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據說,防風族是一個巨人族,他們身高三丈,體格健碩,所以在大禹治水時,防風族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幹了很多的挖堤填土的活,尤其是這個防風氏,活乾的最多,據說有一次,防風氏肩挑的一兜泥掉在地上,就形成了三座山。當然這只是傳說,但足以說明防風族人體形之巨大。據說,防風氏不僅能幹,還是個飲食專家,他曾經發明過一種叫做“防風茶”的飲品,是把一種豆子放在茶里煮,這種茶有消毒、防止風濕等的功效。
不過,在治水中辛勤勞作的的防風氏在歷史長河中卻沒有任何的功績記載,他唯一的一次被提名的記載卻是個十足的配角。當時,大禹治水成功,已經得到了舜禪讓的王位,禹繼位後,為了鞏固政權,就派人把周圍的小部落所有的銅器,都收集到一起,共融後,鑄造了九個大鼎,把這九個大鼎分給九個州.大禹當時的威信很高,他到那裡視察,那裡都會有百姓夾道歡迎,並且送上美食和珠寶。不過,各個部落首領對於禹並不是十分臣服,大禹決定採取強硬措施樹立自己的威信。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開會,有一個部落首領去晚了,大禹就把這個首領給殺了,從此以後,沒有人不服從大禹的。而這個被“殺雞駭猴”的可憐的首領就是這個防風氏。很多正史都是這樣記載的,好像防風氏故意遲到,而禹也殺得乾淨利落。其實,事情並不是那么簡單的,開會也是有原因的。當時,有一個叫三苗的部落不服從禹,於是禹召集各個部落開會,決定一起攻打三苗,而那個防風氏與三苗部落有些感情,並不贊同攻打三苗。但儘管如此,防風氏一開始也是沒打算遲到的,他最初的想法是據理力爭,說明大禹。於是他按時出門去開會,可是當時天氣不好,雷雨交加,當時的道路交通又不發達,通訊工具也不存在。防風氏即不能走高速,又不能上鐵路,還沒法打個電話或發個簡訊請個假,所以,等他手腳並用、翻山涉水來到會場時,自然是遲到了。但這時,禹並沒有殺他,甚至也沒有殺他的想法,說不定正在盤算如何表揚他克服困難堅持開會,並鼓勵大家學習防風氏這種與天斗與地斗的精神呢。可是防風氏很不開眼,偏偏在討論攻打三苗的問題上與禹意見不合,並發生了辯論,繼而引發了爭吵。於是大禹惱羞成怒,立刻治了他遲到的死罪。
這次會議奠定了禹在從部落中的領導地位,其它部落一看那么高大威猛的防風氏都死了,也就沒人敢站出來反抗禹了。
防風氏雖然死了,但他的故事並沒有完,據說在若干年後,吳國夫差攻打越國勾踐,當時的吳軍在會稽一帶挖戰壕時,挖到了一個巨型的頭骨,當時的吳軍將領伍子胥不知是凶是吉,特意去請教孔子,孔子告訴他,會稽就是當年大禹開會殺死防風氏的地方,而這個巨大的頭骨就是巨人族首領防風氏的遺骨。這也是有記載的人類第一次考古行為。
防風氏的由來
傳說遠古時候,東南沿海一片汪洋澤國,後來經過了不知多少年,海水慢慢退下去,才露出太湖流域一帶山川土地。當時陽光充足,氣候潤濕,沼澤地上長著一片蒼蒼莽莽的叢樹密林。後來又經過了不知多少年,從北方來了一位巨人,身高三丈,體格魁梧。他帶著自己部落氏族,追逐象群,進入太湖北山,以獵象為生。這便激怒了天上的玉皇大帝,將象群逐走,使巨人部落的先民無以為生。這位受部落氏族尊敬的巨人,天資聰穎,膽略超人。他見靠狩獵已養活不了自己部落,就手執巨斧,日日夜夜與部落先民一起開出——條條江流,將太湖大水,排泄到大海里去乙夏親手用獸骨、木頭製成耕犁,教導先民辟除草莽,開墾出一丘丘田地,種植水稻,慢慢地使部落先民們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玉皇大帝一見又十分惱怒,他當即命令火神在炎熱的太陽上加三把火,要曬死田裡莊稼,熱煞巨人部落先民。聰明的巨人就教先民砍竹枝,采竹箬,編成笠帽,擋住太陽火辣辣的熱光。
玉皇大帝見一計未成,又命令水神,將太湖之水,變成傾盆大雨,想要衝毀部落村舍,淹死桑田作物。聰明的巨人又叫部落先民將笠帽改成尖頂形,將部落村舍和桑田遮蓋起來。
最後,玉皇大帝無計可施,只好命令風神日夜颳起“呼啦啦”的大風。聰明的巨人又將笠帽變成了笠帽峰,擋住了大風,保護了田舍莊稼。
文獻記載
防風氏是大禹時期人物,他協助了大禹治水。按《國語·魯語》中記載:春秋時期,吳國攻打越國,摧毀了會稽城,同時出土了一根要用車拉的大骨頭。吳國使者向孔子請教,孔子說,古時大禹召集諸侯到會稽山開會,大會開了三天,卻還沒見防風氏;等他趕來後,禹大怒,將其殺害。防風氏人高骨頭也大,要用車拉才行,但這骨頭是否就是防風氏的遺骨,不敢確定。孔子又說,防風氏就是汪芒氏的諸侯,封地在封山禺山(今浙江德清縣三合鄉)一帶。
防風氏被殺後,相傳有許多諸侯為他喊冤,禹不得已派人下去進行調查,結果防風氏確實是為了防洪而延誤會期。於是,大禹給防風氏平反,並允許立廟祭祀。魏晉南北朝時期,吳越武康地區建有防風廟,裡面的防風氏像都是“龍首牛耳,連眉一目,足長三丈”的模樣。傳說防風氏被殺的法場就在今紹興柯橋區的型塘村(原作刑塘村)。吳越國王錢鏐封防風氏為靈德王,並於寶正六年(931年)重建“風山靈德王廟”,並立《風山靈德王廟記》碑石一方。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記天下,其守為神,社稷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客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厘姓。在虞、夏、商為汪罔,於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
*《國語·卷五·魯語下》:
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好聘,且問之仲尼,曰:“無以吾命。”賓發幣於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徹俎而宴,客執骨而問曰:“敢問骨何為大?”仲尼曰:“丘問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客曰:“敢問誰守為神?”仲尼曰:“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社稷之守者,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客曰:“防風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今為大人。”客曰:“人長之極幾何?”仲尼曰:“僬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之,數之極也。”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髃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其守為神,社稷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客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厘姓。在虞、夏、商為汪罔,於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客曰:“人長几何?”仲尼曰:“僬僥氏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之,數之極也。”於是吳客曰:“善哉聖人!”
《國語》成書早於《史記》,此處《史記》與《國語》近似,蓋本於《國語》。
*《左氏博議·卷十九》:
防風氏,身橫九畝不能免於會稽之誅。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防風后至,禹殺而戮之,身橫九畝。
*《竹書紀年·卷上》:
(帝禹夏後氏)八年春,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
*《廣韻·唐》:
汪,姓。汪芒氏之胤。(胡桑按: 《說文》 :“胤,子孫相承續也。”)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一·浙江三》:
封山,(武康)縣東十八里。 《魯語》 :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今縣境即古防風氏封守之地也。唐時改此為防風山。又禺山,在封山東南二里,相傳防風氏都此。韋昭曰:封、禺,二山名(胡桑按:《史記集解》韋昭曰:封,封山;禺,禺山:在吳郡永安縣),或以封山為封禺山,誤矣。《吳興志》:禹十二代孫帝禺巡狩時駐此,故曰禺山。”
*羅泌《路史·卷二十五·國名紀》:
防風,厘姓。守封禺之間。二山在今湖之武康。
《吳興記》 云:吳興西有風渚山,一曰風山,有風公廟,古防風國也。下有風渚,今在武康東十八里。天寶改曰防風山。禺山在其東二百步。《說文》作嵎。《寰宇記》云:以禁樵採曰封山。山東南二十里有禺山,禹十二代孫帝嵎所居,皆妄。今錢塘之金鵝山。《郡國志》云:防風氏封此山下,有風渚,然謂古鄋暪國者,又謬。
《明一統志》卷四十載:“金鵝山在徳清縣西北五里,後漢海昏侯沈戎葬其上。有金鵝飛集,三鳴而去。其後沈氏通顯。諺云:金鵝鳴,沈氏興。”金鵝山在今德清乾元鎮西,禺山在三合鄉,故宋羅泌《路史》謂“今錢塘之金鵝山”,亦謬。
*雍正《浙江通志·卷十二》:封山,《吳興掌故》:在縣東十八里,防風氏所封之地。又名風渚山。吳康侯《封山記》:唐天寶六年,更名防風山。
禺山,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十里。防風氏所都也。一雲夏帝禺常南廵狩至此。(《太平寰宇記》: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言防風治此二山也。)
封山、禺山在今浙江省德清縣三合鄉。山下即下渚湖(又名防風湖)。今下渚湖一帶是江南最大濕地。乃防風氏封國,非禹十二世孫帝嵎巡狩或所居之地。
*《述異記·卷上》:
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髮而舞。
*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
防風氏廟,萬曆《湖州府志》 :在(武康)縣東南,封禺二山之間。祀防風氏之神。歲以八月二十五日致祭。吳康侯《封山記》:封禺二山之間,古汪芒氏之封國,即防風也。去武康縣東一十八里。為其封守之地,故曰封山。唐天寶六年更名防風山,又曰封公山。封山麓為防風廟,晉元康(219—299)初,邑令賀循建。吳越王錢鏐微時禱,有驗。後封靈徳王,其碑碣猶存。洪武四年,勅封防風氏之神。至今都人士刲羊釃酒有司俎豆而祀之,歲一舉焉。
歷史考古,發現良渚文化遺址甚多,學者、專家綜述良渚文化時考證“良渚王國”,就是和傳說中的防風差不多的時期。良渚文化出土最顯著的文物是玉器,玉琮、玉鉞、玉璧三大神器,可以稱為當時世界上的極品。
防風常到湖島,以玉器換取青銅器。解餘子在湖島,防風視作眼中釘。解餘子三言二語擊中犬儒的心病,犬儒慾壑難填,得此良醫如天降神人,奉為上賓。防風大怒,拂袖而歸。
防風氏族
防風氏居住封山,是汪罔氏的一支。封山分東嶺、西嶺,至高處為乾峰。封山之陽有湖曰風渚,環湖四周有九里長,湖分上下,上為上渚,港叉縱橫迷離,汀渚星羅棋布;下者下渚,湖面廣闊,汀渚甚多,水漲汀沒,水落渚現,湖盪四周多蘆葦。防風建屋在湖中豸山、一個方圓幾十丈的渚洲上,統領著散布于山麓和汀洲的百多戶族人。
防風氏族不大,防風的影響可不少,他本人個子大,氣力大,相傳,共工撞斷天河柱子不周山,神州一片汪洋,防風身材高大,用雙手取得天上泥灰,填墊坑窪,泥灰化成大山,把洪水擠進大海。其神勇可嘉,鄰近諸邦國俱奉為酋長。
防風有三個女兒,大女玉兒嫁茅山大東氏族長柯岩,二女仙兒嫁具湖尤苗氏族長水滸,小女可兒,年滿十六,生得文靜儒雅,無論身材、性格都和父親防風恰恰相反,防風遇事哇哇大叫,可兒只放在心裡,考量著對付,言語甚少,行事很多;防風神勇亮相在外表,可兒技藝藏在身內,不到時候不出手。光看外表,可兒是春風楊柳,弱不禁風,而實底子,可兒敢與虎鬥龍博,無所畏懼。
防風可以對大女、二女任意使喚,獨怕惹這個小女生氣,可兒不跟你頂嘴,生氣了就出手,縱橫馳騁,防風大個子也難以招架。
樹有根,水有源,可兒來到人世不一般,這要從可兒的娘說起。
當初社會,沒有醫學護理條件,婦女懷孕聽天由命,難產者甚多。當時也談不上科學,族中巫師是代表天上的神,兼職醫生、護士。
防風的第九個老婆名叫涯草,來自海島,聰慧靈明,技藝高超,極得防風的喜愛,相見恨晚,把前面幾個老婆棄置一旁,集恩愛於一身。
年輕時的防風四海為家,有了涯草之後,收斂了不少,在家時候多,卿卿我我,形影不離,必得出外,也只帶著涯草,雙宿雙飛。
如此這樣,年長月久,惹得前面幾個老婆大生嫉妒,大為生氣,她們也是好人家的女兒,族長、首領的千金,豈肯認低罷手。八人相約毀謗、嘈嘻、擠弄涯草。同一個老公,同一幢房屋,低頭不見抬頭見,涯草雖然得有防風庇護,身藏技藝防身,但是眾口爍金,不免生受了許多的惡氣。涯草懷孕,惡氣纏綿不散,貯積腹內,造成胎大難產。
孕期過久,肚子的孩子遲遲不肯出來,涯草氣悶難當,經常感到呼吸不足,頭腦絞痛,有一種生不如死的味道。想想自己空有一身本領,遭遇排擠;想想自己如鳥入籠,沒有展翅飛翔的機會,一口憤憤不平怨氣,堵塞心田,昏死過去。
族中巫師剖腹取出遺世胎兒。
胎大兒小,胎衣包裹著澎漲的臭氣,嬰兒瘦削,奄奄一息,巫師問防風要不要留這個小性命在世,防風八個老婆一齊反對。防風已有二個女兒,要是個男的,他無論如何要搶救成活,又是一個女孩子,他心裡也生猶豫。
此時,颳起一陣大風,飛沙走石,對面不見人影。
片刻,風止沙停,在場之人個個吃驚,嬰兒消失,哭聲遠逝,原先嬰兒置放處,留下玉鋮一枚。防風拾起玉鋮細細一看,只見是上方下圓,刃口未開,一側鋮面畫一神圖,牛角羽冠,圓目猙獰。
涯草亡命,女嬰失蹤,接連失去二個親人,傷心的防風把神像玉鋮一直藏放身上。
此後,防風遠離女色,把全部精力投放在為族人、為百越多做好事、多作貢獻,治水,種稻,得一方百姓讚譽的好口聲,帝堯封他為侯,防風不受。
防風氏先人原居住太行山東,黃帝殺滅蚩尤,跟隨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死的死、傷的傷,逃散四方,防風氏後裔避居越土,代代相傳對中原怨憤的情緒。
越土靠近大海,早期就有先民辛勤開發。海浸大難,部分越人遷涉海外、部分越人遷居內地,存留越人部分“乃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由於分散居住丘陵盆地,形成眾多小邦方國,史稱“百越”。
防風氏和百越聯姻,結成親家,安居封山。
十多年之後,有海客來訪防風,言及其小女將回家門,防風大奇。自大風颳走嬰兒,歲月變遷,幾已忘卻,突然聞聽佳音,是喜是悲,無從說起。
一日,風和日麗,防風正閒坐無聊,有獵人來報,有隻斑斕餓虎叼走族人小孩,防風大怒,操起棍棒,帶人眾追去。禺山那邊白日裡傳來虎嘯猿啼,禺山有虎窩,族中獵人少有登臨。老虎不進封山,防風不去管它,今日傷害族人,豈肯與它罷休。
沿途又匯聚了不少族人,一齊奔赴禺山深處。
眾人在一崗頭,驚駭而立,只見下方山谷平野,二隻吊睛白額的黃毛大虎和一個頭梳兩髻的小丫斗在一起,兩虎一人竄跳縱躍,土揚石飛,樹折草斜,旁邊荊棘叢中,還有幾隻小虎,虎視眈眈,候機下手,那一邊地上,族人小孩,躺倒不動,傷死無知。
站在山崗上的族人,少見如此場面,膽子小的嚇得通身豎起了雞皮疙瘩,膽子大的也為那斗虎小丫提心弔膽,這小孩,你再能也太魯莽啦。
防風從身邊獵人手中取過弓箭,運起神力,“嗖!”“嗖”連發數箭,有一箭射中一隻小虎,小虎號叫,倒地翻動不止,二隻大虎置之不理,發狠向小丫猛攻。小丫瞥見崗上來人,倍增勇氣,死命相博,雙手兩把玉刀迎對八隻虎爪,八隻虎爪已有七隻淌流血腥。
防風飛身躍下,眾人點燃柴火,大聲喧譁,攀岩滑壁紛至沓來。群虎驚恐,四散奔逃,防風會同小丫截住一虎,眾人團團圍住,吶喊助威,棍擊刀戳,終於把畜生弄翻在地,有人找來粗藤,把虎足成雙縛牢、紮實。
那地上的小孩已經被隨同而來的娘親抱起喚醒,對著小丫千謝萬謝。
防風看那氣喘吁吁的小丫,面熟得很,兩隻髮髻鬆散不少,鳥雲似的黑髮飄蕩額前腦後,一張櫻桃小嘴裡露出潔白的細牙,臉如初開芙蓉,臉上一雙水汪的眼睛射出凜凜的光芒。一身上下圍裹著鹿皮獸衣,合身適體,乾淨利落。看著他,防風不由得不想起涯草,窈窕的身材芙蓉般的臉,像得如一個模子裡印出的二個人物。
眾人七嘴八舌地盤問小丫,小丫閉嘴無答。防風瞥見小丫腰間吊縛一物,似曾相識,定神一看,這不是自己懷藏十多年的玉鋮,急忙模進胸懷,其物尚在,取出觀看:上方下圓,刃口未開,一側鋮面畫一神圖,牛角羽冠,圓目猙獰。
小丫也已看清防風手中之物,摘下腰吊玉鋮遞交防風,眼眶滿盈淚花。
眼前這小丫是我丟失的女兒?防風一時瞧瞧小丫,一時看看手中二塊玉鋮,突然發瘋似的抱住小丫舉過頭頂,口中大喊:“你是我的孩子,我的女兒。”
眾人從發獃中清醒過來,齊聲歡呼,山搖地動。
良渚殘玉與防風氏的傳說
良渚殘玉與防風氏的傳說防風山,又名封山,位於武康以東約8公里處,海拔131米。唐代《元和郡縣誌》:“封山在(武康)縣東十八里,《家語》云:封禺之山,防風氏國也。”宋《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四:“武康縣防風山在縣東一十八里,先名封山,唐天寶六年敕改焉,其一名風公山,一名風渚山,古防風氏之國。風公者,以其山上有風公祠。風渚者,以其下有風渚水。封山者,以其禁采樵魚獵也。”宋代《余志英》 :“古防風氏國所封之地,官禁樵採,故名。
因防風山是先秦文獻記載“禹會諸侯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誅而戮之”中防風氏、防風國所在之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今山下仍有防風廟,廟內有五代吳越王錢《風山靈德王廟記》碑石一方。唐《郡縣誌》稱其為“封山”,宋《寰宇記》說是唐天寶琉敕改為“防風山”,至於封山之因,唐宋文獻均記是“禁樵採”。這說明防風山自唐以來已多次禁止採石伐薪,原因就是此山曾為防風氏國所在。
夏禹王治水成功後,召集天下各路諸侯,在紹興茅山開慶功大會。
慶功大會開了三天,卻還沒見防風氏的影蹤。直到慶功會快結束時,防風氏才氣喘吁吁地趕到!
禹王問防風氏為啥遲來晚到?
防風氏說,我接到通知後馬上動身,不料路上碰到天目山“出蛟”,苕溪河“泛洪”,水急浪高,無法渡河,故此遲到。
禹王耳朵里,這幾天塞滿了奉承話、頌揚聲,自己有點肉骨頭敲敲—昏咚咚了,對防風氏遲到格外惱火,一時怒氣衝天地說:“你防風氏離茅山最近,可是偏偏你遲到,你不是居功自傲、目無君王是什麼?”
盛怒之下,下令殺掉防風氏,殺一儆百,顯顯自己的威勢。
誰知,防風氏的頭顱落地後,好久沒見出血,大家驚得目瞪口呆。過了好一歇,竟有一股白血沖天直噴。
禹王和各路諸侯,十分震驚:為啥防風氏的頭顱里噴出來的不是紅血而是白血呢?
禹王親自盤問左右官員,同時派人到防風國去察訪實情。
幾天后,察訪的人都回來向禹王稟報:防風氏赴會途中,確實是由於天目山“出蛟”,苕溪河“泛洪”,防風氏指揮部下打撈落水的百姓,忙得幾天飯也沒顧得上吃,所以才耽誤了會期。
禹王聽了,想到防風氏疏導千河百港流歸太湖,又在防風領地內疏理了湘溪、英溪、阜溪、塘涇河,開鑿了下渚湖通往東苕溪的河道;還跟隨自己風裡來雨里去,幫自己立下了治水大功。禹王越思越怪罪自己,勿知勿覺中淌下了淚水。
這樣,禹王就下令敕封防風氏為防風王,令防風國建造“防風祠”,供奉防風王神像,讓官府和百姓每年祭祀。祭祀日是夏曆八月廿五,並載入夏朝祀典,傳之後世。據傳,禹王還親臨防風國參加防風王的第一次祭祀儀式 。
德清的三合鄉一帶,地處封禺二山之間,應為古防風國所在,再往南走,就是餘杭的良渚地界了,而良渚就因曾經大量出土玉器而聞名。
防風氏廟
防風廟
《述異記》卷上:今吳越間防風廟,土木作其形,龍首牛耳,連眉一目。《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九七一云:防風氏廟,在(武康)縣東南封、禺二山之間,祀夏時防風氏之神。清李享特重修《紹興府志》卷三六云:防風廟。《嘉泰(會稽)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禹誅防風氏,此其遺蹟。
防風廟詩文
【作者:陳必復】
【年代:宋朝\代】
【詩文】:
一去歸期不復聞,故鄉目斷會稽雲。
烏江空墮將軍淚,蜀國曾招望帝魂。
兩壁衣冠存古貌,千年城郭說邦君。
遺民尚指專畫骨,老樹槎牙枕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