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維摩詰經》簡稱《維摩經》,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淨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又名《淨名經》或《說無垢稱經》。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稱的人。維摩詰是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據《維摩詰經》講。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萬貫,奴俾成群。但是,維摩詰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又號金粟如來,維摩詰才智超群,享盡人間富貴又善論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王維心中的楷模。《維摩詰經》,是與整個佛法、佛教、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係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如果把《維摩詰經》只當作是在家居士所說的一本經,觀念就不對了。《維摩詰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
一般人都以為中國的禪宗是達摩祖師來了之後才傳開的,殊不知在達摩祖師以前,由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維摩詰經》和《法華經》影響最大,而成為中國文化禪宗的根本經典。
東方佛國
《維摩詰經》因為文字易懂,流暢優美,人們很輕易的讀過去了,認為已經懂了,實際上非常難懂。這一次把《維摩詰經》和《藥師經》連起來講,因為它們是一個系統的。為什麼說是一個系統的呢?一般都曉得,佛介紹給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是為了方便,讓人末世智慧及福德不夠的眾生,能夠修往生法門。而佛法真正的即生成就,這個成佛的大業與大道,卻在《藥師經》和《維摩詰經》所表徵的東方世界兩個佛國。一個是阿閦佛國,就是維摩居士化身成為在家佛所依附的東方妙喜不動世界。東方的阿閦佛國和另一個東方佛國,藥師琉璃光佛土相銜接。東方世界和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相輝映,像是一個太陽系統的晝和夜。當太陽西斜下山的時候,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太陽出來生生不已的時候,又到了東方阿閦佛國土和東方琉璃光佛土。這是佛法中的一大秘密,是真正的密宗。
真正了解佛法以後就知道,一切顯教的經典中明顯告訴你的,你不懂,就成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顯教,因為它的密義,你若能深入參究,就明白了、就通了。顯教告訴你真正的佛法奧秘,你再參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會通了。所以這次講經的因緣,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秘密告訴你,讓你好好修持參學。不要以為打坐就是學佛。
《維摩詰經》的第十二品,(見阿閦佛品),阿閦佛是東方妙喜如來不動國土的佛,也就是講《藥師經》時,所引到《法華經》當中的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佛子之一,連阿彌陀佛也是大通智勝佛的兒子。《維摩詰經》經文再下一品是(法供養品),就提到藥王如來,要了生死成佛超出三界,必須深切親證到藥王如來所開示的不死之法,不生也不滅。千古以來,都無人把佛法中的《藥師經》《維摩結經》《法華經》當作秘密法門,只把它們作為顯教的經文來誦讀參學,自然不會明白修法的意義與關鍵所在,因此毫無成就。
整本《維摩詰經》裡面最重點的重點,是說,佛法就在這個世間,就在自己的身心上。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賴別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為外力僅是方便法門,非究竟法門。所以究竟法門必須要自度自了。例如四川省的文殊院有幅非常好的對子:“見了就作,作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 覺生於自在 生生本是無生。像這些佛教文學,禪的精神,靈性智慧的淵源,都與《維摩詰經》有密切的關係。
《維摩詰經》的中文版本,是在中國歷史上動湯的南北朝時期,由西域請來的胡僧鳩摩羅什所翻譯的。最初是前秦的苻堅發兵去請鳩摩羅什,但鳩摩羅什還沒走到中國,苻堅的前秦就亡國了。後來就由姚興在今天(2008年)陝西地區所建的後秦國,出兵請到鳩摩羅什來中原。為了請來這一位學者,發兵幾十萬,滅了扣住鳩摩羅什的三個西域小國家,大概也只有中國南北朝這些野蠻的皇帝們才做得出來。
《維摩詰經》的文字之好,不由得要敬佩鳩摩羅什的才華。當然,他在中國所收的幾位傑出大弟子,像僧肇、僧睿等,都是一流文學天才,自然也是本經文字優美的原因。因為有《維摩詰經》,中國此後兩千年的文學、文化都為之豐富了。例如唐代文人的唐詩,幾乎無不受《維摩詰經》的影響,從唐代就把《維摩詰經》編成戲劇上演,今日崑曲的《天女散花》就出自《維摩詰經》。《維摩詰經》宗教的經典已經深入民間的戲劇、歌曲、舞蹈,對中國文化、文學的影響之大,可以說無與倫比。但是近代一般的中國文化史、文學史和哲學史的學者,因為佛學涉獵不深,就看不通這一點。而近代佛教界人士,卻不精歷史,或文學根基不深,也同樣摸不到這樣的觀點。
真正佛法
《維摩詰經》的經題是(維摩詰所說經),後來也有題為(佛說維摩詰所說經),那是後世因為尊崇釋迦牟尼佛而加上的,實際上原經的翻譯不用佛說二字,只是維摩詰居士所說的經,因為這本經的中心佛法是由維摩詰居士所說的。也有把經題翻譯成(不可思議解脫經),這是因為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要解脫三界,跳出六道輪迴,還人們本來面目而成佛。眾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為何,找不到這個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又因為受到物質世界環境影響,而有身心煩惱痛苦,生老病死等等。修持就是要解脫物質世界的束縛,解脫身心的煩惱,追溯回身心根源,自性清淨。
學佛目的在求解脫,如何解脫呢?維摩詰居士所說經告訴人們,真正的佛法就在我們這個世間求解脫。
佛法所說不可思議,是說在修證上不可以用普通意識思想去猜測解釋,不可以用凡夫的智慧知識來討論研究。你只能用一個信的方法來修持。或者是信淨土念佛法門,或者是信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法門。堅定專一地去求證,在求證的過程中,不可以用人世間的知識或習慣性的意識隨便解釋,所以說是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如果是不能思議,那麼這一部經就是因思議所生,豈不自我矛盾。究竟不可思議與思議的分別何在,這是佛法中的秘密,《維摩詰經》本身也給了答案。
《維摩詰經》
1、小乘與大乘
佛教是消極厭世的,這無疑是沒有通觀佛法整體和深入佛法精義所得到的片面認識。但從生活實際中來看,這種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尤其從聲聞乘佛教來看,雖然舍俗覓真地刻苦修行自有崇高可敬之處,但是對苦難中的人類,很難有大的積極影響。因此,在漢地獨盛大慈大悲的菩薩乘。聲聞乘又被稱為小乘,菩薩乘被稱為大乘。《維摩詰經》是“揚大抑小”的大乘經典,塑造了一位在三界中遊行自在、真空妙有、辯才無礙、善於啟發的大乘聖者形象。相比較而言,小乘聖者可以說是“舍污求淨”、“染淨對立”,而大乘菩薩是“居塵不染,處污常淨”,超越了一切對立,達到了隨緣任運、自在無礙的精神境界。從根本上說,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大乘是小乘的深化與發展,小乘是不可完全否定的。但從見地的究竟來說,小乘有所偏執,處於染淨二元對立之中,而大乘是染淨圓融、煩惱即菩提的“不二法門”。《維摩詰經》提出了“心淨即佛土淨”的思想,強調通過“不二法門”來超越一切二元對立,達到內心完全清淨,從而實現佛土清淨的宗教理想。所以說“超越”精神是《維摩詰經》的核心內容,尤其是維摩詰以“默然無言”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提問,體現了一種“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超越一切對立的精神。這是一種出世入世不二、煩惱菩提不二、靜默言說不二乃至一切二元對立不二的超越精神。它並不是否定世間、否定煩惱、否定語言,而是要在世間超越世間、在煩惱中超越煩惱、在語言中超越語言,超越的是妄想雜念,顯現的是真空妙有之心、自利利他之事業。下面我們就維摩詰形象所體現的超越精神與及其意義進行具體詳細的現代詮釋。
2、不二法門與超越精神
《維摩詰經》運用不可思議的不二法門,消解一切矛盾,影響了禪宗思想、禪悟思維、公案機鋒。禪宗將《維摩詰經》作為宗經之一,將不二法門作為處世接機的態度與方法,泯滅一切對立,從而獲得了生命自由的無限超越。在《維摩經》眾多的不二法門中,語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對禪宗影響最大的兩種。維摩不二禪機,對禪宗影響最大的除了斬斷葛藤的方法論,便是存在而超越的境界論。這主要表現在心淨佛土淨、在欲而行禪、處染而不染、無住而生心等方面。“二”前加否定詞“不”即成為“不二”,也就是將原本有分別性質的“二”轉換其義,改變原有的認知態度,超越一切分別之相,達到絕對平等的真理。“真空妙有”是大乘佛學的理論精髓。相比較而言,小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沉空滯有”,認為“緣起現象”與“真如實相”是對立的,即以緣起的現象為虛幻不真,而唯以涅槃實相之空為歸宿。普通人執著現象為實有,迷戀世樂而被系縛其中,是一種偏執,但小乘聖者執著求空,也是一種偏執。在大乘菩薩眼裡,緣起的現象本身即是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全空是色,全色是空,並不是在緣起之外另外有一個空可求。緣起則無自性,無自性則不真,不真即是空,空也不是無,因為有假名存在。這樣即空即有,不有不無,就是大乘般若學的精義。“現象之假”與“實相之空”本來就不是截然可分的兩部分,而是相對相關、圓融互攝的“不二”關係。因此,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菩提、靜默與言說,不是絕對可分的。
《維摩詰經》就塑造了一位體現大乘佛教隨緣任運境界的大乘聖者。在經中,當所有菩薩說完自己對不二法門的理解後,面對文殊師利的提問,維摩詰“默然無言”,於是文殊師利嘆曰“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維摩詰的靜默無語將對不二法門的討論推向了高潮,體現了佛家第一義不可說的最精微最深刻的義理。但是我們不要以為維摩詰的靜默無語與普通人的沉默是一樣的,對一個凡夫來說,閉口無語時其內心並不是絕對寧靜,其意識要么陷入昏沉無聊的狀態,要么散亂,頭腦喋喋不休,胡思亂想,一刻也停不下來,無法完全拋開語言而只是簡單純粹地存在。其實頭腦的散亂也需要一個人的寧靜境界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被感覺到,所以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內心的散亂。佛家說,一彈指有90個生滅,每個生滅又有900個念頭。而已達到隨緣任運境界的維摩詰靜默無言時,完全放下了一切語言分別而契入真如本體,照見了五蘊皆空,心無掛礙,與天地萬物同一體,與其處於同樣精神境界的文殊師利立即領悟到此時的維摩詰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因為一有言說,就有所對立,就不是不二法門。從說法者的境界來說,佛菩薩真空妙有,超越一切對立,說與不說皆是,無有差別,內在永遠如如不動。從所說法的方式及內容而言,沉默是最終極的“說”,一切言說當其被說出時即是一個限制,無法表達那個在本質上不能被言說的浩瀚無限之境。所以欲明心見性,覺悟真如,除了返求諸己,入靜體空,自悟自證,別無它途。提倡維摩詰的“靜默”,否定前面諸菩薩的言說,也是不對的,這樣也是一種執著。從《入不二法門品》中,可知入不二法門有三種層次:諸菩薩各抒己見,具體地言說如何入不二法門。文殊以言遣言,說明一切法不能言說分別,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則以默然無言,表入不二法門。這三種層次漸進而入,才能切實了解入不二法門的真義。三十一位菩薩的說法,是以言顯不二,文殊的說法,是遣言顯不二,維摩詰的默然,是無言顯不二,所顯皆一。若無文殊的遣言說明,則維摩的默然,與不會、不懂、不悟沒有差別,也就無法表達出默然的真義。同樣地,若無諸菩薩的言說分別,則文殊的遣言,無法令人清楚明白。有三者的互相呼應,則入不二之理才得以貫通。從這裡可以看出言說的重要性。
維摩詰從一開始就辯才無礙,諸羅漢弟子和菩薩受到維摩詰的批評而無有反駁。維摩詰就是這樣善於運用語言,善於啟發眾生,可以說是一位語言大師,該靜默時靜默,該言說時滔滔不絕,分析透闢,聽者無不折服。
維摩詰是一位具有絕對超越精神、出淤泥而不染的大乘聖者。大乘佛教精神的核心就是一切二元對立不二的超越精神。
現實意義
二十世紀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巨大成就,但是,科技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卻導致了一些新的問題甚至災難。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人類社會要全面進步和諧發展,就必須要有科技文明和人文文化的協調發展,人類在改造外在客觀世界的同時,還必須努力提高人類自身的生命境界。宗教就其核心精神來說是一種對於生命終極意義的關懷,是一種對於無限與永恆意義的觀照,宗教注重人的內在精神的超越與升華。如果真正的宗教精神得不到弘揚與落實,就必然給邪教以發展的空間,宗教這一龐大的市場,正教不去占領,邪教必然乘機而入。當前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時代,但是人們的精神境界並沒得到很好的提升,心靈的困惑沒有得到解決,因此出現很多不和諧的社會問題。《維摩詰經》大乘思想的超越精神對促進社會和諧是大有益處的,從某個角度說,超越精神就是和諧精神,因為只有超越個人的私慾,人與人才能和諧相處。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詮釋這種超越精神:
1.超越人與自我的矛盾
人過度執著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就會有很多煩惱,內心的語言總不停止,形成一個自我思想的王國,把自己封閉在裡面走不出來。只有通過放鬆、入靜,領悟萬物皆是互相關聯,並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我,超越私我而達到無我,內心才能和諧,生活才能快樂。這是從個人心理的角度談超越精神。
2.超越人與人的矛盾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就是以奉獻自己為他人服務而達到宗教超越境界的必由之路,這種奉獻精神有利於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人與人關係的和諧。大乘佛教提倡自利利他,這種理念既不是強調以自我為中心,也不是盲目地強調專門利他,而是在二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比較符合社會實際。這是從社會倫理的角度談超越精神。
3.超越人與自然(宇宙)的矛盾
人只有從整個無限宇宙的立場來觀照自己的有限生命,才能達成人與宇宙的和諧,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促進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這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談超越精神。
古老的佛教文化蘊含著超越時空的人文精神。這種超越精神不僅要在宗教界弘揚和落實,更要在社會各界大力弘揚和落實。只有超越精神落實於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當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人們的心靈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和諧。
經典佛經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包括印度和中國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內。狹義的佛經專指經藏。讓我們一起了解那些經典的佛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