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

《紅與黑》

《紅與黑》是一部具有強烈政治傾向性的小說,它描繪了王政復辟時期激烈的政治鬥爭。小說中有個阿爾佩,他設法進入監獄和乞丐收容所活動。這個人物不是虛構的,他是當時的一個改革家,極端右翼分子對他十分敵視。1817年,他受到指控,說他利用到監獄去的機會,放跑兩個政治犯。小說大膽地提到了他的活動。聖體會為波旁王朝的返回起過重要作用,它在巴黎和外省暗中支持右翼極端分子的政策,鞏固天主教會的地盤。福哇列副主教、馬龍本堂神父和卡斯塔奈德神父都屬於聖體會,雷納爾夫人的告密信就是在聖體會的唆使下寫出來的。《國王在維立埃爾》一章也來自當時的事實:1830年初,查理十世到布雷*.勒•奧,向聖徒遺物祈禱,以擴大宗教影響。小說著力描繪了這個浩大的場面,不能不說是對國王的朝聖隱含辛辣的諷刺。另外,小說大量提到保王派報紙《日報》、《法蘭西報》和反對派報紙《憲政報》。復辟王朝時期報紙盛行,報紙作為政黨的喉舌,是階級鬥爭的晴雨表。

基本信息

《紅與黑》《紅與黑》

《紅與黑》 Le Rouge et le Noir (The Red and the Black) 1830 by Stendhal (Marie-Henri Beyle, 1783 – 1842)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現在,已經被世界公認為文學史上的經典。《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第一部傑出作品。作者被譽為法國以至整個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

作品簡介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現在,已經被世界公認為文學史上的經典。《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第一部傑出作品。作者被譽為法國以至整個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作者簡介

《紅與黑》司湯達
司湯達

出生年月:1783年-1842年
國籍:法國
司湯達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
司湯達的本名叫亨利·貝爾。1783年1月23日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市。父親是一個資產者,但卻擁護王權與教會,頭腦里充滿了貴族的觀念。司湯達的家庭教師是一個神甫。這個神甫對他進行嚴格的貴族式教育,禁止他與一般的兒童玩耍。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母親的外祖父。他母親屬於義大利血統,生性活潑,思想較為自由開放,能夠用義大利文閱讀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湯達七歲時便逝世了。司湯達的外祖父是一個醫生。思想特別開放,是盧梭和伏爾泰的信徒,擁護共和派。司湯達少年時期經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裡閱讀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司湯達的童年,是在法國大革命的疾風暴雨中度過的。
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諾布爾的中心學校上學,那是法國革命時期按照資產階級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學校。司湯達在那裡面系統地學習了新思想,新知識,對法國文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779年,他來到巴黎,原來準備投考著名的綜合工藝學校,但為革命的形勢所鼓舞,加入了拿破崙領導的軍隊。1800年,他隨拿破崙率領的大軍到了義大利的米蘭。米蘭人民長期遭受奧地利的統治,視拿破崙的軍隊為救星。他們對法國革命的熱情,他們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司湯達的影響很深。以後他長期在米蘭居住,寫作,並以米蘭人自居。
從1806年到1814年,司湯達隨拿破崙的軍隊轉戰歐洲大陸。在1812年從莫斯科大撤退時,他擔任後勤軍官。長期的鬥爭實踐,使他的共和派的觀點更加堅定,更加憎惡腐朽沒落的封建貴族與教會的黑暗統治。因此,以後他脫下戎裝,投身於文學創作時,他的批判的筆鋒總是指向貴族和教會,便不奇怪了。
1814年拿破崙下台,波旁王朝復辟。資產階級的革命派遭受鎮壓,封建的王公貴族則彈冠相慶。在這種形勢下,司湯達覺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麼”,便離開祖國,僑居義大利的米蘭。在這裡,他對義大利的愛國主義人士抱以極大的同情,與爭取民族解放的燒炭黨人來往密切。他的行動,引起了統治義大利的奧地利軍警的注意。當1821年義大利革命失敗,許多愛國者身陷囹圄時,他也被警察當局作為燒炭黨人的同情者而驅逐出境。直到1834年,他被派任為法國駐教皇轄下的奇維塔韋基亞城的領事,才再度回到義大利。
司湯達從1817年開始發表作品。處女作是在義大利完成的,名為《義大利繪畫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湯達這個筆名,發表了遊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斯》。從1823年到1825年,他陸續發表了後來收在文論集《拉辛和莎士比亞》中的文章。此後,他轉入小說創作。1827年發表了《阿爾芒斯》,1829年發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紅與黑》於1829年動筆,1830年脫稿。1832年到1842年,是司湯達最困難的時期,經濟拮据,疾病纏身,環境惡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創作時期。他寫作了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又名《紅與白》),《巴馬修道院》,長篇自傳《亨利·勃呂拉傳》,還寫了十數篇短篇小說。在1842年3月23日司湯達逝世時,他手頭還有好幾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湯達是以長篇小說名世的。他的長篇代表作《紅與黑》,傳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減。然而,他的短篇小說也寫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譯為《卡斯楚修道院長》)等,寫得生動傳神,膾炙人口,堪稱世界短篇小說花園裡的奇葩。它們與梅里美的《馬特奧·法爾戈納》、《塔芒戈》、巴爾扎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標誌著法國短篇小說創作的成熟。

《紅與黑》《紅與黑》
本書收錄了司湯達的十三個短篇小說。其中《往事連篇》(直譯為《一個義大利紳士的回憶》)、《箱子與鬼》《米娜·德·旺格爾》、《媚藥》、《菲利貝》等五篇譯自法國瑟伊出版社的《司湯達小說選》,其餘八篇譯自法國伽里瑪出版社的《義大利軼事》,茲按寫作年代逐篇介紹如下:
《往事連篇》於1825—1826在英國倫敦畫報》連載,1826年,法文譯本或者改寫本在巴黎的不列顛書店與讀者見面,開始時無人知道作者是司湯達。司湯達逝世後,他的表弟柯隆伯在整理他的遺稿時,發現了這篇作品的部分底稿,於是把它收入1854年版的《司湯達小說集》。
這篇小說描寫了在拿破崙的軍隊占領義大利期間的社會風俗,世態人情。保守的人士聚集在教會的旗幟下,企圖神靈於聖母的保佑,阻止滾滾而來的革命浪潮,而教會勢力則趁機製造奇蹟,編造所謂聖母顯靈的謊言,蒙蔽愚昧的人們;年輕人,有理智的人則對教會那一套持反對態度,他們歡迎拿破崙大軍的到來。小說敘述了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劫持教皇的行動,對亂世英雄有一些精彩的描寫。總之,小說描寫的義大利社會是一個保守的、愚昧的社會,廣大民眾視教皇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因此,拿破崙大軍在義大利失敗,教皇復辟,掀起復仇運動是勢所必然的事。
《箱子與鬼》寫於1829年底。這一年聖誕節司湯達曾把它讀給梅里美聽。這篇小說通過一個警察局長利用權勢,霸占民女,活活拆散一對戀人的故事,向讀者揭露了西班牙復辟勢力的兇殘與霸道。作為這種惡勢力的對立面,兩個戀人的純潔、善良,為了愛情不惜拋灑熱血的情節,極具動人心魄的力量。
《媚藥》寫於1830年1月,同年6月發表於《巴黎評論》。司湯達自稱寫這篇作品是為了“治療頭痛,散心”。而且他承認參考了十七世紀法國作家斯卡龍的一起作品。他說:“每個時代的調味汁不同。我不過把1660的調味汁換成1830年的罷了。”這篇作品描寫的是一個西班牙少婦鬼迷心竅,拋棄富裕但年老的丈夫。與一個跑江湖的馬戲演員私奔,上當受騙仍不變心的故事。也許這確是一起消遣之作,思想平平,但在創作手法上有獨到之處,尤其是開頭與結尾受人稱道。開頭描寫的時間、地點、氛圍與情節十分協調,很能抓住讀者;結尾言簡意深,給人以想像的餘地。
《米娜·德·旺格爾》寫於1829年12月至1830年1月間。其後又幾經修改。但司湯達生前未拿出發表。直到他死後十一年巴黎的《兩世界評論》才將它刊發。在司湯達的作其中,這是少有的描寫德國人的作品之一。米娜·德·旺格爾出身於德國大貴族家庭。她父親因厭惡非正義的征戰,受到宮廷的監視,最終憂鬱而死。她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離鄉去國,來到巴黎,墮入了愛河。為了達到目的,這個愛幻想的德國姑娘不惜紆尊降貴,喬裝改扮,來到她私下熱戀的人家裡做女傭,不料因高興過度,吐露了秘密,釀成悲劇,最後以身殉情。司湯達通過這個哀惋曲折的愛情故事,展示了德國人與法國人性格上的差異以及對待愛情的不同態度。小說的女主人公米娜·德·旺格爾在作者的人物畫廊里,是一個有血有肉,光彩奪目的人物。
《菲利貝》成於何時,專家們尚未得出定論。有人認為是在1827年至1830年間。也有人認為是在1839年。但法國文學史家克魯才分析了菲利貝與《紅與白》中的主人公呂西安的性格特徵,覺得兩者相近,便認為它成於1835年至1839年間。嚴格地說,這篇東西也許夠不上短篇小說,只能算一個短故事,也有點像中國的筆記小說。內容也確如副標題,是一位膏粱子弟的幾個生活片斷,如經商、戀愛、搬家等,寫得比較粗放。在司湯達的短篇創作園地里,它也許只能算一根小草,但對於我們全面了解司湯達的創作,終究是有益的,因此
《紅與黑》《紅與黑》海報
我們也把它收進集子。
在收入《義大利軼事》的八個短篇里,除了《瓦尼娜·瓦尼尼》成於1829年以外,其餘的都寫於1833年以後。關於這些小說,有些情況需略作介紹。
1833年,司湯達再次來到義大利後,在一個朋友家的藏書室里,發現了一批“古代的手稿”。這些手稿真實地記錄了義大利十六、十七世紀的一些重大的“社會新聞”。司湯達在閱讀之後,大感興趣,認為它們是“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義大利歷史的有益補充”;它們描繪了“孕育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一代天才的風土人情”,便花重金購得抄錄權,請人仔細抄錄了某些篇章,保留在身邊,反覆閱讀,並以部分翻譯加部分創作的手法,將這些手稿改寫成短篇小說。他在世時,選出《艾蕾》、《維多利婭·阿柯朗波尼》(或譯作《帕利亞諾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結集出版。在他去世十二年後,他表弟整理了他的脾氣據此改寫的短篇小說,並加上描寫義大利人愛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結成一集,取名為《義大利軼事》出版。
1829年發表的《瓦妮娜·瓦尼尼》,是一起短篇傑作。它通過燒炭黨人彼埃特羅與羅馬貴族小姐瓦妮娜的愛情,歌頌了義大利的民族解放運動,歌頌了為民族解放而獻身的燒炭黨人。瓦妮娜是個傾國傾城的美女。她雖然出身於閥閱世家,但視富貴如浮雲,心甘情願地追求一個出身低微,身負重傷,又被官方通緝的逃犯。為了愛情,她甘願捨棄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名聲。但為了得到彼埃特羅的愛,她竟然告密出賣了彼埃特羅手下的戰士,破壞了他們的起義。她當初愛上彼埃特羅,是欽佩他為民族解放奮鬥的大無謂精神。但由於私心的支配,她的愛情到頭來變成了正義事業的阻力。
作為她的對立面,彼埃特羅表現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他愛瓦妮娜,愛她勝過愛自己的生命。但是當他必須在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幸福之間作出選擇時,他放棄了後者。為了民族解放他甘於吃苦,當他手下的戰士被捕,起義失敗後,他毅然投案自首,以免被人疑為叛徒。當他得知是自己的心上人告的密後,他憤怒地拒絕了她的解救,與她斷絕了情緣。他的凜然正氣和非凡的人格力量使他成為文學史上一個光彩奪目的愛國者形象。
《岸邊的聖方濟各教堂》是一起描寫“義大利激情”的小說,教皇的侄媳康波巴索王妃表面冷漠、清高,謹守婦道,實際上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情慾。她與法國駐教廷的使館隨員,法國攝政王的私生子暗通款曲。但她一心要獨享情夫的情愛,一旦得知他移情別處,便與教會的野心家勾結,派人暗殺了情夫。司湯達在描寫這對青年的情愛波折時,附帶了幾筆,便把當時教會任人唯親,編織裙帶關係,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互作私人交易的醜惡事實揭
《紅與黑》《紅與黑》
露無遺。
《維多利婭·阿柯朗波尼》寫的是宮廷貴族為情愛和利益進行的兩次陰謀仇殺。小說是以記敘“社會新聞”的筆調寫的。儘管案情十分曲折,解決案件的方式驚心動魄,但最精彩的還是關於初為紅衣主教,後為教皇西利斯圖斯五世的蒙太托的描寫。菲利克斯是蒙太托的外甥和養子。紅衣主教視他為掌上明殊。然而,他在聽到養子被人暗殺的訊息後“面不改色”,一點兒沒有震驚的表現。第二天梵蒂岡召開紅衣主教會,人們認為他不會到場,誰知他和往常一樣,第一批到會,而且在教皇本人流淚安慰他時,他也和平常一樣,十分平靜,並且要求聖上不要下令調查案情,說他已寬恕了殺手。他的這些表現,贏得了教皇和其他人的好感。大家都說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教士。此後不久,他當選為教皇(他在外甥死後的表現無疑為他當選脾氣了道路),臉立刻變了,逼得涉嫌與他外甥謀殺案有關的人逃離羅馬。他的種種表現,活脫脫表現了一個野心勃勃,不擇手段往上爬的高級教士的偽善心靈。
《桑西一家》以哀怨動人的筆調寫了貝阿特麗絲及其一家的不幸遭遇。她是個美麗的少女,正值如花似玉的年齡,本該充分享受父母的憐愛。誰知她父親是只衣冠禽獸,想方設法虐待她,糟蹋她。她忍無可忍,與繼母一起,叫人殺死了這個淫棍。這件殺人案事出有因,理當得到法官的同情,然而教會的裁判機構卻不顧天理人情,判決這位少女及其一家人死刑。作者在這裡對司法的不公正表達了強烈的義憤,對不幸的少女表示深切的哀憐。
《帕利亞諾公爵夫人》敘述了一起貴族家庭常有的事情:女主人與年輕的男侍從偷情。司湯達沒有過多地描寫偷情的場面,倒是對處理這件事情的過程作了詳細的描寫,更費了不少筆墨,對教廷內部你死我活的鬥爭,作了逼真的展現。兩個偷情者當然被處死了。甚至連腹中的胎兒都不放過。封建大家族裡,這種慘無人道的私刑制度令人觸目驚心。
《艾蕾》是一出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貴族小姐艾蕾與“強盜”尤拉相愛,遭到父兄的極力反對。不幸在一次戰鬥中,她的兄弟死於尤拉刀下。傷心欲絕的父母為斬斷她與尤拉的情絲,把她送進修道院;而尤拉攻打修道院失敗,為了逃避追究,遠走他鄉,失去了聯繫。在與情人生離死別,身處惡劣環境,十分痛苦的情況下,艾蕾自甘墮落,先花費重金賄賂,當上了修道院長,後失身於道貌岸然的主教。最後,因懷孕事發,被判重刑。當她聽說尤拉率人前來解救她的訊息時,留下一封長信,自殺身亡。這篇名作通過艾蕾這個大家閨秀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的門第觀念是扼殺青年人幸福的兇手;偽善的教會,修道院是使人墮落的根源。
《血染風情》(直譯為《寵愛過度反害人》)和《蘇奧拉·斯科拉蒂卡》兩篇的題材有類似之處。雖然故事發生的年代不同,一起是1585年前後,一起是1740年前後,但兩篇小說都寫出了封建制度的慘無人道,和貴族修道院的黑幕。那些多子女的貴族家庭為了保證家庭的財產不致分散,往往只把財產傳給長子,對於其餘的兒子只給一定的生活費,對於女兒則一律趕出家門。或者嫁出去換一筆財產,或者把她們送進專門為這些人開辦的貴族修女院。進了修女院則等於進了墳墓,與外面的一切聯繫都要切斷。正如《血染風情》里修女說的:“父母把我們送進修道院,家庭財產都被兄弟霸占,我們被關在這座活人的墳墓里,沒有第二條生路。”但是少女們都是活生生的人,不甘心犧牲自己的青春、愛情、幸福,想方設法與外面的情人幽會。然而這種行為一旦被發現,便要被視為瀆聖罪,輕則打入地牢,終身監禁,重則處死。《血染風情》和《蘇奧拉·斯科拉蒂卡》寫的就是貴族修女們的生活,她們對幸福的嚮往和對命運的抗爭。對受社會與家庭迫害的修女,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對她們英勇反抗,追求幸福與自由的行動則予以熱情的歌頌,把這些“淳樸而富於感情的人”稱為“現代文明的先驅”。

內容簡介

小說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就希望藉助個人的努力與奮鬥躋身上流社會。

《紅與黑》《紅與黑》
法國瑞士接壤的維立葉爾城,座落在山坡上,美麗的杜伯河繞城而過,河岸上矗立著許多鋸木廠。 市長德瑞那是個出身貴族,在扣上掛滿勳章的人。
他五十歲左右,他的房子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園,他的妻子是最有錢而又最漂亮的妻子,但他才智不足,“他只能辦到嚴格地收討他人的欠債,當他自己欠人家的債時,他愈遲還愈好”。在這座城市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是貧民寄養所所長——哇列諾先生。他花了一萬到一萬兩千法郎才弄到這個職位,他體格強壯棕紅色的臉,黑而精粗的小鬍子,在別人眼中他是個美男子,連市長都懼他三分。但市長為了顯示自己高人一等,決心請一個家庭教師
木匠索黑爾的兒子於連,由於精通拉丁文,被選作市長家的家庭教師。他約十八九歲,長得文弱清秀,兩隻又大又黑的眼睛。在寧靜時,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輝,又象是熟思和探尋的樣子,但一瞬間,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由於他整天抱著書本不放,不願做力氣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棄與怨恨,經常被父親和兩個哥哥毒打。他小時瘋狂地崇拜拿破倫,渴望像拿破崙那樣身佩長劍,做世界的主人。認為拿破崙“由一個既卑微又窮困的下級軍官,只靠他身佩的長劍,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但後來他又想當神甫,因為“如今我們眼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萬法郎的薪俸。這就是說他們能拿到十萬法郎,三倍於拿破崙當時手下的著名的大將的收入。”於是,他投拜在神甫西朗的門下,鑽研起神學來。他仗著驚人的好記性把一本拉丁文《聖經》全背下來,這事轟動了全城。
市長的年輕漂亮的妻子是在修道院長大的,對像她丈夫那樣庸俗粗魯的男人,打心底里感到厭惡。由於沒有愛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養3 個孩子身上。她認為男人“除了金錢權勢勳章的貪慾以外,對於一切都是麻木不仁”。最初,她把於連想像為一個滿面污垢的鄉下佬,誰知見面時卻大出她的意料:面前這個年輕人竟是這樣白皙,眼睛又這樣溫柔動人。以為他“實際上是一個少女”故意假扮男裝。她對於連產生好感,甚至覺得“只有在這個少年教士的心裡,才有慷慨、高尚、仁愛”。瑞那夫人的女僕愛麗沙也愛上了於連,愛麗沙得到了一筆遺產,要西郎神父轉達她對於連的愛慕,於連拒絕了女僕愛麗沙的愛情。瑞那夫人得知此事心裡異常高興,一股幸福的流泉瀉落在她的心海里,她發覺自己對他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一種感情。
夏天市長一家搬到凡尼鎮鄉下花園別墅居住,晚上乘涼的時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樹下,於連無意間觸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縮回去了,於連以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決心必須握住這隻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那夫人的手被於連偷偷地緊握著,滿足了他的自尊心。瑞那夫人被愛情與道德責任折騰得一夜未合眼。她決定用冷淡的態度去對待於連。可是當於連不在家時,她又忍不住對他的思念。而於連也變得更大膽,他在心裡暗想:“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後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了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
《紅與黑》《紅與黑》
深夜2 點闖進了她的房裡。開始,她對於連的無禮行為很生氣,但當她看到“他兩眼充滿眼淚”時,便同情起他來。她暗想,如果在10年前能愛上於連該多好。不過,在於連的心裡則完全沒有這種想法,他的愛完全是出於一種野心,一種因占有欲而產生的狂熱。他那樣貧窮,能夠得到這么高貴、這么美麗的婦人,已經是上天的恩賜了。

不久,皇帝駕臨維立葉爾,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於連被聘當上了儀仗隊隊員,使他有在公眾面前大出風頭的機會。迎駕期間,於連作為陪祭教士參加瞻拜聖骸典禮。之後,他對木爾侯爵的侄子、年輕的安倍主教十分崇敬。心想,安倍主教如此年輕就有顯赫的地位,而且倍受女人的青睞,暗下決心“寧願受宗教的制裁,也要達到令美人羨慕的境界”。

瑞那夫人心愛的兒子病危,她認為這是上帝對自己不道德行為的一種懲罰,她陷入了可怕的懺悔里。這時,愛麗沙又把夫人的事暗中告訴了哇列諾先生,他早先曾貪戀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便趁機給市長寫了一封告密信。但市長擔心如果把妻子趕出家門,自己將失去一大筆遺產,而且也有損於自己的名譽,採取“只懷疑而不證實”的辦法。但在這座城市裡,街談巷議對瑞那夫人和於連卻越來越不利。一次愛麗沙向西朗神父懺悔時,又談出於連與瑞那夫人的秘密關係。關心於連的神父要他到省城貝尚松神學院進修。告別後的第三天夜裡,於連又冒險趕回維立葉爾,與瑞那夫人見面,此時的瑞那夫人由於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樣了。

貝尚松是法國一座古城,城牆高大。初到神學院,那門上的鐵十字架,修士的黑色道袍,和他們麻木不仁的面孔都使於連感到恐怖。院長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識,因此對於連特別關照。他對於連說:“嘻笑就是虛偽的舞台”。

在321個學生中,絕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此於連自信會迅速獲得成功。他悄悄對自己說:“在拿破崙統治下,我會是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父當中,我將是個主教。”由於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院長竟讓他當新舊約全書課程的輔導教師。

但神學院是個偽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墮入了憂鬱之中。彼拉院長受到排擠辭職不幹了,並介紹於連為木爾侯爵的秘書。彼拉神父專門給他介紹侯爵一家他說“你要十分注意,一個象我們這種行業的人,只有靠這些大人先生們才有前途……在這樣一個社會裡,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注定的了”。

侯爵瘦削而矮小,有一對十分靈活的眼睛,頭上帶有金色假髮。他是個極端保皇黨人,法國大革命時,他逃亡國外,王朝復辟後,他在朝中取得了顯赫的地位。於連每天的工作就是為他抄寫稿件和公文,侯爵對於連十分滿意,派他去管理自己兩個省的田莊,還負責自己與貝尚松代理主教福力列之間的訴訟通訊,後又派他到倫敦去搞外交,贈給他一枚十字勳章,這使於連感到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於連在貴族社會的薰陶下,很快學會了巴黎上流社會的藝術,成了一個花花公子,甚至在木爾小姐的眼裡,他也已脫了外省青年的土氣。木爾小姐名叫瑪特兒,是一個有金栗色頭髮,體態勻稱,非常秀麗的姑娘,但“這雙眼睛透露出一種內心可怕的冷酷”。她讀過許多浪漫主義愛情小說,並被3 世紀前一段家史所激動:她的祖先木爾是皇后瑪嘉瑞特的情夫,被國王處死後,皇后向劊子手買下了他的頭,在深夜裡親自把它埋葬在蒙馬特山腳下。她十分崇拜皇后的這種為愛情而敢冒大不韙的精神,她的名字瑪特兒就是皇后的愛稱。

起初,於連並不愛瑪特兒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卻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時,便熱烈地追求起她來。瑪特兒也知道於連出身低微,但她懷著一種“我敢於戀愛一個社會地位離我那樣搖遠的人,已算是偉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義感情,因此,她在花園裡主動挽著於連的胳膊,還主動給他寫信宣布愛情。為了考驗於連的膽量,她要於連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間去。於連照樣做了,當晚她就委身於他了,過後瑪特兒很快就後悔了 。

一次,他們在圖書室相遇,她邊哭邊對於連說:“我恨我委身於第一個來到的人”於連感到痛苦,他摘下掛在牆上的一把古劍要殺死她,瑪特兒一點都不害怕反而驕傲地走到於連面前,她認為於連愛她已經愛到要殺了她的程度,便又與他好起來。夜裡於連再次爬進她的房間,她請求於連做她的“主人”,自己將永遠做他的奴隸,表示要永遠服從他。可是,只要於連稍許表露出愛慕的意思,她又轉為憤怒,毫不掩飾的侮辱他,並公開宣布不再愛他。

因為於連的記憶力很好,木爾侯爵讓他列席一次保王黨人的秘密會議,會上有政府首相、紅衣主教、將軍。會後,木爾侯爵讓於連把記在心裡的會議記錄冒著生命危險帶到國外去。在驛站換馬時,差點被敵方殺害,幸好他機警地逃脫了,與外國使節接上了頭,然後留在那等回信。在那兒他遇到俄國柯哈莎夫王子,他是個情場老手,於連便把自己的愛情苦惱講給他聽,他建議於連假裝去追求另一個女性,以達到降伏瑪特兒的目的,並把自己的五十三封情書交給她,“把這些信轉抄一份寄給你所選定的女性,這個女性必須是瞧你不起的對方的熟人。”

於連回到巴黎後,將這些情書一封封寄給元帥夫人,元帥夫人受了感動,給於連回信,瑪特兒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於連的腳下,求他愛她,於連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看呀!這個驕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腳下了!”。不久,瑪特兒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寫信告訴父親,要他原諒於連,並成全他們的婚事。侯爵在愛女堅持下,一再讓步。先是給了他們一份田產,準備讓他們結婚後搬到田莊去住。隨後,又給於連寄去一張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授予貴族稱號。

於連在驃騎兵駐地穿上軍官制服,陶醉在個人野心滿足的快樂中,“由於恩寵,剛剛才作了二天的中尉,他已經在盤算好至遲有象過去的大將軍一樣,在三十歲上,就能做到司令,那么到二十三歲,就應該在中尉以上。他只想到他的榮譽和他的兒子。”這時,他突然收到了瑪特兒寄來的急信。信中說:一切都完了。於連急忙回去,原來瑞那夫人給木爾侯爵寫信揭露了他們原先的關係。這時惱羞成怒的於連立即跳上去維拉葉爾的馬車,買了一支手槍,隨即趕到教堂,向正在禱告的瑞那夫人連發兩槍,夫人當場中槍倒地。 於連因開槍殺人被捕了。

《紅與黑》《紅與黑》
入獄後,他頭腦冷靜下來,對自己行為感到悔恨和恥辱。他意識到野心已經破滅,但死對他並不可怕。瑞那夫人受了槍傷並沒有死。稍愈後,她買通獄吏,免得於連受虐待。於連知道後痛哭流涕。瑪特兒也從巴黎趕來探監,為營救於連四處奔走,於連對此並不感動,只覺得憤怒。公審的時候,於連當眾宣稱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賜,他說:“我決不是被我的同階級的人審判,我在陪審官的席上,沒有看見一個富有的農民,而只是些令人氣憤的資產階級的人。”結果法庭宣布於連犯了蓄謀殺人罪,判處死刑。 瑞那夫人不顧一切前去探監。

於連這才知道,她給侯爵的那封信,是由聽她懺悔的教士起草並強迫她寫的。於連和瑞那夫人彼此饒恕了,他拒絕抗訴,也拒絕做臨終禱告,以示對封建貴族階級專制的抗議。

在一個晴和的日子裡,於連走上了斷頭台。瑪特兒買下了他的頭顱,按照她敬仰的瑪嘉瑞特皇后的方式,親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頭顱。至於瑞那夫人,在於連死後的第三天,抱吻著她的兒子,也離開了人間。

書摘

十年以來,他的大事就是解除彼拉的神學院院長職務。彼拉神甫真誠,虛誠,不搞陰謀,忠於職守,他為於連規定的行為準則自己也遵循不悖。但是上天在憤怒中給了他一副暴躁易怒的脾氣,對侮辱和仇恨特別敏感。對於這顆火熱的靈魂,任何侮辱都不會徒勞無功。天主把他放在這個崗位上,他就認為自己對這個崗位是有用的,否則他早就辭職一百次了。“我遏止了耶穌會教義和偶像崇拜。”他對自己說。
考試那段時間,他大概兩個月未曾同於連說過話,當他接到宣布考試成績的公報,看到這個學生的名字旁邊寫著198這個數目,他病例了一個禮拜,他是把這個學生看作本神學院的光榮的呀。對於這個性情嚴厲的人來說,唯一的安慰是把他所有的監視手段集中用在於連身上。他感到欣喜的是,他在於連身上沒有發現憤怒、報復計畫和氣餒。
幾個禮拜之後,於連線到一封信,不免打了個哆嗦;信上蓋有巴黎的郵戮。“終於,”他想,“德·萊納夫人想起了她的諾言。”一個署名保爾·索萊爾的先生,自稱是他的親屬,給他寄來一張五百法郎匯票。信上還說,如果於連繼讀研究那些優秀的拉丁作家,並且卓有成績,將每年寄給他一筆同樣數目的錢。
“這是她,這是她的仁慈:“於連的心充滿了柔情,自言自語道,“她想安慰我,可是為什麼沒有一句有情意的話?”
這封信他弄錯了,德·萊納夫人在她的朋友德爾維夫人的指導下,已完全沉浸在深深的悔恨中了。她還時常不由自主地想到那個不尋常的人,與他相遇攪亂了她的生活,但她很注意不給他寫信。
如果使用神學院的語言,我們可以承認這筆五百法郎的匯款是個奇蹟,而且可以說上天是利用德·福利萊先生本人送了這份禮物給於連。
十二年前,德·福利萊神甫來到貝藏松,帶的那隻旅行箱小得不能再小,根據傳聞,那裡面裝著他的全部家當。如今他是本省最富有的地主之一。在他致富的過程中,他買過一塊地產的一半,另一半通過繼承落入德·拉莫爾侯財手中。兩個人於是大打官司
儘管德·拉莫爾侯爵先生在巴黎地位顯赫,並在宮中擔任要職,還是覺得在貝藏松與一位據稱可以左右省長任免的代理主教斗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他本來可以請求批准一筆賞賜,以預算允許的隨便什麼名義為掩蓋把這場區區五萬法郎的小官司讓給德·福利萊神甫,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大光其火。他認為自己有理,而且理由充足!
不過,請允許我斗膽問一句:哪一個法官沒有一個兒子或一個什麼親戚需要安插在某個地方呢?
為了讓最盲目的人也看得清楚,德·福利萊神甫在贏得第一次裁決一個禮拜之後,乘上主教大人的四輪馬車,親自把一枚榮譽團騎士勳章送給他的律師。德·拉莫爾先生對對方的行動感到有些震驚,並且感到他的律師軟下來了,就向謝朗神甫求教,謝朗神甫建議他與彼拉先生聯繫。
在我們的故事發生的時候,他們的關係已持續了好幾年。彼拉神甫帶著他那熾烈的性格投入到這件事情中去。他不斷地會見侯爵的律師,研究案情,確認侯爵的案於有理之後,就公開地成為德·拉莫爾侯爵的訴訟代理人,與權力很大的代理主教打宮司。這種傲慢無禮,而且還是出自一位小小的詹森派教徒,使代理主教感到了奇恥大辱!
“你們看看這個自以為那么有權勢的宮廷貴族是什麼東西吧,”德·福利萊神父對他的親信們說,“德·拉莫爾先生連一枚可憐的勳章都沒有給他在貝藏松的代理人送來,而且還要讓他灰溜溜地被撤職。但是,有人寫信給我說,這位貴族議員每個禮拜都要佩帶藍綬帶到掌璽大臣的沙龍去炫耀,不管這掌璽大臣是何等樣人!”
儘管彼拉神甫全力以赴,德·拉莫爾先生也和司法大臣,尤其是和他的下屬關係好得不能再好,六年的苦心經營也只落得個沒有完全輸掉這場官司。
為了兩個人都熱情關注的事情,侯爵不斷與彼拉神甫通信,終於品出神甫的那種才智的味道了。漸漸地,儘管社會地位懸殊,他們的通信有了一種親切的口氣。彼拉神甫告訴侯爵,有人採取凌辱他的辦法迫使他辭職。那種卑鄙的伎倆使他很生氣,他認為是針對於連的,也就向侯爵講了於連的事情。
這位大貴人雖然很有錢,卻一點兒也不吝嗇,他始終未能讓彼拉神甫接受他的錢,包括支付因辦案而花去的郵費。他靈機一動,就給神甫心愛的學生匯去五百法郎。
德·拉莫爾先生還親自寫了那封通知匯款的信。這件事使他想到了神甫。
一天,神甫接到一紙短簡,說有急事請他務必到貝藏松郊外一家客店去一趟。他在那裡見到了德·拉莫爾先生的管家。
“侯爵先生派我給您送來他的車,”那人對他說,“他希望您在讀了此信後能在四、五天后前往巴黎。請您告訴我時間,這期間我將到侯爵先生在弗朗什—孔泰的地產上跑跑。然後,在您覺得合適的時候我們就啟程去巴黎。”
信很短:
“我親愛的先生,擺脫掉外省的種種煩惱,到巴黎來呼吸一點兒寧靜的空氣吧。我給您送去我的車,我已命人在四天內等候您的決定。我本人在巴黎等您直到禮拜二。我需要您的同意,先生,以您的名義接受巴黎附近最好的本堂區之一。您未來的本堂區教民中最富有的一位從未見過您,但對您比您能想像的還要忠誠,他就是德·拉莫爾侯爵。”

《紅與黑》《紅與黑》
嚴厲的彼拉神甫沒有料到,他居然很愛這座遍布敵人的神學院,十五年來,他為它用盡了心思。德·拉莫爾先生的信仿佛一個要做一次殘酷而必要的手術的外科醫生出現在他面前。他的解職勢在必行。他約管家三日後會面。
四十八小時內,他一直猶豫不決,心煩意亂。最後,他給德·拉莫爾先生寫了一封信,又給主教大人寫了一封堪稱教會體傑作的一封信,只是略嫌長了些。要想找出更無懈可擊、流露出更真誠的敬意的句子,也許是件困難的事。這封信注定要讓德·福利萊先在主子面前難受一個鐘頭,信中逐條陳述那些使人嚴重不滿的原因,甚至提到了些卑劣的小麻煩,彼拉神甫不得不忍受了六年,終於逼得他離開教區。
有人從他的柴堆上偷木柴,毒死他的,等等,等等。
他寫完信,派人叫醒於連,於連和其他學生一樣,晚上八點即上床睡覺。
“您知道主教住在哪裡嗎?”他用漂亮的拉丁文風格對他說,“把這封信送交主教大人。我井不瞞您,我是把您往狼群里送。注意看,注意聽。您的回答中不許有半點謊言,但是您要想到,盤問您的人也許會體會到一種終於能加害於您的真正的快樂。我的孩子,在離開您之前告訴您這種經驗,我感到十分坦然,因為我不想瞞著您,您送的這封信就是我的辭呈。”
於連呆立不動,他愛彼拉神甫。謹慎徒然地對他說:“這個正直的人離去之後,聖心派會貶損我,也許會趕走我。”
他不能只想自己。他感到難辦的是,如何想出一句得體的話,這時他真地感到才思枯竭了。
“怎么!我的朋友,您不去?”
“我聽人說,先生,”於連怯生生地說,“您主持神學院這么長時間,卻沒有任何積蓄,我這裡有六百法郎。”
淚水使他說不下去了。
“這也得登記上,”神學院前院長冷冷地說。“去主教府吧,時間不早了。”
正巧這天晚上德·福利萊神甫在主教府的客廳里值班;主教大人去省府吃飯了。所以,於連把信交給了德·福利萊神甫本人,不過他並不認識他。
於連大吃一驚,他看見這位神甫公然拆開了給主教的信。代理主教那張漂亮的面孔立刻顯出一種驚奇的表情,其中混雜著強烈的快樂,緊接著又變得加倍的嚴肅。這張臉氣色很好,於連印象極深,趁他讀信的工夫,細細地端詳起來。如果不是某些線條顯露出一種極端的精明,這張臉會更莊重些;如果這張漂亮面孔的主人萬一有一刻走神的話,這種極端的精明會顯露出一種虛偽。鼻子太突出,形成一條筆直的線,不幸使一個很高貴的側影無可救藥地酷似一隻狐狸。此外,這位看起來如此關心彼拉先生辭職的神甫穿戴高雅,於連很喜歡,他從未見過別的教士如此穿戴。(第1部第29章)

作品賞析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占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紅與黑》《紅與黑》

如果說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么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裡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書評

紅與黑這部小說的故事據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一個死刑案件。在拿破崙帝國時代,紅與黑代表著“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展的兩個管道(一說是輪盤上的紅色與黑色)。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占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說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么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裡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

歷史影響

.《紅與黑》

靈魂的哲學詩

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主義社會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紅與黑》《紅與黑》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_

19世紀卓越的政治小說
現代小說之父的經典著作
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
美國作家海明威開列的必讀書
被英國小說家毛姆認為是真正的傑作的文學書
1986年法國《讀書》雜誌推薦的理想藏書?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特別為年輕人所喜愛。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於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鬥的野心家的代名詞。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司湯達的《紅與黑》已顯示了20世紀小說的方向,進入這本書中,我們就會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說家才能給予的震撼,因為它帶給我們的是更富真實感的精神內涵。
--美國教授 費迪曼  

《紅與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書籍。
--法國傑出小說家 紀德

司湯達的《紅與黑》中的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社會主義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高爾基

《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小說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詩"。
--《外國文學史》

《紅與黑》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法國有專門研究司湯達和《紅與黑》的學問--"司湯達學"和"紅學",還有專門研究該書的"司湯達俱樂部"。
--《法國文學史》

疑慮和矛盾中的於連

無疑,《紅與黑》是一部充滿著魅力的作品。西方關於研究司湯達的作品數量足以與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紅學"等量齊觀。的確,作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中對於19世紀上半期法國風起雲湧的各方鬥爭和矛盾都展現得頗為深遠,貴族、大小資產階級、教會人士一個個的粉墨登場,潛伏在表象下的實力的交戰刻畫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朽和虛偽。而在我看來,《紅與黑》之所以如此經久不衰,都絕不僅僅在於該作品所體現出的政治和社會意義。記得藍棣之老師曾經說過,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大大不同於記錄社會的高級檔案,文學的意義也絕不僅在於記錄,我想,是《紅與黑》中主人公於連充滿著無限矛盾與反差的各種思想和行為,更足以讓每位讀者看得目瞪口呆卻又如痴如醉,足以讓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萬次。

我們隨便從中挑一段來讀,便很容易看出於連的極端細膩和敏感。在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時,於連已經通過出色地背誦拉丁文《聖約》贏得了德·瑞納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憑著他清秀的長相、少年的自尊打動了德·瑞納夫人的芳心。而於連卻出於一種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證明點什麼的心理,望著她,仿佛她是個仇敵,他正要上前和她決鬥交鋒……
就是這樣,這個怪異的於連牢牢抓住了讀者們的心。於連的敏感和細膩、倔強是天生的,他還擁有著超群的記憶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權勢則是後天環境的賦予。於連確實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嚴被提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可以放棄輕而易舉就能到手的錢財,因為他需要的是別人的尊重。但他對於"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終把他引向了歧途。

於連雖然有著民主的思想和英雄主義的熱情,但當他得到了拉莫爾公爵的賞識時,他卻逐步地向貴族勢力妥協了,這時的於連仿佛只知道為拉莫爾公爵的一場政治陰謀走足報信。在他的個人奮鬥歷程中,他經歷著一次次的反抗和妥協。他是機智聰明的,然而在很多方面,我們只能說他是天真而無知的,比起整個社會中精心鑽營的人們來,他是無力的,也是無助的。

左拉在《論司湯達》中是這樣寫的:"他(司湯達)停留在一種抽象的意願里,他要人這種生物不包括在自然里,而是靠在一邊站著,然後宣告只有心靈是高貴的"。左拉覺得於連是"完全裝配好的智慧和情感的機器","純粹在思辯中產生的創造物",他"專在推理上下功夫",主張自然主義的左拉認為司湯達在創作中帶有觀念學者和邏輯學者的身份,於連似乎只是永遠在心理活動,外界的事務,哪管它春夏與秋冬,能對於連產生震動的永遠都只是他的想像中別人對他的輕蔑與尊重。這不也正說明了作者對於連心理上入木三分的刻畫嗎?

《紅與黑》中於連的心理在疑慮和矛盾中掙扎,對於人物的思索是一個極大的寶庫,采之不竭,魅力無窮!

人物分析

———《紅與黑》中於連人物形象分析

《紅與黑》《紅與黑》
於連是世界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公。對其形象分析,在文學理論界有種種評說,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
為,他虛偽、陰險,踩著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陰謀家、野心家。也有人認為他是當時反對封建權貴的勇士,資產階級個人奮鬥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認為他是拿破崙時代的悲劇英雄
《紅與黑》是法國19世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1783-1842)的代表作。其副題是“一八三○年紀事”。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以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代為背景,以平民知識分子於連·索黑爾與貴族資產階級上層社會頑強曲折的鬥爭為主線,著重描寫了他從18歲到德·瑞那市長家當家庭教師開始,到23歲因槍傷市長夫人而被送上斷頭台為止短短5年間的生活歷程。
於連出生在小城維立葉爾郊區的一個鋸木廠家庭。他幼時身材瘦弱,在家中被看成是“不會掙錢”的“不中用”的人,常遭父兄打罵和奚落。卑賤的出身又使他常常受到社會的歧視。少年時期的於連聰明好學,意志堅強,精力充沛。他接受了啟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觀念和無神論思想,並在一位拿破崙時代老軍醫的影響下,崇拜拿破崙,幻想著通過“入軍界、穿軍裝、走一條‘紅’的道路”來建功立業、飛黃騰達。然而,在他14歲那年,波旁王朝復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雲的拿破崙時代過去了。於連不得不選擇“黑”的道路,幻想進入修道院,穿起教士黑袍,以便將來成為一名“年俸十萬法朗的大主教”。18歲時,於連到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家中擔任家庭教師,而市長只將他看成拿工錢的奴僕。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於連,便以追求市長夫人來報復市長。他與市長夫人的關係暴露後,被迫進入了貝尚松神學院,投奔了院長彼拉,當上了神學院的講師。後因教會內部的派系鬥爭,彼拉院長被排擠出神學院,於連只得隨彼拉來巴黎,當上了極端保皇黨領袖德·拉·木爾侯爵的的私人秘書。他因沉靜、聰明和善於諂媚,得到了木爾侯爵的器重,以淵博的學識與優雅的氣質,又贏得了侯爵女兒瑪特兒小姐的愛慕。儘管不愛瑪特兒,但他為了抓住這塊實現野心的跳板,竟使用詭計占有了她。得知女兒已經懷孕後,侯爵不得不同意這門婚姻。於連為此獲得一個騎士稱號、一份田產和一個驃騎兵中尉的軍銜。此時的於連又開始做起了“三十歲當司令”的美夢。他變成了一個封建貴族階
級的忠實奴僕,在保皇黨策劃的政治陰謀中為主子效力,冒著生命危險為侯爵傳遞情報。正當他躊躇滿志時,貴族階級與反動教會狼狽為奸,誘使市長夫人寫了揭發於連的告密信,致使侯爵取消他與瑪特兒的婚約。於連美夢破滅,盛怒之下槍傷了德·瑞那夫人,被判處死刑。在獄中,於連終於明白:像他這樣出身卑賤的人,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中是不可能通過個人奮鬥而飛黃騰達的。他拒絕抗訴,坦然走上了斷頭台。
於連的性格是複雜的,並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生演變。時代的變遷,不堪受辱的內心,受人歧視的社會地位以
及向上爬而不能如願的憤怒,形成了於連自尊、懷疑、敏感和積極反抗的性格。他時刻牢記著自己與上層社會之間的地位不同、階級不同、觀念不同,對生活持以懷疑的態度,用他那異常敏銳的目光觀察周圍的一切,尋找歧視他、傷害他的敵人,搜尋自己受辱的蛛絲馬跡。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時代和上層社會的撥弄,用拿破崙的英雄主義武裝自己,為維護自己的個性而奮起反抗,時刻處於凜然不可侵犯的戰鬥狀態,與整個社會作戰。“在這個奇異的年輕人心裡,差不多時時刻刻都有暴風雨”。他憎恨做奴僕,要求與上流社會的人平起平坐,以保持自己的尊嚴。當父親要他去德·瑞那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一貫敢怒而不敢言的於連卻以“我不願意做奴僕”表示拒絕。老索黑爾說這不是做奴僕,於連當即要加以證實:“到他家裡,我同誰一塊吃飯呢?”可見於連把這個問題看得很重。然而,正是這種自尊心理使他贏得了尊敬、友誼和愛情。而當他最初出現在市長大人府邸的大門時,顯然還是個質樸幼稚、天良未泯的年輕鄉下人。也就在這裡,他目睹種種社會貧富不均現象而十分氣憤,但更為自己寄人籬下的屈辱地位而痛惜不已,於是就對市長及其一家人產生了本能的輕蔑和憎惡之感。雖然他淵博的知識和驚人的記憶力贏得了市長一家的好感,但他在這裡感受到的“僅僅是他對已經插身進來的上流社會的仇恨和恐懼”。
於連驕矜自持,自視甚高,這種自尊心理一旦面臨惡言劣語、霸道行徑的襲擊,就使其隱藏著的仇恨心理爆發出來並大
膽反擊。即使在愛情這樣的人類最細微的感情方面,於連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滿足後的喜悅和驕傲,並把這種勝利看作是拿破崙式的勝利。在我們看來,這似乎不可思議,卻恰恰體現出於連是以全部精力來反抗上層社會的。
在德·瑞那市長家,於連是為了報復市長大人對自己的輕蔑,粉碎他的驕傲心理,而帶著戰鬥的情緒走進市長夫人的
房間的。即使在與德·瑞那夫人進行熱戀時,於連的這種仇恨心理和反抗也從未停止過。他始終把愛情看成是他對貴族階級的報復和爭取自由平等的願望。這一點,也在於連和瑪特兒侯爵小姐的交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他敢於輕視傲慢的瑪特兒小姐,並曾這樣想:“我知道保持我的自尊心,我沒有向她說我愛她。”當他收到瑪特兒小姐的愛情告白信時,首先想到的是他終於戰勝了情敵柯西樂侯爵,可以平等地與木爾侯爵坐在同一條凳子上。他立刻自豪地得出結論:“侯爵和我的價值,已經過去了,結果是汝拉山的窮木匠占據了重要的一面。”這哪裡是什麼談情說愛,簡直就是一場鬥爭,而鬥爭的目標便是貴族階級的榮譽和地位。正如於連自己所說的那樣:“在這場尚在準備的戰鬥里,身世的驕傲,像一座高山,是她和我當中的軍事陣地,這高山,便是我進攻的目標。”由此看來,於連並不僅僅把她們作為女人去“占有”,而是當作一個階級去“征服”的。他占有她們不在於肉感,而在於滿足他那平民的、要求尊嚴的靈魂。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法國殘酷的階級鬥爭現實,也反映了於連在愛情方面的反抗精神
於連的雄心壯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於個人野心的成分。在維立葉爾市,這種野心往往被反抗、報復和維護個人尊
嚴的思想所沖淡;在貝尚松神學院,他為偽裝自己而刻苦學習,博得院長和大主教的歡心,自信不久就能當上主教,野心
萌發,在偽善的道路上邁上一大步。而在巴黎,自擔任木爾侯爵的私人秘書以來,他地位驟變,環境巨變,在都市風氣嚴重腐蝕下,虛榮心惡性膨脹,個人的雄心壯志開始向個人野心逐步轉化。
進入巴黎時,於連的心情是矛盾複雜的。一方面,他憎恨巴黎的一切,認為“巴黎是陰謀偽善的中心”;另一方面,他又
因“終於要在偉大的事業的舞台上顯露身手”而高興。在他的內心深處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真誠與虛偽、自尊與虛榮的激烈搏鬥之後,他鄙視上層社會的紈絝子弟,卻又欣賞他們的“文雅有禮”,逐漸陶醉在上流社會的美女、音樂和鮮花之中。他十分仇視侯爵巧取豪奪、大發橫財的行徑,但當領悟到侯爵有意識把自己栽培成“一個上流社會的人”時,卻又甘心為侯爵效力。在維立葉爾,於連從未曾想過“怎樣去奉承人,怎樣去替人家說話”,到巴黎後,他卻在野心的驅使下,為了替極端無恥的“老蠢材”謀取美差,竟利用職權之便擠走了正直的葛斯先生。事後,他良心復現,對自己的惡行驚嘆不已。但隨機又為自己辯解道:“如果我想成功的話,我還要做許多不公道的事情。”然而,即使在墮落的過程中,於連依然在某種程度上保持了平民的自尊,個人反抗未盡泯滅。他在侯爵面前的從不卑躬屈膝,以及在侯爵的責罵傷害了他的尊嚴時的傲然離去,使得老奸巨猾的侯爵深感這個平民青年的“性格的根本處有可怕的地方”。他的這種自尊是“貧民骨氣”的一種表現,任何情況下凜然不可侵犯。正如彼拉神甫和瑪特兒小姐所說,於
連雖出身低微,但意氣高傲,心中燃燒神聖的火焰。他最不能容忍“別人的輕視”。自尊,是他個人奮鬥中用以自衛的唯一武器
從於連的整個奮鬥過程來看,他為實現自己的幻想,靠的是自己出眾的才能和頑強奮鬥,而不是他人的施捨。對他來
講,最重要的是個人的榮譽和尊嚴。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力量贏得的。他曾先後拒絕市長夫人、木爾侯爵的錢財,靠著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長夫人和侯爵女兒。在咪列諾的豪華的客廳里,他曾想如果把這裡劫來的財產分一半給他,他也不會要。與德·瑞那夫人分別時,這位夫人要將數千法郎送給他,他憤怒地拒絕了。他對德·瑞那夫人說:“你是否願意使我們的愛情變為可憎的回憶?”他不需憐憫,也不容玷污愛情,而希望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的力量和奮鬥來取得功名。他爭的是骨氣而非虛榮。正是為了雄心和骨氣,他才給自己規定了反抗上層社會的責任。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於連的奮鬥和抗爭“是除了個人尊嚴和出路而別無他想的個人英雄主義”,所以,我們不能說他是個野心家。在作者筆下,他的“野心”,只不過是一個小人物敢於在復辟時代對現實表示不滿和反抗,敢於在才智、勇氣和人格上壓倒包括大資產階級在內的上層社會;“敢於在大事業舞台上顯身手”。為自己贏得和拿破崙一樣的命運,作者聲稱於連是“野心家”即表達了對復辟時代的不滿,也隱晦地讚美了於連的反抗精神。
然而,於連的奮鬥反抗注定是以悲劇而告終。於連是王朝復辟時代受壓抑的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典型,其反抗是基於
社會對他的壓制和他個人的野心。他追念大革命時代,因為像他這樣有才幹的青年會有數不清的機會可以大顯身手。可是,在這個扼殺一切生機的王朝復辟時代,他只能扮演“一個逆叛的平民的悲慘角色”,成了與“整個社會作戰的不幸的人”。他憎惡教會的虛偽卑鄙,蔑視貴族的“合法的權威”,鄙夷資產階級的“污穢財富”。於是他對復辟社會進行了報復性的絕望的反抗。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對復辟社會的抗議情緒,但由於其是孤軍奮戰,缺少明確的政治理想和目標,所以必然遭到失敗。另外,於連的奮鬥和抗爭傷害了大貴族、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根本不準許出身低賤的於連跨進他們的營壘。最後貴族和教會勾結,設下圈套,逼德·瑞那夫人寫告密信揭發於連,斷送了他飛黃騰達的前程,致使於連槍傷市長夫人而被推上斷頭台,落得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於連的悲劇,是一個出身低微的知識分子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無從發揮、野心不能實現的悲劇。
於連死時年僅23歲。他熱愛自由和生命,但為了不在貴族面前失去平民的尊嚴,他拒絕抗訴。當德·瑞那市長提出
抗訴時,於連被激怒了。他叫道:“我不願對死刑抗訴,即使你用毒藥、刀子、手槍、火炭或任何另外一種方法,終結一個危害你的生命,我也不對死刑抗訴。”這種硬漢,為了保持尊嚴,為了不成為上流社會恥笑和侮辱的對象,寧可失去愛情、生命,真可謂不乏英雄氣概。
在那個黑暗的復辟年代,於連作為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為了爭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向貴族資產階級所作的反抗與鬥爭
精神是應該給以肯定的。他那難以折服的骨氣,無疑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這也正是我們同情他的根本原因。
總之,無論從時代背景、主題、藝術構思,還是從於連性格形成發展的全過程著眼,於連都不是野心家,而是資產階級個人奮鬥的典型代表,是悲劇英雄。儘管他有出自野心的功利打算,但平民的自尊和對統治階級的本能反抗始終是他的主導方面。雖然這種個人英雄主義不可取,但我們不應該用現代的尺度去苛求一個特殊時代的人。在一個半世紀前封建復辟時代的法國,個人英雄主義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特別是中小資產階級不滿現實,要求改變地位的願望客觀上對反動統治階級起到了一定的衝擊作用。

同名電影一

基本資料

中文片名:紅與黑

外文片名:Rouge et le noir, Le

更多外文片名:Rosso e il nero, Il .....(Italy);The Red and the Black .....(USA)

影片類型:冒險

片長:France:100 min (2 episodes) / Italy:90 min (2 episodes)

國家/地區:法國 德國 義大利

色彩:彩色

著作權所有:Alya Productions ;Mediaset;TF1;Telfrance;Tellux-Film GmbHralf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讓-丹尼爾·維哈吉 Jean-Daniel Verhaeghe

編劇 Writer;斯湯達 Stendhal .....novel;達妮埃爾·湯普森 Danièle Thompson .....dialogue;讓-丹尼爾·維哈吉 Jean-Daniel Verhaeghe

演員 Actor;吉姆·羅斯·斯圖爾特 Kim Rossi Stuart .....Julien Sorel;卡洛爾·布蓋 Carole Bouquet .....Louise de Rénal;朱迪絲·哥德雷科 Judith Godrèche .....Mathilde de la Môle;克勞德·里奇 Claude Rich .....Marquis de la Môle;Bernard Verley .....Monsieur de Rénal;Constanze Engelbrecht .....Madame Derville;
Francesco Acquaroli .....Count Altamira;Maurice Garrel .....Abbé Chelan;Rüdiger Vogler .....Abbé Pirard;
克勞迪娜·奧格爾 Claudine Auger .....Madame de Fervaques;Pierre Vernier .....Abbé Frilair;Camille Verhaeghe .....Elisa;Arthur Gouye .....Stanislas;Patrice Cossoneau .....(as Patrice Cossonneau);Emmanuel Curtil;André De Chateaufort;Jean de Coninck .....Monsieur Valenod;Roland De Pauw;Sophie Dolce;Pascal Galazka;Pierre Gerranio;Jacques Granger;Donat Guibert;Fabrice Herbaut;Mireille Herbstmeyer .....Madame Valenod;Patrick Kaplan;Jean Lechoux;Paul Michineau;Laurentine Milebo;Patrick Ney .....Norbert de la Môle;Christian Pageault;Olivier Poujol .....Philippe de Croisenois;Eric Poulain;Bernard Sens
Olivier Sitruk .....Fouqué

製作人 Produced by;Philippe Allaire .....executive producer;Laurence Bachman .....producer;Marc Silvera .....executive producer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Alya Productions [法國]
Mediaset [義大利]
TF1 [法國]
Telfrance [法國]
Tellux Film GmbH [德國]

發行公司:
TF1 Vidéo [法國] ..... (2002) (France) (VHS)

其它公司
Abbey Road Studios [英國] ..... music recorded at

上映日期
法國
France
1997年12月22日

《紅與黑》《紅與黑》電影海報
葡萄牙
Portugal
1998年1月6日

義大利
Italy
1998年1月21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5年5月4日

劇情介紹
於連,是韋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希望藉助個人奮鬥躋身上流社會。王朝復辟後,於連通過穿上紅軍服從軍而飛黃騰達的道路被堵塞,只好決定穿上黑色教會服裝向上爬。去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是於連踏入社會的第一步……於連和市長夫人之間產生了暖味關係。事情敗露後,於連進入貝桑松神學院既而又隨比拉爾院長來到巴黎,成為德· 拉莫爾侯爵的秘書……

幕後製作
影片根據“現代小說之父”、法國文豪司湯達的同名原著改編而成,原著被稱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是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影片圍繞著“少年野心家”於連與命運艱苦奮鬥的短暫一生,鮮明地勾畫出了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深刻地提示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最後階段法國社會各階層錯綜的矛盾關係。

同名電影二

基本資料
中文片名:紅與黑

外文片名:Le Rouge et le noir

更多外文片名
Rouge et le noir, Le
Scarlet and Black
The Red and the Black
Rouge et noir .....(USA)
Uomo e il diavolo, L' .....(Italy)

影片類型:劇情

片長:113 min / Canada:171 min

國家/地區:義大利 法國

對白語言:法語

色彩:彩色

混音:單聲道

級別:Finland:K-16 Sweden:11

攝製格式:35 mm;洗印格式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克勞特·烏當-拉哈 Claude Autant-Lara

編劇 Writer
Jean Aurenche
克勞特·烏當-拉哈 Claude Autant-Lara
Pierre Bost
斯湯達 Stendhal .....novel

演員 Actor
傑拉·菲利浦 Gérard Philipe .....Julien Sorel
達尼爾·達黎歐 Danielle Darrieux .....Mme de Rénal
Antonella Lualdi .....Mathilde de La Mole
Jean Mercure .....Marquis de La Mole
Jean Martinelli .....M. de Rénal
Antoine Balpêtré .....L'abbé Pirard
Anna-Maria Sandri .....Elisa
André Brunot .....L'abbé Chélan
Mirko Ellis .....Norbert de La Mole
Suzanne Nivette .....Marquise de la Mole
Pierre Jourdan .....Comte Altamira
Jacques Varennes .....Le président du tribunal
Jean-Marie Amato .....Le bottier
Jacques Beauvais
Robert Berri .....Palefrenier de Croisenoix
Thomy Bourdelle
Jacques Clancy
Georges Descrières .....M. de Croisenois
Paul Faivre
Georgina
Jean-Pierre Grenier
Lucien Guervil
Henri-Roland Hercé
Marcel Loche
Albert Michel .....Le sonneur
Hubert Noël
Raphaël Patorni .....Monsieur dans la foule
Alexandre Rignault .....Le père Sorel
Jean-Michel Rouzière
Gérard Séty .....Le lieutenant Liéven
Claude Sylvain .....Amanda Binet
Sylvain .....Un valet
Georges Wilson .....M. Binet
Elsa Martinelli .....(uncredited)
35 mm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Documento [義大利]
Franco London Films [法國]

發行公司
Distributors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nc. (DCA) [美國] ..... (1958) (USA) (subtitled)

上映日期
法國
France
1954年10月29日

義大利
Italy
1954年12月29日

《紅與黑》《紅與黑》電影海報
芬蘭
Finland
1955年2月18日

美國
USA
1958年4月8日

瑞典
Sweden
1961年2月13日

劇情介紹
版本一
於連,是韋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希望藉助個人奮鬥躋身上流社會。王朝復辟後,於連通過穿上紅軍服從軍而飛黃騰達的道路被堵塞,只好決定穿上黑色教會服裝向上爬。去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是於連踏入社會的第一步,於連對市長的報復心理和試練自己膽量的冒險心態,於連和市長夫人之間產生了暖味關係。事情敗露後,於連進入貝桑松神學院既而又隨比拉爾院長來到巴黎,成為德· 拉莫爾侯爵的秘書。由於自己的聰明和個性,他不僅受到了侯爵賞識而且贏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結婚,拉莫爾先生對這門婚事雖則暴跳如雷,但也無可奈何,於連也因此得到了騎士稱號、中尉軍銜和二萬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莊園。好景不長,正當於連躊躇滿志之際,他卻又陷入了貴族階級和教會所設下的圈套,最終被送上了斷頭台,成為統治階級陰謀的犧牲品。

版本二
貧窮的青年於連憑藉其才貌拚命鑽營求進,為求晉升社會地位而見風使舵,耍弄手段,不惜依附權貴、投靠軍隊、甚至重披教袍。他還私通貴婦,人財兩得後又始亂終棄,就在其婚姻事業兩得意時,舊情人的揭露使他惱怒間殺人滅口,自己也只得命喪斷頭台。

幕後製作
此片改編自法國作家斯湯達最為著名的文學名著,曾在我國上映,上影廠的配音版曾為其增色不少。故事與美國導演喬治·史蒂文斯的名作《郎心如鐵》相仿,甚至與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陳世美”亦有相通之處。應該說,電影中的表現技巧流於俗套,基本上嚴格按照原著描述,原著中強烈的戲劇衝突和劇情高潮使本片依然能夠打動觀眾。當紅明星菲利浦扮演的於連,是整部電影最具神采的地方。1961年和1998年兩度重拍成電視版。

越劇劇目

取材於法國作家斯湯達的同名文學名著。

劇情簡介

市長雇一家庭教師(陳中,即於連),然其本人又趾高氣昂對陳中百般侮辱,陳中怒極,決定報復。於是耍手段挑逗了市長年輕夫人從而成就好事。

飛鳴越劇團《紅與黑》戲單封面飛鳴越劇團《紅與黑》戲單封面

演出歷史

上海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領銜(陸錦娟飾演陳中,李蓉芳飾市長夫人)分別在1956年與1958年3至4月間演出該劇。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