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魍魎常和魑魅並稱,事實上二者並不一樣,兩者並稱可見於張衡的《西京賦》【詞語】:魍魎
【拼音】:wǎnɡliǎnɡ
【解釋】:原為古代傳說中的鬼怪。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出處】:《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示例】:如今把事實指出,愈使~無所遁形於光天化日之下了! ——鄒韜奮《患難餘生記·進步文化的遭難》
【近義詞】牛鬼蛇神、為鬼為蜮 。
【反義詞】志士仁人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於書面語。
歷史記載
“魑魅魍魎,莫能逢旃。”(見南朝蕭統《文選》)又《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有注云:“罔兩,水神。”“魍魎”是水神的說法,在晉朝乾寶《搜神記》卷十六有載:“昔顓項氏(五帝之一,傳為黃帝之孫,號高陽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長江)為虐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小鬼”據清朝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應為“小兒鬼”)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罔兩,山川之精物也。”而《孔子家語·辨物》則云:“木石之怪夔魍魎。”同一說法在《國語·魯》、《史記·孔子世家》可見,相信是參考同一資料而寫的,但它已不只是水神而也是山中精物了。
宋朝羅泌《路史·後紀四》中,它又成了蚩尤的手下:“蚩尤乃驅罔兩,興雲霧,祈風雨,以肆志於諸侯。”可知這種叫罔兩或魍魎的妖物,到了宋朝已被人納入遠古神物之一了。
蚩尤先生不只有魍魎當手下,連“魑魅”也是,唐朝杜佑《通典·樂典》曰:“蚩尤乃師魑魅,以與黃帝戰於涿鹿,帝命吹角作龍吟以御之。”魑魅又是何物?《史記·五帝本紀》之索隱引服虔云:“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
事實上,在莊子的寓言故事中,“罔兩”是影子外層的淡影,可見於《莊子•齊物論》中,有一段罔兩與“景”(影子)的對話。
歷史傳說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靠邊。”此對句想來應出自19世紀末,美、英等八國聯軍入侵中華,一假洋鬼子狂妄地出了個上句:“張長弓,騎奇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獨戰。”其時,一大臣拍案而起:“偽為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即拿!”(註:單戈左右並為一繁體的戰字,而合手也上下成一拿字。此對句妙矣!揚吾國威!)
故事還原
傳說八國聯軍進犯中國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屈膝求和。議和會上,有個洋人代表公然提出上聯要求答對: 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作戰。 八國聯軍本以為無人能對此聯,想藉此羞辱一下清廷。但當時清朝的一位官員昂然對出下聯:偽為人,襲龍衣,魅魑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即拿。
這幅對聯是典型的拆字聯。上聯“騎”字拆開為“奇”和“馬”字,“張”拆“長”和“弓”,“琴瑟琵琶”四個字上面有八個王字,八大王意寓八國聯軍。上聯暗含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而清朝官員巧用“魅魑魍魎”四個字中的“鬼”都是在邊上,“四小鬼鬼鬼犯邊”意寓八國聯軍貿然侵犯中國的邊境。這一妙對可謂有力打擊了八國聯軍大舉侵華的囂張氣焰。挑釁者聽罷愕然。
十位魁魅魍魎
一、月出皎兮,勞心悄兮;有意變化,君莫笑兮——狐仙狐王,出現在名著《西遊記》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氣,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則象徵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禪篇》)。“食人”之傳漸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可見,狐有靈氣(妖氣),在數千年前,已是公認。再到後來的唐宋時期,狐已經被人設廟參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張鷟《朝野僉載》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豐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時出現的(《封神演義》),而《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妖媚”、“邪氣”、“仙靈”、“神秘”、“狡猾”,可以說是中國人想到“狐”後最明顯的感覺。 二、貴主還宮,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誰會此意?——龍女
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Sagara-nagaraja)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薩提到龍女能與八歲成就佛法,於剎那間,發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積正大惑不解時,龍女突然顯法力,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並向智積稽手。站在旁邊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佛見如此,不平地說:“汝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你這么快能證得佛法,真的難以致信,更何況女人身體很贓,根本沒有資格成佛)龍女立刻拿出一顆價值三千大世界的寶珠,獻給佛陀,佛陀笑眯眯地接了寶珠,龍女問:“佛陀接寶珠快不快?”佛陀回答說:“快極了”龍女說:”成佛也是這么快”說完龍女馬上變成男相,飛往南方無垢世界去了,龍女成佛後,便在觀世音菩薩身旁作了協持。
三、老魚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盡職盡責——夜叉
“夜叉”最早來源於古印度神話,在其中是指一類半神,財神俱毗羅的侍從,守護其在吉羅娑山的園林和山中的財富。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為生主補羅底耶所生,或生於大梵天的腳掌,雙方通常相互敵對。佛教所說,“夜叉”為北天王毗沙門的眷屬,為天龍八部眾之一。
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注》:“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故能飛行。”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約有五百年,扣除年幼與年老的歲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戰力發揮到極致的輝煌時代,但是為了維持戰力不墜、同時也為了防範王者怠惰或發生其它意外,所以繼任儀式每百年舉行一次;不管當時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愛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資格的危險。
四、君貌猙獰,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鬼判官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冥府判官。判官位於酆都天子殿中,負責審判來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罰惡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為職位名,不可考。但最後一位崔判官,卻是十分的出名。在《西遊記》及各地的傳說中,均有出現。相傳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間人。唐貞觀七年(633)入仕,為潞州長子縣令。據說能“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發摘人鬼,勝似神明。”
民間有許多崔珏斷案的傳說,其中以“明斷惡虎傷人案”的故事流傳最廣。故事說:長子縣西南與沁水交界處有一大山,名叫雕黃嶺,舊時常有猛獸出沒。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發牌,差衙役孟憲持符牒上山拘虎。憲在山神廟前將符牒誦讀後供在神案,隨即有一虎從廟後竄出,銜符至憲前,任其用鐵鏈綁縛。惡虎被拘至縣衙,珏立刻升堂訊。堂上,珏歷數惡虎傷人之罪,惡虎連連點頭。最後判決:“啖食人命,罪當不赦。”虎便觸階而死。崔珏死後,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
五、曾於法華領大車,剪尾跑蹄皈我佛:南無阿彌陀——牛頭
牛頭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牛頭來源於佛家。
佛教傳入中國後,牛頭馬面之說便在民間流傳﹐被道教吸收,並充當了閻羅王及判官的爪牙。現在很少在佛寺見到牛頭馬面,反而常見於城隍廟、東嶽廟、閻王廟等。
牛頭又叫阿傍、阿防。生了牛的頭人的手,腳卻又是牛蹄。力氣十分巨大,手持鋼鐵釵為武器。
原本是他是印度神話中的一個神靈,職位很高,這和印度人崇拜牛有關係。傳到中國之後就失去了這種地位,反而因為這樣的長相被中國人定義為魍魎的一種。
現在很少在佛寺見到牛頭馬面,反而常見於城隍廟、東嶽廟、閻王廟等。有的佛經將牛頭又作“防邏人”,是取巡邏誘捕逃跑罪犯之義。
六、來歷不明,土長土生;傍著牛哥,冥界逞雄——馬面資料說佛教最初只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於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面。但也有資料說馬面也稱馬面羅剎,同樣來自佛家。
但古今資料中,並未發現印度神話中有馬面作為冥府差役的說法。
密宗中到是有“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
馬面又叫馬頭羅剎,“羅剎”是指惡鬼,亦稱“羅剎娑”、“羅叉娑”、“阿落剎娑”等。女羅剎則稱“叉私”,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數目眾多
故馬面羅剎即馬頭鬼。形象為馬頭人身,與牛頭是搭檔,為閻王、判官作事。
雖然牛頭馬面與黑白無常同為閻王判官效勞,從上文可見,前者只是地府兵仔、獄卒,而後者則是拘提亡魂,打擊惡人的死亡信使。兩者職位高低由此可見出分曉。
七、都江堰下,千古英風。二郎在此,波瀾不驚——二郎傳說盤古開天地,天上十個太陽共存,赤日炎炎,沒有白天黑夜之分。雖然后羿接連射掉九個,可一個太陽的能量仍然太強,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飢餒滿地,民不聊生。
楊二郎毛遂自薦,主動向玉帝討旨肩挑二山。為蔽強光晝夜追趕,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時因倒鞋土誤了時間。為趕上太陽二郎一時性急忙中出亂,一個閃失扁擔眼挑穿,兩山落地,扁擔脫肩,從此形成二郎山。
另有一說二郎神。
《封神演義》敘楊戩出場,說他“肉身成聖,封清源妙道真君”,這顯然來自趙昱的封號。第47回敘楊戩戰趙公明,“暗將哮天犬放起,形如白象”,這隻哮天犬是二郎神的標誌之一。在《封神演義》中二郎神多次出現,是重點描述人物之一。
《西遊記》小說和雜劇都曾提到,與孟旭和趙昱不無干係,當然也有可能如張政烺所說是由獨健的金鼠衍化而來。
八、百箭攢心,心尤未死;毅魄歸來,兩狼泣下——七郎楊家將事跡深膾人口,民間戲曲常引為教忠寓孝的題材。流傳下來的戲曲小說很多,比較有名氣的有關漢卿的《雙龍會》,描述了楊家兒女為國捐軀的事情。
《雙龍會》描寫遼王設計邀約宋帝相商國事,楊業恐其中有詐,遂命長子假扮宋帝赴約,八子護駕同行。
結果大郎、二郎、三郎犧牲,四郎和八郎為遼公主所擒而招為駙馬,五郎出家為僧,楊業與六郎七郎突出重圍,暫駐在雁門關外,但是因無糧無援,乃派楊七郎至大營求救,大營主將潘仁美欲報私仇,趁機灌醉七郎,將他綁於芭蕉樹上,亂箭射死。並偽造文書,說他賣國投敵。
楊業命六郎尋弟,自己逃至蘇武廟,見廟前立有李陵碑,忠奸並立,感觸良深,遂撞碑而死。
後來楊門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領陣禦敵,傳為一時美談。
九、乾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刑天刑天是“上古十大魔神”之一,是《山海經》里提到的一位無頭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
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剷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斗。
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鬥。
十、雲路萬里,百邪不侵;西域來此,建旗羽林—— 辟邪
辟邪又被稱為是神獸貔貅,南方人稱貔貅又名天祿。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性格疾惡如仇,能觀看人心。
中國傳統節日活動中至少半數以上帶有祭祀祈禱求福辟邪色彩。臘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橋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觀音誕,三月清明掃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藥飲雄黃酒除病消災,六月謝灶曝經,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婦女拜月,重陽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燒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中國上古人物3
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共工撞山,燧氏取火,倉頡造字……一切的一切都包含著我華夏兒女在萬年以前那個凶獸橫行的時代,與天地抗衡的鋼鐵精神。而如今,剩下的只有一段段隻言片語的傳說。在這個信仰缺失的年代,我華夏兒女更應知道我們祖先的事跡,因為那裡有我們中華民族的魂魄!炎黃皆非尋常人,中華豈只五千年! |
動漫人物薈萃(十二)
動漫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與縮寫,在其他語言相當少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