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形成過程

由於文字正處於草創階段,僅僅被用來對生產勞動進行最簡單的記事,大量的口頭語言和少數的文字元號是脫節的,因此,三皇五帝時期的詩歌教育只能通過口口相傳來進行。根據《尚書》、《呂氏春秋》等古籍的記載來看,遠古歌謠的內容廣泛、形式簡單而多樣,數量應當十分龐大,只是當時無法用文字記述而已。而歌謠作為口頭文學,本身又具有口口相傳的特點,在生活中隨時會產生,又隨時會消失。就拿春秋時期的《詩經》來說,所保存的詩篇也只是上古時期詩歌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史記》中記載孔子“刪詩”一說,表明最初的詩篇至少應當在3000首以上。即使是在今天,雖然科學技術已經十分發達,文字數量已經非常龐大,使用人群已經相當廣泛,運用技巧已經相當熟練,但要想把所有的民間歌謠記述下來也不可能!而即使能夠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也僅僅是合乎當時政治思想意志和正統道德觀念的很少的一部分而已。
百家記載

按舜帝的觀點,詩歌和音樂是人的內心情感的表現,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諧的詩歌和音樂可以陶冶人的內在情操,培養性情高雅的君子;詩歌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人的精神和諧,行為優雅,人格完美,最終目標是感天動地,天人合一,維護團結統一。如果《尚書》里的記載可信,那么,從這段話來看,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首領已經認識到詩歌音樂的教育功能,開始有意識地利用詩歌音樂對青少年進行全面培養。舜帝對夔說的這段關於詩歌音樂教育的作用的談話,後來被儒家當作“詩教”的經典言論,也成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的文藝觀,成為民族文化傳統的主要部分之一。朱自清先生在《詩言志辨序》中認為“詩言志”是中國歷代詩論“開山的綱領”,其實也是中國詩歌教育“開山的綱領”——重視思想道德不僅成為詩歌創作的主要內容和詩歌鑑賞的重要標準,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也成為中國詩歌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傳統而一直延續至今。
《尚書·虞書·益稷》有這樣的記載:皋陶方祗厥敘,方施象刑,惟明。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鞀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颺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
《禮記·樂記第十九》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鹹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史記·樂書第二》對此作了進一步闡發:“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飢。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舜之道何弘也?……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南風”即《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從這段記載來看,舜帝已經有意識地運用詩歌教化百姓,與民同樂。“凡音由於人心,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宮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故樂所以內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廟,下以變化黎庶也。”這應是正史中關於詩歌和音樂教育的最早記述,而那時的詩教與樂教融為一體,難以截然分開。
歷史地位
遠古歌謠是中國文學起源之一,中國文學的產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學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原始的神話傳說和歌謠,在人們口頭代代流傳,經過漫長的時間,才用文字記下一鱗半爪。由於時間久遠難以相傳導致變異,後世見諸文字記載的原始文學很難說是其原貌。這些遠古歌謠和神話,被稱之為傳說時期的文學。

詩歌和音樂、舞蹈相互結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經成熟並廣泛用於文獻記錄以後,還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如《詩經》中的作品都是樂歌,而其中的頌詩,是祭祀時用的歌舞曲。約在春秋以後,詩歌從樂舞中逐步分化獨立出來,專向文學意義和節奏韻律方向發展。
歷史特點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堯戒》:戰戰慄栗,日謹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於垤。
《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卿雲歌》: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先秦文學
先秦是中國文化發生和初創的時期,是中國文學上古期的第一段。這時所確 立的文化精神對後世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先秦文學作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 其獨有的魅力,昭示著中國文學強大的生命力。先秦文學尚未從當時渾沌一體的文化形態中分離出來,先秦文學的特徵與這時特殊的文化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