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

《周書》

《周書》是專記西魏、北周史事的“正史”。北魏分裂後,一部分鮮卑貴族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建立了政權,史稱西魏(535—557),與它並立的是東魏政權(534—550)。後來,西魏的鮮卑族宇文氏貴族奪取了拓跋氏的皇位,建周皇朝,史稱北周(557—581)。《周書》五十卷,唐初史學家令狐德棻等撰。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與岑文本、崔仁師負責撰北周史,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號曰《周書》。它包括帝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而全書史論多出於岑文本之手。《周書》問世以前,西魏史宮柳虬所寫的“國史”和隋代牛弘撰述的“周史”(僅有十八卷),都沒有成書,但它們為《周書》的撰寫提供了部分資料。

簡介

北魏末年,

《周書》《周書》
《周書》《周書》
政治動盪,亂事遍起。出身於北魏北方六鎮中武川鎮的宇文泰,率領一批以武川鎮人為主的鮮卑族軍隊,聯合關隴地區的漢人豪族武裝,建立起西魏政權。後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稱北周。西魏、北周這兩個前後相續的政權,統治區域大致包括今天陝西寧夏、甘肅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與東邊的東魏、北齊和江南的梁、陳成鼎足之勢。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

《周書》雖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歷史。

令狐德(583~666),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在唐初頗有文名,多次參加官書的編寫。武德五年(622),任秘書丞,向唐高祖李淵提出:梁陳和北齊還有記載保存,而由於隋末戰亂,周隋文獻多有遺缺。現在耳目所及,還能得到可以憑信的史料。唐因隋繼承北周曆數,唐朝祖先建立功業都在周時。因此令狐德建議,修梁、陳、齊、周、隋五朝之史。高祖採納其意見,並給每一史都委派了主持人。時過數年,修史事業未能成就。

貞觀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周史由令狐德和秘書郎岑文本負責,德又推薦殿中侍御史崔仁師協助。貞觀十年成書。貞觀年間編撰“五代史”,他是事實上的總裁,後來又參與重修《晉書》的工作,並被所有修撰者“推為首”,在制訂《晉書》體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還支持史學家李延壽撰寫《南史》、《北史》的工作,使這兩部史書得以順利地進呈皇家,被列為“正史”。可見唐初所修八部“正史”,都跟令狐德棻有密切的關係。北周詔令文書多仿先秦文體,《周書》如實照錄。但書中敘事紀言,也往往過於文雅,華而失實,不能恰當反映北周當時風氣,因而《周書》在《史通》中多處受到劉知幾的批評。

內容特色

特殊的體例

《周書》《周書》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關於西魏史的表述。北齊承東魏,故以東魏為正統;魏收在北齊撰《魏書》自亦以東魏為正統、以西魏為僭偽,因而於東魏所記甚詳,於西魏則斥而不書。正因為如此,所以唐代史學家撰寫北齊史,只須上承《魏書》就可以了。然而,撰北周史卻無法上承《魏書》,這裡不僅有個“正統”觀念問題,而且在北魏、北周之間也不能空白了西魏一朝史事。為了表明北魏-西魏-北周這樣一個“正統”的繼承關係,也為了解決西魏史事在表述上的困難,令狐德棻等便在《周書·文帝紀》中以西魏皇帝年號記事,詳細記述了西魏文帝、廢帝、恭帝共二十二年的政治、軍事大事。《周書》中的一些人物傳記,也反映了自北魏末年經西魏至北周的若干史事。其次,是關於後梁史事的表述。《周書·蕭詧傳》及其眾多的人物附傳,記載了後梁政權的歷史。後梁梁朝宗蕭詧在西魏扶持下建立的一個封建小朝廷,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屬地僅有江陵附近數縣,先後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傳三世,歷三十三年(555—587年),滅於隋。應當注意的是,後梁不像陳朝那樣可以上承於梁,而且它又是在西魏的扶持下建立起來的,不把它的歷史寫入《梁書》而載入《周書》,這種在體例上的特殊安排,反映了《周書》作者的匠心。

開闊的視野

《周書》雖然只是記述西魏,北周皇朝史事的史書,但它著意於反映當時的歷史全貌這一顯著特點,表明它的作者具有很開闊的歷史視野。這表現在《周書》所記內容兼顧了同時代的東魏與北齊、梁與陳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如帝位更迭、重大動亂,皆一一載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全國歷史發展的大勢及紛繁的歷史事件。《周書》的這一特點,不僅《梁書》、《陳書》、《北齊書》趕不上,就是後來李延壽所撰的《南史》、《北史》與之相比,也還有一些遜色的地方。這顯然跟令狐德棻在事實上負責“五代史”的編撰工作有關,使他對當時的歷史發展狀況能夠有一種全局的觀點。

簡勁的文筆

《周書》文筆簡潔爽勁,為後人所讚許。清人趙翼說它“敘事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如《王羆傳》王羆荊州時與將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倉促間乃“袒身露髻徒跣”迎擊敵人的氣概,以及“老羆當道臥,貆子安得過”的決心,都寫得簡潔有力,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又如《韋孝寬傳》記韋孝寬守玉壁之戰,作者把他的機智、膽識和慷慨激昂的精神都寫得栩栩如生,讀來令人感奮。宋人葉適說,這兩篇傳,“學者能詳看,所長氣力不少”,這就不僅是從文筆的簡潔而且還從歷史文學的教育作用來推崇《周書》了。歷史文學是指史學家對歷史表述的藝術性,這是中國史學上的優良傳統之一。《左傳》、《史記》、《資治通鑑》在歷史文學上的成就是眾所公認的。《周書》在這方面的成就雖不如它們突出,但也確有值得注意和總結的地方,《王羆傳》和《韋孝寬傳》只不過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例子罷了。

貢獻影響

《周書》在史料上的價值,

《周書》《周書》
如關於經濟史方面的有徵庸代役的開端的記載;關於軍事史方面的有府兵制度的產生的記載;關於民族史方面的有突厥稽胡的首次記載;關於階級鬥爭的狀況和門閥地主的顯赫的記載等。這些都歷來為人們所重視。還有不少論述,這裡就不來多講了。

《周書》在流傳中也有散失,但散失的部分很少,而且也都被後人據《北史》,高峻《小史》等書補上了,所以它的歷史命運比《北齊書》要好得多。

《周書》由於根據的資料貧乏,再加上它所記載的人物多是本朝顯官的祖先,因而顯得單薄而不盡合事實。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權的建立,建立後三個封建政權之間的戰爭,以及宇文政權上層集團內部鬥爭的情況,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歷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書。

周書在收集、考訂史料方面也存在著問題。它的資料來源,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舊史,包括西魏史官柳虬所寫(可能周代史官曾經續寫)的官史和隋代牛弘沒有完成的周史;二是唐初為了修史而徵集的家狀之類。牛史是本書的蓋本。劉知幾曾經說過,周書只憑牛史,“重加潤色”,“不能別求他述,用廣異文”,可見周書根據的資料是很貧乏的。而且在很有限的資料範圍內,考核修訂的工作也是很草率的。曾將庾信為當時官僚貴族所作的碑誌和本書有關列傳比對,年月曆官常有出入,其中有些可以確定是本傳錯了的。還有不少記事記年自相矛盾的地方。

雖然周書作為資料也很不完備,而且有不少錯誤,但是這部書對於研究、了解這段歷史還有一定的資料價值。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權的建立,建立後三個對政權間(特別是東西魏或齊周間)的戰爭,以及宇文政權上層內訌的有關情況。周書只有紀和傳,沒有志,一些有關土地、賦役以及所謂禮、樂、刑、政等制度的資料,寫入五代史志,和隋書合編。但從散見於紀傳的零星記載中,也保存了一些諸如奴婢部曲客女的地位,徵庸役的開端,府兵制度的產生等,對於後來隋唐兩代有影響的社會關係、政治、軍事制度的片斷的資料。本書最後一篇異域傳混淆了當時國內少數民族和外國的界限,也有不少歪曲。

《周書》《周書》

事實和侮辱性的記載。但其中也包含一些可供參考的歷史資料,特別是各少數民族的傳中反映了一些各族人民配合漢族人民反抗封建統治的頑強鬥爭。另外,傳中第一次記載了突厥、稽胡的歷史。散見於本書紀傳的各地人民武裝起義,西起秦隴(李賢傳、史寧傳)巴蜀(陸騰傳、伊婁穆傳、崔謙傳、柳昂傳等),東至幽州(宇文神舉傳),南達襄陽(伊婁穆傳),北到太原(宇文神舉傳),以致迫近國都長安的蓮勺也是“數有群盜”(劉志傳)。這些都是當時各地人民反抗封建統治的歷史資料。

唐以前記述這段歷史的史籍都沒有傳下來。稍後編寫的北史,其中西魏、北周部分基本上是刪節周書,很少補充改正。刪改之處,有些是對的,有些卻是刪節不當或是改錯了的。因此,就現存的有關這段歷史的資料來說,周書成書較早,保存的資料也比較原始。

主要版本

周書在宋初已經殘缺,

《周書》《周書》
後人以北史和唐人某種史鈔補上。公元1005年(景德二年)編輯冊府元龜,引用周書缺卷各條已是後人的補本。宋人曾在本書缺卷後附有校語,說明不是周書原文,清人錢大昕也曾加考證。重新檢查,殘缺情況是:卷一八、卷二四、卷二六、卷三一、卷三二共五卷全缺;卷三六可能全缺,可能半缺;卷二一大半缺。此外,也有宋初未缺而傳世各本脫去的大段文字,如卷六武帝紀下、卷三九杜杲傳都脫去幾百字,但冊府元龜引文卻沒有缺。周書最早刻印的確切年月還不清楚。舊本宋人安燾、王安國、林希的目錄序,內有“今既鏤板以傳學官”的話。據序文和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李燾續通鑑長編,校刊南北朝各史的工作是公元1061年(宋嘉佑六年)開始交給“館閣官”辦理的。今考王安國林希都在熙寧初任職館閣,安國死於1074年(熙寧七年),則周書第一次刻板應在1068至1074年即熙寧元年至七年間。這個最早的本子早已不存。1174年(紹興十四年),周書和其他六史在眉山重刻,即所謂“宋蜀本”或“眉山七史本”。這個本子也沒有流傳下來。現在流傳的是南宋翻刻,並有元明兩代補板的所謂“三朝本”。敘述北朝宇文周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唐令狐德等撰。含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該書北宋時已殘缺不全。今本每卷紀傳都有史臣論,而第十八、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一、三十二共五卷缺,大約不是令狐德的原本。其中三十一、三十二兩卷全用《北史》補。二十四、二十六兩卷大約是用高峻《小史》所補,而第二十四卷脫漏尤多。

《周書》的補表有:

萬斯同:《周諸王世表》。

萬斯同:《周公卿年表》。

練恕:《北周公卿表》。

閱讀要點

讀北朝的《周書》等,

《周書》《周書》
應與《北史》結合閱讀。其所以有這樣做的必要,主要是由下面的原因決定的:一是由於《北史》綜合了北朝諸斷代史,是一部以北朝諸代為範圍的通史,結合閱讀,可收把斷代史與通史各自的優點融於一體之效。二是由於《北史》雖較簡略,但也有不少地方超出北朝諸斷代史的相同史料的地方,以東魏、北齊的食乾制度為例,有些食乾的官吏,在《北齊書》中無其食乾的記載,而在《北史》中卻有之,同樣的例子還不少。因此,二者結合閱讀,可收到《北史》補北朝諸斷代史之效。三是由於《北史》是通史性質,它對於為官於北魏、東魏、北齊及西魏、北周的官吏,多按其家庭血緣關係分別合於一體記述,這對於了解當時重視門閥譜牒之學的狀況可以加深了解,也有助於研究他們的族屬關係,故其結合閱讀的好處也大體相同。

讀北朝後期的《周書》等史,應先同《隋書》特別是《隋書》諸志結合閱讀。閱讀這些史書其所以要同閱讀《隋書》諸志結合閱讀,在於《隋書》諸志,本來不屬於《隋書》,而是另外一部書,叫《五代史志》。這裡的五代,就是指北朝的北齊、北周南朝的梁、陳,再加上隋即為五代。換言之,今本《隋書》的十志,所記載的內容,從其覆蓋面來說,涉及上述五代。因此,《隋書》的諸志,等於就是《北齊書》、《周書》及《梁書》、《陳書》之志的綜合體。所以,要明白北朝的北齊、北周及南朝的梁、陳諸代之典章制度,必須求之於《隋書》諸志。

二十四史

序號書名記載年代成書年代作者體例卷數
1史記始於黃帝,止於漢武帝元狩元年西漢司馬遷紀傳體130
2漢書始於漢高祖六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東漢班固紀傳體100
3後漢書始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止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南朝宋范曄紀傳體120
4三國志始於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止於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陳壽紀傳體65
5晉書始於司馬懿,止於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房玄齡紀傳體130
6宋書始於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南朝梁沈約紀傳體100
7南齊書始於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止於齊和帝中興2年(公元520年南朝梁蕭子顯紀傳體59
8梁書始於梁武帝蕭衍稱帝(公元502年),止於陳霸先滅梁(公元557年姚思廉紀傳體56
9陳書始於陳武帝陳霸先即位,止於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姚思廉紀傳體36
10魏書始於公元四世紀末,止於六世紀中葉北齊魏收紀傳體114
11北齊書始於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止於北齊亡國李百藥紀傳體50
12周書始於北周宇文氏建立周朝(公元557年),止於公元581年令狐德棻紀傳體50
13隋書始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止於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魏徵紀傳體85
14南史始於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禎明三年(公元589年李延壽紀傳體80
15北史始於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止於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李延壽紀傳體100
16舊唐書始於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止於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後晉劉昫紀傳體200
17新唐書始於太原起兵歐陽修宋祁紀傳體225
18舊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周世宗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北宋滅後周薛居正紀傳體150
19新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歐陽修紀傳體74
20宋史始於趙匡胤建宋脫脫紀傳體496
21遼史始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07年),止於天祚帝耶律延禧遼朝歷史(公元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脫脫紀傳體116
22金史始於女真族的興起,止於金朝滅亡脫脫紀傳體135
23元史始於從蒙古族興起,止於元朝滅亡宋濂紀傳體210
24明史始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止於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廷玉紀傳體332
相關新元史止於北元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民國柯劭忞紀傳體257
相關清史稿始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1616年),止於清朝滅亡(1911年民國趙爾巽紀傳體52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