯舜開始,夏代、商代、周代、秦代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後裔。因此,這些君主都是名副其實的、血統意義上的天神之子,而他們經過世代的積累德行,做了天子,是非常合理的。但是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出身平民,他的父親都沒有名字,就更加找不到他以前的世系。所以司馬遷對於他能夠做天子非常不理解,猜想他大概是天派遣的大聖人,不然的話,不會在幾年的時間裡就取得政權,做了天子。漢代儒者為了找到劉邦的天神血統,經歷了近200年的努力。最後,儒者賈逵《左傳》中找到,堯的後代中有一個叫劉累的,曾經做過夏代的臣子。劉邦,就是劉累的後代。這樣,劉邦就可以通過,上溯到黃帝,被認為是具有天神血統的人。劉邦之後,王莽曹丕做皇帝,也都要把自己的血統上溯到舜,再上溯到黃帝,以證明自己做天子的合理性。
然而封建階級統治者要證明自己有天神的血統是個非常困難的事,之後由於天神觀念的變化,黃帝等也不再被承認是天神,而只承認他們是人帝,即使能夠找到黃帝的血統也失去了意義,這時候,出來了感生帝說。
感生帝說是漢代儒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後世也造成了重要的影響。感生帝說的要點是,皇帝的祖先,都是感受了天上五帝之一的精氣而降生的。精氣就是靈魂,也就是說,皇帝的祖先,都是得到了某位天神賦予的靈魂而降生的,所以他是天之子。從南北朝後期開始,國家正式把感生帝列為祭祀對象,至於五帝中哪一位是當朝皇帝的感生帝,則由儒者根據五行理論加以推算。
宋代張載又改進了關於天子的學說。他認為,天地降生了人,因而它是我們大家的父母。但是,皇帝是我們父母的宗子,即嗣子,大臣等都是宗子的管家。所有的人皆為同胞,所有的物皆為朋友。這樣,不需要感生帝說,天子也有了合法的地位。幾百年後,明朝在改革祭祀制度的時候,取消了五帝祭祀,也不再祭祀感生帝,因為關於天子又有了新的說法。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丙丁之間,天子賢達,士夫無出其(袁可立)右者。”

古代稱謂

黃帝黃帝
天子
《禮記》:“君天下曰天子。”
《漢書》:“王者父事天,故爵稱天子。”
《春秋繁錄》:“尊者取尊號,卑者取卑號。故德侔天地者,皇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
皇帝
《書》:“皇帝清問下民。”
《管子》:“明一者皇,察道者帝。”
《詩譜》:“德合北辰者皆稱皇,感五帝坐星者皆稱帝。”
《史記 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百虎通義》:“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
《獨斷》:“皇帝至尊之稱。皇者,煌也。盛德煌煌,無所不照也。帝者,諦也。能行天道,事天審諦,故稱皇帝。”
皇上
《皇太子宴元圃宣猷堂有令賦詩》:“皇上纂隆,經教宏遠。”
今上
《史記秦本紀》:“今上以重法繩之。”

《爾雅》:“林、烝、天、帝、皇、王、後、辟、公、侯,君也。”
《說文》:“皇,大也,自從。自,始也。始皇這,三皇太君也。”
《風俗通》:“三皇: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

《爾雅》:“林、烝、天、帝、皇、王、後、辟、公、侯,君也。”
《說文》:“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
《獨斷》:“上古天子:庖牲氏、神農氏稱皇,堯、舜稱帝,夏、商、周稱王。”
《白虎通義》:“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
陛下
《獨斷》:“陛下者,陛,階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陛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義也。”“天子自稱為朕,臣民稱之曰陛下。”
殿下:魏晉六朝都稱殿下。
聖上:在《漢書》中一般都稱聖上。
上述中稱天子自稱朕,那么我們看看這是由誰那開始的,我們看看史記中的記載,秦始皇已經統一了六國,李斯等大臣商議說:“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其實從秦始皇開始,後世皇帝都自稱朕了。但在這之前,其實朕,只是我的意思,大家都可以用,只是到了秦始皇開始,只能天子獨用了。
其實皇帝還有很多自稱,小子、沖人、孤、寡、不穀。那么我們看看相關的記載都有些什麼。
《論語》:“予小子履。”
《尚書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尚書說命》:“台小子舊學於甘盤。”
《尚書大誥》:“洪維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曆服。”
《老子》:“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以上所說的天子稱謂其實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只是出處或許有所不知而已,但下面要講講天子的古稱,這其實對我們讀古籍是有很大幫助的。

《爾雅》:“林、烝、天、帝、皇、王、後、辟、公、侯,君也。”
《尚書》:“克綏厥猷惟後。”
《易》:“後以施命誥四方。”
《白虎通義》:“以揖讓受於君,故稱後。”
《說文》:“後,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後也。”
元後
《尚書》:“汝終陡元後。”
君王
《詩》:“室家君王。”
後王
《尚書說命》:“樹後王君公。”
素王
《史記殷本紀》:“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大君
《易》:“大君有命,開國承家。”
社君
《七略》:“三載社君。”註明一下,這裡指的是幼君。
天辟
《前漢五行志》:“天子曰天辟。”
官家
《湘山野錄》:“李侍讀仲容善飲,真宗飲量無敵,飲則召公,一夕,上命巨觥,仲容曰:‘告關家,免巨觥。’”
官家這個詞,大家比較熟悉,喜歡看宋朝為背景的小說或電視劇的朋友們都了解。
其餘大致還有幾十種叫法,比如大官、君天、真主、天公、崖公、太上、大宗、先民、大尊、朝廷、車駕、至尊、元首、九重、萬歲、萬乘、人主、上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