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雜家,列於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因為它是戰國末至漢初兼采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之一。後有趙蕤著綜述雜家。
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雜家的特點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雖只是集合眾說,兼收並蓄,然而通過採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載:雜家著作有《盤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繚》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呂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內》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呂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認為《淮南王》一書以道家為主,兼才眾家。應屬道家著作才是,《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劃入道藏)為代表著作。
胡適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認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胡適這一說法並非無稽之談,而是有著根據的。他在論證中提到:司馬遷認為“道家者流……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記·太史公自序》)一百多年後,《漢書》這樣下雜家的界說——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漢書》分類時,把古代思想式里的老子、莊子、田駢、列子等等列為“道家”,把道家的範圍縮小了,故《呂氏春秋》和《淮南王書》都收不進去。
主要著作
《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穆天子傳》:《穆天子傳》主要記載周穆王率領七萃之士,駕上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等駿馬,由造父趕車,伯夭作嚮導,從宗周出發,越過漳水,經由河宗、陽紆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於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飲酬酢的神話故事。其中的宗周,經學者研究,認為是指洛邑(今河南洛陽);穆王的西行路線,當是從洛邑出發,北行越太行山,經由河套,然後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肅、青海、新疆,到達帕米爾地區(西王母之邦)。
《逸周書》:今本全書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無文,四十二篇有晉五經博士孔晁注。各篇篇名均贅“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序與《尚書》序相類,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記事之時代早晚編次,歷記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厲王及景王時事。
《顏氏家訓》: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顏之推撰。七卷,共二十篇。之推(531~591以後),字介。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
《鹽鐵論》:《鹽鐵論》是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撰寫的重要史書,作者是西漢的桓寬,桓寬字次公,在漢宣帝時舉為郎,後任廬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下詔將各郡國推舉的賢良文學人士聚集京城,調查民間疾苦。這次聚會上,賢良文學們提出,鹽鐵官府壟斷專營和“平準均輸”等經濟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主要原因,所以請求廢除鹽、鐵和酒的官府專營,並取消均輸官。
《夢溪筆談》:《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
《孔子家語》:《孔子家語》一書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唐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顏師古所云今本《孔子家語》,乃三國時魏王肅收集並撰寫的十卷本,王肅,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經典,是鄭玄之後著名的經學大師。他主張微言大意,綜合治經,反對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王肅雜取秦漢諸書所載孔子遺文逸事,又取《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小戴禮》、《大戴禮》、《禮記》、《說苑》等書中關於婚姻、喪葬、郊禘、廟祧等制度與鄭玄所論之不同處,綜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闡發,假託古人以自重,用來駁難鄭學。
《搜神記》:神農駕崩,天地大亂。三皇五帝,逐鹿中原。陰謀迭出,戰爭頻仍。少年英雄拓拔野橫空出世,演繹一個充滿傳奇與魔幻的大荒時代。拓拔野鬼使神差,得神帝秘籍,負神帝之命平天下大亂,得無鋒,斬天下妖魅,結大荒遊俠,恣意灑脫,鏇奔大荒天地,任爾馳騁。
《周易參同契》: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系統論述煉丹的經籍。
《唐摭言》:記述大量唐代詩人文士的遺聞佚事,多記正史所不詳述者,李慈銘指出:“唐人登科記等盡佚,僅存此書,故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越縵堂讀書記》)。書中還記述了不少唐代詩人文士的遺聞佚事,可以窺見當時文人風貌之一斑;又保存了不少唐人別集所失載的斷章零句,可以作為唐詩輯佚的重要依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是書述有唐一代貢舉之制特詳,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雜事,亦足以覘名場之風氣,驗士習之淳澆。法戒兼陳,可為永鑒。”
《弘明集》:佛教文集。南朝梁僧祐撰於天監年間。14卷。該書序云:“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謂之《弘明集》。”所收佛教文論,自東漢末年至南朝梁時。牟子《理惑論》便賴此書得以保存。集子中還有數篇排佛的論著,如范縝《神滅論》等。其中另有作者自撰《弘明論》,意在駁斥非佛疑佛之說。本書價值在其文獻性,載文總計183篇,涉及人物122人。為研究中國佛教史的重要材料。
《廣弘明集》:《廣弘明集》,三十卷,唐京兆釋道宣撰。這是繼承、並擴大梁僧祐《弘明集》而作的書。在《舊唐書•經籍志》里,《廣弘明集》雖與《弘明集》同列於丁部集錄三類中的總集內,但它的體制和《弘明集》卻稍有不同。《弘明集》分卷不分篇,《廣弘明集》則除分卷而外,還按照所選文章的性質分為十篇:一、歸正,二、辯惑,三、佛德,四、法義,五、僧行,六、慈惻,七、戒功,八、啟福,九、悔罪,十、統歸。每篇之前各冠以小序。
《說苑》:《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雜以議論,藉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從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風俗通義》:東漢汝南郡南頓縣(今項城)人應劭著。簡稱《風俗通》。原書二十三卷,現存黃霸、正失、衍禮、過譽、坂、聲音、窮通、祀典、怪神、山澤十卷,附錄一卷。該書考論典禮類《白虎通》,糾正流俗類《論衡》,記錄了大量的神話異聞,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評議,從而成為研究古代風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獻。後人盧文《群書拾補》中輯有《風俗通逸文》多條,系十一卷補之所逸,中有“女媧造人”、“李冰斗”等神話,皆為首見於記錄者。
《潛夫論》:《潛夫論》共三十六篇,多數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的政論文章,少數也涉及哲學問題。他對東漢後期政治社會提出廣泛尖銳的批判,涉及政治、經濟、社會風俗各個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實相違的黑暗情形,認為這些皆出於“衰世之務”,並引經據典,用歷史教訓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把社會的黑暗動亂的根源歸之於統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亂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賢臣身上。他希望明君能任賢使能,忠信納諫,天下就能太平。他建議採取考功、明選等辦法,來改革吏治,反映了當時庶族地主強烈參政要求。他的政論文中有同情人民重視人民的思想,他強調“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這是對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在經濟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愛惜民力,重視對邊遠地區的防禦和建設。他反對讖緯迷信,大量揭露官吏豪強奢侈浪費和迫害人民的罪行。
《西京雜記》:《西京雜記》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該書寫的是西漢的雜史。既有歷史也有西漢的許多遺聞軼事。其中有人們喜聞樂道、傳為佳話的“昭君出塞”,即宮女王嬙不肯賄賂畫工致遠嫁匈奴;“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等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皆首出此書,且為後人為典故。還有一句成語“鑿壁借光”,也是從該書的匡衡的故事中流傳出來的。
代表人物
呂不韋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家累千金的陽翟大賈。呂不韋在趙都邯鄲見入質於趙的秦公子子楚(即異人),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並遊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後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國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
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劉長被廢王位,在旅途中絕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他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於鼓琴。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該書包羅萬象,既有史料價值,又有文學價值。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劉安是中國豆腐的創始人。1992年9月15日,安徽淮南市舉辦首屆“中國豆腐文化節”,隆重紀念中國豆腐創始人——西漢淮南王劉安的誕辰和他發明豆腐2100年。
劉安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劉安和眾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有《內篇》21篇、《外篇》33篇、《道訓》2篇,20餘萬字。又著詩歌《淮南王賦》82篇、《群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萬象。這些著作中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在《淮南萬畢術》中就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據考證“曾青”是指銅的化合物,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是銅綠,說法不一。
代表作品
雜家的代表性作品是《呂氏春秋》和《淮南子》。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餘萬字。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
《呂氏春秋》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並非沒有系統,編著上並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並非沒有體系。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度,並一視同仁的。因為“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沒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呂氏春秋·序意》)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本書是在“法天地”的基礎上來編輯的,而十二紀是象徵“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線索。《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八覽,現在63篇,顯然脫去一篇。內容從開天闢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如何用民、為君等。六論,共36篇,雜論各家學說。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據《漢書·藝文志》云: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說的內篇所遺。據高誘序言,“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漢書·藝文志》則將它列入雜家。
《漢書·藝文志》著錄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今存內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等家,一般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
該書共21篇,最後一篇名《要略》,是全書的序言。從《要略》看,全書寫作有統一的計畫和安排。但從內容看,並未完全統一。《漢書·藝文志》把它列入“雜家”是有道理的。書中內容,除道家思想外,還兼收了儒家、法家、陰陽家之言。范文瀾說:“《淮南子》雖以道為歸,但雜采眾家”,仍表現出一定的融合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