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

密宗

密宗,在中國佛教中,被列為十大宗派之一,又稱為真言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綜合各國的傳承,統稱為"密教"。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祖師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密宗,又稱為真言宗、金剛頂宗、日毗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綜合各國的傳承,統稱為"密教"。

基本信息

簡介

密宗密宗

密教。亦稱大乘佛教宗派、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剛乘等。因該宗依理事觀行,主張修習三密瑜伽(相應)而獲得悉地(成就)。

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祖師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秘密大乘佛教,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剛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是大乘佛教的一個支派,為印度後期佛教的主流。這一系的佛教,有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大乘、小乘,則被稱顯教。

特點

佛教是唯一的最講平等的教育(宗教),佛法認為:任何有情本具有佛性,任何人通過正確的修行,都可以悟道成佛,了脫生死。“迷”即是凡夫,“覺”即是佛。然而,這個從凡夫到佛的過程,道路有多種多樣,如可以學禪宗、淨土宗、密宗等等,成就的速度有快也有慢,其中最快,最究竟的就是密宗了。正象我們要想到達一個目的地,可以有多種選擇,或步行或乘車、或坐飛機,顯然坐飛機是最快的選擇,但並非人人都可以有坐飛機的條件,如經濟條件等。同樣學修密法除了需要有上師的傳承作為外部條件外,還需要有累世的修行因緣作為內部的條件。

密宗密宗

密宗的修行方法(簡稱密法),雖然在西藏得以保留完整,並廣為流傳,但在漢地卻如鳳毛麟角,甚至被人誤解。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熱的興起,“密宗”隨著“藏密氣功”的概念,被人所知,但是大多數人對這種佛教古老的修行方法的認識只是停留在“功法”的一般概念上,一知半解。

密宗之所以“密”,不僅僅是因為修法秘密賴以師徒口耳相傳為傳承方式,而更主要是由於層次和知見上,更為直接,更為一針見血。佛經上說:一個人修顯教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才能成佛,而修密宗則可以“即身成佛”。佛說:“一切諸佛以持真言而得成就。”持真言者,密法修持者也,金剛手菩薩的化身諾那活佛對密法的殊勝有這樣的解釋:“密宗能夠即生證佛之理,譬如一個極堅固塞口之玻璃瓶,佛為瓶外空氣,眾生是瓶內空氣,佛之所以為佛,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只因為一層極堅且厚之心垢玻璃為之隔絕也。密宗行人以大菩提心為因,並得金剛上師心傳密法,以我之三密,與佛之三密感應道交,恰如用大錘,將堅固的心垢“玻璃”擊得粉碎,立使瓶內空氣與瓶外空氣融合交通,故得即生成

密宗又分為各種教派,如格魯派寧瑪派噶舉派等。在修法上各有其特點。無論何種教派,無論哪一種修行方法,在修法上無有高下之分,在知見上也沒有根本區別,都是諸佛菩薩應眾生不同的因緣而創立的,因而具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第一、以佛陀的心印傳承為理論根據。即以流傳了近三千年的佛教的真知灼見為依據。

第二、以佛法的中觀見為究竟正見。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真空”,即非“空”亦非“有”;既非“非空”,亦非“非有”,由此認識宇宙的萬物都是從“真空”顯現出來的“妙有”。“妙有”是顯現,“真空”是本性。

第三、以諸祖上師的口訣為修行法則。即以三密相應:手結印契,口持真言,意作妙觀貫穿整個修行過程,使身、口、意構成的自性與咒、印、觀所構成的佛性相應,產生法性,掃蕩有始以來的浮躁垢習,得大安樂自在。

第四、以勝義菩提心為究竟發心。即眾生皆有佛性,在他們未成佛以前,都顯現出凡夫相,為自己的私利造業,故而處於輪迴之中受無量苦。因此在覺悟自己的同時,還必須以大悲、大願、大行的菩提心來救度他人,覺我覺他,覺行圓滿。

第五、以上師灌頂,師徒口耳相傳為傳承方式。上師是佛與菩薩的化身,他們擔負著代法之責,為佛的代言人,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確保佛陀的思想代代相傳。

第六、以密乘十四戒律為根本戒律。一切修密之人,都需要用戒律來規範和修改自己的行為,持戒,守戒。而密乘教戒更因它的傳承特點規定了不得叛離、誹謗依止上師作為根本戒律。

以上六點是密法的根本,離開了以上特點就不是真正的密宗密法。對於那些社會上流傳的所謂的“大密宗”“觀音法”等等各種功法,宣揚拋棄身、口、意,甚至拋棄上師,本尊,從根本上背離了密法的原則。孰真孰偽,很易判斷了。我們學修密法,應把它當是掃除障礙,徹底斷除煩惱,渡過人生苦海到達智慧彼岸的“渡河之舟”;而不應懷有一顆貪心,舍本求末,去追求修密過程中的“副產品”,開“天門”啦,“會飛”啦等等,甚至把密法當成是發財致富的門路。以此“貪心”學修密法,必入魔境!必墮地獄

釋義

密宗的源起甚早,許多儀式與修行方式可以追蹤到早期的印度教傳統,但真正興起的時間則是印度大乘佛教晚期,多數學者皆認同它是因為印度教復興,大乘佛教修行者吸納了印度教修行方式而形成的特殊教派。其特色是充滿神秘色彩,重視神通、鬼神、及神秘體驗,以密續(又稱怛特羅),取代原先“修多羅”(義譯為“經”)的地位,並以這些秘密教典作為修行的主要依據,在師徒間秘密傳授。

密宗密宗

密續的內容極為龐雜,漢傳佛教分為三部,雜密、胎藏界金剛界。雜密部多為儀軌、咒語,講究神通與驅使鬼神等內容,缺少高深的義理,是密宗最早的雛形。

藏傳佛教,依宗喀巴大師《密宗道次第廣論》則分為四部:事續(所作怛特羅)、 行續(行怛特羅)、 瑜伽續(瑜伽怛特羅) 、無上瑜伽續(無上瑜伽怛特羅)。漢傳的三部,與藏傳的前三部相當:雜密,相當於事續;胎藏界,相當於行續;金剛界,則相當於瑜伽續。

由時間上來看,無上瑜伽續的發展最晚,只有少部份在宋代傳入中國,並沒有造成大的影響,主要是在印度及西藏地區流傳,成為藏傳佛教中最有力的一隻傳承。無上瑜伽續之下,又分成“父續”、“母續”(也有分“父續”、“母續”、“無二續”的),父續中包含“密集”、“閻曼德迦”、“無上幻網”。母續中包括了“時輪”、“勝樂”、“喜金剛”、“幻頂座”等多個支派。

藏傳佛教中,又以金剛乘、果金剛乘或果秘密金剛乘作為密宗的別稱。嚴格來說,金剛乘是指無上瑜伽部的通稱,有時專指時輪續,稱為時輪金剛乘。

金剛乘(Vajrayana),源自梵文的Vajra(金剛)及yana(即工具或通道的意思)。金剛乘是秘密大乘佛教用以與大乘、小乘作區別而創造出的名稱,因金剛(今天所說的鑽石)是極堅硬、極完美的代表,代表了密宗的教法如同鑽石一般完美,而且可以摧破一切外道錯誤的想法。

淵源

印度最後一個時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總稱為怛多羅。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為其理論前提,在實踐上則以高度組織化了的咒術、禮儀、本尊信仰崇拜等為其特徵。宣傳口誦真言咒語(“語密”)、手結契印(手式或身體姿勢,“身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另外,在其修法之際,建築壇場(曼荼羅,意為“輪圓具足”),配置諸佛菩薩。密教成為獨立的思想體系和派別,一般認為在7世紀中葉《大日經》和《金剛頂經》成立以後。最初流傳於西南印度、德乾高原,後來再向南印度和東北印度傳播,以超戒寺為中心,獲得波羅王朝的支持而迅速發展。《大日經》主要講述密教的基本教義、各種儀軌和行法、供養的方式方法。《金剛頂經》以大日如來為受用身,宣傳“五佛顯五智說”,所謂“五佛顯五智”是中央大日如來佛的法界體性智,東方的阿閦如來的大圓鏡智,南方的寶生如來的平等性智,西方的無量壽如來的妙觀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如來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體性除了法界體性智外,其餘四智都是唯識所轉,採納了瑜伽行派的“轉識成智”的思想。《金剛頂經》出現以後,密教被稱為金剛乘。其後從金剛乘中又分出一支稱俱生乘或易行乘。這派經典多用孟加拉等地方語言寫作,其中很多是導師所傳的歌訣,主張佛身四身說(法身、報身、應身和俱生身),宣傳自我是“與生俱有”(本性)的性質並是實現的目的,在實踐上重視導師的作用和秘密的儀式。在11世紀西亞突厥系的伊斯蘭軍隊侵入南亞次大陸以後,在密教中又出現了時輪教,有些學者認為時輪教即是俱生乘。他們宣傳現實存在象時間的車輪一樣,倏忽即逝。“般若與方便二而不二”,只有信仰宇宙的絕對者本初佛才能從迷妄的世間中解脫出來。另外,宣傳佛教的理想國香巴拉的思想。在時輪教出現以後不久,中印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軍隊的徹底摧毀,佛教在印度也就消失了。

神秘之說

密宗的歷史淵源,已如上文所說,有“東密”與“藏密”兩種不同的傳述。但都是撲朔迷離,更增加了密宗的神秘。篤信現實資料的學者,對此“莫須有”之說,益加不信,甚至譏笑它為愚妄的迷信。虔誠信仰密教的人,對此神秘而難明其所以然的說法,則更加肅然起敬,視為神奇尊貴。其實,兩是兩非都非定論。密宗之密,經過智慧的透視,究源溯本,也並非完全不能使之明朗化。總之,從現代學術的立場來研究密宗,首先要把握它的關鍵,從早期的東密傳述中開出南天鐵塔的龍樹菩薩說起。(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土垂)”譯音的簡稱,意義即是得道的覺者,但又留情入世而廣度眾生的慈悲大士。)

密宗密宗

龍樹,遲於釋迦牟尼五六百年,出生在印度。幼時聰敏過人,而且喜愛神秘的學術。在少年時代,與同學二人,曾經遍學印度的神秘學。據說,已經練成隱身的法術,便與他的同學,行為不軌,夜入王宮,戲弄宮女,有些宮女們因此而懷孕,震驚了整個宮廷。國王用盡種種方法,甚至請術士入宮捉妖,但都無可奈何。後來接受大臣的建議,認為如非鬼怪,必是人為。就連夜在宮中布防,使每一角落,都遍布武士,隨意向空握戈刺殺,只有國王周圍一丈以內,不準侵入。結果,他的兩個同學都被殺死,失去了法術的靈效,而顯現人身。只有龍樹,屏閉呼吸,躲在國王的身後,虔誠向佛禱告,許下懺悔罪惡的心愿,立誓過此一關,即出家為僧,方免於死。

龍樹出家以後,潛心佛法,不久,即遍習大小乘的佛經,而且融會貫通,毫無疑義。於是就認為佛法不過如此,而釋迦既然能夠創教,當然他也可以獨創一格。據說因此而感動了龍王現身,歡迎他到龍宮的藏經處參觀收藏的真正佛學經典。他在龍宮的“圖書館”中,騎著白馬,走馬看佛經的題目,三個月還沒有全部看完。因此,大為折服,放棄他的傲慢思想,便向龍王商量,取來人世尚未流傳的《華嚴經》一部。據說,龍樹自龍宮取出的《華嚴經》,一共有十萬偈(印度上古原始的佛學,喜歡用長短句的詩歌方式記述,後來翻成中文,經文之外,又有長短句的韻語,便稱它為偈語)。中國佛經中,由梵文翻譯出來的三種《華嚴經》,最完備的一部,也只有八十卷。據說,龍樹僅只取出原經的萬分之一而已。後來龍樹登台說法,也時常顯現神通,使聽眾們只見座上有一圓滿的光輪,但聞其聲而不見其人云雲。

關於龍樹菩薩個人的歷史故事,在佛教《大藏經》中,另有他傳記的專著資料,譯文雖然不大典雅,但大體可讀,足資參考。而龍樹所著的《中論》,以及與《般若經》有關《大智度論》等的佛教要典,確是佛學的重鎮,思精義深,絕不可以輕視。後來傳入中國的佛教,經過四五百年的吸收融會,到唐代為止,建立了中國佛教的十大宗派。而龍樹菩薩,卻成為中國佛教的八宗之祖,如:禪宗、密宗、唯識(法相)、天台、華嚴、三論、成實、淨土等。可以說他真是佛教中的主藥,方方有份,實在不大簡單,也並非偶然的事。

知道了這些比較簡要的龍樹菩薩的歷史資料,如果也用考證的方法來求證,實在無此必要。例如龍王是否代表某一人名等等問題,都是無法解決的事實。

(一)因為上古到中古的印度文化,已經沒有文獻可徽。過去的印度人,自己並不注重歷史。後世的印度文化史,是在十八世紀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後,才由歐洲的學者們開始蒐集中古以後的殘餘資料,並以推測為考證,處心積慮地建立起它的體系,此須再加小心地求證於中國佛經所保存的資料。因為大乘佛教在印度,當中國的宋朝中葉,早已銷聲絕跡,完全從南北印度傳入中國,成為中國的佛教了。

(二)世界上的神秘之學,如果都可—一考證得出來,它就失去了神秘的價值而不神秘了。

但中國近世和現代研究佛學的學者們,也稍微注重考證,重新估價,認為佛教史上所稱開啟“南天鐵塔”、傳承密宗的大師,不是龍樹,而另有其人,名為龍猛。於是龍猛與龍樹,又二即為一,一又為二的迷離兩可之說,更無定論了!然而無論如何,密宗與唯識學一樣,大體說來,都是釋迦牟尼涅盤(滅度)以後五百年間開始,到八百年間而集其大成的印度後期佛學,應無疑問。

把握住以龍樹菩薩為密宗中心的關鍵,暫時撇開佛教,再來研究印度文化發展史的另一關鍵,就應當了解古印度的文化思想向來就偏重於宗教和神秘的學術。尤其南印度方面,是古代世界上神秘學術的發祥地,它與埃及、中國、希臘、大西洋文化系統等神秘學,都有一脈相通的關聯之處。至於印度的宗教學方面,強調一點來說,它與中古以來,流傳各地所創的宗教,都有親切和秘密的關聯,猶如古印度的香料一樣,東西雙方,都從那裡輸入。如果說,在這方面,就說是印度傳統文化的光榮,當可受之而無愧。除此之外,又須另當別論了!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以前,印度原有存在的宗教,便有婆羅門教,而且他的教士們,還是印度歷史上第一等階級的人物。與婆羅門同時存在,先後流傳,甚至與釋迦創立佛教時,也同時盛行,比較龐大而有力量的,還有瑜伽士派等許多派別,也就是佛經上常常提到的外道六師門。他們都與婆羅門教一樣,在佛教以前,就有出家修行、吃素苦行的制度和習慣。中國佛學翻譯梵文的“沙門”這個名詞,在古代的印度便是一切出家修行人的通稱。自釋迦創建佛教的理論行證以後,雖然他畢生說法四十九年,弘揚正理,駁斥盛行於當時印度的許多宗派和哲學理論——包括有唯物思想的,有放任主義的,有以苦行為道的,以及婆羅門教的宗教哲學,主張“神我”獨尊的觀念。但真正服膺釋迦佛教,篤信“緣生性空”、“性空緣起”的“般若”正觀的,為數並不太多。而且他當時教化所及的地區,多在中印度和鄰近北印度一帶,並未完全到達南印度的區域。釋迦涅盤以後,他的弟子,又因戒律(制度)和所聞心得的見地不同,逐漸分成二十多個派別,而且多半屬於小乘的佛學思想,互相爭論見解,達四五百年之久。至於奠定大乘佛學的根基,實由馬嗚菩薩開其先河。但使釋迦尚未完成的傳教大業得以完成“般若空觀”與“非空非有”的“中觀”體系,實自釋迦過後四五百年之間,由於龍樹的興起,確有密切的關係。換言之,龍村曾經遍學佛教以外的各宗各派的外道,就利用他們的習慣方法,揉集而成為另一系統。但將佛學的中心見地與思想,灌注其中,並不違反人們固有信仰的習慣,而樂於接受,使得佛法普遍弘開,厥功甚偉。因此可知,密宗,實在便是印度各宗派神秘學術的總集成,而它的中心見地與思想,卻皆歸於佛的大教。至於顯教和密教的佛法,真正開張推廣的,卻是後來印度名王,篤信佛教的阿育王之力。但這種演播,只是限於原始的東密而言。有關後來藏密建立大小乘佛學完整體系的理論,使釋迦龍樹尚未盡臻美滿的教理,完成“唯識”心學的體系和程式,則歸功於距釋迦八百年後,弘揚“彌勒”法統的無著、世親兩兄弟。因此而使後來的藏密學理,貫串顯密的學術而成為通途的條貫。融通“般若”的“畢竟空”,與“唯識”的“勝義有”為一體兩用,使佛學的奧義,更上一層樓而目極霄漢,誠有莫大的功勳。

漢地密宗

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實踐傳入中國,始於三國時代。自2世紀中至8世紀中的600年間,漢譯佛經中約有100多部陀羅尼經和咒經,其中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的《大灌頂經》12卷,初唐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12卷,屬於陀羅尼真言的彙編性質。在此期間,印度、西域來華的譯師和高僧也多精於咒術和密儀。據佛書記載,西晉永嘉四年(310)來洛陽的佛圖澄“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物”約於北涼玄始十年(421)至姑臧的曇無讖“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神咒師”。北魏永平初來洛陽的菩提流支也“兼工咒術”,“莫測其神”。中國高僧玄奘、義淨等也都傳譯過密法。以上後世稱為“雜密”。但在中國弘傳純粹密教(“純密”)並正式形成宗派的,實始於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

密宗密宗

唐開元四年(716),印度密宗高僧善無畏攜帶梵本經西域來到長安,深受玄宗禮遇,被尊為“國師”。開元五年起,先後於長安、洛陽兩處譯出密教經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於洛陽大福先寺由其弟子一行協助譯出的《大日經》7卷,後成為密宗的“宗經”。一行親承講傳,又撰《大日經疏》20卷、《攝調伏藏》等。他們傳授以胎藏界(理)為主的密法,是為中國密教正式傳授之始。善無畏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溫古、智儼、義林和新羅的元超等。 唐開元八年(720,一說七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剛智經南海、廣州抵洛陽,大弘密法。金剛智於開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後在長安資聖寺、大薦福寺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等經軌4部,7卷。其弟子不空曾奉師命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學習密法,回中國後先後在長安、洛陽、武威等地譯出《金剛頂經》、《金剛頂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等11部,143卷。《金剛頂經》後亦為密宗所依的主要經典。他們的傳授以金剛界密法(智)為主。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慧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覺超,世稱“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國師”。其弟子有爪哇僧辯弘、日僧空海等。

日本密宗

唐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空海大師來唐學法,在長安青龍寺從惠果大師受金剛界、胎藏界兩部秘法,並受傳法大阿闍黎位。3年後回國,以平安(今京都)東寺為中心弘傳密教,並建高野山金剛峰寺為傳教“根本道場”,創立真言宗,以傳金剛界密法為主,後亦傳金胎二部大法,亦稱“東密”。其教義與中國密宗略同,但重視空海的《十住心論》《秘密寶鑰》《辯顯密二教論》《即身成佛義》等所含基本要義。鎌倉時期,賴瑜創新義真言宗,認為大日如來的法身不說法,其化身說法,以和歌山根來寺為中心,現有真言宗豐山、智山兩派;亦有“古義真言宗”教派,以東寺和高野山為中心,現有高野山真言宗、真言宗山階派,真言宗醍醐派、真言宗東寺派等。此外,又有日僧最澄、圓仁、圓珍等先後來唐學天台宗和密宗教義,回國後在比睿山等地進行弘傳,被稱為“台密”,以傳胎藏界密法為主。此派基本上可分為根本大師(最澄)派、慈覺大師(圓仁)派和智證大師(圓珍)派三個流派。以後,真言密教則長期盛行於日本。

藏地密教

在中國西藏行區的密宗通稱“藏密”。早在7世紀松贊乾布時期的藏傳佛教,就傳入密部經典。8世紀間印度密教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到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場桑耶寺。其後又有法稱來藏傳瑜伽金剛界法、大曼荼羅等灌頂;無垢友、施戒等來藏譯出《集密》等許多密宗典籍。密教在西藏得到了流傳。但公元841年贊普朗達瑪禁佛時受到了嚴厲的打擊。直至10世紀,藏地阿里地區統治者智光派沙門寶賢等赴印學習“集密”、“時輪”等經續、注釋及儀軌等。並迎請印僧作信愷、作蓮密、佛祥靜、佛護、蓮花密等來藏翻譯顯密經論,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續》為重點。東印度僧人法護及其弟子等也在藏地譯出許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傳。11世紀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峽應請入藏,宣揚顯密觀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應發展。其弟子續其法燈,弘通無上瑜伽,首開西藏密教噶當一派。此外,弘傳密教的,還有寧瑪、噶舉、薩迦等派。15世紀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賈曹傑、克主傑等創立格魯派,下傳而分化為達賴、班禪兩大派系,為現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西藏密法一般分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但密宗各派幾乎全以無上瑜伽部各種教授為主要修習法門。無上瑜伽部又分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為本尊;母部奉勝樂金剛、喜金剛為本尊;無二部奉時輪金剛為本尊。各尊均有自己大量的“本續”、“蔬釋”和“儀軌”。藏密的重要法門有大圓滿、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

印度密宗

根據唐密的傳說,密宗最早傳承印度龍樹菩薩〈或稱為龍猛菩薩〉,關於這個龍樹是否真有其人,若有其人是否與《中論》作者為同一人,尚有爭議。關於密宗的傳承,亦有人推源到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從現在可得的資料分析,密宗於7世紀東印度的波羅王朝時期興起,以《大日經》等的形成為代表,以那爛陀寺歐丹多富梨寺超岩寺等寺院為中心,各自活動發展。其中,早期的密教,通過開元三大士等人傳入中國形成了唐密,並進而傳入日本。中晚期密教以秘密集會、喜金剛、時輪金剛等法門為代表則主要進入了西藏。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日益衰敗,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又由於伊斯蘭教和莫臥兒帝國的興起,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13世紀初,趨於消亡。

教義典籍

教義
密教道場觀

密宗密宗

手結印契(身密)密教道場觀,及密教世界觀。該宗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故稱密宗六大。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識”為“心法”,屬金剛界。主張色心不二,金胎為一。兩者為宇宙萬有,而又皆具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此宗儀軌複雜,所有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均有嚴格規定,需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

密教儀式

密教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場、儀軌和各種神格信仰為其特徵。儀軌極為複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三密”,即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

還有男女雙修。

十重戒

有兩種說法,無畏三藏禪說及大日經九說。

典籍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傳世不多,但中國西藏和漢地保存譯本頗多。漢譯密藏經軌計有400部,681卷,經疏14部,81卷,合計414部,762卷;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計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譯及複本;西藏甘珠爾中收密部經典728部,丹珠爾收各種經疏、儀軌、成就法等計3120部,全部約合100餘萬頌,約當漢譯3000餘卷。西藏各派關於密宗的著述數量亦極龐大,目前尚無確切統計。中國保存的密宗譯本不但數量巨大,質量亦甚高,是研究印度、中國密宗的珍貴史料,目前已引起國內外的重視並引起了研究的高潮。日本和西方國家巳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攝真實論》《寶篋莊嚴》《成就法鬘》等等。

三密介紹

密宗三密中的“身密”

藏密藏密

密宗所謂的“三密”,就是身、口、意的三重內涵的秘密。所謂身密,歸納起來,應有兩種意義:(1)人體本有的奧秘,它與天地宇宙的功能,本來便具有互相溝通的作用,只是人們沒有通過大智慧的理解,沒有經過合理方法的修持,所以永遠沒有發揮偉大的作用。(2)密宗認為有各種傳統淵源於遠古的方法,加持到修學密法的人身上,便可使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迅速地與神人互通,天人一體,進而至於成佛成聖。

三密之一的“聲密”
無論東密或藏密,對於身密做如何的爭辯,但密宗之所以成為神秘的特點,它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神咒“聲密”的秘密。這裡所謂的“聲密”,就是密宗所稱三密之一的“口密”,也便是一般人所謂的“咒語”。

關於神秘的咒語問題,這是人類文化史上非常有趣,而且也很重要的事實。世界上富有歷史性的神秘古國,如埃及、印度與中國的文化中,都認為它與原始的語言、文字,幾乎是不可分離的文化重心。甚至,還有人認為它的歷史重要性,也早在文字語言之前。但因為人類有了實用文字的進步之後,對於音聲的研究,除了套用在文字言語的結構以外,便把有關聲音的神秘部分,輕輕鬆鬆地歸到神秘的迷信里去,而留給巫師們作為巫術的神奇運用了!只有佛教的密宗,還比較有系統地保留了印度神秘的傳說,特別形成了密教的中心。但隨時代的推進,就此殘餘僅有的密教,也將隨歷史文化的變遷,快要成為過去,而只有留待未來的科學去研究了。

三密之一的“意密”

意密,是東密與藏密身、口、意“三密”之一,同時也是密宗“三密”中最主要的一環。因為身體的內密與音聲的妙密,都憑藉意念(意識)而發揮作用。在佛學顯教的經論中,無論大小乘任何宗派的修法,都以清靜其意,空了意念(意識)的妄想為主旨。唯有密宗的修持方法,獨以運用“意念”的觀想,作為“即身成佛”的方法,它的確與各個宗派與大小乘的理論,迥然不同,此中奧妙也當然自有它密意的存在,實在需要深入尋探。

手印介紹

從東密與藏密的範圍來講,關於身密的道理和修法,卻各有不同的基礎。以東密來講,透過人體兩手十個指頭,配上心理想像的意念,契合某一修法,便互相結成各個不同的“手印”(中國的道教,叫作捻訣),便可產生加持修學密法者的效力。因此,對於人體十指具有無比潛能的奧秘,實在有值得研究的必要。而以藏密來講,認為除了“手印”的威力以外,關於人身氣(氣機)脈(內腺)的作用,便本自具有“即身成佛”與天人互通的奧秘,幾乎與中國道家的氣脈之說,可以互相輝映,益增光華。

東密“手印”東密“手印”

東密的身密,注重在“手印”的結合,而前圖所例舉的圖式,只是有關“手印”的一部分姿態而已。因為密宗“手印”的種類過於繁多,暫時從略。總之,在密宗的理論里,認為雙手的十指,對外則與法界佛性(宇宙本體的功能)相通,對內則與五臟六腑相通。所以修習密法時,結成“手印”,便可與法界中已經成就的請佛菩薩的身密互相感召,增加速成的效果,同時自身也就等同有佛菩薩的神通功能。

其實,對於“手印”具有神秘效力的觀念,並非佛法之密宗開創此理論,它在印度固有的婆羅門教中,早已流行著重視“手印”的作用。中國秦漢以後的道家符籙派的方士們,也已有了“捻訣”結“手印”的玩意。甚至,有些特別崇拜道家,愛護中國文化的人士,還認為密宗的“手印”與氣脈之學,乃至印度的瑜伽術,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這就相當於北魏以後和唐末五代的道教之徒,杜撰道書經典名為《老子化胡經》,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西渡流沙,到了印度,搖身一變,便成為釋迦牟尼。同時佛教之中,也互不相讓,杜撰佛經,說迎葉尊者行化中國時,便搖身一變而為老子。儒童菩薩,乘願而來,化為孔子。這些都是基於狹隘的宗教情緒和宗教心理的作祟,自找麻煩而自成不經之談,徒為有識者所譏。

東密的身密,注重在“手印”的結合,因為密宗“手印”的種類過於繁多,暫時從略。總之,在密宗的理論里,認為雙手的十指,對外則與法界佛性(宇宙本體的功能)相通,對內則與五臟六腑相通。所以修習密法時,結成“手印”,便可與法界中已經成就的請佛菩薩的身密互相感召,增加速成的效果,同時自身也就等同有佛菩薩的神通功能。

其實,對於“手印”具有神秘效力的觀念,並非佛法之密宗開創此理論,它在印度固有的婆羅門教中,早已流行著重視“手印”的作用。中國秦漢以後的道家符籙派的方士們,也已有了“捻訣”結“手印”的玩意。甚至,有些特別崇拜道家,愛護中國文化的人士,還認為密宗的“手印”與氣脈之學,乃至印度的瑜伽術,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這就相當於北魏以後和唐末五代的道教之徒,杜撰道書經典名為《老子化胡經》,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西渡流沙,到了印度,搖身一變,便成為釋迦牟尼。同時佛教之中,也互不相讓,杜撰佛經,說迎葉尊者行化中國時,便搖身一變而為老子。儒童菩薩,乘願而來,化為孔子。這些都是基於狹隘的宗教情緒和宗教心理的作祟,自找麻煩而自成不經之談,徒為有識者所譏。

但到了初唐時代,從蓮花生大師由北印度進入西藏,傳授了流布在西藏的密宗開始,對於人體身密的奧秘,忽又突出三脈七輪,或簡稱為三脈四輪的學說,涵蓋了密宗和瑜伽術等一切修法的內容。由此發展,便構成由蓮花生大師傳統的藏密,對於色身(現有的身體)的修持方法,綜合起來,便有“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或稱為靈熱和靈能)”等的成就步驟。同時,對於修心的心法,綜合起來,就有“加行瑜伽、專一瑜伽、離戲(戲論)瑜伽、無修無證”等的成就程式。再從色身修法部分,詳細剖析氣脈,由三脈四輪開始,頂輪概括三十二脈,喉輪概括十六脈,心輪概括八脈,臍輪概括六十四脈等總計有一百二十脈有關生命奧秘的精闢理論,而且認為人體氣脈與宇宙的功能,實有直接關聯的奧妙。

了解了東密與藏密對於人體氣脈的觀念以後,由此與道家的氣脈(奇經八脈)理論互相對照,配合中國固有的醫理學——《黃帝內經》《難經》等學理,再和現代生理解剖學、神經學、內分泌學等相互發明,則不但對於人體生命神秘的研究有更為深入的新發現,同時對於人類醫學也必有更為重要的貢獻。無奈現代的科學研究,只求科別分工的精細,不管分析以後歸納的綜合研究。因此,使通於此者不能通於彼,而互以先入為主的主觀成見,深閉固拒,爭相攻譏,甚為可惜。可是在歐美研究神秘學者,經過一二百年的輾轉傳習,已把藏密部分的要義,吸收融會而變為神秘學的內容,卻又自行號稱來自大西洋或埃及文化的遠古淵源。如今逐漸發展,已進入科學中“超心理學”範圍,若更求深入的研究,其前途演變,勢必大有可觀之處,絕非目前閉塞於自然科學者所能推論。

成佛功德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滅。八、精進無滅。九、念無滅。十、慧無滅。

十一、解脫無滅。十二、解脫知見無滅。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當前世無礙。

無上瑜伽經典的傳譯和中斷 無上瑜珈就是安祥。

密宗最高的是‘無上瑜伽’的心態,它和上帝、佛是一樣的。這個法已經失傳了。

安祥就是‘無上瑜伽’,至高無上。沒有比安祥更高的。這是正法,很難遇。

密宗有三系:一個是‘藏密’,蓮花生大師從印度傳來的;一個就是‘台密’,五台山的密宗,最高級的是止觀法,是唐朝五台山的祖師傳來的法,如白衣神咒等;第三個,日本佛法回流的‘東密’(東洋的密宗)。三者的軀殼融為一個的使命和發展,使之成熟的要領就是無上瑜伽。

諾那活佛說:‘禪是大密宗’大密宗就是‘安祥’-‘無上瑜伽’。

無上瑜伽和其它瑜伽的區別在於,它更注重對心的要求,即把修心放在首位,它認為只有我們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心態即對意志的控制,才能最終達到無上的境界;什麼是無上境界,就是無欲無求,直至心如止水,意識外放,最終達到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善即是惡,惡即是善,好即是壞,壞即是好的至高境界;從而達到佛陀所說的眾生平等,人人可渡之無上心態。

唐朝後期,唐武宗下令取締佛教,代之以道教,佛教各教派遭受沉重打擊,深受皇室器重的唐密也不能倖免,雖然唐宣宗繼位後立即宣布恢復佛教,但唐密已逐漸式微,系統性的兩部大法傳承趨於隱沒,主要原因是合格的阿闍梨闕如,壇場儀軌也很難完備。至宋初,雖稍有復興跡象,但僅限於譯經,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唐密開始消逝,因唐密的許多真言、本尊法門和別尊曼茶羅已逐漸融入到其它宗派之中,如《藥師法》、《準提法》、《孔雀明王法》、《穢跡金剛法》、《瑜伽焰口施食法》等一直廣為流傳,許多真言密咒被列入日常課誦,一併被廣泛運用於佛教法事活動至今。因此,有專家稱唐密已成為隱身於佛教各宗派中的“寓宗”。

民族宗教導航

民族宗教是指民族成員所共同信奉的宗教。這種共同的宗教信仰往往同該民族的民族意識緊密地相結合,其崇拜的神靈或信仰的對象有時就是本民族的守護神或傳說中的始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