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譯,意為“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絕對完全的大智慧”。“金剛”,喻指般若如金剛一樣鋒利無比,能破除世間一切煩惱與偏見。“波羅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經題的意義,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著,超越生死而達到永恆安樂的歸宿。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當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哪裡?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該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如何在走向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進行克服?《金剛經》就是圍繞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
主要內容
1、全經綱領:
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係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眾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金剛經》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輪):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金剛經》說的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經文字艱澀、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金剛經六種譯本
此經共有六個譯本:
一、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秦鳩摩羅什譯;
二、南北朝時期北魏菩提留支譯;
三、陳真諦譯;以上三譯併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四、隋達摩笈多譯,名《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五、唐玄奘譯,乃《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第九會,名能斷金剛分;摘出別行,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六、唐義淨譯,亦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重要辭彙
1、金剛:指金剛石,以喻堅利之意,歷百劫千生,流轉六道,而覺性不壞。即以金剛之堅,喻般若體;以金剛之利,喻般若用。
2、般若:為梵語,華語當譯為妙智慧。(比智慧還高的層次)。
3、波羅蜜:為梵語,華語譯為到彼岸。眾生因有我執,故陷於煩惱之苦海。倘能從生死煩惱苦海,渡到不生不滅,清淨安樂之地,即為到彼岸,即脫離了苦海。
4、頓悟:就是一聞法,就知五蘊本空,六塵非有,立即開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為代表)
5、漸悟: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證,次第漸修,也可悟入。頓漸雖殊,而到彼岸則一也。(神秀為代表人物)
6、經:經字當徑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條路徑。
7、三藏:它是指經藏(佛所說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論藏(所說的法相問答,及佛弟子或佛滅後,諸菩薩所解釋的經義,與辯論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聞一時】 佛告阿難,結集時必以此數字冠諸經之首,如是者,表佛說皆如,所謂諸法如義,我聞是阿難自稱,以憑信實也。一時,言說法時也,佛說般若經六百卷,凡四處十六會,一王舍城鷲峰山七會,二給孤獨園七會,三他化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四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一會。計九會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見是光者,皆得無上菩提,佛說此甚深經,獨不放光,以顯平等無相智光而眾不見也。
【舍衛國】 國名,在東天竺,有九億家,其國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
【祇樹給孤獨園】 時舍衛國王太子祇陀有園,其地平正多樹,宜建精舍。有大臣名須達者,家巨萬,好給濟孤獨,期買以供佛,太子戲云:卿若以黃金布地,令無空間,便當相與。須達如約布金,太子感其誠,即語須達云:園屬卿,樹屬我,我自為佛造寶門樓也。此園地廣十里,謂祇陀施樹,給孤獨施園,故得此名。
【世尊】 佛號之一,世所最尊者也。佛之別名有十二,曰: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婆伽梵。
【食時】 午時也,因佛過午不食也。又食時者,寅卯辰為天食時,已午未為人食時,申酉戌為鬼神食時,亥子醜為畜生食時。
【須菩提】 此雲空生,又雲善現,本東方青龍陀佛,現聲聞身,證大阿羅漢,居八地菩薩位,幻化而來此世界,助佛應化也。
【右肩右膝】 表降伏其生死,因眾生作惡,每從右,為有力也。
【合掌恭敬】 表尊重法故,聽者與說者,心心相印合也。
【而白佛言】 代世人因疑而啟請於佛也,有六義:一斷疑;二起信;三欲入甚深義故;四不退轉;五為使眾生開幽悶,生喜心故;六為正法久住故。
【希有】 此讚嘆佛於無言中顯露般若妙用之機為希有也,有四義:一時;二處;三德;四事,皆希有也。
【護念】 佛對大菩薩,其根已熟者,加持其身也,凡無功德及中途退失者,不加持也。
【菩薩】 即菩提薩埵之簡稱也,言自利利他,菩薩有四:一初發心菩薩;二修行菩薩;三不退轉菩薩;四一生補處菩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無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覺也。佛對菩薩為無上,對羅漢為正等,對眾生為正覺。
【發菩提心】 有五:一發心菩提,指凡夫位;二伏心菩提,指三賢位;三明心菩提,指登地位;四出到菩提,指等覺位;五無上菩提,指妙覺位。發菩提心如破竹之初節,以下皆破,故初發心即算成佛也。
【降伏其心】 此心是發心前之心也,有四義:一廣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顛倒心。而發此心前,有四種因緣:一見聞佛法功德勝利;二聞菩薩六度諸行藏教;三末法時,見佛法衰微,可感諸苦;四末劫時,憫眾生痴惡,而欲發心救度也。
最早雕版印刷品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剛經》,經卷最後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唐鹹通九年,就是868年。這件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長約1丈6尺的《金剛經》卷子,圖文風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純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這本《金剛般》卷子也被英國圖書館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此經原藏敦煌第17窟藏經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盜騙,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現藏大英圖書館。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製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繪上的、畫上的或寫上的原稿,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到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的比較沒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複製品。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
例如像中文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元集的情況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時會更便宜一些。這個工藝也具有更多的藝術繪畫的自由,例如圖畫和圖表的繪製。不過,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損壞了需要不斷更換,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佛教珍品
近年來,古代藝術精品複製成功的訊息不斷見諸報端。而日前,由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主持的研究項目——大英博物館藏《金剛經•說法圖》的成功複製,則不得不說是百花齊放中尤為璀璨的一朵奇葩,具有重大的學術文獻和收藏價值。
《金剛經•說法圖》不同於一般的藝術作品,複製難度和學術價值相對較高。原作為公元868年王玠印造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扉頁畫,繪的是釋迦牟尼佛在給孤獨園說法圖,也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畫作品之一。由於年代久遠,距今已一千多年,再加上古代印刷品流傳下來的實物十分稀少,以至這幅經卷在宗教史及佛教美術史上,都有著不可取代的特殊位置。一般來說,流失國外的珍貴文物資料,難以用於深入地分析研究。此次,《說法圖》的複製,無疑給國內學者和鑑賞家一窺廬山真面目的難得機遇。
後感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有自性,空幻不實,因此人們對現實世界應無所執著。中國佛教許多宗派都接受它的思想,而禪宗受其影響最大。
心得:眾生之苦多也,其源唯在執著耳。苦,就是不苦,不苦就是苦。欲,即無欲;無欲即欲。不以執著之心求正等正覺,因世間無正等正覺,一切求即不求,不求即求。眾生非眾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貴在清淨自然。佛即無佛,功即無功,無愛無憂即有愛有憂,如是,斬斷塵緣,何來苦孽?而佛法無邊,善待塵緣,本無我,無孽,何來懺悔?本無一物,拂拭何物呢?人為皮囊,功名過眼雲煙,縱不能無動於衷,貴在自然耳!善哉!善哉!
(然而人活在世上,總會遇到種種事情,有些會使人有不快之感覺,奈何?我想,既然活著,先接受這一事實,先學會順從,再圖其它。佛法並非讓人們都出家,也非讓人們都變成冷血動物,而是讓人們在處理種種俗事之時,只有利害之去就,而無情感之好惡也。如莊子所言,事不足以滑和[即擾心之意]。南懷謹師認為,此境界非長期修練不行也!佛學,非一定要成為吾輩之世界觀,而可作為方法論也。人人皆有佛性,而成佛須下大功夫也!)
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須菩提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須菩提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 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淨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經》與成佛之道
《金剛經》,是智慧的喜馬拉雅山,一旦讀懂《金剛經》,即可“一覽眾山小,”騰雲蓬萊境,佛可成。
《金剛經》是佛法的源頭
中華佛智佛慧源源流長,高僧大德人才濟濟,即使近代和現代,出現了許多德高望重的法師,明秀的居士更是難以計數,他們在傳播佛學文化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為中華民族的和諧穩定發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才智,他們就像一顆顆閃亮的星星,永恆地照耀著中華佛學文化大地。
但是,千萬研究和修佛的人們,誰真正明白了佛法?畢生拜佛的人有幾人修成了佛?當我們深入佛學宮殿,眼花繚亂的景象出現在面前,我們如入迷宮,不知道如何行走,似乎所有說法都有道理,但似乎所有說法都令人茫然,法門似乎無數,但到底真諦在哪裡?
佛法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非上智者明了,我大約地讀了一些法師的“說法”,感覺他們不是在講佛法,而是在賣弄佛學知識,在給人灌輸佛學名詞和佛學歷史,卻遠離了佛學真諦,而現今中華大地上,許多僧人在打著佛的旗號大賺錢財,我和佛山草去過一個旅遊勝地,試探了一下,發現了他們賺錢的竅門,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這個旅遊勝地的僧人,一年最少能賺人民幣一百萬,這些寄生在佛身上的蟲子,不是在宏揚光大佛,而是在吃佛。
不整頓佛教,佛法難以發揚光大,不整頓佛教,千千萬萬真正修佛者的心血將會付諸東流,不整頓佛教,中華大地將會深受其害,不整頓佛教,佛無法深入人心。
還我佛法!
真正的佛法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失傳,現存的佛法已經是千瘡百孔,修補無濟於事,我們需要從源頭尋找。
源頭在哪?源頭就是《金剛經》。
佛教典籍,浩如煙海,晦澀難懂。諸僧說法,越說越暈,本末倒置,迷惑眾生,千百法門,名詞叢生,猶如黃河,源頭清明,中尾黃濁。惟有一法,可明佛法,一切經典,源自金剛,撇開浩繁,直奔源頭。
《金剛經》云:“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欲撥雲見日,化去霧瘴,越過蒼茫,柳暗花明,只有追根溯源,返樸歸真,明心見性,還我如來。
歷史價值和修學方法
《金剛經》是徹底解放煩惱心靈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金剛經的文字簡潔,稍微有點文言文基礎的人都可從文字上讀懂此書,只是有時需要了解一些佛教里的術語及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佛教術語等。但由於該經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通過簡單的文字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經作注講解。當代也有許多大師講解和註解此經,其文字更便於當代人理解。但無論哪位大師的註解都會加入自己的思維和意識的成份,只能幫助理解,而不要機械地當做經的本意。只有真實修證的聖者,才能體悟和傳授金剛經的真實思想。比較公認的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因金剛經而開悟,在其弟子整理的《六祖壇經》中,處處閃耀著《金剛經》思想的光輝。
《金剛經》是佛教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偉大之處,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因此我們學習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不論何種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從金剛經中得到裨益。但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己觀念意識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思想與精神。這樣才不會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讓思想從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來,見到世界的真相
《金剛經》的功德利益 方海權著
一:金剛經中佛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導我們對一切眾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貧富貴賤都同樣看待,令他們離苦得樂。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一切人愛護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二:金剛經中佛令無量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而不執著已經度脫無量眾生得證聖果之功。佛教導我們有廣大胸懷,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積蓄無量陰德的功德利益。
三:金剛經中佛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導我們做一切好事之後,不要執著它的果報,其福報會擴大無數倍。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擴大功德的功德利益。
四:金剛經中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教導我們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轉眼成空。不要念念計較,要康惠大眾。並且要借假修真,得證法身。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常住永樂的功德利益。
五:金剛經中佛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教導我們利益一切眾生的善法,我們加以學習,但心尚且不應該貪著我修學了善法,何況去做不如法之事。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正信的功德利益。
六:金剛經中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教導我們一切法門都沒有定法,只要能利益眾生就行,所以要靈活運用。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靈活聰明的功德利益。
七:金剛經中佛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德甚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當然,無量財寶送與貧苦而救苦救難,福德甚多,這是因。於此經中能夠受持、體解一切法空、更能夠為他人說廣度眾生,當然以是聖賢境界,這是果。佛教導我們,為他人宣言本經和正法的功德無量。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福德的功德利益。
八:金剛經中佛讚嘆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佛教導我們與事無諍,與人無諍,從自性流露功德,不向外邊攀緣。從淺而講,即是不與人攀比,唯求不斷提高自我的能力。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自得多福的功德利益。
九:金剛經中佛說菩薩莊嚴佛土,但不執著住在莊嚴佛土的功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教導我們要創造人間淨土,行動更應該去創造美好環境,使大家都得益,而內心不邀功。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我們處所環境莊嚴的功德利益。
十:金剛經中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佛教導我們對於正法要生信心,要如法修行清淨不染,就能得證法身實相,那就是得到最大的功德。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利益。
十一:金剛經中持經功德分,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佛教導我們要經常印發、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不要間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家業,都是得成不可思議功德。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無法計數的功德利益。
十二:金剛經中佛說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佛教導我們修學本經和正法的人,如果被人欺負侮辱,我們本來前世造的罪業,應該墮落惡道,由於被人欺負侮辱的原因,前世所造的罪業,即刻消滅,並且很快就成佛。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能淨業障的功德利益。
十三:金剛經中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教導我們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使我們悟道,因為正面和反面教材,都有教育意義和徹悟人生。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得證一切種智的功德利益。
十四:金剛經中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教導我們世間變遷,不要執著眼前煩惱,自得心安。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身心安寧的功德利益。
十五:金剛經中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為各人的因緣不同,只要能得福慧、成佛道就好,不管何種法門。佛教導我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成佛。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速得成佛的功德利益。
十六:金剛經中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教導我們只有斷煩惱,長修戒定慧才是正道,不要向外攀緣,才能得見自性如來。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清淨法身的功德利益。
十七:金剛經中佛說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佛教導我們要學會忍耐、忍辱、忍苦的力量,因為一切法得成於忍。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無生法忍的功德利益。
十八:金剛經中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教導我們應該知道世間有為之法的無常,我們要發菩提心,把佛菩薩教給我們的道理,傳給人們,使他們都能獲得利益。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最圓滿福德的功德利益。
渾沌元初是生命禪院創始人雪峰的法名。
渾沌元初有智慧和靈性及能力傳揚真正的佛法。
五祖弘忍大師在傳衣缽時發現了問題,他發現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僅次於主持的上座神秀沒有得法,而劈柴、磨米,在廚房打雜的一個名叫慧能的僧人卻比神秀強,只好把衣缽傳給了慧能,但他清楚,儘管慧能資質很好,慧根較深,但畢竟大字不識一個,也沒有威望,無法將佛法發揚光大,所以他對慧能講:“衣為爭端,至汝勿傳。”雖然他還給慧能說過:“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但現實已經明了,六祖慧能無法再把衣缽傳下去,也只能鼓勵他一番。所以慧能之後,再未誕生第七祖師,真正的佛法也就傳到這裡為止了。
現在,我來接過佛法衣缽,與佛山草一起,繼續向有情眾生講述佛法。要知我佛法造詣多深,請比較下面偈。
上座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
六祖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渾沌元初說:“心有菩提樹,靈是明鏡台,幻化生萬物,明性超塵埃。”
凡對佛法有點造詣的人不難從以上偈中悟出我對佛法真諦的揭示。也應該知曉,我有智慧和靈性及能力傳揚佛法。
《金剛經》是佛釋迦牟尼針對“為發大乘、為發最上乘者說”的,所以,對普通學佛法的人來說,很難理解《金剛經》,為了廣度眾生,我將以最淺顯易懂的話語講解《金剛經》,一旦明白了我的解說,即可成佛。
大智若愚,上智無形,我講佛法,有緣人不可執著於相狀,必須要用無相思維來理解,因為佛法是無形的,是上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無為法,無法言明它,來時如雷電,去時似夢幻,無虛無實、無聲無息、無邊無際、無招無式,看不見、摸不著,威力無窮;偷不了、藏不得,變幻莫測,萬物都是它,它又不是萬物,順應它,一帆風順,萬年太平;逆惱它,坎坷不順,禍延子孫。
《禪院文集》之《成佛篇》目錄
《成佛篇》一、佛、佛祖,如來、如來佛祖 /雪峰
《成佛篇》二、明性超塵埃,當下就成佛 /雪峰
《成佛篇》三、有我無法成佛 /雪峰
《成佛篇》四、著相無法成佛 /雪峰
《成佛篇》五、不可思議的果報 /雪峰
《成佛篇》六、最偉大的施捨----雪峰
《成佛篇》七、說、非、是 /雪峰
《成佛篇》八、神聖的佛塔
《成佛篇》九、上乘佛法無我無經 /雪峰
《成佛篇》十、一切法皆是佛法 /雪峰
《成佛篇》十一、成佛無訣竅 /雪峰
《成佛篇》十二、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雪峰
《成佛篇》菩薩與佛----雪峰
《成佛篇》成佛捷徑 明心見性/雪峰
《成佛篇》神秀 慧能 渾沌元初三偈分野 /渾沌元初
《成佛篇》無相布施——智慧人生 /菩提草供
附1:佛無心 心無佛 /雪峰
附2:大徹大悟即成佛 /雪峰
經典佛經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包括印度和中國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內。狹義的佛經專指經藏。讓我們一起了解那些經典的佛經吧。 |
盤點流失在國外的稀世珍寶
圓明園罹難150周年之際,流失在外的上百萬件珍稀文物再次牽動人心。然而,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數量究竟有多少?這恐怕是一個誰也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那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大得足以讓國人心驚肉跳,大得足以讓世人瞠目結舌。而那些散落在海外的稀世珍寶,究竟在哪裡,能不能回家,更是讓國人糾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