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淨土分:
《金剛經》中的第十品(第十分),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每一品為一分,冠名一個小標題使讀者更加快速的了解標題下面的內容。《金剛經》並非只有昭明太子三十二品這一種分法,但是這種分法是最被世人認可的分法。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佛土清淨,豈用莊嚴?行菩薩道、修菩薩果的人,也不應該存有莊嚴佛土之心,否則就會外染六塵,內生執著。其實,只要淨化自心、他心(生清淨心),無所執著,即是莊嚴佛土,就能證得菩薩果,乃至修得法身、證得佛果。
正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南懷瑾先生注的第十品偈頌:
外我無身是大身,若留淨土即留塵。
然燈吩咐莊嚴地,掛角羚羊何處尋?
學佛修道,先把身見能夠解脫了,到達無身見的境界,才是第一步的證得,你心中還有一個淨土,認為是佛境界,這個清淨就是塵,留塵就是障礙。所以然燈吩付莊嚴地,就學像禪宗祖師說的:“掛角羚羊何處尋。”羚羊睡覺的時候把身體一翹,羊角掛在樹上就睡了,打獵的人不知道,在地上遍尋不著。所以一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掛角。
相關詞條
-
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第十品莊嚴淨土分》出自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通過解構佛本身的莊嚴,闡明佛法的真諦是“莊嚴淨土”。淨土、極樂世界不只在西方,或是某個縹緲的所在,也可以...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作品評析 出處簡介 -
《金剛隨機無盡頌·莊嚴淨土分第十》
《金剛隨機無盡頌·莊嚴淨土分第十》是宋朝詩人釋印肅的作品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金剛隨機無盡頌·莊嚴淨土分第十
作者宋釋印肅詩詞正文昔日然燈所,見聞非我語。 方成授記因,達道超今古。 注釋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淨土松濤
淨土松濤即風景極為幽美的淨土寺,也叫曼殊寺,屬“秦州十景”之一。
簡介 淨土寺 淨土松濤曼殊寺 曼殊寺概貌 -
淨土寺
天水淨土寺亦稱曼殊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自唐末...
歷史沿革 概況 建築大觀 建築藝術 -
淨土叢書
《淨土叢書》共四十八冊。民國六十一年(1972),由道安、毛惕園、陳子平等人編纂。台灣印經處發行。內收有淨土典籍三百種。分編為經論、註疏、精要、著述、纂...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目錄 -
淨土[佛教術語]
淨土(梵文: Kṣetra),譯為剎、剎土,即地方或世界;是一個佛教術語。淨土即是清淨的地方,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指的是任何一個佛菩薩為渡化...
淨土概念 經典依據 淨土概說 東方三聖 -
淨土[佛學術語]
淨土,諸佛佛國清淨國土。一般專指阿彌陀佛國土。其國眾生皆行十善,身口意三業清淨,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又稱極樂國土。其他諸佛佛國也有淨土,不過其土中菩薩...
佛教思想 藥師淨土 彌勒菩薩淨土 -
淨土聖賢錄
《淨土聖賢錄》,共九卷,清彭希涑撰。清代佛教典籍。作者彭希涑是彭際清(1740~1796)之侄。際清乃“素服儒風、兼修淨行”的學者,他自己常想薈萃以往有...
內容 特色 序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