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述
泰寧古稱杉城,山上盛產杉樹。尚書第內部的主要建築全部採用杉木材料,柱徑粗大,排柱密集。李春燁用最好的杉木建造的大宅院,即體現了他的顯赫身份,又達到了堅固耐用的目的。房屋內部裝飾更為

大廳地面以方磚鋪砌而成,呈菱形。廳堂條格狀的窗戶特別引人注目,類似百葉窗的這種老式窗戶夏天通風透氣,冬天糊上白紙防風又採光,既暖和也明亮。每個房間地板下還有個陰井,開啟活動板門就可傾倒污水,古代工匠的建築設計還真叫絕。昔日的廳首、額枋、廷柱處,都懸掛著名人撰書的匾額和匾聯,使整座古居更顯得莊重高雅。
在文物陳列室里,一扇十二折的紅木屏風,這是李春燁給女兒的嫁妝。屏風上方透雕蝙蝠、壽字圖案,中部雕刻八仙下凡的民間故事,下方透雕如意、刺虎紋花格,雕刻工藝異常精美。在名人書畫、石碑藝術展館,我們還見到了朱熹在黑硯台上留下的春夏秋冬四季詩,這些詩詞是他晚年被打成偽學派後,隱居在泰寧城南時所寫的。
地理位置

民居建築
中國古代民居建築。又稱五福堂。在福建省泰寧縣城內。建於明萬曆末年。系明天啟間兵部尚書李春燁的府第。府第石雕、磚雕精緻,富有地方特色,規模宏偉,是研究福建古代民居的珍貴實物資料。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院的門樓,全用條石構築,牆面匾額、柱樑和須彌座均精雕人物、飛鳥、卷草、團花等圖紋,並用重疊斗栱構成。門前有一對高 2米的抱鼓石。屋面灰瓦,檐口懸吊陶質落水漕。高挑的屋脊,用灰瓦或薄石板砌壓。廳堂、走廊地面鋪墁方磚。尚有開敞式儀仗廳,系迎賓禮儀之所。尚書第四周及各院之間築有高大的風火牆,各廳堂均有廊門相通,布局嚴謹。1984年以來,中國撥款進行了部分維修,並闢為泰寧縣博物館。
布局特色

房子主人
房子的主人是李春燁,時任明末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尚書第建築群呈長方形,坐西向東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後有花園,共有房屋120間,是按照泰寧傳統“三廳九棟”的建築格式排列的,每幢都有門廳、客廳、中廳、天井、後廳,以封火牆相隔,以廊門相通,天井兩邊是檐廊和廂房,布局大同小異。

尚書第長長的甬道共設了五重門樓,各個門額上都嵌有石匾,從南端起分別題刻著“尚書第”、“柱國少保”、“四世一品”、“禮門”、“義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諫”等字樣。各門樓都採用通天石柱和石樑、石枋支撐牆體,底部是刻有連瓣花卉的石質須彌座。門樓的建築工藝精湛,上有磚石雕刻、斗拱花飾,匾額的枋檁柱頭處也都雕刻有精巧圖案。
第二幢門樓“四世一品”是最為精緻的,楣額下平伸四根石花柱,周圍石柱、石樑和石枋上刻滿人物、飛禽、花草,門邊立著一對近2米高的抱鼓石,顯得富麗堂皇。四世一品,是天啟皇帝賜封給李春燁家族四代享受一品待遇

走出尚書第時,到了尚書第的主人李春燁。他六歲讀書,十六歲考上秀才,三十六歲中了舉人,接著三次進京應試三次名落孫山,直到四十六歲時才中了進士。寒窗苦讀四十載後,李春燁進入朝廷。為官十一年,晉升了十四級,可謂是大器晚成,青雲直上,仕途騰達。李春燁以自己的實幹、能幹,敢於進諫得到了皇帝賞識,屢獲封賞重賜。
五十七歲時,李春燁卻急流勇退,趁其母九十壽辰時辭官回鄉。天啟皇帝一再挽留,李答:“我原一介書生,十一年晉升到如此地位,所受皇恩已很優厚。只是我盡兒子義務的願望尚未實現,怎忍心忘懷當年熒熒孤燈、母子形影相伴時的情景?”隱退後的李春燁回到泰寧親奉老母,在尚書第的深宅大院中度過人生的最後十年。
主廳介紹
這幢是尚書第的主廳,也是整體建築的精華。當年李春燁就居住在這幢房子裡,現在把它闢為泰寧縣文物陳列館。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這幢門樓,它保存的非常完整。為什麼文革時期“破四舊”沒有被破壞掉呢?這還得感謝當時住在這裡的一位李氏老太太,當她知道紅衛兵要來砸這幢門樓時,情急之下,連夜發動李氏族人用黃泥把門樓上的“四世一品”、“鏤空花”、“財神爺”、“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後塗上雪白的石灰,寫上“毛主席萬歲”。當紅衛兵要來砸時,一看傻眼了,誰也不敢動,這幢門樓就這樣被完好無缺地保留了下來。“四世一品”,這是明朝天啟皇帝賜封李春燁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燁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親和李春燁夫婦。
是當時李春燁接待朝庭官員、接聖旨及辦大事的場所。再往上看“清朝師柱”這塊匾,是當時福建布政使司莫儼皋為李春燁所立。清朝”往往被人誤認為是“唐、宋、元、明、清”的清朝,其實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師”指的是李春燁加封為太子太師柱就是把李春燁譽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