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資料
三教九流 sān jiào jiǔ liú
成語解釋 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成語出處 宋 趙彥衛《雲麓漫鈔》第六卷:“(梁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了如目前。”
成語簡拼 sjjl
成語注音 ㄙㄢ ㄐㄧㄠˋ ㄐㄧㄨˇ ㄌㄧㄨˊ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 聯合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 教,不能讀作“jiāo”。
成語辨形 九,不能寫作“久”。
近義詞 三姑六婆、五行八作
反義詞 正人君子
成語例子 他是個社會活動家,朋友遍及三教九流。
英語翻譯 the Taoists
日語翻譯 三教(さんきょう)と九流 (きゅうりゅう)
俄語翻譯 философские школы и течения
其他語言 <法>toutes les sectes religieuses et écoles académiques
詳細釋義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在古代白話小說中,往往含有貶義。
三教,在漢朝時,漢儒將“夏尚武,殷尚敬,周尚文”成為三教,也有將儒家的施教內容稱為三教的。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三教通常是指儒教、道教、佛教。後世的三教,意思基本固定,指儒、釋、道。
九流,在《漢書•藝文志》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各種詮釋
【一】“三教九流”在民間的說法
三教: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 七商 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 二流娼 儒家創始人孔子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花子 九賣糖
不過,這是民間口頭傳誦,不以為據,如著書,還需進一步查證。
【二】“三教九流”這詞的意義曾經是頗為高雅的。
“三教”的說法起自三國時代,指的是儒教、釋教、道教三種教派。河南嵩陽書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個頭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的面孔。
儒教,孔子所創,並非宗教,而漢儒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學說渲染的像宗教一樣,就被人們看做宗教了,自漢朝至“五四運動”前,一直在中國文化界及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適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釋(佛)教,指東漢時傳入我國的佛教,以其為印度釋迦牟尼所創而簡稱為釋。
道教,以先秦老子“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流派。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稱為“道德家”,老子哲學思想,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漢代道教尊奉老子為道教的始祖,東漢時創立的一種宗教,講究煉丹修道,尋求長生不老之法。
“九流”的說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指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學術流派。後來,人們把宗教、學術中的各種流派統稱之為"三教九流"。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時人們又把它作為貶義詞,泛指那些在江湖上從事各種行當的人。
陰陽家:戰國時提倡陰陽五行之說的一個學派,代表人物是齊國的鄒衍。
法家:戰國時主張法治的重要學派。源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代表人物是戰國時的商鞅、申不害,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是戰國時的學派,一名“辯者”,是古代的邏輯學。代表人物公孫龍。
墨家:是戰國時的學派,提倡“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戰道教祖師老子爭)”、“節用”、“節葬”等。創始人是墨翟。
縱橫家:戰國時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策士中有“合縱派”和“連橫派”。代表人物蘇秦(主張“合縱”,即六國團結抗秦)、張儀(主張“連橫”,即瓦解六國的團結,使之分別奉事秦國)。這兩類策士統稱“縱橫家”。
雜家:戰國至秦漢間雜揉各學派思想的一部分學者,他們的特點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為《呂氏春秋》、《淮南子》。
農家:戰國時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
上述為“三教九流”的原義。因許多人不明其意,隨時代更迭、引伸為三、九之貶意。
【三】三教九流 “三教”無疑是指儒教、佛教和道教。對“九流”歷來又不同說法。一說“九流”分三等。
上九流是:一佛祖,二仙,三聖賢,四官,五公卿,六相,七僧,八道,九莊田。
中九流是:一評書,二醫,三卜筮(算命),四棋(棋師),五丹青(畫匠),六仕(兵卒),七橫(說客),八義(俠客),九打漁。
下九流是:一高台(唱戲),二吹(吹鼓手),三馬戲,四剃(剃頭),五池子
(開澡堂),六搓背,七修(修腳),八配(配種的),九娼妓。【四】九流三教 還有一種說法,也將“九流”分三等。
上九流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一宰相,二尚書,三督撫,四藩臬,五提督,六鎮台,七道台,八知府,九知州。
中九流:一醫,二金(算命),三飄行(測字),四推(推算曆法),五琴棋,六書畫,七僧人,八道士,九星相(觀星相定吉凶)。
下九流:一忘八(開妓院),二龜(縱妻賣淫),三優伶(唱戲),四吹(吹鼓手),五大財(耍大把戲),六小財(耍小把戲),七生(理髮匠),八盜,九吹灰(賣鴉片)。“三教九流”把人分為若干等,在舊社會,受壓迫者多被視作下九流,命運悲慘。
元朝的時候,政府按人們所從事的職業,把被征服的臣民詳細劃分為十個等級,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統治者是騎在馬背上的征服者,敵視知識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後。就像文革期間,知識分子被叫做“臭老九”、儒家成為批判對象一樣。
拆分釋義
三教
西漢《白虎通·三教》中說:“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內忠、外敬、文飾之,故三而備之。”漢代儒學家認為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敬,周代崇尚文,他們把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忠、敬、文這些道德規範與禮儀文飾,總稱為“三教”。這是關於“三教最早的說法”。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儒教、道教發生論戰。公元573年,北周武帝親自召集百官及沙門道士等“辨釋三教後”,最後作出了“儒教在先,道教次之,佛教在後”的結論。從此後人說三教通常即為儒、道、佛。
九流
“九流”,《漢書·藝文志》中說,九流分別指:農流,墨流,名流,法流,縱橫流,儒家流,陰陽流,醫流,雜流
後來,民間又按社會地位,將“九流”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軍官)、農、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九流:
上九流:佛祖仙皇帝官燒鍋當商客種田武士隱士文人
中九流:舉子醫風水皮丹青相僧道琴棋尼秀才金
下九流:巫娼大神幫剃頭吹手戲子叫街賣糖
九流的另一種提法:一流皇帝二流官三僧四道五流醫六工七匠八娼妓九流書生十乞丐
三教指天、地、人三孝三才;九流還有一種說法:一流帝王、二流官軍、三流紳賈、四流幫教、五流
匠塾、六流地農、七流乞奴、八流盜騙、九流娼藝。
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分別是:
一流帝王相、二流官軍將、三流紳賈商
四流派教幫、五流工塾匠、六流醫地農
七流巫乞奴、八流盜騙搶、九流耍藝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