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佛遺教經》是佛陀的遺旨經,是佛陀坐化前向諸弟子作的最後一次布道。其核心只有八個字:佛滅度後,以戒為師。佛陀詳細的講了不持戒的害處,要求後世弟子,一定要嚴守戒律,不妄言妄為,克己奉戒,潔身自好,清淨自活,這些戒律無論是對出家修行的僧人還是對在家修行的居士,甚或只對佛經有興趣的讀者,都是很有價值的。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師東晉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王奉為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歿,遂於河西自立為王,羅什乃羈留涼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為東晉隆安五年(401)。姚興禮為國師,居於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自後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法華》、《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系統地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自佛教傳入,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多滯文格義,不與原本相應,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流通極廣。羅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門,當為般若系的大乘經典,與龍樹、提婆系之中觀部論書的翻譯。所譯的經典,對我國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道生傳於南方,經僧朗、僧詮、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論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論》,而成四論學派。此外,所譯的《法華經》,肇啟天台宗的端緒;《成實論》為成實學派的根本要典;《阿彌陀經》及《十住毘婆沙論》為淨土宗所依的經論;《彌勒成佛經》促成了彌勒信仰的發達;《坐禪三昧經》的譯出,帶動了“菩薩禪”的流行;《梵網經》一出,中土依之而傳大乘戒;《十誦律》則提供了研究律學的重要資料。
遺教,又作遺法、遺誡、遺訓、遺告、遺化。是指佛陀臨涅盤時所說的教法。本經是佛陀臨入涅盤時,為後世佛弟子所說的最後教法,因此特稱為《佛遺教經》。與《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內容摘要
修集世間功德
說明戒的尊貴: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列舉戒相: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蓄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聚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不應為。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不恭不敬,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事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讚嘆持戒功德:戒是正順解脫的根本,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型。
勸修持戒利益:持戒能生善法,是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誡根心:佛陀以牧牛執杖,惡馬轡制,教誡比丘不得放逸五根,入於五欲之中,應當緊守根門,不使放逸,致遭諸苦。又明心之可畏甚於五根,以毒蛇、惡獸、烈火都不足以比喻心之為害。如一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只見其蜜,不見深坑。又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跳躑,難可禁制。因此,應當急挫此心,勿令放逸,精進求法,折伏其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誡多求:教誡比丘對於飲食要知量,視飲食如同服藥一般,於好於惡,勿生增減,只為療身,以除饑渴。如同蜜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又如智者籌量牛力所能負荷多少,不使過分,而損其體力。
誡放逸:教誡比丘:人命無常,諸煩惱賊又乘隙而動,勿貪睡眠,空過一生。晝則勤心修習善法,夜則誦經以自訊息。煩惱毒蛇睡在你心,譬如黑蚖在你室睡,應當以持戒的鉤屏除之,才能安眠。煩惱毒蛇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勸慚愧: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慚愧,與諸禽獸無異。
對治瞋恚:教誡比丘應當攝心無令瞋恨,護口勿出惡言,忍德是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辱,才可稱為“有力大人”。如果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不能名為“入道智慧型人”。瞋心甚於猛火,又如劫功德賊,無令得入。
對治憍慢:出家比丘,剃除鬚髮,著壞色衣,托乞食,以資生活。如果生起憍慢心,應當疾速滅除,當自思惟:為求解脫而行乞食生活,因何憍慢?
對治諂曲:諂曲心是欺誑,與道相違。因此,修道的人應以質直為本,不應生起諂曲心。
成就出世間功德
無求功德:多欲多煩惱,少欲少煩惱,少欲的人,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而有涅盤之樂。知足功德:知足是解脫煩惱纏縛的妙方,也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的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亦不稱意。知足的人,雖貧而富;不知足的人,雖富而貧。
遠離功德:遠離憒鬧場所,獨處閒居,思滅苦本,寂靜無為,是真正安樂。
精進功德: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懈怠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憶念功德:不忘失正念,猶如披著鎧甲上戰場,能無所畏懼。因此,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賊不能害。
禪定功德:精勤修習禪定,心不散亂,能知世間生滅法相。猶如惜水之家,必先善治堤塘,比丘善修禪定,便能防止智慧型之水漏失。
智慧型功德:智慧型是度老病死海的堅牢船,是無明黑暗的大明燈,是一切病者的良藥,是伐煩惱樹的利斧,當以聞思修三慧而自增益。
畢竟功德:戲論則令心散亂,因此雖然出家,猶未能得解脫。若欲得寂滅樂,唯有善滅戲論的過患。
流通分:佛陀勉諸弟子當勤精進,勿使此身空過。阿樓馱更於佛前證決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
特色
一、專為比丘而說,佛陀最後囑咐少欲知足,實因此是入道的根本。二、出世思想非常濃厚,因為既已出家,即應先有出世思想,方能作入世事業。
三、全在要求學者嚴於約束自己身心,因為不經磨練,不能成功。
四、本經既具有經的性質,又具有律的性質,可謂經中之律。
本經雖是佛陀為比丘而說,但是佛陀所說諸法,皆為真理,放諸四海皆準。因此,對於佛陀最後的遺囑,吾等佛弟子,實應經常誦念,若能至誠誦念,道心自會增進。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十三冊、《磧砂藏》第十三冊、《龍藏》第三十冊、《卍正藏》第十四冊、《大正藏》第十二冊。註疏甚多。
經典佛經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包括印度和中國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內。狹義的佛經專指經藏。讓我們一起了解那些經典的佛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