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鯀一稱崇伯鯀,男。相傳堯將鯀封於崇地,崇指崇山而言。崇山即嵩山,故崇地當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這是傳說中夏人活動的地區之一,很多歷史事件與傳說都和這個地區有關。堯時,洪水為害,堯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失敗,被“殛之於羽山”。在上古神話傳說中,有一段著名的故事,那就是鯀禹父子治水的神話,這段故事在神話傳說中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山海經的神譜中,鯀是黃帝的孫子之一,那也可算是名門之後了。所以在堯舜時代,大貴族鯀應當是朝廷中的一位大臣了。
個人事跡
![鯀](/img/8/dde/nBnauM3XwczN0ADOzADNyIDMxITM4kTO2EDMwADMwAzMxAzLwQ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在那個時候,地上突然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洪水,關於這次洪水的起因,各書的記載不盡相同,總的一點是與天上的神主有關,可能是共工和他的手下幹的好事,也可能是天帝故意發下洪水來懲戒地上的人們,前者的說法和女媧時代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重合,太陽就是天帝的兒子們,也因為這個原因,射日的后羿被剝奪了返回天上的權利。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古代希伯萊神話中,上帝因為要懲罰地上的人類而發下大洪水的故事。這段故事後來轉化在基督教的聖經中,成了挪亞方舟的著名傳說。其實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遠古神話中,都有著關於上古大洪水的傳說。除了中國和古代希伯萊以外,伊朗(也就是古代的波斯文明)瑣羅亞斯特教也有這種傳說,另外,在古代印度的神話中,也有大洪水的故事,正是在這次大洪水中,著名的濕婆大神大顯神威,他臉上的那道標誌性的蘭色閃電傷疤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不禁如此,在中國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諸如藏族、回族、傣族、苗族等等,在他們的創世神化中也都有著類似的故事。在上古時代的地球上,極有可能出現過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的。
由於洪水的泛濫,地上的人們生活極為艱難,連當時的皇帝堯舜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鯀出現了。在史記的記載中,鯀是被堯的幾個大臣名字叫五嶽的推薦的,當時的堯對鯀好象不太放心,但是由於沒有合適的人選,最終,堯還是起用了鯀,頗有一些死馬當活馬醫的味道。但是在其他的神化傳說中,鯀就不是堯的臣下了,就象后羿一樣,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為了幫助地上的人們的。但是與后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準許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僅如此,在他下界的時候,他還偷了天帝的一件寶貝,這件寶貝的名字叫息壤,據說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鯀大概就是想利用他來治理洪水的。洪水治理的結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是他方法不對而終於失敗被殺,其實從屈原的天問中,可以了解到,鯀治理洪水幾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大為震怒,派了著名的膾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終於使鯀的治水失敗了,可以看出來,這個天帝是多么的無情和自私。也可以看出來鯀的偉大,在某種程度上,鯀就類似於古希臘神化中的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但是在偉大之處,鯀實在是不輸於他的,因為鯀在死後也沒有放棄幫助人類的志願,他留下了一個偉大的繼承人,他就是中國上古著名的英雄人物----大禹。
傳說中,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爛,後來不知道是誰,有說就是祝融,用吳刀剖開了他的屍體,這時禹就出來了,而鯀的屍體則化為黃龍,一說黃能,飛走了。所謂黃能是一種已經絕跡的動物,類似於熊,但是有三隻腳,在山海經中有記載。我個人是傾向於黃能的,原因在後面就會解釋的。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開始治水,不知道為什麼,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僅沒有從中搗亂,還派了大神應龍襄助。這位應龍也是非常著名的龍神,在山海經中也有記載,代表了雨神的意思。傳說只要在地上畫上應龍的樣子,就可以招來雨水。這時他則幫助大禹挖河開山,在治理的過程中,伏羲、河伯也紛紛襄助大禹,後來在東漢幾乎成為國學的讖緯學鼻祖的河圖洛書,傳說也是在這個時候由神龜所獻的。終於依靠疏導和圍堵兩個方法的結合,洪水終於被制服了,人們擁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們的王。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還發生一些與他的家庭有關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表現了大禹的公而忘私精神,可是他的妻子的結局卻不好,傳說中,大禹經常叫他的妻子塗山氏在中午去送飯,有一次她去的早了,卻發現一頭巨大的熊在用爪子開山,原來這就是他的丈夫,塗山氏大驚之下,往回逃去,大禹發現後緊緊追趕,塗山氏卻變成了一塊山石,不願在與大禹生活,當時她已經懷孕了,大禹無奈之下叫道:“歸我子。”石頭裂開,大禹的兒子從石頭中蹦了出來。於是他的父親便為他取名為啟,就是開啟而生的意思,這個啟後來就是傳說中中國上古第一個王朝夏的開國之君。傳說他喜好音樂,曾上天偷取了天帝的音樂,這就是後來的九辯、九歌等等,後來楚國的詩人屈原就是用他們創作出了許多的優美詩篇。
家族世系
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配女媧,生少典。
少典生二子:長子炎帝、次子黃帝。
黃帝生二子:長子少昊(又名玄囂)、次子昌意。
少昊生九子:蟜極、重(又名句芒)、該(又名蓐收)、窮奇、般、倍伐、昧祖、窮申、瞽目。
昌意生一子:顓頊,又名乾荒。
顓頊生六子:鯀曾、古蜀王、稱、魍魎、窮蟬、檮杌。
鯀曾生鯀祖。鯀祖生鯀父。鯀父生鯀。鯀生禹,即姒文命。禹生姒啟。
姒啟生五子: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觀。仲康生相。相生少康。少康生杼(也作予)。杼生槐。槐生芒。芒生泄。泄生不降、扃。不降生孔甲。孔甲生皋。皋生髮。發生桀。扃生廑。
文獻記載
![鯀](/img/1/ef9/nBnauM3X0IDN5gDM4ADNyIDMxITM4kTO2EDMwADMwAzMxAzLwQ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可以看出,同是《尚書》,對此事的記載已經開始發生分化。根據《洪範》中箕子的話推測,鯀治洪水沒有得到“帝”的批准,而根據《堯典》,鯀治洪水是得到了四岳的推薦,堯帝曾提出異議,最後還是批准了鯀去治水。第一種說法與《山海經》的記載比較接近,顯然是較為原始的說法,第二種說法很明顯已經帶有後世國家制度的痕跡,應該是較為後起的說法。
鯀與共工是同名異記,鯀在上古音中屬於見母文部,共屬見母,工屬東部,兩者是非常接近的。急讀則為鯀,緩讀則為共工。兩者的讀音差異主要是由於地域差異引起的。這雖然是一個新觀點,但我自信也並不牽強。因為並不僅僅是由於“鯀”與“共工”在讀音上相近,更是由於他們兩人的事跡驚人的一致,在此,有必要作較為詳細的論證。
在歷史記載中,共工和鯀犯的是同樣的錯誤,共工也同樣用堙堵洪水的方法使天下受害。《國語·周語下》記載:“昔共工……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群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淮南子·本經》篇云:“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樹木。”徐旭生說,有關共工氏的傳說幾乎全和水有關,此說極是。即便是最為人熟知的《淮南子·天文篇》中的記載:“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照樣是對水流東南的神話性解釋。
![鯀](/img/d/a53/nBnauM3X1UjM4ETMyEDNyIDMxITM4kTO2EDMwADMwAzMxAzLxQ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他們的結局相同。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淵已是為各種文獻所記載的:《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左傳》昭公七年也云:“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而共工也有入淵之傳說:《淮南子·原道》篇載:“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
兩人都有一個平治九州的兒子。禹是鯀的兒子是大家所熟知的,《國語·魯語》“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這裡的九有、九土都是九州的意思。雖然名字與大禹不一樣,但其事跡是一模一樣的。我們不能想像在同一時代有兩個人都平治了九州。顯然,他倆實際上是一個人。
綜上所述,共工與鯀的事跡實際上只是同一史實的分化。洪水神話在不同的氏族、部落、地域中傳播,當地民眾對主人公有不同的態度。在“鯀”系統的傳說中,對“鯀”抱有同情態度,將他描述為一個治水不成的英雄,如《離騷》中就有“鯀婞直以亡身”這樣的說法;而在共工系統的傳說中,則將它描述為一個引發洪水的禍首。故里考證
![鯀](/img/d/727/nBnauM3X1MjN4ATO2EDNyIDMxITM4kTO2EDMwADMwAzMxAzLxQ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孫長同認為:鯀部落應是西夷人。西夷乃是魯西平原一帶,以山東丘嶺為界劃分東西夷。禹城市就應是大禹的老家。現仍有臨邑德平鯀堤劉的鯀堤遺址。這段鯀堤在禹城的南面,在此築堤是可以擋住大河的水漫淹禹城的。從此地再往西到河北清河縣的鯀堤遺址應是在當時連線在一起的。再從清河縣往南臨西縣的鯀堤[金堤]遺址。再往南山東冠縣的鯀堤遺址。和河南省內黃縣的鯀堤遺址。這些鯀堤的存在都不會是空穴來風而被命名的。這應該是鯀治水的第一階段的工程。然而更重要的是現存最大的金堤河[鯀堤]這段大堤是從山東丘嶺的西南邊叫魚山(應是羽山的錯讀,此地有曹埴墓,是陳王曹植的封地)的地方開始,向西稍偏南一點點的方向當時一準是到內黃的鯀堤連起來。從而使大河的水從魚山的東面的谷地一瀉千里入了海。因為這個大堤一築成,堵住了直泄北流的去路,拐彎向東,就使得東夷部落的地方水位提高淹沒了一些地方,尤其是濮陽以東的菏澤梁山東平平陰一帶成了澤國。從而開罪了東夷的舜部落。濟南仍有舜井街,舜耕山莊遺址.,也更使得和舜部落搭界的祝融部落。也就是現在的濟南西邊齊河縣的祝阿鎮一帶。東夷的舜部落聯合了西夷的祝融部落向鯀部落興師問罪開了戰。鯀敗在了聯軍的手下。被殛於羽山[魚山]。鯀的新家應在有莘氏部落,禹的家也應在有莘氏部落。三過家門而不入,應是大禹在領導著治理挖掘疏浚徒駭河的時候。大禹為了不再開罪舜部落和祝融部落.所以治水就採取了順流治理的措施。徒駭河就在莘縣城路過並灌穿莘縣全境。此河就是因為用的人徒眾多,徒夫震駭,所以才起名曰徒駭河。
人物評價
屈原曾在《離騷》中詠道:“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
鯀的失敗,並非是他本人的無能,而是那個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真實寫照。更為重要的是,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鯀“堵”的失敗教訓,也就沒有後來大禹“疏”的成功。
鯀雖然是個失敗的英雄,但他為民造福不惜犧牲生命的壯烈之舉,堪與古希臘神話中盜天火給人類的大神普羅米修斯媲美。
鯀不但善於治水,而且還是城郭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