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範圍
歐洲、地中海沿岸、我國各地均產。原產地中海地區。我國各省區都有栽培。
在中國的分布:主產於中國西北、內蒙古、山西、陝西和東北等地;另外湖北、廣西、四川等地也有生產;中國出口的小茴香以內蒙古、山西和甘肅為主。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作一、二年生栽培。全株具特殊香辛味,表面有白粉。葉羽狀分裂,裂片線形。夏季開黃色花,復傘形花序。果橢圓形,黃綠色。性喜溫暖,適於砂壤土生長;忌在粘土及過濕之地栽種。春秋均可播種或春季分株繁殖。原產地中海地區,我國各地普遍栽培,適應性較強。
我國北方主要春秋兩季栽培。(露地栽培)春播:3月下~4月上旬,5月中、下旬收穫。秋播:7~8月份,九月份收穫。果實為雙懸果,呈圓柱形,有的稍彎曲,兩端略尖,長4~8mm,直徑1.5~2.5mm。表面黃綠或淡黃色,頂端殘留有黃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時有細小的果梗。果梗呈長橢圓形,面有縱棱5條,
接合面平坦而較寬。橫切面略呈5邊形,背面的4邊約等長。有特異茴香氣,味微甜、辛。
草本,高0.4-2米。莖直立,光滑,灰綠色或蒼白色,多分枝。較下部的莖生葉柄長5-15厘米,中部或上部的葉柄部分或全部成鞘狀,葉鞘邊緣膜質;葉片輪廓為闊三角形,長4-30厘米,寬5-40厘米,4-5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線形,長1-6厘米,寬約1毫米。
復傘形花序頂生與側生,花序梗長2-25厘米;傘輻6-29,不等長,長1.5-10厘米;小傘形花序有花14-39;花柄纖細,不等長;無萼齒;花瓣45,花黃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圓形,長約1毫米,上部先端有內折的小舌片,中脈1條;雄蕊5枚,長於花瓣;花葯卵圓形,淡黃色;花柱2個,基圓錐形,花柱極短,向外叉開或者貼伏在花柱基上;子房下位上位花,2室。
果實長圓形,長4-6毫米,寬1.5-2.2毫米,5條隆起的棱,尖銳;每個棱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相關特點
小茴香是同一種植物從葉色、葉形、花序、果實、種子等植物學性狀及品質、風味等其它特徵上相比,都極為相似,只是茴香的葉鞘、相互抱合形成一個扁球形或圓球形的球莖。成熟時,成為主要的食用部分,而細葉及葉柄往往是在植株較嫩的時候才茴香肥厚的葉鞘部鮮嫩質脆,一般切成細絲放入調味品涼拌生食,也可配以各種肉類炒食。
茴香是一種很受歡迎的蔬菜。定植後90天部分單球重達到。發芽期從種子吸水、萌動到發芽需幼苗期幼苗第一片真葉展開到第五至六片真葉。葉叢期 從第五片真葉開始到葉鞘肥結實,整個生殖生長期約需。莖茴香喜冷涼的氣候條件,但適應性廣泛,耐寒、耐熱力均強,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生長適溫,超過。茴香喜冷涼氣候,過高或過低都將影響生長和品質。苗期能耐。整個過程尤其在苗期及葉鞘,要空氣相對濕度和濕潤的土壤,不宜乾旱。茴香屬植物,全過程都需要充足的光照,長日照可促進花芽形成,在通過春化階段後在長日照高溫條件下開花結實。呈圓形,頂端殘留有突起的,有時有細小的果梗。分果圓形,背面有縱棱,接合面較寬。背面茴香氣,味微甜、辛。果圓形。茴香溫和氣候條件下生,耐寒耐熱力均較強苗期對要求,有利於壯苗的形成。球莖茴香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栽培上為保證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宜選擇保肥、保水力強的肥沃壤土種植。圓球形類型株高、葉形、葉色與扁球形無大差異,但球莖比扁球形更緊實,顏色略淡。外形似拳頭,葉鞘短縮明顯,抱合緊,不僅左右兩側膨大,前後也有明顯的膨大,但外層葉鞘常常緊貼地面。如遇低溫高濕天氣極易發生菌核病。育苗期正處於氣候炎熱的季節,應選擇四面通風,排水條件好,灌水方便的場地,做好防雨降溫。在中性土壤下,翻鬆土壤至勻稱;然後開溝將種子均勻的撒入溝內,然後覆土澆水。出苗後進行間苗,間隔2~3厘米留1株無病的健壯苗,苗期應小水勤澆,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適當,定植前澆1次透水,第二天切方,囤苗時定植。
食用性
茴香苗可以食用,用它包大包子再加以豬肉,做出來的包子,可以滿足包子的種類,而且吃起來另有風味。
小茴香嫩葉清洗乾淨後切細加入鹽和味素、香油等拌食,味道清香;茴香果實多作為香料,加入魚、肉、醬中可以去腥味,增加香味,促進食慾;小茴香還可用於藥膳,茴香炒腰花可以補腎止痛,茴香燉牛肉可溫肝暖胃,行氣止血,茴香粥可以散寒止痛。
中藥屬性
藥材簡介
為傘形科草本植物小茴香的果實。
【異名】:茴香子,小茴,茴香、谷茴香、香子。 我國各地普遍栽培。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採收,除雜質,曬乾用。
【性能】:味辛,性溫。
【功用】:開胃進食,理氣散寒,有助陽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部冷痛;疝氣疼痛,睪丸腫痛;脾胃氣滯,脘腹脹滿作痛。
《本草匯言》記載“茴香為溫中快氣之藥”;《唐本草》中也有記載“茴香善主一切渚氣,為溫中散寒、立行渚氣之要品”。古朝鮮許浚編纂的《東醫寶鑑》記載,炒茴香和何、人參、乾地黃、麥門冬、天門冬、茯苓等七位藥組成“七仙丹”,用於治療鬚髮早白等症狀,有滋陰養腎、益氣健脾之功效。
【成分】:含揮髮油,主要為茴香醚、小茴香酮、甲基胡椒酚、茴香醛等成分。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入腎、膀胱、胃經。
【用法】:作調味品,也可以做沙拉,煎湯,或入丸、散劑。
【注意】:有濕熱、虛火者不宜。
【營養功效】茴香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C、PP、胡蘿蔔素以及纖維素等豐富的營養成分,使得其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以刺激腸胃的神經血管,具有健胃理氣的功效,所以它是搭配肉食和油脂的絕佳菜餚。
食用宜忌
由於多食茴香會有損視力的副作用產生,不宜短期大量使用,每天應以10克為上限。而性燥熱,較適合虛寒體質食之,每次食用的量也不宜過多。
實用附方
1.小茴香丸:小茴香16克,胡椒10克。研末,酒糊為丸,每次服3~6克,溫酒送下。源於《三因方》。本方散寒理氣、止痛作用較強。用於疝氣,小腹冷痛、脹滿。
2.小茴枳殼散:小茴香30克,枳殼15克。微炒研末,每次服6克,溫開水送下。源於《袖珍方》。小茴香配伍理氣行滯的枳殼,共奏理氣止痛之效。用於肝胃氣滯,脘腹脅下脹痛。
3.茴香粉:
原料:小茴香10~15克。
製法及用法:用小茴香少焦,研粉,用開水分3次沖服;或取等量小茴香、橘核、山楂分別炒後研粉,然後混勻,每日早晚用黃酒送服6克。
功效:治婦女月經疼痛,在月經前3天煎服小茴香15克,連服3日。也可治疝氣腹痛。
適宜搭配
玫瑰花、矢車菊、藍錦葵、玫瑰果、芙蓉花、檸檬草、馬鞭草、覆盆子葉、薄荷葉、馬黛茶、甘草。搭配薄荷可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沖泡方式
(1) 葉:以開水沖泡即可。
(2) 種子:將種子壓碎,用開水沖泡,燜約十分鐘後,加入蜂蜜即可飲用。 取半匙茴香以湯匙背壓碎,浸泡於熱水中十分鐘。一天三杯,建議在二餐之間飲用。
化學成份
小茴香化學成份:
果實所含揮髮油的組成很複雜,主要成分為反式-茴香腦(trans-anethole 63.4%),其次為檸檬烯(limonene13.1%),小茴香酮(fenchone l2.1%),其他有愛草腦(estragole4.7%),γ-松油烯(γ-terpinene 2.7%),α-蒎烯(α-pinene 1.9%),月桂烯(myrcene 0.7%),β-蒎烯(β-pinene 0.4%),樟腦(camphor0.2%),樟烯(camphene 0.1%),甲氧苯基丙酮(methoxyphenyl acetone 0.1%)及痕量的香檜烯(sabin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1,8-桉葉油素(1,8-cineole),4-松油醇(4-terpineol),反式-小茴香醇乙酸酯(trans-fencho- lacetate),茴香醛(anisaldehyde)等。果實脂肪油中經鑑定的十六種脂肪酸組成有:10-十八碳烯酸(10_octadecenoic acid 38.0%),花生酸(arachic acid 31.4%),棕櫚酸(plmitic acid 21.2%),山嵛酸(behenic acid 2.8%),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2.2%),硬脂酸(stearic acid 2,2%),月桂酸(lauric acid 0.2%),十五碳酸(pentadecanofc acid 0.2%),二十一碳酸(henicosanoic acid 0.2%)等。果實還含豆甾醇(stigmasterol),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由棕櫚酸、花生酸、山萮酸與大於十八碳的高級醇所成的蠟混合物,β-谷甾醇(β-sitosierol),花椒毒素(xanthotoxin),α-香樹脂醇(α-amyrin)歐前胡內酯(imperatorin),香柑內酯(bergapten)及印度榲桲素(marmesin)。
營養成分
每100克茴香中含熱量1049.2千焦,蛋白質14.5克,脂肪11.8克,食物纖維33.9克,糖類21.6克,維生素A53微克,維生素B1 0.04毫克,維生素B2 0. 16毫克,煙酸7.1毫克,維生素E 0.7毫克,鉀1104毫克,鈉79.6毫克,鈣751毫克,鐵0.9毫克,鋅3.46毫克,磷336毫克,硒1.98微克。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茴香根系強大,抗旱怕澇,應選擇土層深厚,鹽脫良好。通透性強,排水好的沙壤或輕沙壤土種植。茴香種子小,發芽後的幼苗頂土力弱,應精細整地,一般早春三月土壤解凍後及時耕翻平整,鏟高墊低,達到細碎鬆軟,平整如鏡,以備待播。
施足基肥
茴香生育期長,需肥量大,喜磷鉀肥,施肥應以基肥為主,播前結合整地施優質有機肥、稀土磷肥、尿素、硫酸鉀,均勻混施於土壤深處做底肥,並結合噴施新高脂膜增強肥效。
(一)選地整地:選適宜的土地,每公頃施優質廄肥45000千克,深耕30厘米以上,耙平整細,做80厘米寬平畦,地乾時應先向畦內放水,待水滲下表土稍鬆散時播種。
(二)繁殖方法:
主要有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1.種子繁殖
“春分”至“清明”間播種,播前應選飽滿的新種子,用40℃溫水浸泡1-2小時,撈出後包紗布袋中,放在溫暖處,每天用溫水沖洗2次,等種子稍有萌動時即可播種。在畦內按行距40厘米開3-5厘米深的溝,將種子均勻撒入,覆土樓平稍壓。播後一般10-15天出苗,每公頃用種量22.5-30千克,育苗移栽產量高。
2.分株繁殖
南方小茴香的宿根可以越冬成為多年生植物,三、四年後可以分株繁殖,晚秋採收果實以後,或春天幼芽萌動以前,將根挖出,根據老蔸大小,分成2至數叢帶芽的根,在已整好的地上按50cm左右的行株距穴栽,由於分株繁殖有傷口,容易感病。北方不能露地越東,多作一年生栽培,若要分株繁殖,可於上凍前,將帶芽的根挖出窖藏,春天3-4月再分株栽植。
(三)田間管理:出苗後,視旱情適當澆水,保持幼苗期畦面濕潤。結合中耕除草,苗高6-8厘米時,按株距9厘米間苗,苗高15厘米以上時,按株距20厘米定苗。苗高30厘米時進行追肥,以速效有機肥為主,增施過磷酸鈣。天旱時澆水,雨季要及時排澇,以防爛根。在晉南地區當年收穫後,根部蓋一層牛馬糞或土雜糞能安全越冬,第二年發芽早,生長旺,產量較高。
適期早播
選擇籽粒飽滿,色澤鮮艷,無病蟲種子,進行人工精選,除去雜物,並於播種前用辛硫磷和新高脂膜拌種待播,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播後拂平地表。
科學管理
茴香幼苗頂土力弱,苗期生長緩慢,出苗前後要及時破除板結,助苗出土,待幼苗出土顯行後及時除草放苗,苗期應及時中耕除草,保持田間疏鬆乾淨,以利生長發育。間苗要早,定苗要狠,禁留雙苗,以利形成壯苗。在茴香生長期噴施促花王3號能有效抑制各種作物主梢、贅芽、旁心瘋長,促進花芽分化,多開花,多坐果,防落果,促發育。並結合使用菜果壯蒂靈增強茴香花粉受精質量,循環坐果率強,促進果實發育,無畸形、無秕粒,整齊度好、品質提高、使茴香連連豐產。
盛產期
大棚種植茴香,春季栽培多選用小茴香,秋冬栽培選用大茴香。小茴香和大茴香生長期不同,小茴香的生長期45-60天,而大茴香會長一些。茴香高達20-30厘米時開始收穫。若一次收穫可連根拔起,若多次收穫則於地表2-3厘米處割取。
溫馨提示
小茴香以顆粒均勻、質地飽滿、色澤黃綠、芳香濃郁、無柄梗者為佳品。應密封、陰涼、避光保存。
生長特點
茴香為多年生草本,作一、二年生栽培。全株具特殊香辛味,表面有白粉。葉羽狀分裂,裂片線形。夏季開黃色花,復傘形花序。果橢圓形喜溫暖,適於砂壤土生長;忌在粘土及過濕之地栽種。春秋均可播種或春季分株繁殖各地普遍栽培,適應性較強。主要春秋兩季栽培。(露地栽培)春播:3月下~4月上旬,5月中、下旬收穫。秋播:7~8月份,九月份收穫。果實為雙懸果,呈圓柱形,有的稍彎曲,頂端殘留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時有細小的果梗。分果呈長橢圓形,背面有縱棱5條,接合面平坦而較寬。橫切面略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有特異茴香氣,味微甜、辛。雙懸果,圓形,每個棱槽內有一個油管,合生面有2個油管。花期6~9月。果期10月。茴香在溫和氣候條件下生長良好,但耐寒耐熱力均較強。在冬季不太冷的地區可作多年生栽培,主要栽培季節為春、秋兩季。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為保證高產、優質,宜選用肥沃的地塊種植。種植地深翻後施足有機底肥茴香出苗困難,故整地做畦要細緻,畦面要平整,以便澆水及保全苗。茴香可以露地直播或育苗移栽。以畦作為主。春茴香可在4月初播種,秋茴香可在7~8月份播種。育苗移栽主要以春茴香為主,一般3月下旬在或小拱棚中進行育苗,最好進行浸種催芽,種子處理春茴香用40℃左右溫水浸種24h後,放在15~20℃溫度下催芽,待種子露出芽眼後,選暖和天氣採用播法播種,每667m2播種量為2.5~3.0kg。育苗移栽把處理過的種子均勻撒在育苗盤或溫室內的畦面上,覆土0.5~1.0cm。秋茴香播種時因氣溫較高,出苗慢且參差不齊,播種前應進行低溫浸種催芽,方法同春茴香,或用5×10-6的赤黴素液浸種12h左右,可代替低溫浸種催芽。待種子80%露出芽眼時即可播種。加強播後管理播種後,忌乾燥,保持土壤濕潤,可在畦面上覆蓋稻草等使形成花陰以保濕、保溫、防雨打。採用濕播法的當芽子頂土時輕灑1次水,1~2天苗出齊後撤去覆蓋物。育苗移栽5月,苗齡35~45天時定植於露地苗出齊後要進行間苗,結合中耕進行1~2次間苗。平畦栽植的一般每穴2~3株,或單株栽植,幼苗生緩慢應注意防除雜草,苗期不宜過多澆水,適當蹲苗,當苗達10~12cm高之後澆水宜勤,結合澆水施少量速效氮肥,株高30cm時即可收穫。
主要價值
藥理作用
茴香含有礦物質、紅蘿蔔素、揮髮油(主要是茴香醚、茴香醛、茴香酸),能溫腎散寒、和胃理氣,一般人大多擷取它的葉和種子製成花草茶,辛香的味道,可能有些人不喜歡,可以加些蜂蜜中和味道。止嘔吐、消胃脹氣、開胃,治療膀胱炎。種子熱水沖泡,可增加母親的奶水。哺乳的母親,很適合飲用茴香茶;可幫助消化,幫助新陳代謝。辛辣而香氣獨特的口感,加一點蜂蜜或楓糖漿飲用風味更佳,也可加入少量肉桂壓味。由於氣味獨特濃厚,若調製成複方花草茶,茴香用量宜小,如此就可生出畫龍點睛的效果。用量過多反而會把其它花草的香氣掩蓋掉。口味重的餐後嚼一粒茴香子可以消除口氣。最適合拿來煮魚,此外拿來烤麵包、製作點心也非常適合,其刺激性的香氣味人們帶來食慾。
《中國典》載有茴香製劑是常用的健胃,散寒,行氣,止痛藥。茴香烯能促進骨髓細胞成熟和釋放入外周血液,有明顯的升高白細胞的作用,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細胞,可用於白細胞減少症。
成分功效
小茴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茴香腦、小茴香酮、茴香醛等。其香氣主要來自茴香腦、茴香醛等香味物質。是集醫藥、調味、食用、化妝於一身的多用植物。 嫩莖、葉作蔬菜、餡食,茴香果實中含茴香油2.8%,茴香腦50~60%,a-茴香酮18~20%,甲基胡椒粉10%及a-蒎烯雙聚戊烯、茴香醛、莰烯等。胚乳中含脂肪油約15%,蛋白質、澱粉糖類及粘液質等約85%。
可作香料,常用於肉類、海鮮及燒餅等麵食的烹調。中醫學上入藥,性溫,味辛,歸肝、腎、脾、胃經。功能溫肝腎,暖胃氣、散塞結,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於寒疝腹痛,睪丸偏墜,婦女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等症。
藥理研究
小茴香屬性熱:可抵抗胃潰瘍、鎮痛、性激素樣作用等,茴香油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促進唾液和胃液分泌,起到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的作用。適合脾胃虛寒。腸絞痛、痛經患者用於食療,食用方法為:取小茴香少許,炒後煎湯去渣,然後加大米,煮成米粥食用。胃熱內熱者慎用。
廣東省韶關學院英東生物工程學院;對7個茴香品種的部分植株形態及營養物質含量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河北青縣的割茬茴香和山西太原的小茴香品種早熟〔74d(播種至採收嫩莖葉)〕,吉林四平的茴香和甘肅玉門、內蒙古托縣的小茴香品種中熟(86d),新疆伊犁和遼寧阜新的小茴香品種晚熟(97d);吉林四平的茴香品種真葉數最多,地上部鮮質量和地下部鮮質量最大,山西太原的小茴香品種地上部乾物率最高,7個茴香品種的植株可食率均達90%以上;甘肅玉門的小茴香品種VC、有機酸、蛋白氮和全氮含量均相對較高,可溶性糖和全碳含量以新疆伊犁的小茴香品種相對較高。綜合評定,甘肅玉門的小茴香品種的營養價值相對較高。
小茴香 - 用藥禁忌
1、不良反應:過敏。
2、陰虛火旺者禁服。
3、《本草匯言》:“倘胃、腎多火,得熱即嘔,得熱即痛,得熱即脹諸證,與陽道數舉、精滑夢遺者,宜斟酌用也。”
4、《本草述》:“若小腸、膀胱並胃腑之證患於熱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5、《得配本草》:“肺、胃有熱及熱毒盛者禁用。”
藥物使用
《藥典》。
【傣藥】景幾:果實用於治療癲癇,頭暈眼花,腹脹《傣藥志》。帕基(西傣):籽治發熱不退《滇藥錄》。景幾:治癲病,頭暈眼花,腹脹《傣醫藥》。
【毛難藥】爛倉宮(環江語),葉治跌打;種子治腰痛《桂藥編》。
【壯藥】小茴香(大新語):種子治疝氣脹痛;全草治跌打腫痛《桂藥編》。
【白藥】“weinxionlmirx,餵兄咪”:根治寒疝,咳喘,水腫,腹痛,乳脹積滯,風濕關節炎《大理資志》。
【納西藥】根同大米煮稀粥吃,治牙痛,氣滯腹痛《大理資志》。
【彝藥】茴香根:根治胃寒呃逆,腹脹肚痛,食少納差,形體贏弱《哀牢》。
【僳僳藥】胡及慫:籽治發熱不退《滇藥錄》。同質漢俄:全草、根、種籽治胃寒痛,少腹冷痛,痛經,疝氣痛,睪丸鞘膜積液,血吸蟲病《怒江藥》。
【藏藥】絲拉嘎保:果實治肺炎,肺結核《青藏藥鑒》。拉拉普:果實治胃寒病,蟲病《中國藏藥》。
【蒙藥】找日高得蘇:果實治“赫依"熱,眼花,藥物或食物中毒,疝氣,不思飲食,胃痛,腹脹《蒙植藥志》。昭日古達素.高尼瑤特:果實用於胃寒痛,氣脹,心氣不舒,小腹冷痛,痛經,疝痛《蒙藥》。
【苗藥】小茴香、懷香端:全草治胃寒腹痛,經來腹痛,小兒氣腫,霍亂,嘔逆,腹冷不下食,疝氣痛;根治風濕骨痛;全草治小兒麻疹發熱,疹出不透,呃逆少食,慢性附屬檔案炎,氣滯腹脹,腰部冷痛《湘藍考》。Fux lox bub ghunb胡蘿蔔棍,Xongx hxongb雄凶:果實治小兒疝氣,治皮風《苗醫藥》。小茴香xiongx hxongb雄松:成熟果實主治小兒疝氣《苗藥集》。
【維藥】阿拉伯白的安:果實主治咳嗽氣喘,胃寒腹痛,嘔吐,少食,婦女月經不調,乳汁不下,與牛舌草等煎服用於心悸失眠,健忘;葉絞汁洗目治眼疾;根研粉拌蜂蜜治狂犬病,果實炒熱布包熨腹治寒症腹痛《維藥志》。根治婦女白帶多[22]。
功效鑑別
與吳茱萸相鑑別: 吳茱萸與小茴香二者皆味辛性溫熱,均能溫中、散寒止痛,同可用治胃寒脘腹疼痛,寒滯肝脈、寒疝腹痛,以及經寒痛經等症。不同之處在於:
小茴香: 長於理氣和胃,中焦虛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者小茴香多用。
吳茱萸: 辛散苦降,性熱燥烈,有小毒,善於疏肝下氣,善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巔頂頭痛、嘔吐涎沫,胃寒嘔吐,肝火犯胃、脅痛吞酸等症。同時,吳茱萸又能燥濕,助陽止瀉,又可用治寒濕腳氣腫痛,或上沖入腹;脾腎陽虛,五更泄瀉等症。
中藥鑑別
性狀鑑別
乾燥的果實,呈小圓柱形,兩端稍尖,長5~8毫米,寬約2毫米。基部有時帶小果柄,頂端殘留黃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黃綠色。分果呈長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稜線、橫切面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結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種子1粒,橫切面微呈腎形。氣芳香,味甘微辛。以顆粒均勻。飽滿。黃綠色、香濃味甜者為佳。蒔蘿子與本品形極相似,甘肅、廣西等部分地區有以蒔蘿子作茴香使用者。
《綱目》亦稱蒔蘿子別名小茴香,可見以蒔蘿子作茴香,歷史已久,但二者名實不宜混淆,其藥材之主要不同點為:蒔蘿子較小而圓,分果呈廣橢圓形,扁平,長3~4毫米,直徑2~3毫米;橫切面背面四邊不等長,兩側延展成翅狀。氣味較弱。
顯微鑑定
分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切向延長的扁小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中果皮為數列薄壁細胞;油管6個,其中接合面2個,背面每2果棱間1個,油管略呈橢圓形或半圓形式,切向約至250μm,周圍有多數紅棕色扁小分泌細胞;維管束柱位於果棱部位,同2個外韌維管束及纖維束連結而成,木質部為少數細小導管,韌皮部位於束柱兩側,維管束柱內、外側有多數大型木化網紋細胞。內果皮為1列扁平細胞,長短不一。種皮為1列扁長細胞,含棕色物,於接合面中央為數列細胞,有細小種脊管束。內胚乳細胞多角形,含多數細小糊粉粒,其中又含細小簇晶;並有少量脂肪油。
粉末:黃棕色。
①外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類方形,壁稍厚。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個。
②網紋細胞類長方形或類長圓形,壁稍厚;微木化,有卵圓形或矩圓形網狀紋孔。
③油管壁碎片黃棕色或深紅棕色,完整者寬至250μm,可見多角形分泌細胞痕。
④內果皮鑲嵌層細胞表面觀狹長,壁菲薄,常數個細胞為一組,以其長軸相互作不規則方向嵌列。此外,有內胚乳細胞、草酸鈣簇晶、木薄壁細胞等。本品以籽粒飽滿、色黃綠、香氣濃者為佳。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適量,冷浸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加7%鹽酸羥胺甲醇液2-3滴,20%氫氧化鉀已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熱,冷卻後,加稀鹽酸調節Ph3-4,再加1%三氯化鐵已醇溶液2滴,顯紫色。(檢查香豆素)
2、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適量,冷浸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加0.4%-2,4-二硝基苯肼2mol/L鹽酸溶液2-3滴,顯橘紅色。(檢查茴香腦)
3、薄層色譜:取木品粉末(60目)2g,加已醚6ml,冷浸4h,濾過,濾液濃縮至乾,殘潭用氯仿溶解至1ml作供試液;另取茴香腦氯仿溶液為對照品。分別上點樣於同一矽膠G-1%CMC薄層板上,以石油醚-醋酸已酯(8.5:1.5)展開,用2,4-二硝基苯肼試劑顯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液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色斑。
文獻論述
1、《本草圖經》:“《本經》不載所出,今交、廣、諸番及近郡皆有之。入藥多用番舶者,或雲不及近處者有力。三月生葉,似老胡荽,極疏細,作叢,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實如麥而小,青色,北人呼為土茴香。茴、蘹聲近,故云耳。八九月采實,陰乾,今近道人家園圃種之甚多。”
2、《本草衍義》:“蘹香子,今人止呼為茴香。《唐本》注似老胡荽,此誤矣。胡荽葉如蛇床,蘹香徒有葉之名,但散如絲髮,特異諸草。”
3、《救荒本草》:“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多種,苗高三四尺,莖粗如筆管,旁有淡黃挎葉,抪莖而生。袴葉上發生青色細葉,似細蓬葉而長,極疏細如絲髮狀。袴葉間分生叉枝,梢頭開花,花頭如傘蓋,結子如蒔蘿子,微大而長,亦有線瓣。采苗葉炸熱,換水淘淨,油鹽調食。”
4、《綱目》:“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俗呼為大茴香,今惟以寧夏出者第一。其他處小者,謂之小茴香。自番舶來者,實大如柏實,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廣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與中國茴香迥別,但氣味同耳。北人得之,咀嚼薦酒。”
5、《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按胡荽結子時,極與茴香相類,《衍義》未細考老胡荽形狀,以斥《唐本》注,殊誤。但力稍緩耳。”(《醫林纂要·藥性》)
6、《本草正義》:“茴香始見於《唐本草》,據蘇頌謂結實如麥而小,青色,此今之所未見者。蘇又謂入藥多用番舶者,則今市肆之所謂八角茴香也。但八角者大辛大溫,其性最烈,瀕湖《綱目》稱其氣味辛平,必非舶來品八角茴香可知。故李亦謂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俗呼為大茴香。……據此,則《綱目》中所引古書一切主治,皆子如麥粒之茴香。《唐本草》、馬志、大明、東垣、吳緩當皆指寧夏產品而言。惟李引諸方,有明言八角茴香、舶茴香者,則舶來品耳。按今肆中之大茴香,即舶來之八角者,以煮雞鴨豕肉及諸飛禽走獸,可辟腥臊氣,入藥殊不常用。”
民間傳說
清朝末年,俄羅斯富商米哈伊洛夫乘船遊覽杭州西湖,正當他盡情欣賞秀麗風光之時,突然疝氣發作,痛得他捧腹大叫。這時,隨行的俄羅斯醫生束手無策,幸好船夫向他推薦了一位老中醫。老中醫用中藥小茴香一兩,研成粗末,讓米哈伊洛夫用二兩浙江紹興黃酒送服,大約過了20分鐘,他的疝痛奇蹟般地減輕,並很快消失。得知自己的疼痛是被小茴香治好,米哈伊洛夫大呼神奇,此事一時也被傳為佳話。
參考文獻
Foeniculum vulgare Mill. Gard. Dict. ed. 8. 1: 1768; Diels in Engl. Jahrb. 29: 499. 1901; Hand. -Mazz. Symb. Sin. 7: 722. 1933;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2: 1081. 圖3892. 1972; 東北草本植物志6: 228. 1977; 新疆藥用植物志1: 98. 1977; 秦嶺植物志1 (3): 414. 1981.——Anethum foeniculum L. Sp. pl. ed. 1. 263. 1753.——Ligusticum foeniculum Crantz, Class. Umbell. Emend. 82. 1767. ——Foeniculum officinale All. Fl. Pedem. 2: 25. 1785. ——Ozodiafoeniculacea Wight et Arn. Prodr. Fl. Ind. Or. 375. 1834.——Foeniculum foeniculum Karsten, Fl. Deutschl. 2: 462. 1895.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