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王蒙著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3925925
上架時間:2008-5-29
出版日期:2008年4月
開本:16開
頁碼:265
版次:1
所屬分類:文學>中國現當代隨筆
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蒙的散文作品集。其中包括逍遙篇、凝思篇、懷念篇和讀書篇。
作者介紹
王蒙,1934年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長篇系列小說“季節”四部曲,中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布禮》《蝴蝶》等,詩集《鏇轉的鞦韆》,散文集《行板如歌》《王蒙漫遊美文》,古典文學研究著作《紅樓夢啟示錄》《雙飛翼》等。多次獲得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將,日本創價學會和平文化獎,義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特別獎等,作品被譯成英、意、法、日、俄、泰等二十多種文學出版。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兼任南京大學教授,上海師範大學、解放軍藝術學院、浙江大學名譽教授。精彩片段
靛藍的耶穌當然,在歐洲旅行的時候,你到處都會看到教堂,看到聖母和耶穌的畫像、雕像,看到早已經成為信仰與終極關懷的象徵的十字架。教堂的氣氛永遠是肅穆、安詳的。聖像的情致永遠是高貴、清潔的,進出教堂的人們的表情永遠是虔誠、良善的,而教士們的儀表永遠是慈祥、謙遜的。也許這樣的教堂對於極其世俗化物慾化的生活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和調節,如果沒有這樣的教堂,會不會增多許多罪犯與瘋子呢?
教堂的主要英雄是耶穌。耶穌由於被釘在了十字架上而至今令人感動不已。一九九四年我在當時旅居美國的兒子那裡,聽到過一個教士復活節上門講道。他用誇張的與渾厚的聲音問道:“耶穌是為了誰死。的?”然後他掃視了一下眾人。大喝一聲:“為了你!為了我!為了他!為了她!為了我們大家!”然後他開始募捐,他說是他要到捷克與斯洛伐克去,拯救那邊的人眾的靈魂。
各教堂里的耶穌像中有他在馬廄里誕生的場面,有在聖母懷裡的場面,有到處傳教與呈現奇蹟的故事場面,有“最後的晚餐”等等。但更多的最具代表性的是釘在十字架上的圖景:殘酷,痛苦,悲哀,升華,超凡入聖。這裡,被殘忍地釘死的耶穌的神態是非人間非世俗的,他的臉面有一種平靜和超脫的凝結,他的身體有一種伸展和奉獻的大度,他的鬍鬚有一種化解和順通的引導。耶穌的樣子與其說是一個被屠殺者受毒刑者,不如說是一個拯救者升騰者。我們現在常常講什麼超越自我,耶穌的形象是典型的超越自我的形象。那裡具有的是拯救的使命與憐憫,回歸天父那邊去的安寧與自然,是一種拯救世人的必然、偉大犧牲的廣闊與摯愛,是求仁得仁、足慰吾生、得其所終的最後的歸宿。耶穌在被釘上了十字架以後,便上升到了永恆的天國,便離開了塵凡,進入了另一個境界。這樣的十字架上的耶穌總會吸引你駐足皺眉,低頭默哀。思索嘆息,追尋基督教的奧秘,生與死的疑問,十字架的內涵……哪怕你並非教徒也罷。無神也有生死,有追問,有戰慄,也有盈眶的熱淚。
然而,在柏林西部的著名大教堂里,你看到了另一個耶穌,“他”被孤懸在迎面的藍色鑲拼玻璃牆上,在一片靛藍的幽光映襯下,他低垂著再沒有任何力量與情感,沒有任何風息與波瀾能夠發生的頭顱:樹全靜,風不起,他的身體鬆弛癱瘓,再沒有任何痙攣反射哪怕是本能反應的遺蹟,沒有任何掙扎奮鬥最後一搏或些微的痛楚;十字架上的耶穌在這裡如同一個空蕩的口袋,懸掛在萬有已經寂滅壞死的空洞裡。他表現為絕對的悲哀,故而不再悲哀,再不悲哀;表現為對人類的徹底失望。故而不再失望,再不失望;他表現為刺身刺心的疼痛,故而不再疼痛,再不疼痛。他沒有神性,沒有使命,沒有信念,沒有博愛,沒有牧羊人對於羔羊的憐惜,沒有拯救的責任與可能,沒有復活的力量,沒有天國的憧憬慰安,沒有獻身的充實的悲劇感,沒有天父的依仗和盼頭。總之。除了悲哀除了痛苦,除了失望除了絕望,他已經什麼都沒有,於是連失望絕望悲哀痛苦也已經蒸發淨盡。
你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悲痛或不悲痛的耶穌。這是一個被打倒了的被戰敗了的被消滅了的耶穌。耶穌還有遺體,還有軀殼,但已經沒有了前途沒有了目標沒有了大願(天主教用語,略同誓言)沒有了能力。耶穌已經不是耶穌。那么,請問是哪一個撒旦把耶穌毀成了這個樣子?可惜,耶穌的敵人不是魔鬼,不是猶大,不是法利賽人,不是邪教徒異教徒,而是人。
這樣的耶穌是耶穌對人類的控訴,這樣的耶穌是耶穌對人類的辭別文書。你無法不為這耶穌的痛苦而痛苦,你想到人類的罪孽,人類的不知自愛,人類的互相殘殺,人類的貪慾、自我膨脹、自欺欺人、冥頑不靈、醜惡下流,人類自己製造了而且繼續製造著正在使自己滅種使世界
毀滅的奇災大劫。你想到這個教堂是建造在柏林,建造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的戰敗國德國,建造在給人類帶來罪惡的屠殺的法西斯的故鄉,建造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里。它理應是這樣,它只能是這樣!就在隔壁,是戰爭中毀於轟炸的原柏林教堂遺址,德國人正確地決定不拆遷
拍,不修復這個遺址,他們稱這個殘破的舊教堂為“紀念教堂”,讓它的斷垣殘壁,讓它的硝煙留下的黑色,讓它的屍體的氣息永遠矗立在新教堂毗鄰。
然而,我仍然沒有說完全,你再仔細看一下這裡的耶穌,你會發現,“他”不僅是悲哀不僅是痛苦,不僅是失望和絕望,還有一層,耶穌在為了人類而羞愧,而自責,而嘆息,欲哭無淚,欲嘆無聲,欲恨無力,欲愛則已經不能。呵,我終於找到了你,西柏林教堂的耶穌!我曾想說你是悲哀的,我曾想說你是痛苦的,但是又有哪個釘上了十字架的耶穌是不悲哀不痛苦的呢?難道耶穌能夠是快樂的或幸福的么?這個耶穌像最最衝擊我的一點,最使我震動驚愕的一點也許應該說是那種已經不能再愛的決絕的放棄了吧。
人啊,聽著,不要再撒嬌和任性、放肆和驕縱、逞能和自以為得計了吧;上帝已經不再愛你!上帝已經決定放棄你了!
也是在九六之旅中,我更多地聽到了德國人談他們在戰爭中的經驗。這樣的經驗十分重要,不僅對於發動戰爭而又戰敗了的德國人。
陪同我們在德勒斯登、魏瑪、柏林參觀訪問的海佩春女士告訴我們,戰爭後期,那時她尚沒有出世,她的全家從德國東部向西撤退,帶著一個哺乳期的嬰兒——她的姐姐。由於在火車上把攜帶的牛奶瓶子打翻了,她的父母只好中途下車為嬰兒另尋牛奶。那輛她全家乘坐中途離開的火車在到達德勒斯登的時候遭到了英國空軍的轟炸——英國空軍我們在德勒斯登的時候看到過這次轟炸後滿車廂死屍累累的照片。
我們也還聽到過一個英籍女士的訴說。她曾經與一個英德混血兒同居。那個青年的母親堅守自己的德國人立場,戰爭爆發前就帶著他回到德國去了——那時候有多少德國人上了希特勒的能迅速使德國欣欣,向榮面貌一新納粹民族主義的當。他十五歲的時候即參加了法西斯的衝鋒隊。戰後他受到了英國軍事法庭的審判,由於他具有英國國籍,因此被判犯有叛國罪,服刑很長一段時間(我聯想到李香蘭,如果她沒有找到證明自己的日本籍的文書,恐怕早已以漢奸罪被槍決了)。成為“自由”人後,這位英德人的精神仍然極端不正常,他一生都生活在戰爭和屠殺的記憶里,酗酒,鬥毆,年輕輕的就毀掉了。
我們在德國看過戰爭陣亡者的墳墓:矗立的一個個一排排的十字架和文字說明,還有永遠年輕的相片……
前些時候一個法國朋友與我談到波赫地區的武裝衝突,他說:“一百年過去了,歐洲,似乎沒有什麼進步。仍然是巴爾幹地區,仍然是歐洲的火藥庫……”
就在追記這篇小文的時候,傳來北大西洋的意欲東擴與俄羅斯的反對,以及阿爾巴尼亞動盪不安的訊息。更不要說德國近年來不斷發生 的排斥異民族事件了,這樣的事件使德國也使世界十分警惕。
一家一本難念的經,近百年的世界上,不只是中國多災多難。歐洲的戰亂和屠殺的規模也許絲毫不遜於乃至大大超過了我們這裡。
所以,西柏林這座教堂的黝藍色的光照下,耶穌已經無能為力。耶穌只有垂下頭來,耶穌只有聽任歐洲還有人類自己盡情地起勁地毫不讓步地毀滅自己。與過去相比,人類自我毀滅的力量大為增強了。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二日,我是第三次訪問西柏林第一次到這個由玻璃鋼樑結構修建的現代風格的教堂。我們都為這悲痛已絕的耶穌像而受到了感動。我們在教堂里還諦聽了巴赫的管風琴作品表演。雖然我喜歡巴赫也喜歡管風琴,聽音樂時候我還是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耶穌。
出了教堂則是另一幅景象,難得的是瞬間陽光晴麗。噴泉,噴泉池沿上有各種文字,其中有一漢字:“春”。噴泉旁是一個商場,這一天是星期六,本來德國法律規定這一天與星期日各商店是必須休息的,否則就是違反了勞動法,不知道為什麼這邊有幾家小店照常營業,只是貨物價錢奇貴。
教堂前有一個小小的廣場,有一些耍把戲的人在這裡作街頭表演。其中有一個鬚髮已經灰白的男子,不停地通過操縱面部肌肉變臉,這邊凹進去那邊又凸出來。他的臉做出各種怪相,說小丑不是小丑,說妖怪不是妖怪,讓人看著既佩服又難受。就這樣一輩子?我不能不為之痛惜。海佩春說,他在這裡作這樣的表演已經很久很久。我也恍惚記得一九八○年第一次與一九八五年第二次訪問西柏林時可能見過這個可憐的人,和他的怪樣子。人老了就覺得什麼都可能見過也可能忘記了。他用這種辦法換取一些餬口的賞錢,其種種形態令人鼻酸。
廣場邊緣路邊有一批擺地攤的炎黃同胞,都很年輕,有男有女,都拿著畫筆畫紙招攬生意為行人畫像,看來他們都受過專門的訓練,大多是國內的美術院校、專科或附中的畢業生,也許還有高材生吧,不然他們怎么會心比天高身為低下地闖蕩到這裡?一路走過去,並沒有看見一個德國人停下來問津。他們會不會白白地坐一天而無所獲呢?他們的表情是淡漠的。他們也曾抱著極大的天真的希望來到歐洲尋找人間天國的吧?自由,發達,歐洲是多么地誘人!然後是馬克,馬克呀馬克,你在哪裡?我的親愛的同胞,你們沒有去看看近在咫尺的耶穌像嗎?
另一端是一個俄國人在手風琴伴奏下唱俄羅斯抒情歌曲,那歌曲的鏇律我們是熟悉的,他的聲音也還過得去,他曾是歌劇院的演員?他來自偉大十月革命的故鄉?如果是四十五年前,他這樣的歌唱家會不會以偉大蘇維埃人的名義去訪問兄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懷仁堂贏得暴風雨般的經久不息的掌聲呢?
再一頭是路面畫家,一個本地青年。他專心致志地在馬路上畫“蒙娜麗莎”,細細地塗著艷麗的彩色,有一種類似鑲嵌藝術的工藝美。據說,他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向行人乞討一點錢:以他的路面彩畫,顯示他的才能。提供行人的一眼愉悅。一眼驚喜,一眼憐憫;希冀得到一絲賞識或者同情。最後落實為一星半點馬克芬尼。柏林這個教堂邊的廣場真是個有意思的地方。
我覺得這樣的路面作畫也是曾經看過的。
天很快又陰了,風吹過帶著涼意。晚上我們到一個中國青年開的“太極”中餐館去用餐,那個年輕老闆好不容易在德國讀下了學位,他學的是藝術史。讀這個專業,又是華人,他很難找到學有所用的職業。比較起來,他的餐館還是經營得成功的,他弄了一些中國字畫點綴氣氛,掛一些剪紙之類的中國民間工藝品。他又開闢了餐廳的一角飲茶,掛著一個大茶壺的模型。我們在這裡叫了所謂樟茶鴨與魚香肉絲。飯後老闆
請我們去那清雅的角落喝茶,牆上的書法似乎寫著唐詩之類。老闆奉送台灣名茶,並且從賬單中划去了飯桌上用的茶價。有兩桌各有一個單身飲茶者。他和她都向我們微笑。我們談論了中國文壇的一些近話,藝術史碩士對國內諸事倒葉門兒清。遠遠談起,覺得可笑的比可驚可嘆的要多——不失為合適的佐茶小菜。也議論了兩德合併以來的德國局勢。說是拆毀柏林圍牆的時候曾經激動萬分,哭的哭,叫的叫,抱的抱,跳的跳。一年過去了,又一年過去了,無形的牆依然存在著,各種鴻溝,未見填平。民主德國的企業垮了,原民主德國入覺得自己成了二等公民;而聯邦德國的稅收愈來愈高,政府說是為了幫助原民主德國,這又讓西部的人不平衡。尤其是牆拆掉以後,西柏林原來享受的“優待”反而沒有了。過去,西柏林是西方勢力在東歐陣營中安放的一顆釘子,一個孤島,又是西方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與“民主自由”的一個櫥窗,那時西柏林是不向聯邦政府繳納一點稅的,居民納稅也很少,聯邦政府每年還要給西柏林大量的財政補貼,以維持西柏林的繁榮美好,得天獨厚。那時候,西柏林是“自由世界”里更自由的地方,奇裝異服奇頭怪發的鬅客在西柏林最多,六十年代回響毛主席的號召鬧紅衛兵,在聯邦德國也屬西柏林最熱烈。現在,就用不著照老樣子對西柏林東柏林整個柏林嬌生慣養了,於是好日子也就沒啦……你也埋怨我也埋怨,你也不快樂我也不快樂。再就是柏林愈來愈髒,社會秩序也是愈來愈壞…老闆有點憤世嫉俗,嫉人家的俗,因為生意走的不是上坡路,在外國掙錢談何容易!經濟並不景氣世道也不見佳妙,一起用餐的還有我們的一位老朋友,她的父親是老一輩的漢學家,她的父親曾經是我父親的朋友。我們可以算是世交。她現在靠失業救濟金生活,又患了白癜風。她的老父告訴過我她的一句名言:“我不知道我想做什麼,但是我知道我不想做什麼。”如此這般。一言難盡。
只是回到格蘭德大飯店之後感覺良好。這裡的嶄新敞亮的套間與花籃里的鮮花當然既能帶來居住的快樂也能滿足虛榮。周六的德國電視,節目最為有趣,叫做匪夷所思。我複習了這一天學到的幾個德語單詞,複習了這一天中午初到柏林之後在德瑞麗河泛舟的印象,許多教堂,許多古老的建築,許多古老的石橋和街頭雕像都令人神往,都給我以過去單單游訪西柏林時所沒有的感受。兩極對立的世界和柏林至少今人知道這一部分人與那一部分人在做些什麼。敵人或假想敵人的存在使人充實至少假想是充實。後來呢?人們能不能學會不在這種對立和廝殺中過日子?人們能找回耶穌么? 1997年4月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作品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中國當代作家、學者,其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